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入真知

    本人不這樣認為。

    良好的市場秩序,不是因為有沒有中間商,而是中間商優質不優質,該省的要省,不該省去的就不能省!

    中間商的存在,雖然增加了成本,但是解決了問題。

    應該杜絕的不是中間商,而是不良中間商或是不優質的中間商?

    比如,明明房產交易平臺很多,明明你自己的房子掛個條幅就可以有客戶找上門,為客戶省去至少1%~2%的中介費,卻還要經過中介呢?

    因為專業不可替代。有中間服務機構的存在首先是交易安全有保障,其次專業的人做專業是事節約時間與成本並提高效率。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你的利潤減少或是成本增加不是因為中間商的存在,中間商賺的錢是付出了自己的勞動服務。

    即使中間商不存在了,你自己想把事業做大,也要增加專業的營銷部門,法務部門,增加相應的成本與預算。也許算下來,還不如有中間商的成本低。

    社會的進步,體現在分工越來越細,專業的領域人才更專業。而不是為了省成本而節約人力資源。

    這種思維是小農小商思維。不同專業領域的中間商具有專業的產品質量評判經驗與標準,有龐大的市場客戶資訊儲備庫。有太多風險把控能力和各部門流程快速通道。這是很多企業所不具備的,甚至你都拿不出這些年薪來養這些人才。

    例子很多,當然,每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價值觀不同,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 2 # 小丸子悟職場

    我跟你分享一個有趣的事,曾經興起的農產品走電商,幫積壓農產品清庫存,相信大家都看過一張老人哭泣的圖片吧,然後出自同情心買了水果,接著大家看這樣的方式很給力然後紛紛效防,接下來又號召大家抵制中間商。

    所有很多地方都不願意把產品給中間商,就拿我老家來說吧,我老家那邊的果農就是如此前一年本來已經收了中間商的訂金了,但看網上傳的拋開中間商走電商於是全部拒絕發貨給中間商,自己在網上賣,第一年確實在網上賣的還不錯,所以第二年直接不收中間商錢了,結果第二年在網上這樣的事已遍地開花了,所以第二年基本上積壓了,根本賣不動。

    所以,中間商不管怎麼樣,都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商品流通的重新渠道,如果沒有了中間商,那麼整個市場都會被少數人所控制,大多數廠家將無法生存了。

    就拿現在帶貨來說,請網紅帶貨的成本有幾個人能支撐的,另外就是網紅不也相當於中間商麼,而且是不需承擔分險的中間商,而現有的中間商其實就是在幫廠家分擔分險的。比如貨款,訂金,以及當地市場推廣。

  • 3 # 小漁的創業信條

    效率是經濟發展中最關鍵的一個詞,所有新的商業發展都是基於效率提高的。為什麼會從手工到機械化,從線下到線上,從的士到滴滴,這都是商人和使用者自然的選擇,你再怎麼賣網際網路,賣電商,都沒有辦法改變大家都的選擇。因為凡事可以提高效率的行為和工具,都會成為大家追逐的目標。

    一、從直面客戶到代理制度

    實際上在國內改革開放最早的階段,工廠都是直接供貨給終端門店的,國外工業化程序中,有一段時間也是如此。不過後來慢慢出現了代理層級,最典型的就是省級代理,地級代理,縣級代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商業效率的提升。

    以前需要工廠的業務員或者老闆一家一家門店跑,一家一家的談,這樣速度太慢了,不如把利潤讓給代理商,讓代理商進行更大面積的推廣銷售,這樣效率就變的更高了。

    二、從代理到直供

    歷史的發展都是迴旋向上的,隨著科技和物流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世界也變的更小了。物流的發展也讓產品從工廠到客戶手上成為了可能,所以現在重新出現了砍中間商的現象,這同樣也是為了效率的提升,我把利潤更多讓給客人,而不是中間商。

    這個現象並不僅僅出現在網際網路領域,實際上大品牌早就去掉了中間商,你可以看看可口可樂、優衣庫、蘋果誰還有代理層級,要不就自己直接在網上賣,要不就直接供貨給終端門店。

    三、取消中間商是趨勢,但不是全部

    我們會發現,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的產品,仍然存在中間商,這又是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就是越是品牌影響力低的產品,越無法脫離代理批發。因為這些品牌不管做線上還是線下,都沒有實力,沒有人認。只能把自己的利潤壓縮到極致,然後讓代理商採用人肉推廣的方式。

    你可曾看到可口可樂、娃哈哈、農夫山泉需要代理去推銷嗎?他們需要的只是倉庫和物流。我有一個在東莞做食品批發的朋友說,像王老吉這樣的一分利潤都沒有,說是讓你做批發,實際上就是用自己的倉庫和配送。自己又不得不拿點來賣,因為門店如果問到你沒有,就不從你這裡進貨了。賺錢只能從小品牌,三四線品牌手上掙。

    所以,未來取消中間商是趨勢,不過很多沒有名氣的品牌,仍然希望利用代理批發渠道掙扎一下。

  • 4 # 東哥哥萍姐姐

    基於這個判斷,我認為從事產品生產的人,集中資金和精力去研發產品,保證產品質量和產品競爭力,才是王道,也才能讓他繼續生存下去。

    現代社會的主流,是分工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種自產自銷的沒有中間商的小農經濟和小手工作坊的模式,註定行不通,而且已經被時代所拋棄了。

    取消中間商,不僅不會降低成本,反而會增加成本。不說跨地區交易,單說一個顧客到效區菜農那去買點菜,或者叫他給你送點菜上門,就知道了。

    莫拿電商平臺說事。它給生產者和消費者搭了一個橋,但並不是免費的。看看美團的扣點,就知道了。

    有人說電商平臺掙的不是差價而是服務費,但這二者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你到實體店買桶泡麵,人家掙你5毛錢,還給你提供開水,還拿個凳子讓你坐,他究竟掙的是差價?還是服務費?

    這個社會是個大機器。這個大機器要運轉,靠的是各個系統的緊密合作,離了誰都不行。

  • 5 # 財富商學

    中間商可能會換一種形式出現,但不可能從本質上消失,反而會進化到無孔不入。

    第一,從生產到消費,中間環節永遠不可能消失。

    從生產到消費有一個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經濟學叫做流通領域,包括了批發、零售、物流等。

    任何產品,從工廠源頭出來後,都必須經過流通領域這個中間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

    只不過,隨著經濟發展,中間環節在不斷演化和融合,讓人難以辨別清楚了。

    下面就是很容易被誤以為沒有中間環節的兩個典型例子:

    廠家自己開專賣店:不表明這個中間環節就不存在了,廠家開的專賣店屬於零售體系,把產品從工廠運到專賣店屬於物流體系,流通領域這個中間環節並沒有消失,也沒法消失。在電商平臺開網店:同樣也不表明中間環節不存在了,網店屬於零售體系,把產品從工廠運到網店倉庫、再快遞到消費者手中屬於物流體系,流通領域這個中間環節並沒有消失,也沒法消失。

    上面兩個例子,是廠家自己或者電商平臺承擔了中間環節的流通職能,而不是中間環節消失了。

    拋開經濟學的概念不說,最起碼咱也沒法違背自然規律,產品本來在工廠,總不能平白無故的不經過“流通”,突然就出現在消費者家中吧?

    說個物理學的笑話,你能揪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嗎?

    中間環節是不可缺少的橋樑,是無法逾越的過程。

    第二,隨著經濟發展,中間商成為中間環節不可缺少的必要主體。

    上面說的中間環節,涉及到很多專業分工,就以一家專賣店為例,選址、開店、運營,進貨、倉儲、補貨,推廣、銷售、服務,等等,無一不承擔著很大的成本和風險。做過生意的很容易明白這一點。

    假設一個生產商,每個城市都開幾家專賣店,那更需要強大的實力。

    把中間環節交給中間商,生產商專心研發、設計、生產和整體營銷,讓產品不斷升級,對生產商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大大降低了成本和風險。

    而中間商專注於流通服務,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例舉兩點:

    1、大大提高了中間環節的效率。中間商的專業就是渠道流通,毫無疑問流通效率比生產商要高很多倍,比如,把產品從四川運到廣東,專業物流公司的效率,顯然比工廠自己運的效率要高很多。

    2、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這看起來違背直覺,實際上是事實。中間商可以大規模重複利用渠道體系和零售網路,同時服務很多廠家,等於由多個廠家來分攤流通成本;如果廠家都直接跟消費者交易,那麼單個廠家必須自己承擔流通領域的全部成本,這個成本反而是最高的。

    就算那些自己建立渠道體系的大品牌,比如格力開專賣店,蘋果開零售店,等等,還是離不開中間商的,跟很多中間商都有合作。

    首先,電商平臺本身也是中間商。

    我們要搞清楚怎麼定義中間商,只要是承擔中間環節的市場職能,本質上就是中間商。

    你不能說我承擔了中間環節的職能,但我就不是中間商;那別人也可以說我承擔了生產的職能,但我就不是生產商。

    不管是京東從廠家進貨銷售的模式,還是廠家到天貓開店的模式,電商平臺承擔的是中間環節的市場職能,毫無疑問就是中間商。

    如果是廠家自己開發一個電商網站賣貨,那這個電商網站實際上也是中間商,只不過這個中間商背後的角色同時也是生產商。

    其次,電商平臺正在與線下中間商逐漸融合。

    比如外賣行業,銷售成交是在網上,但騎手送貨的中間商服務,必須線上下完成;再比如看電影,買票可以在網上,但看電影必須去電影院這個中間商那裡;網購更是如此,代發快遞、快遞存取櫃等各種中間商服務現在是越來越多。

    中間環節永遠不可能消失,中間商也永遠不可能消失,只會不斷進化,未來甚至可能無孔不入。

  • 6 # 雲端美

    銷售渠道扁平化,減少渠道層級,儘量降低銷售成本,是廠家競爭的一種方式方法。

    至於是否完全取消中間商,市場參與者會根據需要做出選擇,理論上是有可能的。有的產品就是沒有中間商的,比如星巴克、周大生。目前絕大多數產品都需要中間商;把產品賣到消費者手中是一件不簡單的工作,需要專業的知識和創造力。我有一次跟朋友去鄉下采摘鴨梨,認識了梨園主人,他剛好要賣緊挨著梨園的一片生菜;一輛中型卡車來了,自帶幾個小工,他們自己從地裡拔出生菜裝筐,然後裝上車,尖尖的一卡車。我問梨園主人這一卡車生菜賣了多少錢,他說200元;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菜市場買生菜,3元一斤屬於比較便宜的;可見流通成本之高。

    現在有電商平臺銷售產品,一些果農直接在網上賣蘋果啥的。這可能是減少甚至取消中間商的一種大型途徑。

    消費者不必操心中間商賺差價,自由競爭的市場配置資源是效率最高的。很多新工廠產出了新產品,確實不知道怎麼高效率地賣給消費者,這個並不簡單;商業貿易對促進分工提高效率和經濟發展作用很大。

    我們探討的目的不是否定商業貿易的作用,而是減少層級降低成本。

  • 7 # 蔣昊說經濟

    蔣老師觀點:消費者肯定都希望取消中間商,用最低的價格買到商品,未來的趨勢也必然會是中間商越來越少,但是所有產品都取消中間商不現實。

    第一,消費者和廠家都希望取消中間商

    消費者想要省錢,沒有中間商,消費者就能用更低的價格買到產品,所以消費者肯定是希望沒有中間商的。為什麼廠家直銷的東西會比較便宜,也就是因為沒有供應商或者說供應商少了。

    第二,網際網路也正在讓中間商減少

    就拿水果來說吧,水果成熟後,承包商以1元一斤從果農手裡收購,然後再以3元每斤的價格賣給各批發商,然後各水果攤主在以4元每斤的價格從批發商那裡進行批發,最後買到消費者手裡是5元一斤。從果農到消費者中間有三個中間商,每個中間商都要賺錢,所以水果到消費者的手機自然就比較貴了。

    隨著各大消費平臺的興起,很多果農就在各種網際網路平臺上銷售自己的產品,售價3元每斤,比市面零售便宜了2元一斤,果農也可以多賺很多,這樣一來中間商賺的錢也就越來越少了,因為顧客都選擇了直接在果農手裡購買水果了,這是水果攤主為了節約成本就會尋找更加便宜的貨源,要麼去承包商那裡進貨,要麼直接去果農手裡進貨,這樣一來中間商自然就少了。

    有個二手車平臺,號稱“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全國銷量瑤瑤領先”,剛開始還以為平臺為大眾提供便利,靠廣告費賺錢,到手來看見各種新聞才知道,原來差價都被二手車平臺賺走了。

    其實現在確實有部分中間商不賺差價了,他們改了一種盈利模式,他們開始賺產商的錢,比如國內的網路購物平臺,想要上面賣東西很簡單,但是想要讓消費者看見,就需要花一筆錢讓你的產品排在同類產品前面,這筆錢最終還是需要消費者來買單,所以這些購物平臺也可以算是中間商。

    綜上所述:未來中間商肯定會是越來越少,但是說未來所有產品都沒有中間商那是不可能的。

  • 8 # 老龔說勢

    不可取消的中間商。

    咱們不要總是被人帶節奏,總是聽信一些貌似很正確而無法實現的話。所有產品取消中間商是不可能的事情,公司模式最簡單的應該是:公司——業務員——客戶,業務員就是充當了中間商的角色。那麼電商公司同樣如此,產品不可能由生產車間直接到客戶手中,總會經過一道以上的手續,才會完成交易。這個邏輯就是專業的事情專業人幹,違背了這個邏輯基本上不可能成功,這也是很多企業搞“網際網路+”損失慘重的重要原因。

    誰為王的問題。

    傳統的商品流通模式是層層分銷,網路的商品模式是扁平化直接銷售。而這些所有的從業者都是中間商的角色,他們都是靠銷售產品獲取收益的。現在真正的問題不是中間商取消不取消的問題,而是“產品為王”、“營銷為王”或許“渠道為王”的激烈交鋒。在產品很強勢的企業,他們有力度挑選中間商和渠道,這是“產品為王”。產品不夠強勢,但是營銷策劃很厲害的企業,那就是“營銷為王”。如果產品和營銷都不具備給力的競爭力的時候,那就是“渠道為王”了。

    交鋒最激烈的是銷售“渠道”。

    目前交鋒最激烈的是“渠道”與“渠道”的交鋒,是所謂的實體店與網店的交鋒。實體店的商品來源於層層分銷,受制於地段的輻射範圍,以及(房地產等)的不斷的增加成本。網店的商品來源於企業或企業的營銷公司,好處是輻射範圍理論上無限,壞處是強者通殺,受制於平臺的“通道”成本。現實中地產經濟削弱的實體店的價格競爭力,而網銷的流量(獲客)成本也是越來越高。

    早看三五年的趨勢。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只要地產經濟放棄貪婪的炒作迴歸理性,實體店具有的購物體驗的天然優勢就會充分發揮。但是網銷隨著競爭者的加入以及資本的攔路打劫,獲取流量的成本會越來越高,最後一定會喪失其低成本的優勢,這是趨勢,阻擋不了的。

  • 9 # 9號生活館

    其實這個問題你得迴歸到當年關於投機倒把的問題上來。投機倒把囤積居奇聯合定價這些都是商人作奸犯克的累累血跡。

    那我們來分析一下商人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從最開始商人的出現來看的話,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商人把一些本地沒有的東西從外地帶過來,滿足了本地人的需要。所以作為辛苦費,他從中間賺一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對比現在的商人,他們往往分為採購端,運輸端和銷售端。由於分得太細了,涉及的人太多了,每個人都要養活自己的家庭,這裡邊就有很多利益捆綁在了一起。而這些最終都會成為消費者的負擔。

    所以我們得到的第1個結論是,現在的商人比古代的商人給消費者造成的負擔更大。

    然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現在中間商的操作模式吧。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想一想一件小事。就是現如今這個社會什麼職業最有錢?在我看來應該是除了娛樂類就是商人了。當然這裡所謂的商人涵蓋面就廣了很多,只是他也包含了所謂的買賣之間的中間商。

    商人普遍都還比較有錢,主要原因是他們可以控制自己銷售產品的價格。如果留心的話,你應該很容易發現一個地區和一個地區的物價是有差別的,而且基本上在一個地區裡,它物價高就是高,不會出現同一產品在一個地方的價格差異波動很大。這主要原因是,在同一個產品行業裡邊,他們有聯合定價的這種操作。

    打個比方,比如說是蘋果吧,中原產地採購1塊5一斤。採購商尋找中間運輸商商量,你運輸到廣東給你1塊5一斤。然後當他賣給批發商的時候,他就賣4塊5一斤。那麼這個水果在批發商的成本里,它就是4塊5。可是在這之前,採購商和運輸商他們各賺了1塊5。由於他們的量一般比較大,所以他們的利潤其實很豐厚。由於批發商不是隻做蘋果,他還做其他很多東西,所以他並不需要從中也賺1塊5,所以他加5毛錢就批發給零售商。這樣的話,零售商拿到的蘋果是5塊錢一斤。他們會考慮到在整個地區的蘋果銷量層次來進行定價,因為不管這個東西賣多少錢,他們都是要保證自己有固定的利潤,他們要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蘋果的定價就會有變化,有的地方貴,有的地方便宜。由於零售商也不僅僅是單賣蘋果,打個比方,假如所有的產品都像蘋果一樣類似的,那如果他一天能賣三百斤的話,一般來說,除了店鋪租金等等的因素之外,他還要從中拿到5毛到一塊錢的利潤。也就是說他拿到5塊錢的這種蘋果,等他賣出去的時候應該都要七八塊了。

    那麼現在結果就是蘋果從1塊5的採購價到了,最後賣到了七八塊,問題出在哪裡?種蘋果的農民他沒賺錢,買蘋果的人花了很多錢。這中間有哪些是可以省的?首先採購是可以省的。批發商也是可以省的。甚至銷售商都是可以省的。其實如果果農直接把蘋果賣給消費者的話,那中間的一切都可以省,但是這中間因為路程的原因,他一定有個運輸的問題。所以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運輸行業依然是暴利。因為你會發現你從產地買1塊5的蘋果,等運輸到你那裡的時候,它的成本算下來也要4/5塊了。

    當然,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要說了,零售商帶來的那個店鋪租金,餐飲水電消費,這些不都是GDP嗎?確實是這麼回事,但從一個蘋果銷售你看不出來什麼,可是從傢俱家電衣服等等其他行業,你看一看隨便有個大商場,他靠什麼賺錢?他賺的錢又是從誰那裡拿到的?其實這些銷售在國內的GDP,包括稅收收入上還是有不少的貢獻。而且他還有他的優點,比如說衣服吧,你現場可以試可以看。但是廠家直銷呢,就有很多的麻煩事。

    因此我覺得解決這個問題的最重要的點是減少中間商,豐富大家的購買渠道。選擇多了他們競爭力就大了,中間商賺的也就相對少了。還有就是快遞行業的運輸費用。這個行業太可怕了,我曾經給我媽寄幾件衣服,大概有十幾斤,記得是韻達好像是,然後運費要一百六七十。

  • 10 # 兩山排闥送青來

    沒有中間商的前提是穩定的市場,即工廠的社會化大生產,以及穩定的市場消費能力。簡單說即使市場有每年多少億的需求量,工廠也具備生產能力;同樣地廠家生產出來的產品,社會每年的需求也是基本固定的。打個比方說,我們奶品公司以前是沒有自己農場的,需要牛奶怎麼辦?不可能公司自己去每家農夫收牛奶吧。這樣就產生了中間商,從小農戶手裡收,再轉給大收購商這樣一層層地最後供給給生產廠商。再說消費層面,如果市場需求每年大起大落,生產廠家要麼每年被庫存撐死,要麼每年被訂單累死,這樣還不如一下子把貨賣給中間商,穩定地收取貨款,至於是商品緊俏還是飽和就不管了。所以如果生產端和銷售端都穩定,就可以繞開中間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藤瓜沒長大就黃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