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
2 # 史海尋蹤
先不說司馬錯,先講點別的,在影片精武門中,陳真後來明白了船山為何是黑龍會第一高手,論殺人手段,船山比不上機器人藤田剛,但對武學上的理解和造詣,他遠遠超過了只會殺人的藤田剛。
百曉生兵器譜中,天機老人排名在上官金虹之上,卻死於上官金虹之手,與上同理。
說到司馬錯,如果將他和白起比較一番,白起是戰國殺神,帶兵攻伐,司馬錯是不如的。但說到遠籌帷幄,戰略佈局,白起是不如的。因此可以這麼說不,司馬錯並非將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帥才,具備一位戰略家應有的前瞻性和大局觀。
事起秦惠文王時期,當時張儀力主先攻韓,列舉了大量攻韓的好處,而司馬錯則主張先得巴蜀,穩定後方,而後可以順江伐楚。事實上,後來的戰局發現證實了司馬錯的預見性,三路擊楚,其中一路就是順長江而下的奇兵。
他還是戰略大迂迴的創始人,楚國將主要軍力佈置在楚秦邊境,以為後方很安全,兵力空虛。司馬錯看準這一機會,調隴(甘肅)西之兵,千里奔襲,跨越川內的崇山峻嶺,抄了楚國的後門,打下黔中郡(今貴州湖南各一部),直接威脅楚國安全,被迫割讓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今鄂西北)予秦。
如此算來,在司馬錯掌兵期間,秦國版圖增加了一倍有餘,功勞非常之大。
說到帶兵打仗,戰場殺伐,司馬錯也不弱,曾和白起共同攻下魏國六十一城,只是相比他的戰略眼光,就沒那麼令人矚目了。
綜上,司馬錯從軍事才能,從於秦之功,都能穩居秦將三甲。
-
3 # 心向青山
司馬錯對於大秦一統天下的主要貢獻並非在沙場之上,而是廟堂之上的戰略眼光。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巴蜀兩國開戰,之後都向秦國求救。秦惠文王很為難,他想出兵攻蜀,但又顧慮蜀道天險,同時南韓還有可能進犯,猶豫不決。
接下來,秦國的兩大棟樑之臣張儀和司馬錯開始爭論到底該伐蜀還是伐韓,《戰國策》中的名篇《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記載了這一爭論,我們看一下司馬錯是怎麼說的: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闢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也就是說,司馬錯認為秦國實力尚不足以滅東方六國,假如伐韓,勢必會導致諸侯聯合對抗秦國,而擊蜀則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實軍備,還可佔據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打楚國。
同年,司馬錯領兵滅蜀,蜀地富足,得蜀之後秦國實力大增。
作為一位戰將,由於司馬錯的時代尚處於秦國剛剛變法崛起,尚沒有實力併吞天下,所以征戰沙場的機會並不多,滅蜀是其最大的戰績。
這一點,與殺神白起,滅六國的王翦、王賁無法相提並論。
可是,司馬錯最大的功績是其戰略眼光,滅蜀不僅為秦國擴大了糧倉,還使秦國無論在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都取得了上游的優勢地位。
對於秦並天下,商鞅為秦國打下了制度基礎,而司馬錯則為秦國取得了一統天下所需的戰略地位。從一統天下這一點來看司馬錯堪與商鞅相提並論。
因此,單以戰績而言,司馬錯不能排到秦國名將中的第三位,但從整體而言,司馬錯其實已超越了名將範疇,更是一個戰略家。
回覆列表
地域和人口是戰國時期的國力基礎,司馬錯伐蜀的構思,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序幕,也是自商鞅變法以來,對秦國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的一種考驗,同時,是對秦國軍事體系勞師遠征的一種考驗,“西並巴蜀”對秦國的戰略價值遠遠超過了軍事價值,因此,楚國失去了西部的地域屏障,秦國及秦惠王針對六國的統一戰爭的渴望更加強烈、自信更加堅定!白起、王翦軍事才華空前輝煌的基礎,是強大的秦國為支撐,往往忽略了像司馬錯、魏冉等在秦國關鍵時刻的重要作用,排名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