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總會與護士不期而遇。他們在幫助你度過了生命的重要時刻後,只留下一個潔白的身影。白衣天使無微不至的護理和關懷,總會讓人心頭盪漾暖意。
張柏芝在《星語星願》中扮演的角色符合大多數人心目中美麗溫柔的護士形象。 實際上,護理職業並非自古有之,而是在歷史變遷中逐漸走向專業化,在時代的發展中收穫越來越多的尊重。作為他們職業裝備的護士服裝和護士帽,也是在歷史的磨礪中朝著簡潔、方便、衛生的方向發展。
西方國家大多選擇洗手衣作為護士統一制服。 19世紀之前,護理並不是一個專業化程度很高的職業,社會地位也不高。他們通常為富裕的家庭提供私人護理服務,穿的也大多是傭人的衣服。直到19世紀中期,隨著人們對護理的需求日益強烈,護理職業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然而,那時的護理從業者並沒有統一的服裝,他們大多穿著帶有圍裙的端莊長袍,戴著形狀挺拔的帽子,被認為是修女服的延續。 “提燈女神”南丁格爾的出現,改變了這個現狀。作為現代護理學的奠基人,她不光僅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也直接推動了護士服裝的產生和發展。 “提燈女神”南丁格爾。 南丁格爾以“清潔、整齊並利於清洗”為原則創辦了護士服,護士們必須戴上護士帽,並顯示出自己的護理級別。護士帽包住頭髮有避免汙染的作用。嗯
南丁格爾時期的護士服裝。 接著,護士服開始出現了立領的設計。為了隨時放置手邊的物件,護士服開始有了口袋。白色的圍裙從脖子到腳踝把人裹得嚴嚴實實,盡顯端莊優雅。那時護士服裝使用的是軍裝布料,材質上佳,剪裁合適。 被稱為“發燒防護服”的護士制服。 進入20世紀,護士服繼續效法修女服,戴著高高的帽子,並覆上薄紗,這讓護士服更加莊重,也讓護士更受人尊敬。當時很多教堂也進行護理培訓,以滿足社群居民疾病護理的需求。 一戰時期是護士服演變的重要階段。為了快速方便地照顧更多的病患,護士們挽起了袖子、脫下了笨重的圍裙。 英國電視劇《唐頓莊園》中護士服劇照,反映的是一戰時期的著裝。一戰結束後,護士們意識到她們需要一款功能性和女性化兼具的制服,於是我們印象中的白色護士服的雛形誕生了。 1939年,英國護士在草坪上踢球。20世紀50年代,舒適的紙帽和摺疊帽取代了寬大的帽子成為了護士服的標配。裙裝也開始向更易穿著、易清洗、易熨燙的方向發展。 20世紀50年代的護士服裝。 1953年,英國某護理醫學院學生站成一排合影,展現自1896年該院成立以來護士服的變遷。從左往右依次代表的是1896年、1903年、1914年和1953年的護士服樣式。 20世紀70年代末,護士帽從美國護士制服中消失,男護士開始穿洗手衣工作。 洗手衣簡潔大方,不易攜帶細菌。 現如今,洗手衣成為了大多數西方國家護士制服的選擇,變得更加隨意時尚。V領上衣配上寬鬆的長褲,簡潔大方又不易攜帶病菌。洗手衣對顏色也不再有嚴格要求,甚至可以在衣服上印上花紋裝飾。 護士服在中國的出現要追溯到20世紀初。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顏色與樣式亦不斷完善。20世紀20年代的各地醫院裡,護士與護生服裝的區別在於樣式相同,顏色不一。護生系藍色,畢業護士為白色。護士著裝時,要求其鞋、襪、褲的顏色均為全白或全黑,並規定護士除佩戴中華護士會特別的別針外,一律不許佩戴首飾。 民國時期的清純女護士。 1923年時,協和護校護生服裝改為淺藍色襯衫與白裙,頭戴一頂小方帽,這身素雅清淡的護士服裝,使人儀表非凡,當時護生的服裝與氣質吸引了許多青年女性投身護士職業。 林斯馨女士。
1928年,第八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上,畢業於北平協和高階護士學校的林斯馨女士首先提出統一全國護士服裝的建議,得到與會者的重視與響應,當即組成護士服裝研究委員會,專門進行研究,其標準為簡單、易洗、雅觀、舒適、莊重並改變了袖口過大等缺點,使護士作更為敏捷。該委員會將重新設計的服裝樣式刊登在護士季報上,要求全國護士統一製作,此舉為統一中國護士服裝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將護士帽命名為“白色燕尾護士帽”。 時至今日,護士服裝已經沒有嚴格的款式和顏色限制,多彩而時尚的制服讓可愛的護士們更添溫和動人的氣質。護士服是他們的工作服,更是他們面對疾病時的盔甲,保護著病人和自己的健康。
人的一生總會與護士不期而遇。他們在幫助你度過了生命的重要時刻後,只留下一個潔白的身影。白衣天使無微不至的護理和關懷,總會讓人心頭盪漾暖意。
張柏芝在《星語星願》中扮演的角色符合大多數人心目中美麗溫柔的護士形象。 實際上,護理職業並非自古有之,而是在歷史變遷中逐漸走向專業化,在時代的發展中收穫越來越多的尊重。作為他們職業裝備的護士服裝和護士帽,也是在歷史的磨礪中朝著簡潔、方便、衛生的方向發展。
西方國家大多選擇洗手衣作為護士統一制服。 19世紀之前,護理並不是一個專業化程度很高的職業,社會地位也不高。他們通常為富裕的家庭提供私人護理服務,穿的也大多是傭人的衣服。直到19世紀中期,隨著人們對護理的需求日益強烈,護理職業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然而,那時的護理從業者並沒有統一的服裝,他們大多穿著帶有圍裙的端莊長袍,戴著形狀挺拔的帽子,被認為是修女服的延續。 “提燈女神”南丁格爾的出現,改變了這個現狀。作為現代護理學的奠基人,她不光僅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也直接推動了護士服裝的產生和發展。 “提燈女神”南丁格爾。 南丁格爾以“清潔、整齊並利於清洗”為原則創辦了護士服,護士們必須戴上護士帽,並顯示出自己的護理級別。護士帽包住頭髮有避免汙染的作用。嗯
南丁格爾時期的護士服裝。 接著,護士服開始出現了立領的設計。為了隨時放置手邊的物件,護士服開始有了口袋。白色的圍裙從脖子到腳踝把人裹得嚴嚴實實,盡顯端莊優雅。那時護士服裝使用的是軍裝布料,材質上佳,剪裁合適。 被稱為“發燒防護服”的護士制服。 進入20世紀,護士服繼續效法修女服,戴著高高的帽子,並覆上薄紗,這讓護士服更加莊重,也讓護士更受人尊敬。當時很多教堂也進行護理培訓,以滿足社群居民疾病護理的需求。 一戰時期是護士服演變的重要階段。為了快速方便地照顧更多的病患,護士們挽起了袖子、脫下了笨重的圍裙。 英國電視劇《唐頓莊園》中護士服劇照,反映的是一戰時期的著裝。一戰結束後,護士們意識到她們需要一款功能性和女性化兼具的制服,於是我們印象中的白色護士服的雛形誕生了。 1939年,英國護士在草坪上踢球。20世紀50年代,舒適的紙帽和摺疊帽取代了寬大的帽子成為了護士服的標配。裙裝也開始向更易穿著、易清洗、易熨燙的方向發展。 20世紀50年代的護士服裝。 1953年,英國某護理醫學院學生站成一排合影,展現自1896年該院成立以來護士服的變遷。從左往右依次代表的是1896年、1903年、1914年和1953年的護士服樣式。 20世紀70年代末,護士帽從美國護士制服中消失,男護士開始穿洗手衣工作。 洗手衣簡潔大方,不易攜帶細菌。 現如今,洗手衣成為了大多數西方國家護士制服的選擇,變得更加隨意時尚。V領上衣配上寬鬆的長褲,簡潔大方又不易攜帶病菌。洗手衣對顏色也不再有嚴格要求,甚至可以在衣服上印上花紋裝飾。 護士服在中國的出現要追溯到20世紀初。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顏色與樣式亦不斷完善。20世紀20年代的各地醫院裡,護士與護生服裝的區別在於樣式相同,顏色不一。護生系藍色,畢業護士為白色。護士著裝時,要求其鞋、襪、褲的顏色均為全白或全黑,並規定護士除佩戴中華護士會特別的別針外,一律不許佩戴首飾。 民國時期的清純女護士。 1923年時,協和護校護生服裝改為淺藍色襯衫與白裙,頭戴一頂小方帽,這身素雅清淡的護士服裝,使人儀表非凡,當時護生的服裝與氣質吸引了許多青年女性投身護士職業。 林斯馨女士。
1928年,第八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上,畢業於北平協和高階護士學校的林斯馨女士首先提出統一全國護士服裝的建議,得到與會者的重視與響應,當即組成護士服裝研究委員會,專門進行研究,其標準為簡單、易洗、雅觀、舒適、莊重並改變了袖口過大等缺點,使護士作更為敏捷。該委員會將重新設計的服裝樣式刊登在護士季報上,要求全國護士統一製作,此舉為統一中國護士服裝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將護士帽命名為“白色燕尾護士帽”。 時至今日,護士服裝已經沒有嚴格的款式和顏色限制,多彩而時尚的制服讓可愛的護士們更添溫和動人的氣質。護士服是他們的工作服,更是他們面對疾病時的盔甲,保護著病人和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