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無糖冰闊落

    大學畢業後將近一年的工作時間,作為一個職場小白,幾乎一天一個小坑,三天一個大坑地踩過來了。對於“學生思維”簡直感同身受。

    以下說說自踩過和見過的坑。

    過於輕信別人的承諾

    有的工廠表面信誓旦旦“你放心我這週四肯定能發貨”,結果週五才發貨,而且達不到事先約定的數量。這個社會,即便有黑紙白字的合同做保障,所有“你放心”都不能輕易相信,甚至一些沒有籤合同,月結的交易,更是要在時間上留出餘量。

    不好意思面對不拿你當回事兒的工廠,不好意思說重話被同事甩鍋,不好意思在領導面前爭辯不懂的事情不好意思問不好意思耳跟公司談錢過於表現自己

    剛一上崗就想大展拳腳,搞出一番事業,讓老闆另眼相看。有的新人一轉正就雄心勃勃地提出自己的策劃案,侃侃而談;有的人不按照公司慣用的檔案格式和工作流程,醉心於研究出自己的一套做事方法論,但其實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慢慢累積下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對人不對事

    舉例說明:

    小王是個剛入職的新人,由於不熟悉,不小心把公司的資料沒有撕碎就丟進了垃圾桶,被領導看到後批評教育了一頓,從此對領導產生了牴觸心理,一整天都不敢和領導有眼神交流,甚至躲避領導。

    一般的領導批評你並不是針對你個人,是“對事不對人”的,反過來新人對領導卻變成了“對人不對事”,因為一次的批評就對領導產生了牴觸心理。就如同學生時代不喜歡某個老師,連帶這那門課都沒學好。

    對於一個普通8小時工作制雙休公司,不算加班,每週工作時長是40小時,跟領導和同事可以說是朝夕相處。人際關係處理不好,既影響心情,又影響工作。

    正確的做法是,轉變心態,越是受到批評,越是要積極主動的往領導身邊“湊”,這樣在領導看來,你的心理素質不錯,今後也願意教你。

  • 2 # 文刀樂享

    1. 不明白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在學校中,只要努力刻苦學習,總會取得一個還不錯的成績。因此,大部分學生的一個思維慣性就是隻要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但是等到了社會,你會發現,努力得不到回報的事情太多。你累死累活的工作拿一點薪水,同學在辦公室打打字,一個月拿你一年的工資。而差別只在於你們當時一個選了工科專業,一個選了金融。選擇錯了方向,越努力,離目標越遠。2.看輕自己的價值很多學生,在參加工作時,或是因為不好意思,或是抱著“我什麼都不懂,我需要學習”的心態,根本不敢談薪資,看輕了自己的價值。事實上,現在勞動力成本如此之高,不要看輕你的價值,不要不敢,不好意思去談薪資。付出後獲得正當回報,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記住,不要相信資本家們的花言巧語,這一切,都是你應得的。3.撕不掉學生的標籤據說,斯坦福大學開學的時候,會給每個人傳遞這樣的觀念——撕掉標籤,如果你畢業五年後還是以「斯坦福學生」自居,那麼你一定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因為五年了你還是沒能升級為更牛的角色,還在炒冷飯。同樣,一個好的學校標籤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優勢,但如果工作幾年後,你身上最大的標籤還只是學校,或是學校中獲得的一些成功,那麼毫無疑問,你一定沒有成功。4.無意義的競爭學校生活中,父母老師會把你和同學競爭比較,就給你留下了一個強烈的競爭意識。讓你漫無目的去和別人競爭,看到別人好的地方都想和別人比一下,而不是隻爭取和自己的目標、自己想要達到的利益有關的。競爭是對的,但是要在需要競爭的地方競爭,而不是漫無目的,否則浪費了時間不說,還會給別人留下太激進的印象。5.無法接受他人的好意很多人從小收到的教育都是,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要謙讓,要客氣,要有禮貌。但事實上,這樣小小的好意往往是別人想與你交往,建立聯絡的前奏,為日後的深層接觸做好恰當的鋪墊。而你的不接受在別人看來往往是對立或敵意。利益交換本來就是世界的規則,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利用的,不被人利用,只能說明:沒有價值,或者被孤立了。6.無法改變單一維度目標學生時代,100分就是好的,一本就是比二本強。這是學生時代特有的優劣排名——維度單一但畢業後,你要選擇的是幾十個維度上都不同的職業、幾十個維度上都不同的生活狀態。沒有人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也沒有人告訴你向哪個方向努力是對的。其實,人生並不是只有唯一一個,只要做好自己就好。

    7、總覺得這次沒做好沒有關係,還有下一次

    學生時代總有各種各樣的考試,這次沒考好,沒關係,反正還有下一次,類似的安慰我相信每一個讀過中學的同學都應該不陌生,所以,不知不覺中,很多同學就養成了這種思維:這次沒做好沒有關係,下次還有機會的。但實際上現實的商業世界和職場裡很殘酷,很多時候,你搞砸一次,就會徹底出局,不會再有下一次機會了。比如在投標的時候,把標書裡的一個重要資料寫錯,導致丟標;比如在某次重要的客戶溝通會上你嚴重遲到,導致客戶不滿等等。。。

    所以你必須全力以赴,保證一次做好,把每一次都當做最後一次,而不是再搞砸的時候自我安慰下次我一定不會犯這種錯誤,下次我一定會做好。

    8、總覺的應該有人主動來教你

    這也常見的學生思維之一,我曾仔細研究過上百個未通過實習期/試用期的應屆生,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他們總是喜歡被動的等待別人來教他,而不是主動積極的去學習,一旦公司沒有正式的培訓系統或者指定具體的新人導師或者新人導師不夠負責,這些人就成長的很慢,因為他們還是在沿用學生時代的思維模式,認為總有老師會給他們制定周密的學習計劃,給予定期的指導,並輔以不斷的監督和反饋,也只有你這樣他們才能學習,也就是說他們的學習模式是被動的,必須有人教,他們才能學。

    但實際上,現實工作中那些能快速成長的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強大的自學能力,他們不依賴於教,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人教的情況下自發的自主的尋找各種方法主動學習,這是被動學習者和主動學習者之間巨大的區別。

  • 3 # 格恩卡

    相信大家大家一定聽說過“學生思維”這個詞,並且,不少剛剛畢業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們,可能經常會聽到別人這麼評判自己,“你這是典型的學生思維!”、“總是還像個學生可不好啊!”。諸如此類,那麼,你清楚到底什麼是學生思維嗎?學生思維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呢?

    1、準備好了再做。

    許多人做事情都喜歡準非常多的“準備”,或者讓他做一件什麼事的時候,經常會說:“啊,我還沒準備好。”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是每個階段只有一件事要完成,生活是由許許多多事情組成的,事情繁雜多樣,我們不可能什麼事都等準備好了再去做;

    什麼都要等準備好去做,一是做事效率會很低,同一時間內,別人能同時完成三四件事,而你,完成兩件事都顯得忙亂不堪,這樣哪個單位願意留你;二是會錯失許多好的機遇,實在是得不償失。

    2、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獲取,總想著一步到位。

    想著最好就像學習一樣,有什麼不懂的直接去問老師,請老師給出一個準確答案;但是在現實生活工作中,你要先學會收集資訊,統籌資源,利用各種渠道來獲取資訊,最後才是向前輩尋求建議。

    3、有伸手黨意識。

    同上一條一樣,每個人手中的資源都是靠自己尋找,爭取來的,自己善於利用搜索引擎,喜歡做伸手黨,連一些百度上都有的東西還來問,真的很煩人。

    4、不屑於拍馬屁和自我表現。年輕人大多都年輕氣盛、自恃清高,不屑於表現自己與誇讚他人。拍馬屁換一種表達方式,可以稱之為聰明的稱讚他人,這是我們走上社會後必備的一項人際社交技能,大方的承認別人的優秀,也是情商高的體現。

    同樣的,走進社會,一定要勇於自我表現,這樣才更能加深你在別人眼裡的印象,不要覺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金子那麼多,發光的不止你一個,所以一定要勇於自我表現。5、用熱情欺騙自己。

    每天“看起來”努力的工作,就像學生時代,考試前一兩天或前一週開夜車複習功課一樣,浪費時間,沒有意義,你可以假裝很努力,但是結果不會陪你演戲。6、不願意面對不可預料的逆境。

    生活中會有許許多多難以預料的事情發生,遇到這些事,一定要有冷靜下來處理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焦慮而不知所措。

    7、小孩子脾氣。

    在社會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誰必須得慣著你,不要還以為自己是個孩子,你已經是個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成年人了,長大了,一定要懂得收斂自己的脾氣性格,不要一昧的我行我素,實在讓人喜歡不來。

    8、“小紅花”意識。

    工作中,有時候你完成好了一件上司安排好的事,上司沒說任何表揚你的話,只是冷漠的接收,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

    工作中,你的公司付給你工資,就是要給他們創造價值的,你不過是完成了你分內的一件事,那是你應該做的,反而要是沒做好,是應該受到批評的,

    所以不要再像學生一樣,覺得完成了領導交待的某件事,就應該得到讚賞表演,那是典型的還把自己當學生。9、過於放大自己的價值。

    團隊裡可能因為有你而錦上添花,但是沒了你,團隊公司換個人,一樣的能夠運作下去,在你的能力沒有達到的時候,不要過於放大自己的價值,大部分普通人都只是社會上的一顆螺絲釘罷了。

    10、木桶理論。

    提升一個人綜合能力最快的方法就是彌補他的短板,這句話是並沒有錯,但是,社會生活中真的需要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嗎?

    並不是,更多的是傾向於“專業度”。相比於校內的“補差課”模式,我們現在要做的應該是放棄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去努力發展自己的專業技能,從而提高自己的上限,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的人。

    所以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東瞻西顧,努力做好本分的前提下,再去想學習另一領域的東西。11、沒有意識到要和優秀的人一起。這條同第4條有相似之處,社會是一個共同創造價值的地方,許多地方都離不開團結協作,如果你的團隊裡有優秀的人,不應該是嫉妒、排擠他,害怕他搶了自己的功勞,而是應該與他一起探討一起努力,向他學習他優秀的地方。將團隊價值發揮到最大化。

    12、不懂得衡量十年的收入。誰都想剛畢業就年薪二三十萬,可是現在能有多少人能一畢業就三十萬年薪?

    就像許多人一畢業就像進世界五百強,可你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沒有,我們要腳踏實地的生活工作,積累經驗,再向更高層次出發。

    13、連他都可以。

    不要總覺得自己什麼都行,

    一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人肯定也有優於你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要覺得一個人不如你,那他就事事不如你,

    在這個社會上,只要有一技之長,就有你的容身之地。好好提升自身技能比什麼都重要。

    所謂的學生思維本不是一件壞事,但是隨著生活的長河不斷的流逝,我們在什麼階段就要有什麼樣的思考方式,如果你已經走向社會,成為了一名職場人,那麼你就不能再還像一個學生一樣思考問題,要有更多的思維方式,不把自己侷限在那裡,看得更遠,才能飛得更高。

  • 4 # HR如意阿姨

    等著“老師”佈置作業

    阿姨剛入職第一家公司的時候,先說一下,這家公司是創業公司,只有三十多個人。阿姨的職位是人力資源管理加專案管理,說實話,阿姨是學中文出身的,這兩個我都沒做過。創業公司也沒有專業的人力資源來給我培訓,當時的我就傻乎乎的等著別人來給我安排任務和工作,我還幹過特別傻的一件事情,就是老闆讓我給車間做個看板,我下完單之後覺得沒事兒幹了,就跑去問老闆,我的事情都做完了,還有別的事情做嗎?現在想想我是怎麼在這家公司“活”下來的也不知道,阿姨真是被自己蠢哭了。

    太過相信“學長”、“學姐”

    職場江湖,風波詭譎,人心複雜。但是初入江湖的阿姨就很天真了,經常被老員工坑。比如,剛去的時候分不清哪些老員工是真正有實權的,特別容易被挖坑。比如有一次,阿姨要出去招聘,當時公司是不讓派車的,有個老員工就讓我去找老闆申請,我傻乎乎的就去了,想著好好跟老闆說一下,他應該是可以的,結果,老闆不但沒給車,對我的印象也變差了。

    凡事想當然

    有的時候一項工作它牽涉的人員會比較多,也比較複雜。但是在當時的阿姨看來,凡事都很簡單,比如,出去招聘,那我只要把海報掛出去就行了嘛,從來沒有想過可能會沒人來,又或者人來了,但是問題很多,不知道怎麼去解答。幸好後來慢慢熟練了。

    相信努力就會有結果

    其實我覺得這個也是想當然的一種吧,但是這個我覺得應該是最典型的一種,所以還是拿出來說一說。有的人為了完成工作拼命加班,認為只要自己努力了,哪怕結果不好,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像在學校的我們,哪怕考試的結果不理想,也會說努力了就好,來日再戰。但是職場卻沒有來日再戰的機會,職場是個只看結果的地方。就像我們參加高考,分數夠了就是夠了,沒夠就是沒夠,沒得商量。

    天之驕子就是我

    阿姨以前常常犯這種錯誤,認為自己是優秀的學生,很多事情都是我的“功勞”,是我要解決的事情。直到職位被替代,才發現,很多事情不是光靠自己就可以完成的。在職場,想要達成結果,必須是各方面共同配合完成,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就像那句話說的,只有不完美的個人,沒有不完美的團隊。

  • 5 # 懷左同學

    很多大學生剛剛進入社會,受到點挫折就認為自己不行,否定自己,或者乾脆大搖大擺的辭職,報著一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態度,殊不知很多時候往往是因為一些固化的“學生思維”導致的,那麼究竟有哪些典型的學生思維,是職場中最應該被避免的呢?

    01.不懂得拒絕

    前段時間我看到了一個視訊,視訊中兩個女孩小美和小麗同時來到公司做實習生,兩人都是剛從學校畢業,都沒有過任何工作經驗,但在最後考核期結束,小美卻拿到了轉正名額,小麗只能是被踢出公司,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小麗在工作期間經常被同事使喚幹些無關痛癢的雜活。

    “小麗,這個報表你去幫我打印出來吧,我等會要用。”

    “小麗,列印完沒什麼事的話,幫我取個快遞吧。”

    “小麗,取完快遞順便幫我買杯咖啡吧。”

    某一次,當小麗幹完這些雜活後,才突然想到領導交代的工作總結還沒寫,這才匆匆忙忙開始動筆,但是在之後的例會上,部門領導看到小麗的總結報告直搖頭的說道:“你這是什麼工作總結!完全就是一篇流水賬,你平時上班都在幹些什麼!”

    小麗慌張的看向其他人,但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替她解釋一番。

    相反,小美在碰上這些雜活時,選擇的卻是拒絕,雖然會遭到同事的冷嘲熱諷,但她依然選擇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果不其然,在那次的例會上,她的總結報告得到了領導們的一致好評。

    同樣的起點,不同的選擇,結果自然也是不同的,在職場中或生活中,會有許多人不懂得拒絕,以為做一名“老好人”會得到許多人的尊重,但往往適得其反。

    就像電視劇【命中註定我愛你】裡陳喬恩飾演的便利貼女孩,就是個不懂得拒絕,怕得罪人的好老人,就算吃虧也不敢吭聲,一個徹徹底底沒有自我,最終在職場裡還是個沒有存在感的人。

    不懂得拒絕他人的要求,會讓我們自己也變得非常累,整天圍著別人轉的生活,又有何意義呢?

    02.不能受委屈

    前段一個朋友找到我和我哭訴工作上受到的委屈,我以為是多大的事,結果一聽只是被同事罵了一頓而已。

    我這位朋友春運期間在鐵路實習,不能跟車的她只能在站內做檢票工作,有一天,某一趟車的旅客在她沒注意的情況下,走了貴賓通道,這一幕被一名老同事看到後,頓時對她罵道,你這個小姑娘怎麼回事,讓你站在這連個人都看不住,旅客是不能走貴賓通道的,難道你不知道嗎?讓你來這是實習的,不是讓你來做活菩薩的!

    結果,話音剛落,她的眼淚就止不住的掉,人家一看她被說哭了,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你還有臉站這哭,說你還說不得了,要是受不了委屈,就不要來出去實習!

    後來的她,越哭越凶,一氣之下,更是選擇了辭職。

    直到她和我說起這事,我才有些無奈的對她說道,“按常理,人家說的並沒有錯,可能語言激烈了一些,但你要知道,這是對你以後的磨練,誰沒在工作中被罵過,難道每次被罵都要選擇辭職嗎?那你辭的過來嗎?”

    每一個人都在工作中被罵或被嚴厲批評過,這是對自我抗壓能力的考驗。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被別人低估,這樣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則,真的連進步的機會都沒了,不管別人說什麼,走自己的路,哪怕那言語再怎麼刺耳,也穿透不了堅硬的內心。

    03.被動等待,不知道主動爭取

    在之前的熱播劇【歡樂頌】裡,曲筱綃教邱瑩瑩做生意時,就曾說道,“我一千金大小姐每天都還得追著客戶,低三下四的討好要生意,你以為錢都是天上掉上來的,我花錢請人出頓飯,都還要磨破嘴皮子,求人賞光呢!你也是一樣,要想把東西賣出去,就不要幹坐在家裡,現在就出門去推銷,哪怕只賣出一包咖啡,那你也算有收穫了,要記住,生意永遠不會從天而降的!”

    後來邱瑩瑩在曲筱綃的指定點,生意越做越好,還因此升職加薪,但倘若她一如既往的坐在家裡等著訂單掉下來,結果會怎麼樣呢?

    每當面臨一項新任務或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們都要主動去請教他人,主動地去想問題,而不是被動的等著別人來教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者不應是資訊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

    不要去相信是你的總會是你的這類的話語,在職場上,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不主動抓住,就永遠不會有機會!機會要靠自己爭取!

    以上是工作中常見的幾種“學生思維”,及時避免,能助你在職場道路中走的更順暢!

  • 6 # 追夢菌

    當一個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後,由於角色的突然轉變,但由於身體和思想意識跟不上,導致容易出現新手牆,特別是固化而又稚嫩的學生思維,讓很多人倒在了新入職場的路上。本篇重點介紹一下職場中典型的學生思維有哪些,爭取在自己身上找到並儘快改正。

    1、付出的多,回報就大。

    很多時候初入職場的學生,在一個專案或者工作中付出很多,但是在表彰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名字和功勞被放在了最不起眼的地方,於是造成心理的不平衡。這就是“付出的多,回報就大”的思維誤區惹了禍。一個新手,需要的是擺正心態。

    2、跟人講道理。

    不是說職場不能講道理,但是初入職場,最重要的一條是懂得傾聽和服從,當自己的經驗尚淺的時候,最好的就是閉嘴、幹活。而不是把自己稚嫩的想法和自以為的道理跟講利益的人講。

    3、準備好了才敢去做。

    當領導給你一個新的挑戰任務的時候,很多人會在這個時候犯怵,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準備好。但是有一句是,當你準備好了,別人早已經完成了。

    4、講感情不講現實。

    有的新手會在職場中擺出我弱我有理的姿態,認為只要感情足夠,別人是會給予幫助和支援的。事實上,職場比這個殘酷多了。

    5、想當然。

    很多人會把職場想當然,認為只要好好工作,就會升職加薪。只要好好學習,其他事情就會有人替自己考慮。其實這也僅僅是想當然。

    6、不看結果。

    沒有成效,但是我努力了呀!對不起,職場老闆更看重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績效是職場的第一說服力。

  • 7 # 我想和你聊聊工作

    01 認為自己只是來公司學習的

    學生思維在學校很適用,因為學生交學費,學校提供知識。

    在公司就很不一樣了,員工提供價值,公司提供薪酬。

    在學校,除了學習,學習,還是學習,而且是老師追著你去學。

    如果一心學習,要公司提供知識和薪水,還想著要升職加薪,怎麼可能呢?

    02 被動接受,而非主動獲取

    領導給我分配工作,我才去做,從不主動爭取工作。(正如老師給我分配作業,我從不主動要作業。)

    領導問我工作進展,我才告訴他。(正如老師追問我們作業的完成情況,我們很少主動告訴老師進度。)

    會議上,我默默地聽別人的觀點和分析。(正如老師在課上一直講,我們很少發表自己的觀點。)

    03 一心工作,兩耳不聞窗外事

    我只要專心工作,一定會晉升的。(正如只要我努力學習,成績一定會好的。)

    我專注於提升工作技能,不需要和同事打交道。(正如我專心聽課就好,和同學交流對我的成績沒什麼影響。)

    我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沒時間瞭解外部的資訊。(正如我只要學習好就行,其他課餘活動會讓我分心。)

  • 8 # 上學學長

    1.主動攬活和思考:

    如果說大學的時候,有老師給你佈置任務而且還有deadline之類的東西。在工作上似乎開始也有領導給自己分配一些任務;如果用 tower 或者 teambition 的話,一些任務還有deadline,貌似和上學的時候一樣。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工作上領導喜歡的是你能夠proactive(預先主動地,這個詞不好翻譯) 能夠自主地去把負責的事情做好。你要能自己去規劃一些事情,同時有好的想法(並且是能夠落地的)可以及時和他們去反饋。一般的領導只在你入職最開始的時候,像老師那樣來給你佈置作業,甚至還有些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最後希望都是你能夠成長起來,獨擋一面。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開始入職的時候,你就好像LOL裡的英雄出生一樣,你要做的是帶線補刀,打小怪,就好像完成一個個任務一樣;但是你在心中要有一本明確的認知:打小怪補刀賺線只是一個過程(過渡階段),並不是全部;其目的是為了給你漲經驗漲錢漲等級,然後你的目標是要發育成一個能獨當一面能出去打野能gank能團戰而且和整個團隊互補能夠配合的英雄!你不是打怪機器,也不是補刀能手,這些只是一個過程,所以你眼睛不能只看著自己今天完成了幾個任務(新人的任務一般都是很小粒度的bug或者是小功能),而是心想自己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可以成長多少,自己開始出去gank或者團戰還欠缺什麼?如何來補全?

    2.不要只呆在自己熟悉的圈子

    這個我做得不太好,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之前競賽、程式比別人寫得快那麼一點,於是就可以不在乎圈子和關係。於是漸漸地只和自己熟悉一些中國朋友(圈子不夠國際化)吃飯和玩。到了最後我才意識到,當一個工程師做到了上面的級別,你程式碼能力的重要程度指數型下降而你的 soft skill(除了程式設計能力之外的軟實力) 則越來越重要。這時你的圈子和人脈(即使在公司裡)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所以,我建議你逼自己走入主流的圈子。比如:“team lunch” 這種東西,不管他們是什麼牛鬼蛇神,吃什麼難吃的東西,你都是要去的,是 強制的。國內的話,如果你是工程師的話,就要主動和其他部門或者公司其他職能部門多溝通和合作,不要只是簡單地埋頭寫程式碼。

    3.看未來和趨勢,而不是眼前。

    這點我覺得是學生事情剛踏入工作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根本原因是學生時代一般都沒錢也沒太多眼界,所以開始掙錢了之後,覺得隨便一些收入很容易滿足,從而 settle down下來。我看到很多新畢業生在挑公司或者挑工作的時候,看得不是未來(趨勢),而只看眼前。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我加入Facebook的時候,旁邊同學問我說為什麼不去Google或者Apple,那時他們的Android和iPhone,還有搜尋和Mac業務如日中天,去一個社交網站幹嘛?(當時Facebook可沒有Instagram,Whatsapp和Oculus VR)甚至還有人有了Facebook的offer和微軟的offer或者Google的offer,最後選擇去了Google的。也有人只看工資和現金,對股票和option不去研究甚至擺出一副不在乎的態度的。甚至還有人說 Google 食堂的菜更多,說Google因為有游泳池或者免費的洗衣機,真讓人哭笑不得。

    創業路上有一句話叫做 順勢而為。看清以後發展的趨勢非常重要,而且你在這個公司或者這個領域要起步之前(看清楚,是之前)就趕緊跳上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借勢公司的成長(而不是在公司已經飛得很高的時候上去)。這些道理說出來大家好像都很明白,但是在親自選擇的時候很難不犯錯誤,因為人們總是不願意思考以後的不確定性而趨向於選擇當下的安逸。不然這裡問幾個問題? 你是選擇 BAT 還是 創業公司? 是選擇 網際網路金融的領域 還是 O2O 領域? VR/AR 是走向爆發還是扯淡?(對的,您要思考!同學)

    4.Prioritize your tasks

    (給英文小白翻譯下:分清自己工作的優先順序)具體說來就是:學習上的課程是有限的,作業也有有限的,而且還有相對明確的deadline和最後一個期末考試;考試完結後,幾乎學業清空一段時間。但是在工作上你會發現你沒有一個類似暑假或者寒假的東西,另外最可怕的是你的活是幹不完的 --- 對的,是無窮無盡的。特別你是在一個上升期的網際網路公司的話,給你任務的速度很多時候是超過你的處理速度的。所以這個時候,你在接到一個被分配的任務或者一個email要求你幹什麼的時候,你不是要馬上可以做,而是要強迫自己停頓下,分清現在這個任務的優先順序,然後分配好開始時間,之後再開始做。這點尤其重要!特別當看到一個簡單或者routine的任務被email或者tower上分配來的時候,不要因為任務簡單就馬上跳上去幹,不然這樣極可能最後淪為被簡單重複勞動把自己的時間全部佔光,最後沒來得及乾重要的事情,或者沒有精力去思考更加長遠更有影響力的事情。

    所以,重申一次,去做impact和urgency最高的事情(這種事情一般來說不是很愉悅,甚至是比較棘手或者說是無從下手的事情),而把簡單重複的活儘量後排(或者delegate出去)。這時你才會發現你的忙碌是有意義的,而不是 pseudo work。我常常看到一些畢業不久的人每天都很忙,但卻沒有抓住重點,只是為了忙碌而忙碌,或者用更加貼切的話描述是:“為了感動自己而忙碌”。很多時候這樣的忙碌,最後都是一個屁。之前在Facebook裡,對於這樣的同事有一個稱號叫做“pseudo worker”,領導的職責是直接給他們透徹的反饋,讓他們認清自己工作的impact最大化的地方到底在哪兒,同時告誡他們要忍住低impact的簡單任務的誘惑對的,那些垃圾任務有著一種誘惑;誘惑著沒有定力的人一直去做,一直去做,感覺自己特別有成就感,特別“忙碌和充實”。

    所以要小心! 在國內創業路上也有很多這樣的創始人(或者cofounders),他們自己的方向可能沒怎麼想清楚,或者路線沒有執行得當,卻一天到晚在朋友圈篩自己和同事們的加班,覺得這樣的“忙碌”很充實。其實這是一種很可怕而且對自己和團隊既不負責的做法。一般工作時長驚人但又沒有unicorn估值的公司,我總覺得加班是一種羞恥,是自己團隊不會分優先順序或者戰略不明確的表現;如果創始人還一直在那裡秀加班來感動自己的話,我的建議是儘早離開。同時我還感打賭,90%這樣的公司在加班(和日常工作時間裡)的效率是偏低的。

    5. 工作並不是你的全部

    這點我不太想展開,就羅列幾點:a. 家庭很重要,美中國人特別注重life-work balance,在工作臺上經常是家庭合照; b. 可能對於沒滿30歲的人沒有感覺。但是當你邁過30歲這個坎,你會更加註重小孩和家庭的重要性。kids are your future,這是老美們經常說的話。所以那時你應該把重心轉到家庭和下一代身上,讓他們成為你生命的延續(雖然這很俗,但是是事實。我們都是DNA的奴隸。) c. 你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不停加班熬夜的時候想想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工作上的很多事情(比如一些小的功能、小的bug)其實對於公司影響沒你想象的那麼大,而你的身體才是你自己最為寶貴的東西。所以多健身多鍛鍊作息正常別抽菸。你如果去矽谷逛一圈,最好再工作個一段時間,你會發現那邊菸民很少(很多菸民是印度和中中國人,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人),而公司高管經常性的行為是早起健身和週末陪家人,然後還把各種晒幸福的照片往Facebook上發,給人一種齊樂洋洋的感覺。這是一種更加級別的炫耀,是超越了晒車晒房晒奢侈品的更加級別的一種炫耀。

    6. 停下來思考職業規劃

    工作起來之後經常會覺得節奏很快,壓力很大,使得整個大腦感覺像是被填滿了,還有感覺在很長連續的時間裡一直馬不停蹄地去應付各種各樣的事情。Zuck在一起Q&A的時候,被問及你是如何進行時間管理的;他回答比較長, 但是他核心說的一點就是 "Don"t do thing reactively, but proactively.“ 不要機械式地做被分配的活,而是自己主動規劃自己的任務和要後續鍛鍊和進步的方向。所以,Bill Gates 和 zuck 都會選一年中的一週停下來進行深度思考(gates的思考周),所以你的思考周在哪兒?即使你沒他們那麼牛,來幾個思考日總歸可以的吧? :D (您又尷尬地笑)

  • 9 # 陳正

    在職場中混跡這麼多年,可以勉強稱得上是個職場老司機了。這些年來,接觸到的成百上千的實習生、應屆畢業生或者剛進職場的小白,甚至一些在職場摸牌滾打了數年的同事,從他們身上,經常可以發現的一些「學生思維」,我總結了一下,可以分為以下十點:

    一、靠意志力堅持

    你有沒有以為,那些頭懸梁錐刺股的人,都是靠超強的意志力來堅持學習的?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人的意志力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不僅有限,而且十分容易消耗。

    小到決定中午吃什麼,大到剋制環遊全球的衝動,都在不斷地消耗你的意志力,意志力消耗殆盡後,堅持學習就變得異常困難了。

    頭懸梁錐刺股的人也是如此。

    支撐他們的不是你以為的意志力,而是背後的功利性驅動力——比如低階趣味的高官厚祿或高階追求的人生意義。

    二、同一時間學習很多內容

    我有很多朋友非常上進,常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迫切感。

    他們一般訂了3,4個專欄還不夠,恨不得經濟、哲學、理財、溝通、領導力全一起給學了。

    最後卻往往是一個都沒學好。

    卡尼曼在《注意與努力》一書中提到資源限制理論,說的是完成每一項任務都要運用心理資源。

    雖然操作幾項任務可以共用心理資源,但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

    這意味著當你同時有多個學習任務時,學習效果不僅不會累加,還會因為被多個任務佔了心智而事倍功半。

    三、把記憶等同於學習

    接受完9年義務教育,3年高中教育,4年或7年高等教育後,因為成績上的“成功”,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成功地將學習等同於記憶了。

    知識只在被使用後才有價值,躺在腦子裡的靜態知識毫無價值。

    舉個例子:

    四、沒有目標的學習

    最近聽到一個新詞,叫“盲學族”。盲學族一大特點是“焦慮性學習”。

    看見新的理論儲存一下,看到好的文章收藏起來,用一個個新知識來緩解焦慮,這些知識與他的崗位和工作可能毫無關聯,他們所追求的是學習本身的滿足。

    對於盲學族來說,只要時間花在學習上就不算浪費時間。

    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假性忙碌”之下的學習幾乎收效甚微,其實是最大的“慢性自殺”。

    五、不懂學習的邊際效應

    很多人一提到學習,就跟刻苦、努力、堅持掛鉤起來了。

    特別是格拉威爾(Gladwell)提出的“10000小時定律”,更是給了無數人“盲目堅持”的動力。

    但我們真的有必要在學習物件身上投入10000小時嗎?

    喬西.考夫曼在《20小時學習法則》裡提到:

    如果你只想要達到“足夠好”的水平,那麼你只需精心刻意學習20個小時就可以了。

    20小時之後就會進入更費時費力的中高階階段,假如20個小時後你的水平是80分,可能你學習2000個小時後,水平也不過就是85分。

    因此,在你學習一個新內容時,你首先要問清楚自己,這個技能我是做到70、80分就可以了,還是要做到90、95分?

    如果是前者,用好你的前幾個小時學習時間反而更關鍵。

    六、盲目套用不合適的方法

    有人給職場上的腦力工作者分享學得快的經驗時,會舉自己很快學會彈吉他的例子。

    這其實是兩種很不相同的技能,不適合直接套用。

    目前為止,人類積累的技能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① 行為技能:

    強調身體熟練度的技能,比如彈奏樂器,打字等。

    ② 理解性認知技能:

    強調理解的深度,能夠抽象出更一般的規律,如戰略規劃,市場策略等。

    強調先理解後刻意練習,如PPT,財務軟體操作等。

    這3種技能的學習側重並不相同,倘若不分學習型別,便會犯將學習吉他的經驗生搬硬套到認知技能學習上的錯誤。

    七、對學習方法不做迭代

    這個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需要迭代。

    有人偶爾摸索出一個學習方法後,就千年不變,不再做任何更新了。

    但任何人基於原有學習形成的認知,其適用性和準確性必然存在偏差,需要不斷地填充新的認知,以及替換掉不適用的認知。

    這就如同軟體系統都需要不斷迭代升級一樣。

    八、一味追求技巧,忽略底層規律

    你有沒有過疑惑,為什麼別人口中的好方法,自己一用就不行呢?

    這有兩個原因:

    ◆ 第一,因為個體以及環境的差異,別人的技巧不一定對你有用;

    ◆ 第二,人的大腦更偏好聯絡起來的知識,對分享的人而言,他的技巧是相互聯絡的,但對於你就是一個個孤立的資訊了,用起來自然很難。

    其實,技巧之間都存在共同的底層規律。

    倘若你掌握了最基本的底層規律,一來可以推匯出適用自己的技巧,二來因為知識間建立了聯絡大腦更容易呼叫。

    九、知識過於碎片化,沒有形成體系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接觸知識變得極其方便,大量精華資訊夾雜在無數的碎片中,同時各種微課也層出不窮,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已經變得必不可免。

    碎片化學習產生的結果就是知識的碎片化,連不成網路,這樣的知識直接導致了:

    ① 缺乏環境適應性,碎片化的知識通常都忽略了根據環境分析問題的過程,直接給出單一解決方案,當你真遇到問題時就會發現無法適用。

    ② 多數的碎片化知識都是小技巧,長期接收會讓你忽略對知識的深度思考。

    所以對於碎片化知識不能只是接收就完事了,更應該將這些知識系統地組織起來。

    十、只學習了表層知識

    在知識管理領域有一個經典模型,叫DIKW模型。

    它代表了知識的四個層次,分別為:Data(資料),Information(資訊),Knowledge(知識),Wisdom(智慧)。

    這個模型恰好說明了我們學習的過程,

    找出大量原始素材——加工處理為有邏輯的資料——提煉聯絡變為知識——進一步內化成為智慧

    但是絕大多數人的知識,嚴格來講只能稱之為Data(資料)和information(資訊),僅僅是認識和知道,根本沒能變成自己的Knowledge(知識),也就更不談上Wisdom(智慧)了。

  • 10 # 圓圓De小日子

    1.過分謙卑,不敢爭取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訴我們要謙卑、謙讓,要對人有禮貌。但是,這其實是錯誤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換來的只是息事寧人,和自己利益的喪失。

    2.被動接受

    學生思維的人總是想著當一個被動的好學生,還是上課時候的思維,需要別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但很遺憾,只有主動的好學者才能真正獲得機會。

    3.缺乏協作意識

    學生思維過重的人,在做事時,腦子裡想得不是合作,更不是互贏,而是我要做這件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你要幫我。

    每個學生都是通過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一點貌似公平,但在進入社會之後,在協作專案和領域的短板就會展現出來。

    對於外向或頭腦靈活的學生會相對較快的適應這種要求,而對於一些性格內向、觀念偏傳統、社交是短板的同學就會在這個階段遇到難關。

    4.認為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多數學生的自身價值和自信是建立在通過自己努力而實現的學習成績上的,但很多家庭環境優越,受父母影響對社會真相有一定認知,開蒙較早的學生,會很早就有針對性的將精力分配到結交人脈、社會實踐、商業體驗上。

    這種可能在學校裡成績一般,甚至在老師同學眼中處於“混到畢業”狀態的學生,一旦走出校園,會比學習優秀的同學發展得更順利。

    這世界絕不是“付出就一定有回報的”,對這一點你要心中有數,為理想全力拼搏是件好事,但結果未必會如你所願,你得培養出一種“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釐子樹夏季可以鋸大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