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0酷讀國學
-
2 # 若愚說
這些天把《漢武大帝》、《貞觀之治》等以前的好劇又看了一遍。看完只覺得有一種濃郁的情緒鬱結在心中,那就是——蒼涼。
縱觀古往今來的所有歷史大潮,遍覽從古至今的社會變遷,有欣喜,有歡樂,有唏噓,有苦痛,這其中最多的卻都是滄桑。
有人說造物者把萬物造出來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經受考驗,經受磨難來的。
而歷史則清清楚楚地詮釋了這個道理。
前兩年大火大熱的《琅琊榜》上那個母親是公主、父親是大將軍、姑姑是貴妃、舅舅是皇帝集萬千寵愛於矚目於一身卻尚且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好好生活一世的梅長蘇,他對自己下輩子的期待是與愛人霓凰郡主投身於尋常人家。
在我看來,這願望也不牢靠,身為可以隨意指使和支配低微者的上位者尚且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那普普通通生而為下人的平常大眾又如何能輕易而又順利地過好自己的一生呢!
若非要評出箇中高低,只能嘆一句:眾生皆苦!
扶蘇:秦始皇之長子也,天潢貴胄,人秀品賢。出身高貴、有才有顏、仁德愛民。
一生卻:父親在位時貶謫之邊疆,父親一死,名正言順的皇位卻被李斯趙高胡亥矯旨奪去,以其亡父之名逼迫其自盡。
就這麼一個在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足稱完美而又心實的憨厚皇子就這樣不清不白地死了。
留下一幫充滿陰謀、利誘燻心的政客和一個全然沒有責任心的“成功”上位者執掌天下,掌控那千千萬萬個“黔首”的身家性命和其人生。
而與一出身就處在金字塔頂端的扶蘇距離相反的那千千萬萬個黔首,在他們那漫長或者短暫的人生裡卻幾乎未能在歷史上為自己抹下一小一小筆。
我們通過歷史只能得知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徵了很多很多人丁,然後有很多很多人死了。
我們只能得知秦始皇給自己修陵徵了很多很多人,修好後也死了不少人。
我們也想象得到抗擊匈奴也需要很多很多的人,而這期間也死了不少人。
至於具體死了多少,歷史不會告訴我們,我們不會知道。
至於他們是誰,是張家的兒子,還是李家的丈夫,歷史更不會告訴我們。
徒能嘆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徒能嘆一句:眾生皆苦。
回覆列表
先說結論:歷史,你是做不到細讀的。
浩瀚幾千年,被人記錄下來的歷史才有多少?
縱橫八萬裡,被人挖掘出來的歷史才有多少?
人們在重新翻閱歷史這本厚重的書時,常會出現“不忍”的情緒。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歷史的真相太過殘忍,讓人不忍細想。 很多烜赫一時的盛世,像開國盛世貞觀之治,都是建立在大量人口死亡之上的帶血的盛世。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記錄了“將”,忽略了“萬骨”以及他們背後支離破碎的家庭。但凡改朝換代,都要以人口大量死亡作為代價。在這裡,你會發現,人命如草芥,底層如螻蟻。
二是褪去了名人光環後,你會訝異曾經的英雄為了目的也可以不擇手段,曾經的聖人也會犯常人不會犯之錯。小時候看魏徵勸誡唐太宗,有說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事實上,許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歷史並非真實的歷史。特別是史書也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胡適說歷史是認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些片斷被選擇性地遺忘,有些有意地邊緣化,有些被放置到歷史的深處,更有一些被惡意篡改,它被歲月的荒煙蔓草,被統治階級的意圖層層掩蓋,於是更加顯得撲朔迷離。
三是史官或史學家本身的職業操守,左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這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一件事情,著實讓人看到了當時史官為了記錄真實歷史而慷慨赴死的高貴氣節。正因為少見才是新聞,反過來想一想,那些遵從了統治者的史官是不是更多呢?中國古代講求“為聖人隱,為尊者諱”,也就是對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尤其是最高統治者的豐功偉績可以大講特講,而他們幹過的不太體面的事或者壞事則不能提,不能講,否則就犯了大忌,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有生命之虞。於是為了“隱聖人,諱尊者”,人們對歷史的記錄不再那麼客觀,歷史一直被後人用曲筆書寫,一些歷史事實也在人為地加減中若隱若現。
歷史雖不忍細讀,氣節卻造就今人。
螻蟻歸塵難窺探,梟首未必兩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