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老師說教
-
2 # 一片洞庭秋
80年代,丁克流行於歐美,隨後東進中國。那時,對於丁克家庭,人們往往報以異樣的眼光,視他們為反叛者。
但時代發展到今天,丁克已不再是個別現象,甚至有了“丁克族”。
年輕人為何選擇丁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發展事業。選擇丁克的年輕人,大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相對較少。他們進入社會後,面臨的是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進入了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不進則退。如果想要在單位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在工作上花費很多精力,要付出很多。 尤其是女性,擔心自己因為哺養和教育孩子而耽誤工作,在事業上一蹶不振。”
二、壓力過大。不少人因為業績考核壓力大,神經隨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可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優厚的薪水,又使她難以放棄這份工作。於是選擇了丁克。
也有是因為對可能承擔的經濟壓力不敢想象。尤其是擔心孩子未來教育成本、擔心孩子成長成才。
三、追求自由。不少年輕人覺得自己本身就是孩子,自己都照顧不好自考,怎麼照顧別人?他們覺得有了孩子就會被責任和義務束縛住,失去了自由。
四、害怕擔心。有的女孩看到婦女分娩的痛苦、婦科疾病的折磨以及養育兒女的艱辛,產生了畏難情緒,甚至有了心理陰影。
五、不喜歡孩子。有些人生來就不喜歡孩子。擔心生了孩子又不是很願意全心全意照料,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所以寧可不生。
當然,原因很多,不一一列舉。
我個人是不支援丁克的。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是血脈的延續,也是愛的紐帶和傳遞。哪怕不去考慮“養兒防老”的說詞,生孩子,對社會的發展來說,也是一份義務。
-
3 # 歡樂成長錄
看看完整的古人意思是什麼
其實在中國有很多俗語或諺語中,都喜歡斷章取義,往往只看到前半句的而忽略了後半句的意思,而誤解了作者的本意,只取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當然一傳十,十傳百,便成了大家公認的道理。
古代世俗間有著”五不孝“,是為: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此為作者孟子的原意,並沒有不孝無後為大的說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瞬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在原句中,說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個無後並不是指的子女不生孩子,不繁衍後代,指的是:瞬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意思是說:瞬時候的一件故事,舜離家外出的時候,蕘要把女兒嫁給舜,舜沒有告訴父母就結婚了,這個”無後“便是這個意思。
所以以後若有三姑六婆用這句來逼婚的時候,就請給他們普及一下把。
界限生不生孩子好像與生孩子的當事人有關,也就是與孩子的父母有直接的關係,跟祖輩沒有任何關係,作為父母為何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綁架和支配呢?現在父母們一是認識到生兒育女只是人生眾多軌跡的一個方式而已,終極還是要追求快樂,所以不再強求;另一方面誰的人生誰負責的態度,父母也不應該過多的支配。
其實這也就是界限。
以上是個人的看法。望各位補充!
回覆列表
要不要孩子是年輕人自己的事,西方國家單身很多,政府獎勵生育家庭,但是也很少有人結婚生育。因為中國與世界接軌了,道德風尚也會效仿的,丁克也不能說不好,目前有很多高智商的夫妻確不要孩子。這樣會不會對人口素質的提高有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