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浪觀海

    夜宿橫山寺 (五律新韻)

    松風鳴古寺,白雪淨俗塵。

    皎皎天邊月,悠悠南海雲。

    有緣知本相,何事入空門。

    悟道心先靜,聞禪意更深。

  • 2 # 偉傑110789986

    古詩詞中表現禪意的很多,人們比較津津樂道有蘇軾的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此詩作得也實在不錯,但當時被佛印禪師在後面寫上放屁,放屁。生生一屁把蘇軾打過江來。這隻能說蘇軾的修為不夠,禪還沒參破,佛家所戒的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還沒徹底斷滅過,才惹了笑話。

    另一首,是一女尼寫的。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己十分。這裡寫的是世人苦苦在追求春天到來。當然僧尼應是求道,四處尋找大道,連鞋子都走破了,隴頭雲煙都沖淡了,但什麼都沒得到。倦著回家的時候,卻見屋前梅花悄然開放,忍不住用鼻子嗅起來。這時忽然心中開悟,我苦苦所追求的大道不就在這枝頭嗎。莊子說道無所不在,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天下一切都是道,道由心生。不該求諸於外,離開本性何能求到道,道生於無,象這花一樣,無聲無息地生,發,消亡,終於悟了大道的本質。

  • 3 # 半夏雨荷雲墨軒

    不追,不痴,

    不貪,不念,

    任孤影,任雪月,

    任世事愁煞也笑看風花,

    任七情六慾風雨常踏,

    也不惹淚也不惹她,

    亦美亦幻,亦真亦假,

    亦可酒不叱吒茶香繞家,

    喜靜好思,尋佛問卦,

    與春花秋草同夢抒發,

    世季輪渡接洽,喜怒哀樂塗畫,

    詩情智慧怡蓮花自在流雲風雅,

    安然翩逸一塔,素面挽發,

    不繞塵於情不執念於花。

  • 4 # 壞三子

    子時剛掠,空中飄至。

    佛堂鐘聲,如玄靈妙音,。

    款款而入,吾之耳簾。

    一會松濤霍霍,一會水流潺潺。

    一會低音哀轉,一會琴瑟和鳴。

    一會淺神入畫,一會端莊樂中。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佛中皆有。

    貪不在唸,欲不在生。佛隨己願。

    貪念惹禍,欲生傷生。佛也觀之。

    佛洞塵世,佛察塵埃。了其眾身。

  • 5 # 三容7

    俗塵困真人,真人脫俗塵。

    若為俗塵困,也非是真人。

    雲載鶴已去,所見唯是雲。

    見雲即是我,渾然一羽身。

  • 6 # 盛世南迦

    禪是梵文“禪那”的譯音,因為中文沒有對應的字詞翻譯,只能音譯,非要用中文解釋,可以意譯為思維修。禪是一種佛教修習方法,源於印度,在中國與儒家思想相結合,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學文化,禪詩也因此應運而生。

    古往今來,很多高僧大德都寫過禪詩,並透過禪詩印證其佛法研習的程度。如六祖慧能的證悟詩: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圓悟克勤大師的禪詩:

    金鴨香銷錦繡幃,

    笙歌叢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

    只許佳人獨自知。

    另外,許多信佛的文人墨客也有大量的禪詩流傳於世。比如詩佛王摩詰寫的: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還有李翱寫的: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

    白居易也寫過禪詩: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些禪詩詩中有禪,禪中有詩。既是文學藝術的享受,又是對佛法智慧的感悟。

    在浩如煙海的禪詩中,我認為蘇東坡的廬山煙雨詩最有意境: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把修行和人生的境界表達的十分貼切。第一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個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個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終是水。

    其實,無論哪首禪詩,歸根到底著於文字,便落入了下乘。在佛看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真正的佛法,似水中月,鏡中花,隨遇而安,不為物轉。心若自在,清風明月、流水落花皆是大自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頰兩邊“毛孔粗大”,細看面板全是“小洞”,有什麼方法可以補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