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辰在日本

    為何託老所會在日本遍地開花?

    首先,我認為是因為日本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了。其次,日本親人之間關係比較冷淡。

    上圖可以看到75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反而兒童越來越少了。這是一個社會進入老齡化的標誌特徵。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日本敬老院的數量。

    隨著老人不斷增多,很多人退休後變成了老無所依的狀態。很多老人有退休金,生活並不愁。日本的養老院的費用很貴的,平均一個月需要30~50w日幣左右(大概月3~4wRMB)。所以日本老人院中流傳著“金錢就是生命”,因為只有錢才能讓你在養老院裡生活,沒錢就沒人照顧了。曾經有個節目報告了一位80歲的老爺爺他算了一下一年平均要花費2000w日幣在養老院裡。

    這時候大家可能就會有疑問了,為什麼這麼貴日本人還是要去老人院呢?

    因為日本人性的關係。好多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工作,家庭等原因背井離鄉。遠離父母,去大城市裡奮鬥。以至於成年累月不回家,也不和父母聯絡,導致日本每年都有好多老人是孤獨死的。所謂孤獨死就是說一位老人在死後很多天(甚至白骨化的時候)才被鄰居發現異常。正是因為老人害怕自己死後沒人知道,就算養老院的費用要比自己獨自在家生活要貴很多,但是也要去養老院的原因。

    我家西邊的鄰居就是一位89歲的老爺爺,他老婆30年前因為癌去世後,他就一直自己一個人和有病的三兒子一起居住。他有三個孩子,兩個健康的成人後就都在外地成家了。他每天都給我說他有8個孫子,但是放假過節之類的從來沒有回來看過他。去年小兒子因病去世後,他就徹底一個人在家了。前不久,他的另兩個孩子看他年齡太大了,就把他送養老院了。

  • 2 # 之妍傳媒

    在面臨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日本,七成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而來自家庭成員的照顧十分有限,一種名為“託老所”的養老服務應運而生——白天在託老所接受照顧,晚上回家感受家庭溫暖的養老模式成為主流。老人根據個人情況,每週來託老所2到3天,接受膳食管理、康復訓練、洗浴護理等全方位照顧。

    “託老所”是日本養老方式之一

    其實,“託老所”的翻譯並不準確,更準確的應該是“day service (care) center”,直譯過來就是“日護(理)中心”。護理服務(service)與護理(care)大有區別。服務主要是提供場所供老人交流與鍛鍊身體,改善痴呆症等老年多發病症的症狀;而護理則是需要有醫生在旁,提供專門性理療類護理服務。

    日本也有養老院,種類繁多,價格不一。既有豪華型,也有經濟適用型;既有郊外型,也有市中心型。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豪華型養老院迴歸市中心正在成為新趨勢。在東京的豪華地段,我們不斷能看到新酒店的落成,以及酒店式養老院的出現。

    但即便是日本中產階層,僅憑一生的工資收入和社保,很難負擔得起豪華型養老院,而經濟適用型則因眾口難調一般規模不大,所以供不應求。隨著獨居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增加,能用社保結算的介於醫療和養老之間的特殊療養設施,以及“日護中心”大行其道。

    就日本的人口概況而言,高齡少子化是形容日本人口形勢最貼切的詞:不僅老齡人口增多,而且新生人口越來越少。日本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女性高達87歲,男性也超過81歲。在預期壽命提高的同時,如果出生率不下降的話,人口結構的變化也不會太大。但日本的問題是,育齡女性的生育率越來越低,雖然國家出盡招數鼓勵生育,但是生育率還是上不去,所以,日本早在2005年就迎來了人口拐點。

    其後,雖然預期壽命越來越長,但因為出生人口下降太快,日本總人口逐年減少,現在已經到了加速度減少的時代。而老齡人口的佔比增加,也給醫保社保制度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日本的醫保制度是全民健保制度,其他社會保障也近乎全覆蓋。也就是這個全面健保和同屬社保的介護(照料護理)保險,基本定義了目前日本養老的方式。尤其是《介護保險法》的頒佈與實施,直接催生了日護中心的出現。

  • 3 # 未名天日本留學

    首先是因為日本老齡化嚴重,對養老機構的需求非常大。政府方面也有對應的福利政策。像今年日本漲了消費稅,有一部分稅金收入是用來完善養老制度的。

    另外日本社會福祉、護理等專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學習的人也比較多,有專業人員,自然相應的產業也發展的比較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仔鵝主要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