回覆列表
-
1 # 江右老王
-
2 # 鄉韻鄉愁
一、歷代修前朝的歷史,都是政治意志大於現實意志,清代也不例外。但修史者也不敢亂改歷史,只是修史者的觀點不同而呈現出來的不同程度。
二、清代在雍、乾時期,是大興文字獄的,興文字獄的目的是什麼?既宣揚自己貶低別人,政治意志太明顯。
三、我們讀歷史,既要讀正史,也要兼顧野史,拿文學來說,一百個人讀出一百個感覺。不要太過意歷史的真實性,要多從歷史的故事裡吸取對我們現今的影響意義,既“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3 # 楚令伊
我認為清代修的《明史》可信度不太大。因為清朝大興文字獄,是不可能有史官在修《明史》的時候寫太多誇讚明朝的話,總會刻意抹黑明朝。因為也沒有哪個史官為了給前朝修史,而得罪本朝皇帝。從而丟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先宣告下,我不是專家。只是對歷史有著自己的理解。
在這裡先批評下題主。你提的門檻好高啊。一位真正的專家沒時間上網的,浩如煙海的史書就如那婀娜多姿的美女在眼前搔首弄姿。哪有時間來網路上看一些對他們來講沒什麼影響的東西。
明史修撰的簡要了解在談明史之前,我們先看明史的修撰過程,這個我們可以去網路上搜索一下大致可以看到下圖的資訊。
看修撰的特點:一是:時間久,用時幾十年。二是:波折多,經過三次修改!對於這樣的情況難免不引起他人聯想。
修撰大致情況概覽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第一次,為了籠絡人心,清兵入關,想借修撰《明史》來拉攏民心,這個時候是比較倉促的。還有就是那時還沒有平定江南,國家還在戰亂之中,又因為剃髮令引起民眾的抵抗。所以沒有足夠的人才來修訂明史。可見這次的修訂政策作用遠高於修史作用。
第二次,直到"三藩之亂"基本平定之後,清廷才有力量集中人力物力正式動手修纂《明史》,實際在康熙十八年後開始修撰的,這個時候人才多,因為明末清初的那些大咖還在。比如黃宗羲、顧炎武。然後修撰的時候,黃宗羲的兒子、顧炎武的外甥參與了。相對來說保證了《明史》的質量。如果亂來必然會受到這些有影響力的人的抨擊。但政局剛定,難免會為了政局的穩定,《明史》的修撰必不可少的會有政治考量。畢竟清政權非主流民族漢族的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一些史實的描述會因為時局的需要做調整。輕重變化會比較大一些。
康熙像
第三次,雍正的時候修撰的,此時清朝進入盛世了。當朝政府有著一定的自信了。我們現在看的《明史》差不多就是這個時候成形的。這個時候修撰,史料相對於前兩次的修撰史料比較豐富。因為大家基本上在心裡也開始認可了清政權。
雍正像
為何會有人懷疑它的可靠性第一點,修撰時間久,前期修撰政治目的很強。所以必然會有偏頗。但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修撰都有當時的大儒在,所以在主幹上應該會比較公平。在邊角上會添油加醋。這是讀過史的人多多少少能從其中看出端倪來。
第二點,清政權,屬少數民族政權。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必然在史書上要做一些調整。以此來說明自己的正統性。我們要知道,連日本可是不怎麼認可清政權,認為他們比清政權更正統的繼承了中華文化。他們更有資格繼承大統。崖山之後無中華的提出就是日本為了證明自己是中華正統而鋪路。
第三點,明史一直以來給我們的感覺很糟糕。直到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明史在走入大眾的視線。讓我們重新認識的明史。因為那種對比,人們不得不反思為什麼會這樣?加上清末的腐敗,軟弱,歷歷在目。所以人們在心裡會對清政權有一股子恨意。而明朝間隔時間太久,反而沒什麼感覺。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這麼說大事件是不會有問題。小事情添油加醋,抹黑這些多少會有的。畢竟書是人寫的,多多少少帶著一些情感因素在裡面。就像《三國》作者心向著漢,蜀國的諸葛亮都快成神。魏國的曹操壞的不行。大家如果細心想一想,假如曹操真那麼槽糕,為什麼那麼多漢朝人才不投奔劉備而投奔曹操。只是當事人知。我們畢竟都是局外人。歷史只是一再的告誡我們不要犯相同的錯。至於的真偽,也只是做一些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