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融654
-
2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隆慶開關”,為何開關?因為“海禁”。
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同志,用自己信奉的“小農思想”為大明制定了“片帆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後,咱們大中國從官方的立場上就禁止了民間對外貿易的政策,老朱認為咱們天朝物博,什麼都不缺,不需要和那些藩佬們打交道,做生意,他們乖乖進貢就可以了。這個政策怎麼說呢。反正他兒子朱棣不太感冒,讓太監鄭和多次下西洋,把對外的貿易交流變相的以“朝貢制度”確立起來,也確實給大明帶來了不少的好處。這朱棣死後,後來的皇帝可就沒那麼大膽,乖乖執行著“海禁”政策。
但咱們人類社會有個現象,那就是每當以律法的名義禁止某種商業行為的時候,就意味著這種行為蘊藏著暴利。面對暴利,什麼政策也不好使,皇帝?遠著呢。於是,明朝中後期,這“海禁”政策變味了,怎麼個變味法?那先說說這明朝的海盜是怎麼回事。
我們可以看看從嘉靖皇帝開始,因為倭寇和海盜的泛濫,對大明沿海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影響。稍微熟悉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最大的倭寇頭子是汪直,沒錯,一個地地道道的華人,說他是海盜沒錯,但更準確的應該說他是東南沿海最大的走私商人。為什麼走私?就是因為“海禁”唄,但要和朝廷對著來,做刀口添血的勾當,沒點東西當然是不行的,自然得有自己的人馬和武裝啊,於是,就招收了大量的中國沿海失地農民,落魄地主,日本浪人等等,這不就和西方那些“傑克船長”們一樣成海盜了唄。不過人家那些西方海盜很多都是“奉旨打劫”的,咱們中國的就得和皇帝對著幹了。
說到此時的“海禁”變味了,有個奇怪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啊。從嘉靖皇帝開始“開海”成了朝堂上一直爭論的話題,因為大家不是傻子啊,明朝很多有遠見的人早就看出了“海禁”政策與倭寇和海盜氾濫深層次的關係,本來你要是允許民間通商,那走私情況自然就會減少,那倭寇與海盜自然也從源頭上減少了嘛,大家又不是瘋子,有正當生意能做,誰願意提著刀子天天海上漂啊。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朝堂上支援“開海”的,像譚倫這些大都是內地和北方官員,也有少量的南方官員。但反對開海的像王希文這些卻幾乎清一色是江浙廣東一帶的南方官員,這個情況就很耐人尋味了。其實啊,也很簡單,因為這些南方籍貫的官員們和沿海的商人和世家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絡,而在“海禁”時期,這些商人和世家們又和汪直這些海盜們相互勾結,不然“走私”的貨物賣給誰?恰恰“海禁”政策給他們的利益鏈條提供了天然的保護,成為他們形成壟斷的有利政策。一旦開海,理論上大家都可以出海做生意了,誰都知道海貿利益有多大,只要給朝廷交點稅,大家都去闖海了,肯定會影響自家利益,所以朝廷上便形成了以南方官吏為主體的反對開海的意見。當然了,為了沿海的海防和大明的財政,最終開海的意見得到了皇帝的支援,於是“隆慶開海”拉開了帷幕,同時,肆掠中國沿海的倭患和海盜,在以“軍神”戚繼光為首的明軍持續打擊和“隆慶開海”的政策引導下,也慢慢的平息下來。
其實,就算是吹得如此隆重的“隆慶開海”也只是開放一個小小的福建月巷而已,但就算只是這一個小小的港口,吸引著大量的滿載白銀的西班牙大帆船、日本船等等來到中國,又裝滿著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運往世界各地,歷史上有名的“白銀流入中國”的時代也正式開始,從隆慶開海到崇禎亡國,估計流入中國白銀有三億多兩,佔世家白銀開採量的三分之一。
不過令人感嘆的是,雖然隆慶開海給大明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朝廷確沒有繼續擴大和引導,沒有在掌握貨物定價權的有利條件和如此巨大的貿易順差下實現“國富”,從而催生社會變革。否則,管他什麼“滿萬不可敵”的滿清,管他什麼闖王、八大王,在資本的碾壓下,都是渣渣。
-
3 # 魔鏡不說話
堵不如疏。
明朝禁海,使得沿海地區的漁民斷了生路。
明朝海寇其實有三類人。一是日本浪人,這也是數量最少的一類;二是大陸世家巨賈的走私勢力;三就是食不果腹的沿海漁民。這類數量最大。
大部分漁民沒有生路,第一選擇是投靠海上的走私勢力,再就是自成團伙。
隆慶開關,只誅首惡。使大部分的“海盜”搖身一變成了良民。當然就沒有海盜了。
回覆列表
明朝海盜,倭人佔十分之三,而華人佔十分之七。江浙沿海計程車紳地主階層為了利益鋌而走險出海走私而成為海盜。隆慶開關有了合法的通商渠道,海盜很快就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