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大家庭
-
2 # CYF陳
這三個節日基本上是連續的三天(陰曆三月初,陽曆四月初),甚至有重合日期的時候。後來人們到現代就過亂了,上巳也基本失傳了。於是在清明節之際把所有的習俗都一塊過了。
-
3 # 易見清心
清明節、寒食節、上巳節是三個不同的節日。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作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人們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依照舊時習俗,掃墓時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並將食物和祭品放在親人墓前,再把紙錢焚化,(紙錢要毎沓四張,摺疊成一頭大一頭小的樣式)再給墳墓培上新土,然後叩頭行禮祭拜,祝願親人的上天之靈保佑家人健康平安。
「寒食節」又名禁菸節、熟食節、冷節,冬至後數一百零五日即為寒食節或清明節的前一天,過節時不能燃火,因此清明上墳大多都提前兩天。
相傳,寒食節是為紀念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而出現的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列國顛沛流離十九年才登基即位,流亡期間,介子推始終護駕跟隨,鞠躬盡瘁。晉文公歸國後欲重賞介子推,不料,不圖名利的介子推卻躲入綿山不肯受賞,晉文公親自前往尋找,未果,便下令放火燒山,欲將介子推逼出,豈料,介子推寧被燒死也不出山受賞。追悔莫及的晉文公為了緬懷這位賢臣,便把燒死介子推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並下令寒食節這天任何人均不準生火,從此,寒食節便流傳下來了。
「上巳節」也是中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祭祀節日,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也是中國四大鬼節之一。相傳這一天也是古代黃帝的生日誕辰,人們為了紀念他也會在這一天舉行祭祀活動,陽春三月中原地區又是 春暖花開的季節,人們踏青賞景春遊,或許因為與清明節、寒食節日期相近,以及農事活動現在這個節日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
4 # 沅汰
清明是節氣。
二十四節氣裡首先確定的就是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至少到漢代二十四節氣就已經完全確定和我們現在的認知一樣了。二十四節氣是根據農事活動的經驗總結的,每個節氣都代表了一定時節 的氣溫、降雨、物候等等。“清明”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代表太陽在黃道上的一個特定位置,從這個節氣開始,天氣清朗、草木茂盛。
寒食是節日。
在古人的觀念裡,一年四季要燒火的木材需要用不同的材質,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棗杏或是桑柘,秋天用柞楢,冬天用槐檀,這樣輪替一遍就叫“改火”,一年也就過完了。為什麼要改火呢?“蓋四時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須改火以去茲毒,即是以救疾也”,這是古人對於“改火”的解釋。“改火”的制度非常古老,據記載是“昉於上古,行於三代”後來幾廢幾復,至少在唐宋時期還有改火制度。北宋宋敏求的《春明退朝錄》記載說“唐時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賜近臣戚里,本朝因之。”
所以“改火”是寒食節最鮮明的標誌和最重要的習俗。
“上巳”也是先秦時期春節的一種活動。剛開始就是水邊沐浴,舉行除惡之祭,於春天上巳日舉行,在三國以前多是在三月上巳日,後來就固定在三月初三日。東晉王羲之寫《蘭亭集序》中也提到“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也是上巳風俗。“修禊”就是指“祓禊”,春天三月上巳在水邊祓除不祥,以香薰草藥等沐浴,舉行祭祀。這種活動至少在周代就已經形成,由專門的女巫掌管,秉蘭草、拂不祥。王羲之所生活的魏晉時期上巳時文人雅士藉此機會在水邊宴飲歌詠,發展出一項風雅的活動就是“曲水流觴”。
回覆列表
清明節,寒食節,上已節;
清明節:可能是位宮內廚師,為昏君口欲不爽,割腿上的肉讓君王吃,勸君王常清明;死後大臣們為祭祀介子推忠誠義士,清明節日為掃墓祭祖日,之前的祭祀是三月三;“年年有個三月三,抬盒抬酒掃祖墳,年年有個七月半,茶盆擺酒供上人″!
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一天,為紀念凍死去的寒婆婆設為寒食節;十月初六生,十六嫁,廿六死;千朝霜,萬朝霜,十月十六一朝霜;這年十月十六打白霜,這年冬天就晴空萬里,十月廿六如陰霜,寒食節這天就下雨並且風雨交加還降溫;
上巳節:本不是節日;紅砂日:古歷正四七十月逢酉,二五八十月逄巳,三六九十二月逢醜,總稱為酉已醜為紅砂日;如清明節日逢巳.就是掃已節,也就是紅砂日,只掃墓祭祖.不動土,免得惹來不必要口舌是非;
各地習俗不同,有些不到之處勿噴請指正,此“賤通天擺初出茅廬,拱手姜天″得以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