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情解碼

    052D驅逐艦幾釐米的艦體厚度看上去的確很沒有安全感,但實際上這個厚度在現代軍艦中並不算薄。不像二戰時期幾百毫米厚的裝甲艦體,如今幾釐米厚的軍艦艦體非常正常。那麼為什麼現代軍艦的艦體要如此設計呢?有個幾百毫米的裝甲艦體真的“不香”嗎?

    現代軍艦的艦體厚度與艦體材料、作戰模式和作戰理念的轉變可以說密切相關。首先,現代軍艦使用的鋼材與二戰時期相比具有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一大批硬度高、厚度小、重量輕的新型鋼材被大量應用到了現代軍艦上。如美國的HY-80鋼材、HY-100鋼和HY-130鋼等材料,不僅具備很強的屈服硬度,而且厚度小、重量輕,預熱時間短。同等厚度小,鋼材的硬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便於加工,有利於軍艦的快速製造。二戰時期軍艦所使用的鋼材,放在現在而言只相當於普通民船的鋼材,達不到製造現代軍艦的要求。

    (現在軍艦使用的新型鋼材,具有硬度高、厚度小、重量輕的特點)

    其次是作戰模式和作戰理念的變化。二戰時期的軍艦,特別是戰列艦這類艦艇,之所以需要厚重的裝甲防護,主要是因為交戰距離多在視距範圍內,使用的武器也多為大口徑的艦炮。因此,在這種條件下,裝甲艦體的確可以為軍艦提供很好的防護能力,提高軍艦的生存能力。不過,二戰結束後隨著電子技術和導彈技術的發展,雷達和導彈為主的超視距作戰取代了大艦巨炮成為了海戰的主角。據二戰期間日本神風特攻隊自殺式攻擊的經驗,高速飛來的飛機只要不被打的凌空解體,一旦撞到軍艦上還是會造成巨大的損傷。同理,對於那些攜帶有高爆戰鬥部,高速飛來的反艦導彈而言,軍艦就算有裝甲防護也很難保證可以抵禦反艦導彈的攻擊。

    (戰列艦採用視距內火炮對射的作戰方式,對裝甲防護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如果想要提高軍艦的生存能力,要麼選擇增加裝甲的厚度,要麼想辦法提高軍艦的防禦作戰能力。由於現代軍艦需要容納導彈、雷達以及指揮通訊等基礎設施,如果提高裝甲的厚度,勢必會使軍艦的噸位、機動性、建造成本和維護升本大增,而且面對越來越先進的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也很難保證可以有效防禦。為此,現代軍艦採取了提升防空識別和預警探測能力,加強導彈攔截和防禦作戰能力的方式來提高生存能力。這就使得軍艦對於厚重灌甲艦體的需要逐漸下降,使用較薄的高強度鋼材艦體,即可以保證容納足夠多的作戰裝置,也可以提升機動性,降低建造和使用成本。

    (即便有裝甲防護也難以抵抗重型超音速導彈的攻擊)

    不過,雖然軍艦不再追求裝甲艦體的防護來提升生存能力,但在一些關鍵部位還是會使用新型材料製作的裝甲來提供額外的防護能力。如美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雖然艦體採用了鋼材料,但在彈藥艙、機艙和電子裝置艙等卻使用了凱夫拉裝甲予以防護,提高這些部位的抗爆和抗衝擊能力。同樣,中國的052D驅逐艦也採用了類似的設計。綜合來看,伴隨著材料的進步和作戰理念的發展,現代軍艦已經不需要厚重的裝甲艦體了,薄皮大陷才是更好的選擇。

  • 2 # 軍馬商行

    如果軍艦和貨船相撞,誰會受損嚴重呢?大部分人可能會認為是商船,但是看似武裝到牙齒的軍艦卻有個“超薄”的面板,比如,經常在中國周邊轉悠的美國軍艦,今年發生了多起與商船相撞的事故,並且無一勝績,原因就是皮太薄。其實不但是美國,世界上大部分現在軍艦都是如此。例如,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艦體平均厚度僅3釐米,僅比1元硬幣大一點,中國的海軍驅逐艦052D也基本上處於這個水平,那為何現在軍艦艦體“皮薄餡大”?小編就帶你來看看。

    眾所周知,在大艦巨炮的時代,當時的海戰就像回合制遊戲一樣,我打你一拳你換我一腿,這時候皮糙肉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畢竟誰能抗住對方的攻擊,誰就能獲勝。而且當時的炮彈命中精度那是產不忍賭,跟不會出現一發定勝負的局面。在射擊精度無法控制的阿情況下,加強自身的裝甲厚度就是最為可靠的報保命手段,可以說裝甲的厚度決定了生命的長度,因此,在哪個年代提供重型裝甲就成了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但是隨著反艦導彈和現在化技術的出現,現在的海戰已經變成了依雷達的非接觸原則。而且現在化的反艦導彈威力巨大,即使一米的裝甲厚度,在反艦導彈面前也是不值一提。所以,依靠裝甲和導彈“硬碰硬”的老路已經走不下去了,就像火槍的出現淘汰了中世紀的盔甲一樣,反正裝甲的厚薄與否,都是一枚反艦導彈都能搞定的了,那麼索性就捨棄厚重的裝甲,轉而裝備更多的電子裝置和武器彈藥,與其讓海軍軍艦被動捱揍,還不如讓敵人找不到你,將導彈消滅在來襲的路上,因此艦船的隱身技術開始大量應用,艦載主動防禦系統也就應運而生了,例如:宙斯盾艦“阿利伯克”級、中華神盾052D型為代表的現在海軍驅逐艦,電子干擾+導彈攔截+近防系統就是比金屬裝甲更加堅韌的盾!

    現在導彈的突防難度遠遠超過大艦巨炮的時代,當然任何防禦都不可能是萬無一失的,萬一被導彈擊中怎麼辦?只能等待艦沉人亡麼?當然不是,這時候就要軍艦的最後一道防線:損管人員和損管系統出場了,當年二戰時,美國軍艦的損管修復軍艦的速度,比日本人炸航母的速度還快!可見損管的重要性。以上就是現代軍艦艦體“皮薄餡大”原因。

  • 3 # 桌面戰爭兵棋

    堅船利炮的代表——衣阿華級戰列艦

    提到海軍戰艦,我們很容易可以想到的一個詞是堅船利炮,這個詞用來形容稍早時期的軍艦是非常恰當的,比如20世紀初的無畏艦,以及其繼任者戰列艦。無畏艦和戰列艦都裝備有大口徑的主炮,並且有厚實的裝甲,為的就是能夠在海上對轟中生存下來並摧毀對方。但是在二戰過後,戰列艦卻逐步走向了沒落,除了少數幾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之外,各國海軍的主力都開始嚮導彈驅逐艦、護衛艦轉變。

    中國海軍052D型驅逐艦

    而導彈驅護艦的主要武器從艦炮變成了導彈,同時也沒有了戰列艦那樣數百毫米厚的裝甲,似乎對於現代戰艦來說,堅船利炮的形容就變得不再貼切了。據網傳的資料,中國052D型驅逐艦的主要艦體裝甲厚度僅為30毫米,比1元人民幣的直徑沒厚上多少。就從這個厚度上來看,豈不是堂堂驅逐艦的防護能力還不如陸軍的裝甲車?這個資料是否準確暫且不論,但是從近年來各國軍艦發生的事故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與菲律賓貨輪相撞的“菲茲傑拉德”號驅逐艦,可以看到右舷損毀嚴重

    2017年,美國“菲茲傑拉德”號導彈驅逐艦在日本西南面海域與菲律賓一艘貨輪相撞,事故造成“菲茲傑拉德”號右面艦體嚴重損毀,並且造成7名水兵死亡,艦長重傷,反觀貨輪則並無大礙。2018年,挪威海軍的“英斯塔”號護衛艦與一艘馬耳他籍油輪相撞,事故造成“英斯塔”號護衛艦側舷被撕開一個大口子,以至於進水難以控制,最終該艦隻能搶灘擱淺,幾乎與沉沒無異。如果說這兩次事故中,貨輪以及油輪都佔有體量優勢,那麼我們再看一起驅逐艦被攻擊的例子。

    “英斯塔”號與馬耳他油輪相撞後被撕開一條大口子

    2000年,美軍“科爾”號驅逐艦正在葉門亞丁灣港口補充燃料時,遭遇一艘裝滿炸藥的橡皮小艇的自殺式襲擊,這次襲擊直接在“科爾”號左舷炸開了一個直徑約10米的大洞,並造成17名美軍人員死亡,39人受傷,美軍只能租用“藍色馬林魚”號半潛船將“科爾”號運回國修復。雖然說滿滿一艘橡皮艇的炸藥威力肯定不小,但造成了如此慘重的損失依然讓美軍顏面盡失,畢竟阿利·伯克級驅護艦是美國海軍的中堅力量,大名鼎鼎的宙斯盾驅逐艦,居然被恐怖組織擺了一道,確實是有些窩囊。試想若是將上文中提到的受損驅護艦換為一艘側舷裝甲厚達300毫米的衣阿華級戰列艦,想必事故的結果肯定是另一番景象,所以也難怪會說現代的驅護艦是“皮薄餡大”了。

    “英斯塔”號護衛艦被撞後無法阻止進水,被迫搶灘擱淺,幾乎沉沒

    那麼為什麼現代的驅護艦裝甲如此“脆弱”呢?是捨不得花錢,還是造不出來嗎?顯然不是這些原因,現在的驅護艦動輒上億美金,肯定是不會買不起那麼一些裝甲鋼的。而造成現在驅護艦裝甲比較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作戰環境的改變導致的。現代戰艦的主要武器已經從艦炮轉變為導彈,相比於艦炮,導彈無論在射程還是威力上都有明顯的優勢,想要單純地依靠裝甲的被動防禦來抵禦導彈的攻擊是幾乎不可能的。參考反坦克導彈,單兵使用的“標槍”反坦克導彈的垂直破甲能力就可以達到750毫米,更不要說反艦導彈了。所以現代戰艦採取的都是主動防禦策略,包括使用近防炮攔截反艦導彈、釋放煙霧、鋁箔干擾鎖定等。

    2000年遇襲的“科爾”號驅逐艦,被炸出一個大洞,可以用旁邊的人作參考

    第二是艦體設計的客觀要求。現在的戰艦同之前的戰艦最大的區別就是資訊化水平的提高,除了各種武器裝備,雷達、通訊以及資料處理系統都需要佔據大量的艦上空間,而且戰艦為了提高可靠性,並能夠擁有一定的抗打擊能力,還會設計有系統冗餘度,所以現代戰艦的艦上空間基本都是塞得滿滿的,空間可謂是寸土寸金。如果想要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幾百毫米厚的裝甲,那無疑只能繼續增加排水量,但增加排水量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可謂是牽一髮動全身,要想又提高排水量又保持戰艦的效能指標,基本上就可以宣告重新設計了,並且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實際上裝甲的作用還有限,這樣是得不償失的。

    戰列艦上厚重的裝甲

    雖然現代戰艦在裝甲表現上顯得“皮薄餡大”,但這並不等於說現代戰艦不再重視防禦,相反為了提高戰艦的生存能力,各國都可以說是極盡所能。除了前文提到過的近防炮等主動防禦手段,現代戰艦多采用的隱身設計、提高電子戰能力、強化消防損管設施等手段,都是為了能夠讓戰艦能夠在惡劣的戰場上倖存。值得一提的是,雖說戰艦的整體裝甲不怎麼地,但實際上在一些重要部位和艙室還是設計了必要的裝甲,比如美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就在戰艦的重要部位安裝了近130噸的凱夫拉防彈裝甲。

  • 4 # 兵者詭道也

    為什麼現代軍艦都“薄皮大餡”?薄皮大餡,是現代軍艦普遍的選擇。

    二戰時候,軍艦的主力武器還都是艦炮,只要軍艦外殼能承受住敵方艦炮轟擊,基本這艘艦就能存活。在這種情況下船殼越厚越有優勢,這也就是為什麼那個年代大型巡洋艦層出不窮的原因。

    目前4000噸級以下的軍艦,基本都選擇70mm艦炮,只有六七千噸或者上萬噸的大型軍艦才會裝備127/130mm艦炮。在新近服役的軍艦,1.5萬噸的DDG-1000選擇的155mm艦炮已經是最大,而且其主要目的不是對海攻擊,而是對陸火力支援。原先軍艦的火力要求,現在主要由導彈承擔,憑藉超遠的射程以及超強的威力,導彈具有一發斃命的“點穴”能力。

    不過,近些年“大艦巨炮”似乎有迴歸的趨勢。隨著驅逐艦噸位越來越大,艦炮口徑從76毫米到120毫米/130毫米,再到現在看到的155毫米,雖然距離二戰時的四五百毫米還有很大的距離,但隨著電磁炮時代的來臨,未來的艦炮尺寸勢必比現在大很多。

  • 5 # 哨兵ZH

    確實,現代化軍艦早就不追求厚裝甲了(航母在一些關鍵部位還有裝甲防護,以及毛子的基洛夫級巡洋艦上還有厚裝甲),今天的主流軍艦艦體厚度只有幾釐米是很正常的事,只有在上個世紀的那個大艦巨炮時代,才會出現幾十釐米厚的重灌甲,那麼,為什麼現代軍艦都是“皮薄餡大”的小脆皮呢?

    首先,是戰爭方式出現了改變,在戰列艦時代,當時的主要交戰手段是在可視範圍內用艦炮對轟,炮彈的命中率很低,信仰比技術重要,一場海戰下來,能捱上多發炮彈都是很玄幻的事情,在加上當時的軍艦並沒有好任何的主動防禦手段,所以就只能被動的依靠自身那厚重的裝甲硬抗了,憑藉自身血厚捱上幾發炮彈沒啥大問題,因此,在大艦巨炮的戰列艦時代的軍艦,都有著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攻擊手段單一(艦炮對擼)、防低(沒有主動防禦手段)血厚(裝甲厚重,可以硬抗對方火力)!

    但是現代化海戰的作戰方式不同啊,今天是導彈+航母艦載機的超視距作戰時代,講究的就是精確打擊,命中率早就不是依靠信仰了,你就算裝甲再厚,也扛不住艦載機的狂轟濫炸,比如“大和號”就是生不逢時的典型例子,號稱最強戰列艦的她遇上了航母,然後就被送進海底了,還有,大家不要說今天的反艦導彈打不穿戰列艦主裝甲帶了,因為不是這樣用的,今天的反艦導彈針對的目標就是“皮薄餡大”的現代軍艦,如果出現了重灌甲目標,自然會有專門的重型反艦導彈招呼你,術業有專攻,假如今天的軍艦主流還是厚裝甲的話,那麼今天的各種反艦武器也絕對是專門破甲的重武器!

    然後,現代軍艦都是擁有主動防禦手段的,而不是跟以前那樣硬抗對方的火力,像防空導彈、近防系統等這樣的主動防禦手段就是為艦載機以及各種反艦導彈準備的,也就是說,主動防禦才是今天軍艦的主要防護手段,而重灌甲的防禦效能(被動防禦)在這種情況下被降到了最低,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現代軍艦都不再追求厚裝甲了,除了作用不大之外,噸位太重還影響軍艦的機動性以及建造成本,效費比太低是絕對行不通的,有這功夫我還不如多造幾艘!

  • 6 # 李曉偉

    再厚的裝甲又有什麼用?大和級7萬噸的排水量,按理來說裝甲夠厚了為什麼被擊沉?現代坦克的複合裝甲、爆炸反應裝甲夠厚了吧?為什麼還是被擊穿了?

    曉偉想說現代海戰早就進入導彈化時代,你以為有個200-300毫米裝甲對導彈來說很厚?隨便一枚導彈都有200毫米左右的破甲能力,對付厚重的軍艦的時候,導彈有一種專門的戰鬥部叫半穿甲戰鬥部。

    這種戰鬥部用於穿透敵人的鋼板,然後進入艦艇內部爆炸,事實證明了再厚的裝甲也沒什麼用,在導彈武器面前都如切菜一般容易。東風15C就能穿透15米厚的花崗岩,你說你需要多厚的裝甲來抵禦?更厲害速度更快的東風26,18馬赫的速度不用炸藥,就能把驅逐艦打個對穿。

    在絕對的速度面前,厚重的裝甲是阻擋不了的。所以說現代化軍艦走向主動防禦技術,也就是在導彈擊中艦艇以前將其擊落,這樣主動防禦就決定了,現代軍艦需要攜帶的是大量的導彈和電子裝置,而不是攜帶更厚重的裝甲,軍艦的載荷是有限制的,噸位一定的情況下,多裝甲就少內部空間就要少裝導彈,多裝導彈和電子裝置必然就要少裝甲,要不然你又要裝厚裝甲還要大空間,你的軍艦排水量恐怕趕上航空母艦。

    而且類似於大和級7萬噸的排水量,又有多厚的裝甲?還不是跟紙糊的一樣,費事費力費錢搞出來的東西還不行,這樣的做法是沒有意義的。

    就拿普通的亞音速導彈,200公斤的戰鬥部以300米/秒飛行,產生的動能能擊穿多厚的均質鋼板?那麼200公斤的戰鬥部以(3馬赫)1020米/秒飛行,能擊穿多厚的均質鋼板?那麼200公斤的戰鬥部以6120米/秒飛行,能擊穿多厚的鋼板?

    在導彈武器因為速度產生的動能面前,再厚的裝甲無用。所以軍艦體內空間搞大點,多搭載電子裝置和導彈,搞主動防禦才能適應現代海戰。

  • 7 # 國平軍史

    戰後,海軍水面艦艇的發展,就捨棄了厚重的裝甲,走上了一條強調艦體隱形、重視雷達遠距離發現、反艦導彈先敵開火、防空導彈和近防炮系統攔截來襲反艦導彈的發展之路。

    二戰的實戰已證明了水面艦艇附上厚重的裝甲,一勢必增加艦體排水量,對艦艇動了系統要求很高;二有厚重灌甲防護的戰列艦大和號、戰列巡洋艦胡德號等全球著名的大噸位水面艦艇,還不是被徹底打沉,隨著有艦載機的航母登上海戰舞臺,事實上已封殺了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以及重型巡洋艦的發展之路。

    因此,現代水面艦艇艦體厚度在30-50毫米區間,僅比一元硬幣的直徑稍大些,甚至有些國家乾脆上層建築都採用了鋁合金,導致艦艇都成了薄皮餡子。

    難怪與民船在海上相撞時,即便是排水量接近萬噸的伯克級驅逐艦都是一撞一個大坑或一個大洞,導致艦員死傷,損失非常大;挪威的5000噸級護衛艦,與民船相撞乾脆就翻了沉入海底。

    軍艦不斷和民船所撞,損失的是軍艦,打破了外界軍艦全副武裝、威風凜凜的印象,在軍艦和民船對對碰遊戲中,受傷的卻總是軍艦,大都情況下,民船都安然無恙,讓我等吃瓜觀眾大跌眼鏡。

  • 8 # 軍武動態圖

    首先現代軍艦基本已經放棄巨炮+重灌甲了,艦體裝甲厚度40~70毫米為主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現代反艦武器以及航空兵的極速發展,視距外作戰導致裝甲不再可靠;矛遠勝於盾的時代;

    2、現代艦船系統日益複雜,需要大量空間配置各類裝置,薄皮大餡成為主流,資訊化、系統化作戰的時代;

    3、降低重量、提升機動性,現代海戰體系,單位艦艇需要跟得上編隊作戰,重甲低航速的戰列艦不再適應;想象下讓衣阿華跟著阿利伯克跑…

    4、現代艦艇的裝甲厚度也分不同區域,一般水線以下重點區域依舊配備了較厚的裝甲,甲板及上層建築裝甲較少;同時現代艦船裝甲質量也有了較大提升。

    火力、機動、防護 是人類戰爭發展永恆交替的三個主題

    當今的現況還要加上體系: 體系>機動>火力>防護

    當然還有一個例外,在核武器面前,任何機動和防護都是徒勞…此為火力巔峰

  • 9 # 呂木木哇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呢,需要贅述一下“歷史”。

    當戰列艦被航空母艦所取代時,海戰的核心也由“炮彈”變為“航彈”和“航空魚雷”。而隨著埃及海軍的“冥河”給不可一世的以色列海軍來個當頭一棒,海戰的核心又變成了“反艦導彈”,一直到現在。

    當年的戰列艦那厚重的“裝甲帶”的作用,在以“炮彈”為海戰核心的年代,無需多言。但當反艦導彈裝上破甲戰鬥部之後,精確的打擊加上恐怖的穿深,使得戰艦那厚厚的裝甲成了“擺設”。而反艦導彈相對於炮彈,速度“較慢”,也使得自其誕生之日起,使用艦載武器對其實現攔截便成為了可能。因此,現代軍艦在防護方面的設計重心,由先前的“被動防護”轉變為“主動防護”——與其等著挨那一下,倒不如直接用其他手段給攔截了。

    所謂有矛就有盾,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實戰經驗的積累,各種針對飛機和反艦導彈的防禦性武器也隨之誕生,硬殺傷方面,有各種各樣的防空導彈和近防炮,軟殺傷方面有眾多的電磁干擾手段。現代軍艦也就不需要“重甲”了。將軍艦寶貴的“噸位”,留給艦載裝置和武器,比留給裝甲要好的多。

    不過,現在軍艦也不是完全不要“裝甲”,只是這些裝甲只能滿足最低限度的防護需求和維持艦體結構,艦體結構要儘可能的採用“阻燃材料”,不能像英中國人那樣,圖省錢,壞大事兒

  • 10 # 閒時動動腦

    現代反艦導彈的破甲能力很強,再厚的裝甲都防不住。即使使用1米厚的裝甲,導彈無法破甲在船殼上爆炸,引起的衝擊波和振動足以破壞艦上所有的電子裝置,這條艦絕對失去戰鬥力跟擊沉沒多大區別。就像大口徑榴彈炮,擊中坦克不至於破甲,但足以振死裡面所有的乘員,坦克電子裝置發動機等也振壞報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出軌迴歸家庭以後,還會找以前的情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