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木蘭圍場是清王朝一個非常著名的皇家獵苑,按照史料記載,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鍊軍隊,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公里的狩獵場。清朝前半葉,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裡舉行以射獵,史稱“木蘭秋獮”。在清代康熙到嘉慶的一百四十多年裡,就在這裡舉行木蘭秋獮一百零五次。

    木蘭圍場的位置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內蒙古草原,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動物繁衍的草原。據遼史記載,遼國君主們也經常在此地周邊狩獵。

    木蘭圍場建立後,康熙皇帝每年都會在此組織一到二次狩獵,而每次狩獵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環節,接見蒙古王公貴族。

    有清一朝,和蒙古的關係是歷代皇帝頭等大事之一,早在後金時期蒙古就是重點拉攏物件,在明朝一連串外交軍事失誤之下,到了皇太極時代,蒙古徹底倒向後金,充當打手,大量蒙古人男丁收編被改編成蒙八旗,滿清入關後蒙八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戰功卓著。按照滿文老檔記載順治五年,八旗滿洲有男丁55320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漢軍45849,可見即便是清朝最純正的所謂正規八旗軍,純滿兵也佔不到一半。

    清朝對蒙古的政策屬於恩威並施,後金前期蒙古各王公大部分是傾向於明朝的,但是在皇太極的軍事打擊之下,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兵敗病死,蒙古失去了統一的可能,之後皇太極又採取懷柔政策,用貴族之間的互相聯絡,將蒙古各王公拉倒了自己這邊,康熙皇帝的奶奶著名的孝莊太后,她就是一個典型的蒙古族,她在幫助康熙皇帝執掌權力,奠定清王朝長治久安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清朝實際上對蒙古是相當忌憚的,甚至可以這麼說,明裡很是推崇,蒙古人地位僅僅在滿族之下,蒙古的王公貴族地位甚至不在滿清貴族之下,但是暗地裡極盡分化瓦解削弱之手段。

    手段一:在蒙古大力推崇佛教,支援勞動力出家為僧,不再從事生產,同時清朝也給予蒙古的喇嘛們大量特權和金錢,鼓勵他們傳教,結果導致蒙古人口不斷減少,清朝幾百年歷史,內地人口增加了幾倍,結果蒙古人反而還銳減了。《馮玉祥回憶錄》中所記載:“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人。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滿清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由於清政府大力扶植蒙古的王公貴族信奉喇嘛教,並鼓勵他們家庭中的男性子嗣出家,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改變了蒙古族的很多的內在性格,同時,由於一旦出家,就會一輩子也不能結婚,所以,又導致了草原上就出現了比較廣泛的男少女多的性別失衡,再加上,性病的泛濫,於是,蒙古族也就隨後出現了人口上的銳減,從而減輕了對清王朝的威脅。不過馮玉祥記載的這個事情肯定是真的,但是資料誇大了,以當時的生產力草原承載能力人口有五百萬頂天了,馮玉祥一千二百萬這個資料我持懷疑態度。

    手段二:分化瓦解,將蒙古分封諸王,分封到各地,讓其難以凝聚成為一體,讓蒙古王公各自制衡,避免出現一個強大的王公,也就是說不允許出現一個統一蒙古的大汗了,這裡面就不得不說一個耳熟能詳的人了葛爾丹,葛爾丹是準格爾部的一個大汗,準葛爾部是衛拉特蒙古的分支,葛爾丹崛起之後試圖統一蒙古,對清朝造成極大威脅。康熙帝遂發動三徵噶爾丹之役。1690年烏蘭布通之戰,噶爾丹敗退至科布多。1696年昭莫多(今蒙古國肯特山南)之戰,噶爾丹主力軍被清軍擊潰,侄兒策妄阿拉布坦也背叛他。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征討噶爾丹時,他死於科布多(一說自殺,一說病死)。葛爾丹死後準葛爾部勢力尚存,直到乾隆時期,準葛爾部被徹底滅族。

    手段三:強行將漢蒙相隔,最大程度上限制蒙古人的漢化,不準蒙古王公請內地書吏學習漢文化,公文不許使用漢文等。到了道光時期,甚至還規定蒙古人只能取滿文音譯的名字,禁止取漢名。

    最後就是拉攏上層蒙古王公,不斷聯姻加強雙方關係。

    通過蒙清關係的特殊性重要性,我們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木蘭圍場的主要目的就是:鍛鍊八旗子弟,同時對到場的蒙古各王公炫耀兵威,在圍獵期間康熙不厭其煩接見所有有地位的王公,賜予金錢珠寶,恩威並施,不得不說這個效果很大,之後的葛爾丹叛亂,絕大部分蒙古王公堅決的站在清王朝這邊,葛爾丹兵敗身死就只能是必然結局了。

    最後加一句,清朝對蒙古的手段我真的感覺很高明,姿勢水平明顯高於明朝,不過這也是清朝少有的幾個亮點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維內託級戰列艦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