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鯤
-
2 # 三晉清泉
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域可謂紛亂繁雜、混亂不堪,大概梳理一下。
秦之前基本上是沒有什麼行政區劃的,有的都是一個個諸侯國,中央王朝強盛的時候可能還規規矩矩講點禮貌,但是鬆鬆垮垮不成體統。天下九州,也許有吧,但更多的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形式罷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真正意義上的郡縣制開始實行,到漢初的時候,天下剛剛大統嘛,劉邦總得顧及一下有功之臣的感受,就分封了一些王,這個時候是郡國制。七王之亂平定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郡縣制才真正的被髮揚光大,直到東漢時期郡的數量急劇增多,為便於管理,監察郡守,州成為凌駕於郡的一級行政區劃,成為州、郡、縣制。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叫州牧,郡是太守,縣就是令。之後就是各種混亂,直到唐初,還是為便於管理,郡縣制被州縣制代替,所不同的是,為突出某些重要的區域,一些州又改名為府,如太原府、河南府,還有很多新開的道,如隴右道、關內道,但不管是府還是道,終歸還是州,州下轄縣。之後又是各種混亂,到宋時,道又更名為路,所不同的是這個時候的行政區劃成為了路、州、縣三級制,州的地位有所下降。
到了元朝,行省制登上歷史舞臺,這是當今省制的雛形,基本形式為行省、府或者州、縣。明、清兩朝基本沿用,行政區域相對穩定下來。直到今天,全國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總共44個行政區劃。
大家看到了吧,不管怎麼變,縣這麼個小小的行政區劃永遠是這麼的牢固、穩如泰山。
回到主題談幷州,一般我是懶得畫圖的,今天還是看看圖吧
三國時期的幷州基本都在今山西境內,北邊是陰山、東、西兩面分別被太行山、黃河所包圍,唯一不同的是南面,從圖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臨汾、運城還有晉城的一部分是不屬於當時的幷州的,這是出於當時行政形式的需要,只因為南邊的司州是當時的京畿——長安、洛陽所在地,臨汾、運城權當是兩者之間的緩衝地帶吧,萬一幷州境內造反呢,要知道我們山西絕對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絕佳之地,自保綽綽有餘,進攻那可比川蜀之地強多了,最起碼不用為擔憂糧草的輸送問題,這點諸葛丞相是比不了的。
今天幷州的建制早已取消,但人們還是習慣性的稱太原為幷州,在太原你可以看到很多有關古幷州的遺風,幷州飯店、幷州路、幷州劇院……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的【幷州】,主要歸屬於曹魏政權治下,是曹魏政權的12個州級行政單位(略等於今天的省級行政單位)之一。曹魏幷州,主要對應我們今天的山西省大部,不包括晉西南地區,管轄面積約等於今天山東省的四分之三。幷州南部與司州接壤、西部與北部與鮮卑拓跋部、匈奴鐵弗部相接,東部與幽州、冀州接壤,是一個在地理單元上以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上黨高地為主的三國時期行政區域。
【曹魏幷州】主要下轄六郡:太原郡、西河郡、上黨郡、樂平郡、雁門郡、新興郡,還有一個朔方郡不僅轄縣極少,而且經常被廢置,所以姑且不論。
【曹魏幷州】六郡的具體郡治與轄境如下:
太原郡,郡治當時的晉陽縣(今太原市晉源區),轄境包括今天的太原市區、陽曲縣、古交市、婁煩縣、清徐縣、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交城縣、文水縣、方山縣、嵐縣、靜樂縣西部、寧武縣南部、五寨縣東部、臨縣東部、神池縣東部等地。
西河郡,郡治當時的茲氏縣(今汾陽市),轄境包括今天的汾陽市、介休市、孝義市、靈石縣、沁源縣、安澤縣西部、中陽縣、呂梁市區、臨縣西部、石樓縣、柳林縣、交口縣等地;
上黨郡,郡治當時的壺關縣(今潞城市西部),轄境包括今天的長治市區、潞城市、平順縣、長子縣、屯留區、襄垣縣、沁縣、武鄉縣、榆社縣、晉城城區、高平市、澤州縣、陵川縣等地;
樂平郡,郡治當時的沾縣(今和順縣西北),轄境包括今天的陽泉市區、平定縣、和順縣、壽陽縣、左權縣、昔陽縣以及盂縣南部等地;
新興郡,郡治在當時的九原縣(今忻州市區),轄境包括今天的忻府區、靜樂縣西部、定襄縣、五臺縣、盂縣中北部等地;
雁門郡,郡治在當時的廣武縣(今代縣西南),轄境包括今天的代縣、原平市、寧武縣北部、繁峙縣、朔城區、渾源縣、應縣、山陰縣南部等地。
總結在一張圖上,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