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惜人才
劉備愛惜人才,尤其對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為他敬重諸葛亮,聽從沒有被張飛關羽勸說,才發生了諸葛亮初出茅廬的第一場大勝仗----博望坡之戰。狠狠的打擊了曹操80萬大軍南下的銳氣。後,他對關於張飛說到:“我將諸葛亮視為老師”(大概意思是這樣)。後來,他幾乎將兵權完全交給了諸葛亮,於是有了後來的哭借荊州,征討兩川,直到最後他的兒子劉禪即位後的著名的六出祁山,並將諸葛亮推薦的人才幾乎一一重用。
十分奸詐
歷史上,劉備也是一個十分奸詐的人:他在公孫瓚與袁紹交戰之時,自己卻曹操討伐徐州的名義,帶著關羽,張飛來到徐州來救援陶膁。等曹操因為自己的大本營濮陽被襲,自己退兵時,劉備按理來說應速速趕回公孫瓚身旁幫助他對抗袁紹,可是他並沒有回去,只是把趙雲打發回去後,自己溫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讓徐州後病逝,劉備當上徐州太守。但是在這時候,公孫瓚幾乎被袁紹要消滅掉了。而劉備卻也沒有隻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孫瓚,而當初就是公孫瓚保薦劉備當上了平原縣令。而此時劉備已經把這個完全忘記了。
過人之處
劉備的過人之處,有幾個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劉備起兵不僅僅是投機,也實在是有清平宇內之志。黃巾之亂,兼以瘟疫橫行,全中國的人口劇減,“十裁一二在”,不過才六、七百萬,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一點都不誇張。劉備稱帝時,蜀國統共才二十萬戶,九十萬人。國家當此危難,如司馬徽那樣的好好先生、許汜那樣的求田問舍者比比皆是,連諸葛亮都不願輕出茅廬,而劉備卒能以天下為念,崛起於尋常巷陌,以綿薄之力捐助國家,正是大好男兒所當為。而且,在被曹操收並後,雖被厚待,但由於深知曹操將不利於漢室,於是看輕個人的名聲安危,接受密詔,然後又毅然與曹操決裂。下得西川后,又不遺餘力進攻曹操,誓要“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因此,千古以來,尤其是《三國演義》出現以前的文人墨客,謳歌劉備的詩篇並不少於曹操,著名的如呂溫《劉郎浦》:“誰將一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辛棄疾《水龍吟》:“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等等,劉備不僅是個英雄形象,且被稱作“劉郎”,其英雄的翩翩儀表,可與“周郎”同證。其雄心壯志,甚至也非劉邦“大丈夫當如是”、項羽“彼可取而代也”這樣的草莽人物所可比攀。
愛惜人才
劉備愛惜人才,尤其對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為他敬重諸葛亮,聽從沒有被張飛關羽勸說,才發生了諸葛亮初出茅廬的第一場大勝仗----博望坡之戰。狠狠的打擊了曹操80萬大軍南下的銳氣。後,他對關於張飛說到:“我將諸葛亮視為老師”(大概意思是這樣)。後來,他幾乎將兵權完全交給了諸葛亮,於是有了後來的哭借荊州,征討兩川,直到最後他的兒子劉禪即位後的著名的六出祁山,並將諸葛亮推薦的人才幾乎一一重用。
十分奸詐
歷史上,劉備也是一個十分奸詐的人:他在公孫瓚與袁紹交戰之時,自己卻曹操討伐徐州的名義,帶著關羽,張飛來到徐州來救援陶膁。等曹操因為自己的大本營濮陽被襲,自己退兵時,劉備按理來說應速速趕回公孫瓚身旁幫助他對抗袁紹,可是他並沒有回去,只是把趙雲打發回去後,自己溫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讓徐州後病逝,劉備當上徐州太守。但是在這時候,公孫瓚幾乎被袁紹要消滅掉了。而劉備卻也沒有隻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孫瓚,而當初就是公孫瓚保薦劉備當上了平原縣令。而此時劉備已經把這個完全忘記了。
過人之處
劉備的過人之處,有幾個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劉備起兵不僅僅是投機,也實在是有清平宇內之志。黃巾之亂,兼以瘟疫橫行,全中國的人口劇減,“十裁一二在”,不過才六、七百萬,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一點都不誇張。劉備稱帝時,蜀國統共才二十萬戶,九十萬人。國家當此危難,如司馬徽那樣的好好先生、許汜那樣的求田問舍者比比皆是,連諸葛亮都不願輕出茅廬,而劉備卒能以天下為念,崛起於尋常巷陌,以綿薄之力捐助國家,正是大好男兒所當為。而且,在被曹操收並後,雖被厚待,但由於深知曹操將不利於漢室,於是看輕個人的名聲安危,接受密詔,然後又毅然與曹操決裂。下得西川后,又不遺餘力進攻曹操,誓要“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因此,千古以來,尤其是《三國演義》出現以前的文人墨客,謳歌劉備的詩篇並不少於曹操,著名的如呂溫《劉郎浦》:“誰將一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辛棄疾《水龍吟》:“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等等,劉備不僅是個英雄形象,且被稱作“劉郎”,其英雄的翩翩儀表,可與“周郎”同證。其雄心壯志,甚至也非劉邦“大丈夫當如是”、項羽“彼可取而代也”這樣的草莽人物所可比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