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企業驅動

    這個社會有那麼一批十分聰明的人,這群人打著人類精神導師的幌子,針對大眾痛點不斷的販賣精神鴉片,這東西吃了會很爽,但後患無窮,可能身體機能不會受損,但獨立思考的能力可能會逐漸削薄。

    羅振宇們就是這麼一群人,不知不覺既過了導師的癮,又賺的盆滿缽滿,根本原因就是你懶得自己去解決問題,總希望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可大家是否想過,如果找尋真理真的這麼簡單,為啥成功的人如此稀少,這個世界是辯證的。

    舉個例子,網際網路營銷的概念風生水起,有這麼一群偽專家,既不是這個領域科班,又沒有從事或相關工作,但整天打著熱點旗號,偽裝成專家,忽悠哪些一點都不懂的人,說真的,他要是真是營銷專家有時間在這裡碼字,有時間在這裡浪費時間?幹嘛不直接賺錢去,幹嘛整的這麼曲線!

    保險能賺錢,我不做保險,我從堅定相信保險能賺錢的人那裡賺錢就夠了,我不專業沒關係,我比他們專業一點就行,這就是曲線賺錢!!!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呵呵,只要是熱點,就有大批這樣的人存在!!!

  • 2 # 白告諮詢銀川

    得到使用者前來回答問題。

    因為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很焦慮的。

    人的視野就想一個圓,半徑越大,發現圓周更大。

    並且從營銷上看,知識這東西想先痛點,那就是焦慮了。

    從心理學上看,他是把自己中年人的焦慮投射給了使用者。因為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讓我覺得幸運的是得到給了我那種知識融通的快感。

  • 3 # 企業數字化

    我不這麼認為,因為焦慮不是他帶來的,他只是順了這個勢。

    1,隨著科技高速發展,資訊量暴增,人們接受的內容越來越多,這個社會大環境,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了焦慮。知識是無窮盡的,但社會對人的技能要求隨著發展也越來越高,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學習是可以快速提升技能的方法,所以人們只能不停地學習,吸收知識。這是焦慮產生的根源。

    2,人們對知識的渴望是與生俱來的,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面對著浩瀚的知識海洋,學什麼,怎麼學,是所有人在學習之前就會思考的問題。羅輯思維恰好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市場。看準了一部分人對於知識的渴求,提供了質量不低的影片產品。這些內容有個特點,都是人文社科類的內容,這種軟性知識,受眾面比較寬,大多數人多少都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很快市場就推廣開來。

    3,人文社科類的內容有個特點,學習之後,效果如何,更多的取決於個人對問題的認識和感悟。不像理工類的知識那麼硬,一是一二是二。說白了,他的內容,效果其實不好衡量,聽過了,就讓人感覺學到了新的內容,會讓人看起來收穫滿滿。實際上的功效得看個人如何去應用,這個其實很難。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知識的海洋,我們怎麼辦呢?莊子很早就看破了這一點,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4 # 終成記

    事實上,販賣焦慮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有了自媒體之後,現在摧生出太多的偽命題,偽命題就是用來供大家娛樂的,真正的聰明人不會當真。真正的問題是他賣的是不是知識。

    其二,羅胖本質上也不是知識分子,他自己給自己定義為商人。他把別人的創造出的知識,用自己的嘴給包裝了一下,然後賣給了想求知識的人,問題是,他賣的不是知識,德魯克說過,檢驗知識真偽的不是立場,而是邏輯。他做的任何節目中所說的知識,絕大多數不能稱為知識。而真正的知識,是將資訊轉化為成果的能力,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枯燥而艱苦的訓練過程。

    其三,求知者們,要想獲取知識,還是艱苦奮鬥才行!

  • 5 # 冷靜得瘋子

    他是將焦慮作為產品的一部分屬性,但是他並不是販賣焦慮的創始人,因為所有行業,例如健身,美容很早以前甚至至今一直在販賣焦慮。

    目前知識服務行業競爭比較大,產品同質化嚴重,都講自己的知識產品質量高,老師好,如果長時間如此的話必然會進行價格戰,大家都過得不好,邏輯思維在這場商業戰中主要策略就是:

    1.堅持好產品,選用最好的老師,講最好的課,當然價格也是比較貴的。

    2.利用長時間的積累的影響力不斷的將在得到終生學員&學知識在得到概念傳遞給使用者,讓使用者習慣這種服務。

    販賣焦慮知識他傳遞終身學習理念的一個很小的點,最終實現盈利/口碑的只是好的知識服務產品,但是這個還要使用者自己去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溫天氣來襲,種植的辣椒如何做好防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