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婉琳思羽

    品牌KOC化,是一種人格化運營。

    KOL用姿勢打球,KOC就是球。大家告訴大家,使用者傳導使用者,口碑製造口碑。

    KOC的存在就是“我買你家的產品,我還主動幫你推廣你的產品,讓更多的人來購買”。

    品牌會逐漸將一部分預算轉移到KOC上,單也並非全部,KOL的投放依舊是大頭,而KOC則是作為一個補充,兩者組合式投放,將會成為未來社交渠道營銷的趨勢。

    KOL適合塑造知名度,KOC適合裂變和轉化。兩者結合,將品牌聲量和帶貨都做起來。

    品牌KOC化的思維除了品牌自身發掘KOC外,還可以自己培養KOC。

    比如以“普通員工”的身份去進行精細化運營,朋友圈不要只分享自家的品牌資訊,而是以一個“真實有趣的人”去進行社交展示,釋出一些時事段子、有趣的短影片、自拍、熱點調侃等,逐漸將人設豐滿起來,可甜可鹽可逗比,看具體的產品調性和策略而定。切忌以利益誘導的形式去維繫社交鏈,當利益消失時,粉絲只會取消關注,也不要去轉發品牌廣告和軟文,會導致使用者的嫌棄和遮蔽。

    既然是KOC,就得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才能延續自身的信任背書。而當KOC做大,開始吸引到品牌方的參與,進行合作推廣的接洽,KOC的生命力基本上就完結了,過度到了KOL的階段。

    KOC確實不是一種長久生命力的個體,但確實有著廣闊的存活基礎。這也需要品牌們不斷尋找新的KOC,不斷地去尋求新的合作。不斷有舊的KOC沉寂,不斷有新的KOC崛起。

    KOC思維適合讓傳播下沉式擴充套件,讓營銷摻雜煙火氣息,變得生活化、日常化,不刻意去宣傳產品,以“就事論事”的角度去販賣信任,從而去獲得認同。

    讓KOL去開拓市場,掀起聲浪,製造話題和熱度,而KOC則在幕後進行默默耕耘,製造口碑形成轉化。兩者聯合形成的組合拳,能成功調動公域和私域兩大流量池,為品牌帶來實際效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信還是飄了?追夢格林稱自己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防守者!你怎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