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禮漢服
-
2 # 文文的追求
孔子對孝的主張:
1.子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說父母健在時,看他兒子有沒有聽父母的話,繼承他的志願。父母死後,看他兒子的行動,有沒有在家守孝三年,如果守孝三年才稱得上孝子。
2.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意思是說:“家中要孝敬父母,兄弟姐妹要團結,互相友愛。在外面要尊敬長輩”。“孝”要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間要互相愛護,互相關心。
3.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思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有禮貌問好關心父母。死後,要風光大葬,以慰孝心,每年的忌日要上墳祭拜,以示孝道,緬懷先人,感恩祖德。
4.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要關心父母親的身體健康,日常生活習慣,不要染上疾病,為父母解決生病的煩惱。
5.孔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不可犯上,而好仁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說:“為人也要尊敬比自己小的兄弟姐妹,小的兄弟姐妹,不可冒犯長輩,要長幼有序,如果亂了秩序,就不對了。為人要做君子,本本份份,本份可以讓你的人生路越走越寬,生機勃勃,而孝順比你小的兄弟姐妹也是仁愛的本份”。
-
3 # 魯西南的鄉野村夫
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百善孝為先。孔子具體主張有哪些咧,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依禮行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為人生使命,在周禮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於主要地位。在孔子看來,孝道是道德倫常的根本。孔子主張孝道應該從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輕人“入則孝”,所謂“入”就是指家庭的內部,“孝”就是指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
二、以心行孝
顏淵、子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這樣說。他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三、敬才有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和馬,也都能得到人的飼養;沒有對父母的一片敬愛之心,那養活父母與飼養狗馬還有什麼區別呢?”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華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四、孝應孝順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轉的勸說他們。如果父母不聽取自己的意見,仍然應該恭敬的對待,不要觸犯他們,雖然憂心操勞,但不要怨恨他們。”
勸父母可能很費口舌,很費精力,但是你不能有任何怨恨。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表達方式很重要。我們怎麼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
五、“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還在,你不要跑到很遠的地方。你就是去遠的地方,你得將要去的地方告訴父母。讓父母知道你在哪?別讓父母內心著急。
回覆列表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任之本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認為為長輩效勞,幹家務幹事情;讓長輩衣食無憂,這些還不是孝的全部。對長輩的孝應發自內心,表現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面容和心情。《百孝經》裡講“孝道不獨講吃穿,孝道貴在心中孝”,就是要心存孝念,發自內心的感恩父母,多變現為對父母尊敬的態度上。
子曰:“出則孝,入則悌。”就是孔子認為作為人子弟作為子女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