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給孩子推薦一本書,我會給他推薦《小猴子掰玉米》,這是一個關於目標選擇的問題,內心有堅定的目標,就不會被外界環境所左右。
小時候讀這個故事,心裡會想,如果是自己,肯定不會像小猴子那麼笨。現在再回頭去讀這個故事,不禁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做個假設:如果小猴子最後沒有看到兔子,那他就會抱著西瓜回家。我們還會覺得小猴子笨嗎?或者說,把一隻猴子換成兩隻猴子,其中一隻猴子從一開始掰了玉米,一直到最後也是拿著玉米回家。而另一隻猴子呢,一開始掰了玉米,然後扔了玉米摘桃子,又扔了桃子摘西瓜,最後,抱著西瓜回家了。
故事的結局,我們會對之前的選擇,做出完全相反的評價。可見,做出怎樣的選擇,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其實,不管做出哪一種選擇,關鍵在於要明確自己心中的目標。
假如小猴子的目標,就是不斷讓自己跨入新的階層呢(這裡做個比喻),小猴子得到玉米是溫飽階層,小猴子得到桃子是小康階層,小猴子得到西瓜是中產階層。當小猴子拿著西瓜,忽然看到兔子的時候,如果他抓到兔子,就可以實現財富自由,如果沒抓到,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這就像百萬挑戰大賽,如果闖過最後一關,可能一下子實現財富自由,如果失敗了,還是像回到曾經的生活階層,連努力得來的西瓜也會失去。
如果小猴子明確了選擇背後的風險,可能也沒什麼好遺憾的。
選擇是可以變的,前提是你的內心要非常明確,“你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只給孩子推薦一本書,我會給他推薦《小猴子掰玉米》,這是一個關於目標選擇的問題,內心有堅定的目標,就不會被外界環境所左右。
小時候讀這個故事,心裡會想,如果是自己,肯定不會像小猴子那麼笨。現在再回頭去讀這個故事,不禁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做個假設:如果小猴子最後沒有看到兔子,那他就會抱著西瓜回家。我們還會覺得小猴子笨嗎?或者說,把一隻猴子換成兩隻猴子,其中一隻猴子從一開始掰了玉米,一直到最後也是拿著玉米回家。而另一隻猴子呢,一開始掰了玉米,然後扔了玉米摘桃子,又扔了桃子摘西瓜,最後,抱著西瓜回家了。
故事的結局,我們會對之前的選擇,做出完全相反的評價。可見,做出怎樣的選擇,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其實,不管做出哪一種選擇,關鍵在於要明確自己心中的目標。
假如小猴子的目標,就是不斷讓自己跨入新的階層呢(這裡做個比喻),小猴子得到玉米是溫飽階層,小猴子得到桃子是小康階層,小猴子得到西瓜是中產階層。當小猴子拿著西瓜,忽然看到兔子的時候,如果他抓到兔子,就可以實現財富自由,如果沒抓到,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這就像百萬挑戰大賽,如果闖過最後一關,可能一下子實現財富自由,如果失敗了,還是像回到曾經的生活階層,連努力得來的西瓜也會失去。
如果小猴子明確了選擇背後的風險,可能也沒什麼好遺憾的。
選擇是可以變的,前提是你的內心要非常明確,“你的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