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凱撒視界

    總結了下,建文帝的主要問題有六:(全手敲,非貼上)

    1、經驗不足

    朱元璋花了半輩子時間培養長子朱標,結果老年喪子。那時朱允炆才15歲,登基時才21歲。朱元璋沒有更多時間再把孫子也培養成一位優秀的帝王了,他也沒有經歷過帝王路上那些艱難險阻。這就導致他理政治國的經驗不足。

    2、紙上談兵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三位輔政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全是紙上談兵的書呆子,不切實際。導致了建文帝在很多戰略上,尤其在軍事上犯了很多方向性的錯誤。三個書呆子加一個小青年的組合,為建文帝的失敗奠定了物質基礎。

    3、打草驚蛇

    為了防止地方上藩王勢力過大,對中央形成威脅,建文帝決定削藩。削藩這個方向沒有錯,但是順序錯了。削藩最大的目標就是燕王朱棣,本應該策劃於暗室、佈置於未知,就像康熙擒鰲拜那樣。把燕王這個最難啃的骨頭先吃掉,其它藩王就順勢削平了。結果三個書呆子加一個小青年,從弱到強開始削藩,打草驚蛇,同時也堅定了朱棣的反心。

    4、當斷不斷

    在這個過程中,朱棣曾經派出三個兒子去京師祭奠朱元璋,大好機會,如果把這三個兒子扣下來,找個名義軟禁起來,以之為籌碼與朱棣談判削藩,再加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許之以利,朱棣未必會反。結果,三個書呆子加一個小青年,居然優柔寡斷的把他們放走了。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5、用人不當

    在抵抗、討伐朱棣的戰爭中,派出李景隆這樣一個無能無膽的繡花枕頭為主帥,一打仗就跑。於是,一波又一波的兵力就這樣被李景隆斷送給朱棣,直到最後無兵可派。(有說法,李景隆後來還成為了朱棣的內應,暗中幫助朱棣攻入南京)

    6、婦人之仁

    最能體現出朱允炆“昏招”的,應該是一面派出軍隊討伐朱棣,一面要求帶兵的將領不得傷害朱棣的性命。不管是因為心軟、看重親情,還是搏取仁愛之名,總之相當於給生平第一敵人朱棣戴上一塊免死金牌。之後的多場戰役裡,朱棣屢次身陷絕境最終都能無損的轉危為安,不能說與建文帝這手昏招無關。

    因此,最終結論,朱允炆屬於志大才疏的書生性格,根本不適合成為意志強大、心狼手辣的帝王。沒有強大挑戰時,尚可當個守成的仁主。一旦面對強大的挑戰,其失敗具有必然性。

  • 2 # 最後的騎兵90

    朱元璋為了朱允炆坐穩皇位煞費苦心,面對來勢洶洶的燕王軍隊,建文帝本來佔據絕對優勢,完全可以以朝廷名義平叛全是被自己給葬送。

    01 削蕃,燕王之亂

    1399年,建文帝開始著手削蕃,步驟是從弱到強,諸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看到周邊幾個弟兄先後遭殃,自己靠裝瘋賣傻麻痺並躲過南京派來的監視者。

    當朱棣趁機除掉南京派來的監視者又奪取北平及周邊軍政大權,開始打出‘誅奸臣,清君側’旗號發動靖難之役。

    朱棣的軍事行為受到朱元璋認同的,明朝封藩的目的就是為了拱衛皇族,當皇族受到威脅時,各地藩王可以起兵靖難。

    但是建文帝沒有過錯,一開始朱棣並不被看好,畢竟按照封建倫理綱常朱棣的行為都是大逆不道。

    結果卻是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功入京。

    02 心慈手軟的建文帝

    建文帝只能怪自己心慈手軟,也有朱元璋留下的隱患,朱棣南下也不是一帆風順,有很多次機會平定叛亂,又被建文帝及執政團隊一次次浪費。

    ① 朝中無人可用:朱元璋對開國功臣清算太狠,以至於朱棣起兵建文帝才發現無人可用,反觀朱棣部下常年征戰,建文帝首先未戰先敗。

    ② 畏手畏腳:僅存的老將耿炳文擅長防守,勉強阻擋住朱棣,鐵鉉鎮守濟南,也給朱棣造成不小麻煩。

    建文二年,盛庸在東昌與朱棣決戰,斬殺燕將,包圍朱棣,建文帝卻下令‘不得傷害燕王,勿使朕背殺叔之名’,因此朱棣儘管戰敗,也能多次死裡逃生。

    朱棣兵臨城下,這些人除了死節再無辦法。

    建文帝仁慈有餘,狠辣不足,想憑藉大義平定戰亂根本不可能,拘泥於綱常倫理,不知道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親情可言,朱棣可沒那麼好心,有的是心狠手辣,最後還來一出貓哭耗子。

    建文帝是個好皇帝,過於理想化,缺乏經驗又無能臣輔佐,失敗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湖養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