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簡單的說,鼎就像現在的鍋,而簋就像碗。鼎的地位比簋高,但簋也必不可少。

    先說形狀,鼎有四足方鼎,也有三足圓鼎。但都有兩耳。簋是敞口束領鼓腹雙耳。一般是圈足。鼎有方的有圓的,有有蓋的,也有沒蓋的。而簋主體是圓的,也有方的,還有上圓下方的。兩側有雙耳、三耳或四耳,當然還有無耳的。簋的形制變化更復雜。

    再說材質,鼎一般是青銅的。而簋材質不一。有木質的,陶器的,也有青銅。

    說功用。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

    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組合而成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三條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這裡主要是肉類,有一個詞叫人聲鼎沸,是說水燒開了的樣子。

    周代的鼎作用不同又分為三類: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又叫正鼎,是盛放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 羞鼎則是盛放有佐料的肉羹湯,與升鼎相配合,所以又叫“陪鼎”。

    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

    就是祭祀神靈的重要禮器。

    從三代到秦漢延續兩千多年,在人類社會中一直扮演著最常見而又最神秘的角色。

    鼎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

    被視為立國重器。直到現在,華人仍然對鼎有一種崇拜的意識,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

    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於是有了定鼎中原。

    還有一個詞是“問鼎”,出自《左傳宣公三年》,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還是旌功記績的禮器。

    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每逢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作紀念。我們考古發現有很多這樣文物,那些珍貴的銘文為我們打開了過去人們的生活。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

    鼎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的規定。有一種專門的制度叫列鼎制度,規定鼎的數量以服務西周的禮法和周天子的統治。 而到了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人們把鼎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第三個功用就是刑具,把人給煮了。

    再和大家說簋。流行於商至春秋戰國時期。

    下面說一下簋的形制變化。

    青銅簋出現於商代中期,不過數量少,晚期才逐漸增加。商代的簋形體厚重,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兩耳或無耳。器身多飾有獸面紋,有的器耳做成獸面狀。

    而到了西周,除原有式樣外,又出現了四耳簋、四足簋、圓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種形式,部分簋上還加蓋。

    商周時的簋大多體形厚重,飾雲雷、乳釘等紋飾,少數為素面或僅飾一二道弦紋。而到了春秋時期簋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到春秋晚期,簋這種食器就不怎麼流行了,只是在傳統的禮器中有所發現,但銅胎變薄,花紋變細碎,有的簋蓋還鑄成蓮瓣形。戰國以後,簋就極少見到了。 到宋朝時期,由於制瓷工藝的發展,以瓷取代銅製簋成了皇家禮儀制度中的一部分。

    說簋的功用

    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飯食。《詩·秦風》於我乎每食四簋。《傳》四簋:黍稷稻粱。用於祭祀的禮器。

    在《周禮》中說“凡祭祀,共簠簋”。簋常以偶數出現,與鼎配合,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與鼎相比,簋的重要性還低一些,處在一個配角的地位,無論在實際飲食生活中,還是禮儀中,都是配合鼎在起作用。從深遠意義上,也不如鼎那麼重大,但是,簋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仍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珠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期間可以吃辣、味精還有醬油嗎?飲食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