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李森
-
2 # 沅汰
《洛神賦》其實是個真實的夢。
曹子健寫《洛神賦》,開篇就說得很明白。“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曹魏黃初三年,既公元222年。鄄城王曹植朝覲皇帝后返回封地鄄城,寫了這篇名作。在開篇說得很明白,是仿照宋玉的《高唐賦》。如同夢王夢巫山神女,文中的“君王”夢“河洛之神”,這必定是個夢無疑。但是讀後仍舊會讓人覺得這不像是個故事,像是一件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為什麼呢?
第一,是旅程路線的真實。
這一次旅程,如果說得上是旅程的話,目的地“京師”。在辭賦中有提到“餘朝京師”。
朝覲之後要返程。曹植的爵位和封地變換過很多次,按賦中記載的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他的爵位是鄄城王,封地為兗州東郡的鄄城在現在山東省西南,屬荷澤市。辭賦裡的表達是“餘從京域,言師東藩”。
故事的發生地也有據可考。
“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這是一個很清晰的行進路線。
“京師”是指曹魏的都城洛陽。返程的曹植出洛陽城向南而行。伊闕,是指洛陽城南的闕塞山、即龍門山。再過轘轅山,穿過通谷,到達景山。這都是有據可查的地名,當曹植經過這些列舉的地名,實際上就已經走到了現在河南偃師。
曹植一直沿洛水而行,看起來也不是著急趕路,不急於回封地鄄城。可能是被洛水之畔的美麗景色吸引,也可能是真的已經到了該投宿的時候,行程在此暫時中斷。於是故事就發生了。
真實的地點,真實的路線,引導讀者進入到真實的情景。
第二,細節之清晰,如見實物。
在洛水河邊休息的時候,故事很快進入正題。“睹一麗人,於巖之畔”。侍者和君王之間的對話把這麗人指向了“河洛之神”、“宓妃”。
宓妃是賦中的女主,曹植不惜筆墨地描寫。
洛神的形態是真實的:翩若驚鴻,宛若游龍。
洛神的容貌是真實的: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洛神的衣飾是真實的:首飾之金翠,遍體之明珠,著有紋飾的遠遊履,衣裾如煙如霧。
透過文字已經近在眼前的洛神,在做著一件再真實不過又滿是仙氣的奇事。“攘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挽袖伸臂去水裡採仙草。
這場景夠讓人震憾了。曹子健就是用文辭將它活生生展現在你面前。
第三,人神之戀心動情真。
情感描寫是《洛神賦》裡最能讓人產生共鳴的地方,因為它給人的感受實在是太真實了。
之前對“洛神”的具體形象進行華麗描繪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樣才能移情想象。
懷著對美好的希翼,君王的情緒循序漸進,因為太看重而顯得猶豫又小心。
先是心裡振盪不怡,後付諸行動通言辭而相邀約。洛靈有所感焉,接下來就是一場奇幻的神仙世界場景。然而僅止於此,分別瞬間到來。
作為男主的“君王”在此時的情緒如何呢?只有懷著愁緒去回憶思慕,夜不能眠,但最後的結果還是要回到正軌“吾將歸乎東路”。
“歸乎東路”對應著“言歸東藩”。對於曹植來說,也正是向東回到他的封地鄄城。君王的態度明顯動情,卻一點沒有抗爭,默默迴歸,就好像作者曹植的最終回到現實。
回覆列表
謝邀請,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曹植的著名詞賦。是曹植從洛陽返回封地堙城,路過洛水,彷彿隨見神女宓妃有感而作。作者模仿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神女賦》對巫山神女的描寫,虛構了自己在洛水遇到了女神,並產生愛戀之情,終因人神之隔而不能如願的落魄之情。透過對神女宓妃無與倫比的美貌與善良,抒發出曹植對美好生活與愛情強烈的嚮往和追求。《洛神賦》來源於《神女賦》的神話故事,曹植在故事的基礎上內容更現實與人性化了,看做神話故事也未償不可。《洛神賦》是曹植傾心之作,必有所指,有說是懷念己故甄宓的,理由是《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是乎與甄宓有關聯,但仔細推敲又很難找出說服人的證據,還是一個有待考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