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以炎

    李白從天上來,端的是人中仙。

    杜甫從塵中出,做的是人中聖。

    仙聖是不適宜做大官的,不適宜太富貴,不能不飲酒,不能不流浪,不能不坎坷,不能不潦倒,不能不恃才傲物,不能不悲憤,不能不語不驚人死不休,不能不天生我材必有用。

    仙聖在人間,只適宜寫詩。

    整個大唐就是一場詩的展開,整個大唐只為一場詩的聖僧會,整個大唐就是一場人與詩的壯觀相遇。

    我是李白,你是杜甫嗎?

    在天上來的,加入了我們,一身的仙氣,情懷浪漫。不染塵俗,亂世獨白,卓然不群,對他來說,天地不過是用詩酒潑灑而成的一幅大寫意畫。而在紅塵裡聖出的,是我們的人,因為閱歷無數人間疾苦,洞若觀火,每下愈況,內心反而變得光潔澄明,超凡入聖,慈悲如佛。

    智慧的痛苦與清酲的靈魂,化成了光耀千年的詩句!

    我們讀著杜甫的時候,一抬頭,看見了李白;吟著李白的時候,一低頭,想起了杜甫。這世界是這樣奇妙,就象當初二人惺惺相惜的人生相遇與詩學唱和。

    沒錯,兩種風格的詩學唱和。兩種才情兩種山水,兩種人生兩種境界,兩種語言兩個靈魂,兩雙眼睛兩種淚水。

    宇宙,人間,在中國,在大唐,兩個偉大的靈魂,以詩人的身份相見了,雙手握在一起,相視一笑!一一

    “我是李白!“

    ”我是杜甫!”

    .

  • 2 # 陳國鎮南王

    說起唐詩,我們不得不說起李白,也不得不說起杜甫,一人稱詩仙,一人謂詩聖,有人問誰的詩歌水平更勝一籌呢?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屬於同一時代的詩人,李白年長杜甫11歲,兩人有深交,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一生也都活了五、六十年的光景。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在李白的詩文中,難覓一點浮華,他不關心就紅燈綠!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在杜甫的詩篇中,則看到了他憂國憂民的一面,那時大唐盛世不在,戰亂紛飛,民不聊生!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其中《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流傳至今。

    正因為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如此相似,兩人的友誼也非同一般,據史書記載,李、杜初交是在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被群小讒毀而辭別長安,經商州大道,於三五月間在洛陽與杜甫相會。我們從杜甫現存一千四百四十餘首詩中,有《贈李白》《春憶李白》《夢李白》《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等詩篇,如果算上涉及李白的其他詩篇,即達將近二十首之多。均表現出杜甫對李白的才華的讚賞,也彰顯了兩人之間的友誼。而李白有關杜甫的詩今雖僅存四首,卻首首情深意長,顯示出一種真摯溫馨的情誼。其中李白有一首題為《戲贈杜甫》,就是一首兩人談話的詩。

    兩人一生又一直在追求功名!李白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和聲譽,要憑藉它去直取功名,而不像一般士人一樣去走科舉之路。天寶元年(742年),當他接到唐玄宗召他進京的詔書時,不禁得意地放聲高歌:“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還在《將進酒》裡大聲歌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而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新唐書.杜甫傳》說杜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事,高而不切”,雖然略而貶義,但卻透露出唐人何以會將杜甫與李白並稱的一條根本原因,即他們都是素有經世濟國抱負的理想主義者,任性率真,豪放不羈!

    李白和杜甫一生坎坷,性格迥異,作為兩個鮮明的符號,已經深深地植入了中華民族的心裡。大概誰也不會將兩個形象混淆,因為他們氣質差異大,杜甫年輕時候的詩作保留下來的不是太多,大多集中在杜甫生活在四川之後的詩作,而三十五歲之前的作品數量就更少了。杜甫在晚年的作品更多的帶有悲觀主義色彩,恰逢大唐盛世的衰落。李白的詩詞,常常表現出生命最大限度的天真爛漫,甚至有一種放蕩不羈的感覺!正是這種差異,讓二者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極大的不和諧。

    有人說,李白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也有人說,如果李白生在西方古希臘時期、文藝復興時期、浪漫運動時期,必定是莎士比亞;杜甫如生在西方則一定是但丁。

    據此,我們可以看出,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水平不相上下,難分伯仲,李白杜甫優劣論的關鍵就在於各家爭論時所持的標準和角度不同而已。

  • 3 # 一半是火焰

    杜甫的詩篇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現,客體(描寫物件)已被主體(詩人)消融於自身。正是在這樣的主體徵服客體的過程中,詩人的精神得到昇華,讀者的情緒也激昂起來,獲得極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詩歌的整個特徵決定了詩人抒情和描寫的一些重要特點。他不是將描繪物件當作一個整體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線索把它串通起來;他抒情的方式是盡情傾瀉、恣意揮灑,不受詩歌結構形式的牢籠。有的研究者認為李白詩歌表現出“跳躍式”的結構式的特點,這仍是一種表面的看法。

    我們再看《樑甫吟》,詩寫李白受挫後的憤懣和對理想的期待。如果說《蜀道難》還有一個奇險山川作為抒情表象的憑藉物,那麼,這篇《樑甫吟》已經沒有完整的客觀的事物作為依附體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來,上天入地,盡情馳騁,任思想感情的發展,時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測;時而風和日麗,春意盎然;時而險象環生、濁浪翻滾。這一切都在詩人這個主體的包舉之內。沈德潛說:“後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沈德潛是從詩的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實這個“跡”還是有的,這就是詩人思想感情發展的“痕跡”。李白詩歌的這個特徵是和杜甫大異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詩處理主客觀關係,我們發現,詩人在描寫方式上是把物件當作一個整體作深入細緻的刻劃;在抒情方式上是把個人情感滲透於描寫物件之中,即所謂“寓主觀於客觀”。

    趙翼在《毆北詩話》中說他:“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試以《麗人行》說明。詩作於天寶十二載春,諷刺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藉以反映君王的昏聵和朝廷的腐敗。這首詩刻劃細緻入微、態度嚴肅認真、敘事有條不紊,甚至對麗人的體態意態和服飾餚饌等細節的描摹都歷歷可見,明顯體現出客觀性的特點。詩人正是在這樣的一本正經的描述中達到諷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龍所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我們再看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和李白的《蜀道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出現了詩人的形象。但杜甫的這首詩,儘管感情很強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鮮明,但在描寫上依然層次分明。他從風吹茅屋寫起,接著寫茅屋“灑江郊 ”、“掛林梢”、“沉塘坳”;從群童的盜草到詩人無可奈何的情狀;從夜色的降臨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狀,由此推而廣之,最後發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詩的脈絡十分清楚,描述物件也是完整的呈現的,詩人的抒情是通過真實生活畫面的描繪體現的,這和李白那種大氣包舉、咳吐自然、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性特徵判然有別。二、征服現實和關注現實——李杜創作精神的差異   程千帆先生說:“他(指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對其中不能令人滿意的現象毫無顧忌地投之以輕蔑。這種以被現實牢籠,卻不願意接受,反過來卻想征服現實的態度,乃是後代人民反抗黑暗勢力與庸俗風氣的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也許就是李白的獨特性,和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和反映祖國、人民的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詩鑑賞辭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創作精神的主要差異。  杜甫直麵人生,憂國憂民;李 白也不滿現實,他雖然已被現實“牢籠”,卻不願意接受,反過來卻想征服它。那麼,李白是如何征服現實的呢?直接反抗現實社會制度對詩人來說是實際的,他只能採取在精神上征服現實的態度,通過夢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塵脫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這是李白詩歌特多這方面題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稱:“常時論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贈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熱愛山水,常常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餘嘗學道窮冥荃,夢中往往遊仙山。”(《下途歸石門舊居》)“憶昨鳴皋夢裡還,手弄素月清潭間。覺時枕蓆非碧山,側身西望阻秦關。”(《鳴皋歌送岑微軍》)最有代表性的還是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對夢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細緻(李白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反而不那麼細緻)。詩先寫天姥山的氣勢,以為各種瑰麗奇險境界的出現作 鋪墊,在夢境和仙境中,詩人是自由的和快適的,你看他飄然飛渡鏡湖,在湖月的映照中來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詩人謝眺的木屐,在淥水盪漾聲和猿啼聲中登上青雲梯(在李白詩中,猿啼往往和詩人的喜悅心情聯絡在一起:“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證)。詩人爬到山的半壁時,眼前出現的一輪海日,耳中聽到的是天雞的鳴叫,來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爛漫的山花,詩人應接不暇,,倚石暫作休憩。忽然,各種神靈異物紛紛出現,打破了仙境的寧靜,整個仙界熱鬧起來,虎、熊、龍都起來了,迎接它們的是個“訇然中開”的洞天福地,“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群仙列隊前來,在日月和金臺、銀臺的映照中,光彩奪目,異彩紛呈。正在興高采烈的時候,詩人猛然醒來,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涼的枕蓆的存在,他不禁長嘆一聲:“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如流水。”夢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尋找適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擺脫現實的“牢籠”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詩人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遂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憤慨的長嘆。

     有的研究者認為,這首詩的主觀意圖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 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其實李白的本意應該是,能夠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樂趣,古往今來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祿)又算得了什麼?不過象那東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詩人越是把夢境仙境描繪得十分愜意,越是顯示出現實生活的不愜意。當這種仙境和夢境迅速向下回落時,那巨大的落差產生的強大的精神能量,強烈地感染著和刺激著讀者的思想情緒,使讀者在理想和現實的反差中,認真思索其中蘊涵的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正是李白詩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獨特之處。這和杜甫詩歌直接呈現社會現實,深入揭示社會問題的方式是殊途同歸的。 杜甫的創作,目光始終注視著社會現實。他關心國事、同情人民,無論是敘事紀行的,還是抒發情懷的,大都傷時憂國,緣事而發,有著豐富的社會的政治的內容、濃郁的時代氣息。通過一部杜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勝轉衰的歷史軌跡、種種表現和歷史原因,誠如浦起龍所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肅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讀杜心解》)杜詩有史詩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杜甫這種關注現實的精神是通過對社會現實現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細緻的刻劃來完成的,和李白那種超脫現實又反過來征服現實的態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說:“吾於天才得李太白,於地才得杜子美。”(《說唐詩》)說得就是這種差異。我們試讀他的《兵車行》,這首詩寫邊戰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詩一開始就勾勒出車馬喧囂、行人急走匆匆、親人哭喊送別的   悲慘場面,接著通過對話揭示出征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劇痛。詩人的感情是強烈的,對於人民生活的關注是深切的,然而個人抒情卻不是放縱的,而是通過場面的描摹流露出來。詩人悲慘哀憫的感情高度濃縮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並且始終沒有離開這一形象,詩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蘊中不斷迴盪撞擊,我以為這是形成杜詩沉鬱頓挫風格的重要原因。李白創作則表現出主體性特徵,詩人馳騁造化,大氣包舉、壯浪縱恣、感情噴薄而出,表現出豪放不羈的氣勢,在這種主體性徵服客體的過程中,詩人也曾達到主客統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狀態,這時詩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現出一種“逍遙人外,蟬脫塵埃”的高超境界,這是否可以說是形成李白詩歌豪放飄逸風格的基本原因呢?三 實現人生自由和實現理想政治——李杜創作追求理想的差異   李白與杜甫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都表現出對理想政治的執著追求。

    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說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相丈二十二韻》)“致君堯舜付 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御》),“死為星辰終不滅,致君堯舜焉肯朽。”(《可嘆》)但是我們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實現途徑上和理想層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現出相當大的差異。李白自視很高,他常以大鵬自喻,“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舉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躍而為宰相,實現政治理想後又功成不居,“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這種思想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是“入世”和“出世”這一對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實,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人生追求--這就是對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當作實現自我和實現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價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擺脫對“自我”的束縛,達到自由適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統一在對自由追求的大目標下,實現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這就是李白的獨特之處。 

      李白的這個獨特性還不屑在他對某些歷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詩歌中經常出現魯仲連、謝安、諸葛亮等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這些人物不但表現出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表現出對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負,不屈於人而要人屈於己的風采,表現出貪戀功名利祿的高尚品質,這是李白所特別心嚮往之的。李白與杜甫對從政失敗的態度也是頗有差異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艱難,他三次科舉考試都失敗了,轉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進獻《三大禮賦》得到皇帝賞識,才獲得一個小官,卻始終沒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機會。杜甫從政失敗後,更加執著追求理想政治,更加關注社會現實,目光更加深邃銳利,感情更加沉鬱悲愴,寫下了大量反映現實和關心人民疾苦的詩篇,艱難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李白從政失敗後,轉而對自由生活的追求,以獲得精神的解放。在這種精神生活的遊歷過程中,詩人不斷昇華感情、淨化心靈,強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求得精神對現實的征服。他的詩篇反映的社會內容雖然沒有杜詩多而深刻,但李白詩歌給予人的精神影響卻是超越時代,深廣久遠的。有的研究者沒有注意到李白詩歌的這特點,卻用拔高李詩社會內容的方式,以爭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這種研究方式本身就沒有超出揚杜抑李的藩籬。“揚杜抑李”論者正是從這方面來立論的。《屠緯真文集》說:“ 或謂杜萬景皆實,李萬景皆虛,乃右實而左虛,遂謂李杜優劣在虛實間。” 趙次公《杜甫草堂記》竟至說:“白之詩在風月草木之間,神仙虛無之說,亦何補於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國為憂,一以自適為樂,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為優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麼,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礎在哪裡呢?   我們知道,李白是受到莊子思想深刻影響的詩人。龔自珍說:“莊騷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心,自白始。”(《最錄李白集》)屈原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積極用世;莊子主張自然無為,追求超脫現實的自由心境,這兩者本是一對矛盾,李白卻很好地統一於一身。莊子強調以道觀物:“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賤。”莊子據此主張,在與“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壽,無所軒輊。他認為要通過“坐忘”才能達到這樣的自由境界。這種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謂“惡乎待哉”的逍遙。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謂和莊子思想一脈相承。試讀他的《日出入行》: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之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枉實多。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總之。二人不分彼此,各有千秋,都是唐代詩學泰斗級人物!

  • 4 # 乏味的生活1982

    我想對於歷史比較瞭解的人,應該都不會對杜甫與李白感覺到陌生吧,二者都具有十分出眾的才能,所創作的作品至今還得以流傳,現如今他們所創作的一些作品在教科書中也有一定的記載,甚至大多數人都曾背誦過二人所創作的作品,二者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名氣、也是能力最佳的兩位詩人。一些人認為,二者為同一時期的詩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都有一定的交際。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就如同追星一般,杜甫對於李白十分的推崇與崇拜。換句話來說,前者簡直就是後者的粉絲。

    根據相關的記載所表明,杜甫雖然如今的名聲較盛,但是在當時其根本沒有得到展現能力的平臺與機遇,也沒有受到民眾的重視與認可。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人,其實之所以其如今擁有這般顯赫的名聲,還是在於元稹為其所書寫的墓誌銘。但是這都是其去世幾十年以後所發生的故事了。

    而李白則與之相比存在較大的出入,其一生喜好遊山玩水,更是在這過程中結交了許多朋友,也創作了許多作品。因此前者對其則是十分的崇拜,不僅在平日裡總是閱讀後者所創作的作品,後者所寫過的主題,他也要寫。後者所停留的位置,他也會前去。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他所擁有的一顆虔誠內心。我想大家應該都不會對後者所創作的一首詩感覺到陌生吧,這首詩就是早發白帝城。這首詩如今記錄在中國的教科書中。一些人不僅曾對其有過一定了解,甚至直到如今還能流利背誦。

    但是我想雖然這首詩被世人所熟知,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曾瞭解這首詩在創作時,作者所處的背景環境。當時的李白因為種種變故與動亂的發生,受到了一定牽連。自身的官職也因此罷免,更是被派遣至白帝城生活。但是沒想到在其剛剛到達後,就聽聞了赦免的訊息。在得知如此的訊息後,其表現的十分激動,於是就寫下了這篇久經傳頌的詩。

    一次在杜甫也陷入到極為艱難的境地中,也走上了白帝城。在得知這是李白得以赦免的位置。心中的悲傷與對其的思念相互結合,也寫下了一首久經傳頌的詩-登高。其一生所創作的詩,很多都被世人所熟知,但是這首則是其中的一大經典。無論是語言還是手法都為上乘。

    二人如今的聲名都較為顯赫,才能也不分伯仲。如果貿然將二人相對比,我想也不會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 5 # 歷史川流不息

    我認為李白更勝一籌。

    雖有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李白與杜甫各有千秋,都是中國文壇不可多得的奇才,二人並稱“李杜”,二人風格迥異,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有“詩聖”之稱。二人區別於此:

    一、派系對比: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杜甫: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心繫蒼生,胸懷國事。

    二、成就對比:

    李白: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三、文學對比:

    李白: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杜甫: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因此,雖說杜甫文才百年不遇,但我認為李白更是千年難尋的曠古奇才。

  • 6 # 螢火喵z

    雙魚座李白,水瓶座杜甫

    古代文人成名何其難!在沒現代傳媒的情況下,靠著毛筆在紙上寫詩文的他們,通過口口相傳,仍能「名播海內」,可見優秀到什麼地步。李白就是這樣的人物。當然,杜甫也是。但在生前,跟李白比,他的名氣差多了。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 744 年),李白和杜甫相遇於東都洛陽。

    後來人們對此有至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馬上稱為詩聖,一仙一聖的碰撞,太激動人心了。於是就說,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從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真的是這樣嗎?

    年歲小的杜甫對李白的無限景仰是真的,他一生中寫了很多詩獻給李白,比如《飲中八仙歌》《贈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

    李白呢?

    似心不在焉,寫給杜甫的詩寥寥可數:《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戲贈杜甫》中還把杜甫輕嘲一番:「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不過,《酉陽雜俎》獨家披露了李白寫給杜甫的第四首詩:

    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亡萬乘之尊,因命納屨,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白前後三擬詞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賦》《別賦》。及祿山反,制《胡無人》,言:「太白入月敵可摧。」及祿山死,太白蝕月。眾言李白唯戲杜考功「飯顆山頭」之句,成式偶見李白祠亭上《宴別杜考功》詩,今錄首尾曰:「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煙歸碧海夕,雁度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故事有兩個看點:一是放曠不羈的李白叫高力士為他脫靴子;二是李白與杜甫的關係問題。關於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這件軼聞,只見於《酉陽雜俎》,後被人廣泛引用。但最令人關心的還是李杜的關係。

    按段成式自述,他偶然在李白祠亭上見到一首《宴別杜考功》,首尾句如下:「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煙歸碧海夕,雁度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但即使加上這一首詩,也不過四首而已。何況,南宋學者洪邁認為《戲贈杜甫》一詩並非李白所寫,而是好事者為之。他甚至認為《宴別杜考功》中的「杜考功」也不是杜甫。那麼,按洪邁的判斷,李白只給杜甫寫過兩首詩。

  • 7 # 老影像y

    簡單回答下。縱觀整個中華文化史,有種說法叫“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國是詩歌的大國,而詩歌尤以唐盛。而李白和杜甫又是唐詩的頂峰。當朝韓愈評價李杜的詩歌: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可見這兩位在詩壇的地位。

    但兩者詩歌的風格不同。總體來說李白是浪漫派的,杜甫是現實派的。

    李白的詩歌一般寫的都是遊山玩水,山川河流,借物言志等內容,文筆豪放,詩風瑰麗,讓人讀來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其在詩歌寫法上,李白信手拈來,不拘形式,隨筆而就,一氣呵成。沒有固定的寫法,詩歌能長能短,能整能散,可以說是無招勝有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李白被人稱為“詩仙”。其代表作有《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

    杜甫的詩歌一般寫的都是社會的現實,揭露社會的陰暗面,關心百姓生活的疾苦,其文風一般比較沉重凝仄,內容充實,底蘊深厚。其寫法相對比較傳統,詩體比較規整,重在書寫社會矛盾,為底層百姓吶喊。所以杜詩有被稱為“詩史”,杜甫也被後人稱為“詩聖”。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歷史對李杜的評價都非常高。總體來說,李白活著的時候及整個唐朝,影響特別大,可以說是全民偶像。相反杜甫在唐朝的影響力不如李白,但是後來,由於韓愈等文人的發掘推崇,杜甫的影響力逐漸增大,特別是從宋朝開始,杜甫的影響力大有蓋過李白的勢頭,就是當今,研究杜詩的也比研究李詩的多。

    總而言之,李白和杜甫詩歌各有特長,誰也無法替代誰,中國詩壇二位都是頂峰,二者缺一不可,就像中華詩歌文化的兩座不可逾越的山峰,讓中華文化永遠熠熠生輝。

  • 8 # 轉瞬繁華落盡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不僅留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正是以李白和杜甫為代表的一批偉大詩人才成就了大唐詩歌文化。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尊為“詩仙”,與杜甫並稱“李杜”。李白側重於從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詩歌經常是以熱情奔放,放蕩不羈、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早年多喜好遊歷,參加此次科舉都落第了,官場的不得志再加上親眼目睹了上層社會的奢靡之風和社會危機,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生活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後來棄官入川,生活相對安定,但是還是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所以杜甫的詩歌多為反應社會動盪不安、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記錄了唐代經安史之亂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

    兩位都是唐代乃至世界史上頂級的大文豪,創作的側重點不同,文采傲然於世,各有千秋吧

  • 9 # 禕銘

    李白杜甫都是中國幾千年詩壇中最璀璨的星,在才情方面是不可相比論之的。李白生活在盛唐之時,滿眼看到的都是大唐盛景,百姓安居樂業,幸福指數爆棚,本身仕途也比較順利,結交各路名人雅士,所以他的詩充滿文藝浪漫和豪氣滿天。然而杜甫生活在唐朝衰落之時。他的眼裡看到的是朝廷的腐敗,民間生活的蕭索,戰爭的殘酷,百姓的疾苦,加上本身壯志難酬,仕途多舛,晚年離鄉背井,孤苦無依。所以那三吏三別,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無不讓人淚目感慨!所以詩仙李白自有他的恢巨集大氣和浪漫文藝。而詩聖杜甫也有他的民間疾苦永珍和對百姓的萬千憐憫和同情!

  • 10 # 夏梵塵

    唐朝是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它不僅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是以李白和杜甫為代表的偉大詩人一批成就了大唐詩歌文化。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號“謫仙”,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為“詩仙”,而杜甫則稱為“李杜。李白注重從內心世界出發,表達對理想世界的熱切追求。詩歌常常通過熱情、波西米亞、華麗的想象和誇張來描繪形象。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夜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早年,他喜歡旅行。他是第一個參加科舉的人。他在官場上的失敗,加上目睹上層階級的奢侈和社會危機,導致了和平與歷史的反叛、他的生活的流離失所、他居住地的不確定性以及他的官職的辭職川。他的生活相對穩定,但他仍有一顆為老百姓著想的心和一顆為國家著想的心。因此,杜甫詩大多反映社會動盪、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它們記錄了唐代經濟和歷史動盪由盛而衰的歷史變遷,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

    他們都是唐代乃至世界歷史上的文學巨匠。他們的創作集中在不同的方面。他們的文學才華自豪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每個都有自己的優缺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羊舔磚泡水可以澆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