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ssdsds
-
2 # 四海遊客9
成人無過年,人性所致,印象深刻的肯定是小時候。
如果家――像會議接待室一樣,講很多條條款款,注重禮義與環境整潔,睡馬路大樹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
3 # 保險一聲
70後回答一下北方農村過年的事吧。
大年臘月二十三小年一到,就開始數日子過年了。家裡開始準備過年的應用之物,雖然那時候家裡很窮,但是還是要買點豬肉,白麵,大米,凍梨,糖塊,魚等,把之前凍好的雞鴨鵝拿出來化上,家裡要重新糊牆和頂棚,還要早早買一點鞭炮預備著。一切就緒,就等著過年了。
年三十一早,我們一家人都會早早起來,簡單吃點就開始準備過年的東西了。大人開始燒水煮肉,蒸饅頭,切菜,準備午飯。我們小,就開始張貼春聯,掛錢,福字,準備燈杆和燈籠,帶著糖塊和鞭炮,一同與小夥伴出去一邊吃一邊放鞭炮了,直到媽媽來喊,才回家吃午飯。
年三十午飯是最豐盛的,一般家裡都要準備好雞鴨魚肉和其它一些平時不捨的吃的東西,在媽媽的巧妙製作下,變成了豐盛的午餐。
吃完午飯,老家有一個傳統就是去祖墳上香。我家在當地算是比較大的門戶姓氏,一般要準備十幾套上墳用的東西,一般都是父親帶著我們去,媽媽在家準備供奉之物。
年三十到了晚上,一家人在電視機前看當地電視臺轉播的春晚,吃著糖塊,啃著凍梨。我們小夥伴一般都是在外面跑著鬧著,走東家串西家玩,到誰家一般都塞給我們一些糖塊,一個晚上下來,兩個兜兜都滿了,能吃好幾天呢。
到了三十晚上十二點鐘,是農村燒紙放鞭炮的時候了,每家都在院子裡燃一堆旺火,象徵著明年全家都旺,最後把早早就準備好的鞭炮拿出來,用長木杆挑起來燃放。
放完鞭炮,洗臉,給家裡長輩磕頭,還能拿到壓歲錢。哈哈。現在只能給孩子們準備了。
吃完年夜飯,家人還有要守歲到天明。我們小夥伴基本都是外出去別家撿鞭炮,一起玩撲克了。
這就是我們七零後北方農村過年的一天了。那個時候,真是一家樂趣融融,無比歡樂,現在還是很懷念呀!
-
4 # 西岐垂釣
三、四十年前的往事了,那時雖然物質比較匱乏,但感覺過年比現在熱鬧。我們這些屁孩放寒假了就辦著凍得跟胡蘿蔔似的手指頭數,還有幾天過年。因為平時沒什麼油水,就盼著過年可以吃大魚大肉,其餘年三十晚上那一餐也基本上沒吃什麼,因為有點好菜還得留著待客,不過油水要比平時重,就這樣我們也挺知足的,畢競還能穿一身新衣服。那時候的人情味比現在要好不少。現在呀,都快被錢累死了,見面就是神吹攀比,大家都是匆匆忙忙,不幾天就各奔四方去掙錢。物質生活是比以前強了,可是人與人之間卻變得冷漠淡薄了,過年的氣氛也比以前淡得多,"信義”二字也差不多丟了。說句心裡話,我寧願窮點,只是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個人感受,肯請口下留情。
-
5 # 千千結208375122
記憶裡最難忘的過年記憶在兒時,也就是上世紀的五十年代中期。那是科技不發達,沒有網路沒有微信QQ,也沒有手機和簡訊,但過年確是真真正正的難忘。哪些原始的古樸的慶賀新春的方式方法,哪些過節時的古老習俗,還有哪些穿著過年新裝湧出家門參與年節活動的老女老少們,把過年的氣氛搞得濃濃的,令人終生不忘。
今天經濟發達了,科技進步了,但始終覺得年的味道越來越淡。
-
6 # 朝紅夕紫
最難忘的經歷在兒時的老家,準確地講在外公外婆家裡。
他們家裡我們需要一天的車程,去一次就住一個月再回來。
過年的時候九提前去了,那時一提起去外婆家就精神倍增,激動得不得了,因為那裡的過年風俗是有馬社火。
馬社火在附近的鄉鎮只有外公外婆家所在的鄉里有,而且,她們家的位置就在街道的十字路口,看熱鬧可方便多了。
所謂馬社火,就是演一齣戲,一家人參與的話可能要參與三個,因為誰家的馬匹,就誰家的孩子裝扮戲中的角色,戲劇中的人物打扮,按照人物的出場順序排隊,因為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馬匹有可能受驚,所以孩子騎馬,家長牽馬,保證安全。經常到各鄉串演,非常有看頭,我經常用扎的花燈籠混在隊伍中陪練,感覺能參與很自豪。
這麼多年沒去參加了,不知現在是否依然。很是懷念…
回覆列表
小時候,在農村縣城過年,臘月23開始,一直是興奮的,好吃的,好玩的,壓歲錢,過年新衣服,路邊買各種小玩具,放鞭炮,看錶演,一直到正月十五。那時候人人都沒錢,確實很快樂。現在過年,應酬和應付多了,快樂少了,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