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笑媽談育兒
-
2 # 英語萬能王
對於你提出關於現在的學校打著研學的名義,讓學生自費旅遊,老師一起免費玩,怎麼看的問題,給予你一些分析建議供你參考。
隨著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目前各學校為了更好地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引進了一些類似研學或遊學的活動。
所謂的研學並不是單純的旅遊,而是研究性的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相銜接的實踐性學習形式。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
這些研學活動通常是由學校領導及各班班主任老師帶隊學生去全國各地進行的社會實踐體驗學習活動。問題裡提到說學生自費旅遊,而老師免費玩的說法有些誤解。
其一,學生自費研學並不是所謂的純旅遊,之前已說過,研學是學校所舉辦的研究性學習與旅遊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更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
其二,說到老師免費玩,筆者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研學活動的時間通常都是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之間,其研學所佔用的時間就是學生在學校裡上課的時間,也就說明研學的時間是不屬於放假時間,算正常上課的時間。
由此可見,對於老師來說,帶隊學生去研學就是屬於正常在上班,只是研學屬於戶外的一種上課學習與旅遊相結合的模式而已。難道老師自己上班還需要給自己付費嗎?如果是那樣的話,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當老師了!
其三,老師帶隊學生外出研學,自然承擔的責任也要大於在學校裡上課的責任。在戶外研學期間,老師不僅要關注每位學生的安全和生活起居,更要讓學生體驗到真正的社會性成長及和引領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人生啟蒙。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老師在研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3 # 教育望遠鏡
一部分家長不理解、也不瞭解學生研學旅行的有關情況,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我把學校研學旅行情況做簡要說明
一、學校為什麼要組織
1.執行上級有關檔案精神。2016年教育部發布《關於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017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2017年教育部發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或營地”公示名單》等檔案,講了研學旅行的重要性、操作要點、研學基地等。
1.釋出資訊,家長自願報名
是否參加研學旅行,完成由學生及家長自願,家長量力而行。學校沒有任務指標,報多少,就組織多少。
2.學校考慮,安排老師隨行
學校根據報名人數、學生所在班級情況安排組織能力強、工作負責的老師隨行。如該老師有特殊情況,不能去、不願去,學校另行安排人員。隨行老師中一般安排一位中層幹部,有一定的組織力和號召力,能隨時應對各種特發事件。老師隨行是免費的,為什麼還有老師不肯去?(1)壓力太大。出去時,孩子一下子放飛心情,沒有了在校時的嚴格約束,很難管理,吃、住、行、遊,哪一樣離開老師都會出亂子,老師既是隨行保姆,又是貼身保鏢,加上非本班學生不那麼服帖,一天下來累得夠嗆。去過一次的,大多不想去第二次。(2)大多老師旅遊喜歡和家人一起。憑教師證,有的景點門票打折,有的還免門票。
學校和旅行社簽訂好合同。細心的學校注意查驗資質、出行人員保險、行程安排、車輛情況等,以保證萬無一失。
1.家長的反饋
去過的學生家長大部分是肯定了學校的做法,孩子長知識、長見識,去的地方一般都富有教育意義。家長忙著自己的事,不必親自隨行,和同學、老師一起吃、住、玩,也是人生的一次特殊經歷。家長懷疑學校有貓膩,質疑教師免費旅行的,恐怕少之又少,實在是冤枉了老師。
3.學生的反饋
學生玩得嗨,收穫大,經歷了一次難忘的旅行。具體情況可以問問自己孩子就知道。
當你真正瞭解了遊學旅行的來龍去脈之後,也許會改變了原來的看法,說不定還會感激隨行的老師呢!
-
4 # 學趣樂園
“研學”算是一個新名詞,是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研學全程是研究性學習,國際上統稱探究式學習,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也是素質教育的新內容與新方式。
研學有著自身的好處,能讓孩子走出校園與家庭,增長孩子的見識;參加一些特定主題的研學營,能夠提升孩子的知識與技能;還能做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最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可是隨著最近幾年“研學風潮”的興起,湧入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多,也給研學帶來很多弊端和問題。例如市場進入門檻低,造成市場氾濫;水平參差不齊,安全保障度低;價格差別過大,很多研學營價格明顯偏高;還有很多商家過度宣傳研學活動的內容。
關於老師免費一起玩的問題,老師跟隨研學旅行屬於工作的範疇,他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學生、維持秩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而不是去遊玩。此外,對於研學旅行來說,我想很多老師也並不是非常情願參加的吧。畢竟,大多數的研學旅行都是在假期,老師放棄自己休假的機會還繼續陪護學生,真的很不易了。
-
5 # X射線60945207
從提問者的話語中隱隱感覺到對研學活動的不理解。其實我們應該全面理解研學活動,也許你全面認識了研學活動,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些誤會。
1、研學即“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專案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從這個定義來看,研學活動不是你說的讓學生隨便玩耍,它是課程,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案。
2、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必要性。定義中說的很明確,研學活動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為目的,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生既要讀有字的書,也要讀無字的書,社會就是一門課程,學生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所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本教材,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增加學生知識量、提升學生能力、開闊學生視野,這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
3、至於費用問題,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活動,根據成本合理確定食宿、交通、活動等的費用,所需費用一般由學生家庭承擔,相關費用標準、支付方式等由學校負責告知學生家庭。如果是出國或者去國內其它城市的研學活動,費用肯定是家長承擔,事先需要告知家長,自願報名。但如果學校統一組織學生去一些附近實踐基地,一般使用公用經費。無論哪種形式的活動,教師的費用都是學校承擔的
-
6 # 棗棗
為什麼要研學?
抱歉,真不是學校要這麼做的。
一,學校是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方針政策。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明確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開展研學旅行”,並明確教育部門負責“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管理”。
二,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2016年4月,劉延東副總理指出“將修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是方向,對於孩子瞭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實現全面發展十分有益。”研學把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銜接,強調學思結合,突出知行統一,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身心健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需要。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把研學旅行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明確要求“組織研學旅行。
研學不是放羊溜娃。研學是要開展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型別的活動。
綜上,研學不是學校提出來的,是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的政策。
老師看到的研學現狀。1.相比研學,老師們更願意待在學校好好上課,在學校,有課的時候好好上課,沒課的時候好好批作業,都是腦力勞動,中午如果沒有午託任務,可以安靜的休息一下吧。去研學是個什麼情況,沒有一刻去休息的,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安全,每到一個地方就要清點人數,如果有你的孩子走丟了,你不是要找老師拼命的嗎?
3.一般學校年紀大點的老師都申請不去,你自己體會一下,你所謂的免費研學其實就是老師免費帶娃,而且是一群。
4.每次研學回來,老師都快累癱了,你的娃研學開心,安全往返,學到知識,團結同學,這裡面都有老師的付出。
5.研學活動都是自願,你這樣想,就不要給你孩子報名了,少一個孩子,老師少操一份心。
-
7 # 月亮1426003862285
心理陰暗的人眼裡永遠都是別人的不好!2018年我和班主任帶孩子去吉林九臺一個教育基地研學,(那地方就在農村,屬於學生軍訓營地)不說在環境是否適合旅遊,吃住好不好。就說三天兩夜的第一天晚上,好幾個孩子發燒,一個孩子急性闌尾炎!在那麼偏僻的地方,好幾個班主任分別諮詢醫生朋友,晚上9點多農村的天感覺格外黑,我(一個身高155米,體重86斤的女老師)跑挺遠給孩子去買藥。黑天藥店都關門,我又跑回去給孩子準備熱水袋敷肚子,一方面又聯絡家長來接孩子回長春。忙到大半夜,這個孩子被接走,我們又到學生寢室看著好幾百個孩子睡覺(大孩子出門興奮,根本不願意睡,小孩子第一次出門,有的害怕,想家)查寢的同時,安慰孩子,給睡覺不老實的孩子挨個蓋被子。那兩天我基本就沒睡覺。先不說去多好的地方,就說這麼多孩子,責任有多大,誰能安心玩?有些家長自己對孩子不負責,才會導致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紀律不好等等問題,然後與老師各種對立!心理這麼陰暗的人永遠也不用。讓你的孩子參加活動,你別花錢研學,老師也不掙你錢!
-
8 # 尋你and奔跑
學旅行是“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續和發展了古代遊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方式。它是由旅遊部門、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近年來,大大小小的教育機構、旅行社紛紛推出研學旅遊專案,期望從中分得一杯羹。研學旅行,熱潮不減,市場紅利著實誘人。
一
世界那麼大,真想去看看,研學旅行的前世今生
說到“研學”,就不得不提起“遊學”。早在中國古代就有“遊學”的歷史,學子遠遊異地,求師問道,尋求真知。孔子帶著諸弟子周遊列國,拋卻政治和歷史的因素,這本質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遊學活動。因此,在談及“遊學“時,一般都會把孔子周遊列國奉為遊學的鼻祖,就像錢穆將孔子奉為戰國遊士之風的開創者一般。最早出現“遊學”二字的《史記·春申君列傳》稱:“遊學博聞,蓋謂其因遊學所以能博聞也。”《北史·樊深傳》中也有“遊學於汾晉間,習天文及算曆之術”的記載。追溯歷史,酈道元、玄奘、李時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遊學的先行者,他們有明確的遊學路線和資源,也有清晰的目標,方法則有訪談,記錄等等。可見,中國古人就有遊歷四方,探尋真知的覺悟。
“遊學”流變到近代之後,內涵發生了些許變化。比如曾國藩送出國門的赴美學童,還有其後的赴英留學熱潮,留日熱潮,留俄熱潮等,也被稱作是遊學。到了現代,遊學的概念內涵又有了變化,就是將組織學生前往學校之外的空間進行的教育活動,即我們口中的夏令營、冬令營,每年一到寒暑假,就會有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去參加冬夏令營,以此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社會綜合實踐能力等。
從2013年開始,國家就提出了“研學旅行”的概念。教育部的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研學旅行不是一般的旅遊,要有課程的開發,特別是到了富有教育意義的革命傳統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內涵講出來,讓學生受到教育。”相較遊學,研學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更加註重“學”,重視課程內容,更加強化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資料顯示,中國遊學人次自 2014 年後迅速增長,境內遊學人數由最初的 140 萬增長至 2017 年的 340 萬,境外遊學人數則由 2014 年的 35 萬增長至 85 萬。境內遊學群體為 6-18 歲中小學生,而境外遊學群體以中學生和大學生為主。境內遊學多安排在暑假或學期內進行,而境外遊學多安排在寒暑假。
傳統的教育方式也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需求。體驗式教育理念和旅遊業的跨界融合,使研學旅行成為市場熱點,研學旅行已經被列入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特別是近年來文化+旅遊的時代浪潮推動下,未來的研學旅行甚至會出現許多倍的爆發峰值。
目前對於研學旅行普遍認同的定義是: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活動可以獨立進行或由單位正式組織。就目前的市場形勢來看,旅行機構依舊是組織研學活動的主要力量。
二
“過去,書本是孩子的世界
現在,世界是孩子的書本”
中外研學面面觀
相較於國內,國外的研學旅行要成熟的多。
1.日韓:研學旅行內容多樣,滲透率高
在日本,研學旅行被稱為“修學旅行”,是日本學生最具特色的活動。日本修學旅行始於1872年,由日本厚生省頒佈了修學旅行的學制。1886年,東京師範學校師生一同進行了一次長達10天的遠足旅行。本意在於鍛鍊學生的意志力和體能,鼓勵學生在長途跋涉的疲憊中戰勝自我。1946年被正式納入教育體系,自那以後,小學、初中、高中均制訂了相應的修學旅行制度,並每年帶領適齡學生在日本國內進行研習活動。日本的修學旅行是小初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多種多樣,滲透率很高,高中達到98%,初中達到95%,小學生則幾乎全部參加研學旅行。內容涉及從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參觀國家公園、訪問歷史古蹟,到職業選擇、自然體驗、考察先進企業甚至體驗商人活動等等,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
日本修學旅行以單獨的學校、班級為單位,根據學生年齡不同,在目的地和內容選擇方面也有所不同。日本修學旅行由政府提供經費保障,地方教育部門出臺管理細則,公益組織負責監督管理,社會各界提供大力支援,如今已經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近年來,在日本組織海外修學旅行的學校數量在不斷增加,目的多是讓孩子學習外語和培養國際化視野。目的地國家一般以北美、歐洲、東南亞、南韓等地為主。
在南韓,幾乎每個學生都參加過各種型別的研學旅遊,其中較有特色的形式是畢業旅行。南韓教育部門將畢業旅行作為學生的一項必修課目,納入學分管理,學生只有參加並修夠相應學分,才可以畢業。
2.歐美國家:研學旅行歷史深遠,重視程度高
在16、17世紀的歐洲地區,作為貴族子弟的一種培養方式,“大遊學”運動興起,英國、德國、法國和義大利人都崇尚“漫遊式修學旅行”。
二戰後,旅遊更是被歐美等國家作為學校系統內能拓寬大中小學生視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育方式。
作為現代旅遊業誕生地的英國,一直以來就有崇尚研學旅遊的風氣,被稱為“大陸游學”的the Grand Tour,實際就是研學旅遊。早在17世紀,英國王室就有教師帶領王子們周遊列國的先例;到了18世紀,這種遊學普及到英國上流階層;到19世紀,倘若當時英國的青年學子,尤其是貴族子弟不曾有過海外研學旅遊的經歷,就會被人看不起。今天,很多英國家長會選擇在暑假帶著孩子一起旅行,有些沒有家庭出遊計劃的學生也會參加學校組織的出遊,在旅途中學習知識。
美國孩子參加假期活動主要還是憑藉興趣愛好,所以研學旅遊和夏令營、冬令營一樣,為滿足或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選擇。例如美國霍奇基斯高中曾組織10-12年級的學生去南極開展為期3周的探險之旅,讓孩子們在考察南極半島和周邊島嶼,觀察鯨魚、磷蝦群,拍攝帝王企鵝、海豹、冰山的同時,聽取隨行的南極科考專家學習生態學和當地歷史。此外,不少美國高中生會在假期裡參加國內名校遊,瞭解高校特色,為將來升學選擇做準備。
縱觀以上各國的研學旅行,儘管各國文化不盡相同,研學市場成熟度以及研學產品的策劃方式也有所差別,但是讓孩子走出家門感知世界的目的是一致的。真正的研學旅行應該是使學生在旅行的過程中去感受、發現、思考、探究、分析、總結,每一次研學旅行應該是帶著問題出門,帶著成果和思考歸來,該將自己所學知識在旅行體驗中實踐、應用、檢驗之後將知識進行整理與融合,從而形成相對系統化的思考和認知。
三
既要讀好萬卷書,又要行好萬里路
熱潮下的疑慮與反思
研學旅行以旅行為載體,以研學為目的。雖然這一活動納入了教學計劃,但由於專業師資匱乏等各方面現實條件的制約,容易出現課程目標不明確,主題選擇不清晰,執行形式不規範,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問題,有的活動出現“遊而不學”“學而不研”的現象,流於形式,效果不佳。
因此,熱浪之下帶來競爭之勢,也必將冷靜思考。
1.定位認識要清晰
市場上的研學旅行產品大多數本質上還是“多旅少學”“只旅不學”。大多數研學專案執著“表象”,比如精心策劃文案,猛砸課程設計……表面狠下功夫,實際原地踏步,並未參透真正的研學旅行要實現教育和旅遊的跨界融合,核心元素要去融合,而不是組合。作為研學旅行的核心元素之一的研學產品包括前期、中期和後期的課程準備,然而縱觀市面上的很多研學產品缺少對實際情形的具體考慮。進行中又未考慮到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影響學生對研學內容的準確感知。而且研學旅遊產品較少,且以呆板、說教的會展型產品為主,充其量增加一些科技手段,但缺乏互動性,並沒有在定位上細化,缺乏針對不同人群做出差異性的設計,不能在深度上適應消費群體的文化層次。“研學遊”結合現代旅遊的體驗性屬性,使研學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和時尚化,讓書本里的東西活起來,地下的東西走出來。
隨著人類邁入資訊化社會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學校教育的內外環境、組織形式和功能作用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學習”的概念已經被重新定義,教育生態也正在進行轉型和重構。教育不僅能在教室中開展,也可以在旅行和營地中進行。知行合一,注重實踐和體驗,才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研學旅行正是順應教育發展的這種大趨勢,是對中國素質教育方式的創新。不論是學校家長,還是旅行機構,對研學旅行真正的內涵和定位要有相當清晰明確的認識和了解。
2.內容體系要“走心”
課程同質化嚴重且產品缺乏嚴謹的統籌與規劃是研學市場的一大問題。其推出的研學產品和課程基本大同小異,而且銷售人員往往把研學遊等同於夏令營,所推薦的線路不外乎主打名校遊、奢華遊一類,對於研學遊本身的服務和行程細節則都未涉及。很多已經開設的研學專案形式多停留在參觀、遊覽,內容上多是將成人旅行專案冠以“研學旅行”的名頭,或者是照搬戶外親子真人秀節目的任務和遊戲的“課程”,互動體驗環節較少。產品同質化、學習特性不明顯等成為研學市場的普遍問題。其關鍵原因在於專業研學設計人員和相關內容策劃人員數量有限,使得研學課程體系豐富度不夠。
縱觀課程現狀,研學旅行活動是面向學生集體開展的,學生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研學旅行活動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但也要儘量避免僅設計單一的目標和內容,而是應該廣泛、深入地進行教育資源開發,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在一次旅行活動中設計多元化的目標和內容。
“教育+文旅”模式下所誕生的產品所直接面對的都是未成年人,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尚未完善,對孩子的引導和安全保障並不能用純教育或純旅遊產品中的常規方法,導師成了連線旅遊目的地、課程、家長和孩子的最重要紐帶,也是解決突發事件的核心,更甚者可能會影響孩子最終的研學體驗。
面對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專業研學導師成為了研學市場新寵,研學旅行與一般的遊學等體驗式教學不同,需要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要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但是目前研學旅行方面的專業人才稀缺。據瞭解,傳統旅行社的導師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找一些名師名家來做演講,另一種是傳統導遊稍加培訓就直接上崗。教育“容不得半點含糊”,導遊和導師,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目前國內研學旅行處於起步階段,未來研學旅行將逐漸走向正軌,若想在火熱的文旅市場立足,除了需要設計相對完整且系統的研學課程體系外,還需要專業的研學導師,這就要求高校需要設定相關專業和研究中心,從而大批量培養研學旅行方向的人才,滿足市場需求。
3. 反饋評估要完善
研學效果評估機制有待完善。不少學校和機構在教學開展是一味注重過程,但後續的督促檢查、考核卻乏人問津,這樣就很難判斷研學旅行是否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對於研學產品服務後期的效果仍無權威的評估與指導,基本上仍停留在從業機構內部對於整體運營的評估、調整。試問如此“大且全”的體量和課程,如何保證研學的教育效果?而其效果又依舊什麼來判定?產生這樣的疑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行業標準和反饋機制的缺失。
真正做好做實研學旅行,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十分重要。從“解剖麻雀”開始,科學研判,建立監督體系,有效監控研學旅行全過程中的主題、步驟、方法、實施、效果,分析研判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有的放矢,進而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此外,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要覆蓋學生、教師,也要覆蓋學校與政府相關參與部門的方方面面。
先看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要求。《指導綱要》強調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引導學生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學科知識”反覆強調,這就要求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研究和掌握的知識、能力和素養,要儘量呼應課堂和課本知識,再通俗點講,研學旅行課程要對著課本來,否則,就不會受到學校歡迎。只有主題設計獨到、環節預設合理、學生歡迎接納、符合國家要求、對應學科學習的精彩課程才能經得起社會和市場的檢驗。
我對這樣想的家長真是覺得非常不贊同。這個問題隱藏的情緒就是老師揩了家長和學生的油,不花錢遊山玩水,逍遙快樂,老師們佔便宜。
我來說一說我真實的經歷。我們學校組織學生到西安研學,挑選出認真負責、有管理經驗的幾位老師隨隊管理。因為研學機構只負責行程,而學生管理重點還是學校老師負責。
我們在出發前就開了3次會議,還不算上微信群裡的隨時溝通。怎麼分隊,每隊怎樣分組,有些調皮的和個性較強的孩子怎麼搭配,如果合理分宿舍,每天晚上時間安排,查寢紀律,隊長、組長怎麼選擇,一直到學生穿著要求、手機管理辦法、常用備藥、緊急事務處理方式等等,不一而足,從頭到尾的捋了不止一遍。光各種分組名單每個老師手裡就一搭。
然後,在西安的六天旅程中,早上6點就起,怕有些學生早起亂跑;晚上最早11點才睡,因為晚上研學機構沒有安排具體活動,我們不僅組織學生各種活動,而且檢查研學作業,查寢查人,每晚2遍。
白天更是神經高度緊張,生怕這麼多學生,哪個有點閃失。在陝西兵馬俑參觀時,人特別多,天氣又熱,每個學生關注點又不同,我們每三個老師“護送”一隻學生隊伍,對,您沒看錯,就是“護送”,生怕走丟一名學生,人山人海中,丟一個人都沒法找!說實話,我根本沒看清什麼兵馬俑,幾個小時就在學生隊伍前前後後的跑,來來回回看這一隊學生的人數和臉了!看兵馬俑還不如看下面這張圖片來的清楚!
這只是舉例其中一天,每天都是這樣的。每次吃飯,都是先看學生按序就坐,開始用餐後,老師才輪流就餐,必須保證總是有老師再看護學生。
有一天晚上,一個孩子鬧肚子。我們的兩位老師和研學機構的一位負責人半夜帶著學生到醫院就診打點滴。雖然一夜未睡,但第二天除留一位老師專門看護這個學生,其餘老師必須再隨隊進行行程,因為老師就這麼多,少一個,就怕看護不過來學生。
不僅這樣,既然是研學,就要玩中有學。學校要求帶隊老師結合每天活動情況,佈置研學作業,每天有檢查、有落實,還要有評比。最後那天的上午,專門開總結會進行優秀表彰。而這些都是老師每晚在學生就寢後,批改、整理、記錄,最終評選出來的。
平時在學校,老師重點是負責學生學習。但是出來研學,老師要負責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學生打包,給學生收拾行李箱,不準喝冰水,不要亂買零食……
六天回來後,我們這幾位老師都表示,再也不願意跟隨學生研學了,責任太重,身體太累,別說遊山玩水了,連最基本的吃飯和休息都是“太匆匆”。
看完這些以後,想請問提問的這位家長,您還覺得老師是在免費遊山玩水嗎?當您把孩子教給學校參加研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擔著多大的責任啊!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和研學效果,隨隊老師付出的心血和勞動比在學校還要多!我們不奢望家長的感謝和表揚,但是也請家長千萬不要帶著我們去沾光的觀點來看待老師!
雖然老師目前的待遇不高,但是老師們也不會為了省這幾個錢去擔這麼大的責任。有這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不是更好嗎?
-
9 # 流動在晨曦裡的炊煙
研學旅行我作為家長參加過一次,因為都四年級的小朋友,班級二個老師很難管理54個孩子,從準備食材到聯絡車輛,到了基地個個就像出籠的小鳥,一路撒歡,有的同學拼命往前跑,有的同學像蝸牛在後面慢慢移動,班主任是45歲的女生,舉著班旗往前追趕著前面的同學,穩住局面後倒回來給後面的同學加油,讓他們不要掉隊,如此反覆幾次,我明顯感覺到老師體力不支,風吹散了他的頭髮……那一刻,我鼻子發酸,其中一個同學在學習陶藝的時候,幾次偷偷離開,躲到看不見的地方玩遊戲,老師急出了汗,呼喚著學生的名字,因為一個都不能少……後來有學生自由活動時去攀爬吊橋而落水……老師真的是撐不住了,崩潰了,眼淚在眼睛裡打轉,但是她迅速調整情緒,安排我們有的燒水,有的準備生薑可憐驅寒,有的去買衣服…………總之很多很多插曲,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說了怎麼多,我想告訴你的是,作為家長,打死我也不想參加第二次,累成狗,白天做飯負責她們的安全,擔心他們打架,晚上不敢放心的睡,上下床,怕上床的小朋友起夜摔下來……。總之,希望你去體驗一下,或許會改變你的看法。
-
10 # 老張學聊
最初,我對此也曾持有懷疑態度,久經探索才漸漸開朗。
首先,作為家長的我們有必要明確學校“研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作為家長的我們最好不要像醫生找病一樣審視“研學”
“研學”活動是全世界認可的有效教育形式。在我們身邊剛剛興起,肯定存在瑕疵。諸如怎樣科學設計,過程中怎樣讓孩子們主動提出問題,怎樣帶著問題探究,怎樣總結歸納等等。
第三、退一萬步,“學校打著研學的名義,老師一起免費玩”是“不划算”的旅行
作為家長的我們不難設想:
1、“研學”旅行,學校和老師要承擔安全風險。
帶上一幫孩子“研學”旅行,行程設計、交通、吃喝拉撒睡等等,學校和老師都面臨巨大的安全擔憂,一旦有任何閃失,他們將面臨幾乎可承受之重的責任與風險。學校領導不傻,老師們不笨。如果僅僅為了自己免費玩,他們一定明白這是一樁划不來的“買賣”。遠不如將孩子們禁錮在學校悠哉悠哉,相安無事來得清心、輕鬆、自在。
2、“研學”旅行,老師們要付出更多勞動
“研學”,研究什麼,讓孩子學到什麼,活動如何開始、怎樣進行、用什麼形式結束,諸如此類許許多多問題都要求老師們精心設計,付出比平時在學校輕車熟路上課多得多的思考。如果僅僅為了自己免費玩,老師們也會明白這是一樁划不來的“買賣”。
3、“研學”旅行,必然招致部分家長詬病
本人沒有組織和參與“研學”活動,也沒有為學校和老師們的“研學”活動開脫的義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孩子們不能“讀書死,讀死書”。真心實意,我們不應想當然並簡單地對學校”研學”活動說“不”。
回覆列表
我是一名幼兒老師。我們學校雖然不用帶孩子出去研學之類的,家裡面有幼兒園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幼兒園的各種活動還是挺多的。比如春遊、秋遊、親子運動會之類的。
其實我特別害怕學校組織這種活動。比如我們這邊組織孩子出去春遊。是去到我們當地的綠博園,園所和校方的約定是老師可以免費去,孩子們因為年齡小也是免費的。
在平時每個班級是三位老師照看20個孩子左右。如果要帶到戶外活動的話,每個班級20名孩子至少要配五個老師。
所有跑腿兒的、操心的,都是老師照看。每次只要一有活動老師忙的幾乎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回來腿都是痛的。
即便是大一點的孩子,有很多事情還是要老師操心的。真的,即便是讓我免費去玩,我也不想去。因為去到那裡根本就沒有時間玩,你是服務人員,要時刻照看好孩子,還要給孩子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