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小毛

    親屬親屬,互相經常走動,才會有親的感覺,如果離得遠又很少來往,那親戚和陌生人也沒什麼差別。

    我爺爺哥七個,意思是我爸有六個親叔叔,我爸對他的這些叔叔每個都很上心,誰家有事他都會坐車趕去。不過現在我爺爺這輩僅剩下我老爺爺一個老人了,其餘的六位爺爺都已經去世了。

    到了我和我弟弟這一代,就已經是第三輩了,我三爺四爺在另一個城市,他們的孫輩裡很多人自出生我就沒有見到過,所以更談不上有聯絡了。

    有一次,我和我爸談論起親情這種關係,我爸趁著酒勁就說我,你們這幫年輕人親情意識都太淡薄,按理說,你和你的幾個爺爺家的孫子輩都是實在親屬,怎麼平時就不多聯絡聯絡呢,一筆寫不出兩個“毛”字來。我說,年輕人多忙啊,上有老下有小,還要還房貸車貸,都忙著混生活呢,哪有閒功夫聯絡啊!再說了,從小就沒在一起玩過,就是聯絡上了說什麼啊!除非這幫人裡有誰當了大官或是有了大出息,那可能大家會多聯絡這個人一下,因為有用嘛!

    我爸當時就很生氣,說我這種思想太可怕,完全就是利己主義,一切按照有用出發,親戚之間最重要的是親情,怎麼到你們這輩嘴裡就成了利益了呢?簡直就是世風日下,然後又叭啦叭啦說了我一大堆。

    按理說現在的通訊方式越來越便捷,可是親戚到了第三代的時候真的是基本上就斷了聯絡了,離得近的還好說,誰家有事如果通知一下還會去捧個場,但離得太遠的確實就顧不上了。

    成年人的世界裡大多還是圍著自己的小圈子轉,如果畫一個圓的話,那第三代的親屬就在半徑範圍之外了,很多人顧及自己圈裡的這些親人還顧不過來呢,怎麼可能會花更多的精力去顧及圈外的親屬。所以,親戚到第三代,互相之間不來往,實屬正常,可以理解。

  • 2 # 紙喬的小姨媽

    親戚關係一直都是農村人討論的一個焦點,老一輩人們的親戚關係非常濃厚,無論多大歲數,只要逢年過節,只要身體能夠動彈,他們都會去看望自己的親戚,這是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如今走親戚的越來越少,這其實在老一輩人們的眼中早已經明白了,他們創造了一句句俗語,來諷刺已經變味的親戚關係。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見了不管飯

    第一代親戚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是最為親密的,有什麼忙都會會幫的,但是到了第二代的話關係漸漸的就變淡了,到了第三代即便是見了面,也會愛搭不理的,有時候連飯都不管了。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姨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

    在農村姑姑,舅舅,還有姨都是最親的三個親人,但是他們的配偶跟我們的關係就很一般了,畢竟跟我們聯絡不多,如果其中一人離世了的話,那麼這種關係或許就會完全的斷掉了。

    我們都知道農村的房子都是隔著一道牆的,但是其實說話都是聽的見,如果說的是十分隱私的事情的話會被人聽見,所以一定要小聲說話,這其實在說人心難測,不要給不信任的人說一些掏心窩子的話。

    如果你十分窮的話,那麼還是別走親了,因為親戚基本上是不會打理你的,給不給逆你飯吃都說不定的,這就像是瘦的沒有力氣的馬如果跟著士兵去打仗的話,通常只會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成為士兵的糧食。

  • 3 # 餘生幸福

    我覺得這不是該不該的事情,在我們這裡也沒有這種不成文的規矩,如果第三代之間感情很好,並且都願意將這份親情延續下去那就繼續來往;反之,如果第三代中有一方或多方都覺得沒必要再繼續來往了,那就逐漸地不再來往吧。

    我爺爺與二爺爺是親兄弟,奶奶與二奶奶又是親姐妹,所以我父親五兄弟與二爺爺家的兩個叔叔既是姨表兄弟又是堂兄弟,這可是親上加親的關係。可對我而言這份親情如今已經到了斷絕的邊緣了。

    由於二爺爺年輕時在城裡工作,所以就在城裡安家落戶了。二爺爺家的兩個叔叔從出生就是城裡人,與鄉下老家已沒多少聯絡了,因此幾十年來兩家人之間更多是以親戚的關係來走動的。二爺爺、二奶奶先後去世,都是火化後將骨灰裝進棺材又埋葬到我們這裡的。火化的事情那兩個叔叔可以託他們城裡的朋友張羅著辦,可火化後重新下葬就得讓我父親弟兄幾個來村裡請打墓和抬棺的鄉親。二爺爺、二奶奶就這樣在我們這裡入土為安了。到了2012年的時候,父親因癌症去世了,這之後的頭幾年每到春節的時候那兩個叔叔到我家還是來的,我也會跟幾個堂兄弟一起去他們兩家,可是到了2018年的春節,這兩個叔叔去了大伯和另外幾個叔叔家,卻沒來我家,只是讓我小叔的兒子把禮品提到我家裡。當時我心裡就感到不舒服,雖然我父親不在世了,可家裡還有母親啊,他們來家裡坐坐,與我母親他們的嫂子寒暄幾句也好啊。儘管我心裡多少有些情緒但後來還是跟幾個堂兄弟去他們家拜年了。而讓我對他們產生更大意見的是今年清明上墳發生的事,自從二爺爺、二奶奶葬到我們這裡後每到上墳的日子(中元節、寒衣節、臘月三十)我都會給兩位老人燒紙的,清明節是一年中最大的祭日,除了燒紙還要給墳上添新土,每年都是等他們從城裡趕來時我們給所有的墳都填好土了,今年也是如此,可讓我沒想到的是他們沒有來我父親的墳上燒紙,這讓我心裡徹底涼了。如果說春節時他們的做法可以說得過去,那在清明上墳的事情上讓我能怎麼想呢?我只能說他們就是在有意的逐漸弱化、疏遠這份親情。

    所以說,親戚之間如果都珍惜這份親情那就在第三代的時候還有可能延續下去;如果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了,那恐怕在第二代的時候就出現裂痕了。

  • 4 # 宇見美麗

    有人說親戚到了第三代就不應該來往了,這似乎已經成了某些地方不成文的規定,你怎麼看?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主要還是取決於平時親戚的遠近親疏,還有視日常的來往而定。

    有些親戚之間非常投緣,即使出了五服關係依然很好;但是有一些至親,別說第三代了,親兄妹姐妹可能還會因為一些問題老死不相往來呢。所以說親戚到了第三代,是否來往的問題,不存在應該不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就好啦。在我們老家也沒有這種不成文的規定,有的親戚一輩子都很親,有的親戚,斷親了,也是有原因的。不必刻意去糾結第三代之後,應該不應該來往。

    我姥爺有弟兄五個加上他們的堂兄弟,所以我有一大堆表舅表姨,姥爺那一輩的,現在只有他和最小的堂弟在世,算起來也是一個龐大的家族。

    以前都是各家忙各家的,我媽媽因為就嫁在本村,大半個村子都是親戚,所以以前老一輩就做主,讓我媽過年除了看姥爺那一輩的,和她平輩之間的不用拿著禮品往來,但是大家關係都很好。

    逢年過節,都是去看那些稍遠的姨呀舅呀,直到我媽去了弟弟那裡。

    姥爺那一輩的老人們,逐漸離世,這幾年,和我媽一輩那些表舅舅們也都四五十歲了,反而一下子又親了起來。逢年過節、我姥爺生日、住院、中秋,都是拖家帶口的去看望姥爺,或許是人年齡越大,越在意親情了吧。

    我們這一輩,因為大都在不同的城市安家,分散各處,平時見個面都很難,更別提走動了。

    相信這也是現在大多數家庭的現狀,年輕人在城市裡安家立業,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的,大部分都在老家。所以第三代的親戚,不是不願意走動,而是有可能他們之間根本就不認識。

    比如我和先生回來這好幾年,他有一個堂妹,是嫁在外地的,平時只在群裡知道有這個人,但是從來沒有見過她,更別提她的孩子了。

    我覺得將來社會的趨勢就是:距離近的親戚、平時來往親密的親戚,該走動還走動,但是如果因為離得比較遠或者一些現實情況,連對方都不認識就更不存在走動的問題了。

    所以,現在有親戚走動是好事,人活一世,如果沒有人情往來,自己孤孤單單的,總是少了許多樂趣不是?不管第幾代的親戚,感情是相互付出的,願你在這世上有人惦念,也有你想關心之人,不要等到年齡大了之後,後悔莫及哦!

  • 5 # 國明36042367

    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就拉倒,我覺得是對的,因為你還有更親的,老婆娘家的親戚,自己兄弟姐妹的親戚,到時候你有更親的人了,我覺得沒必要走太多代,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6 # 陽春三月411

    我跟孩子坐在出租車裡,透過車窗,老公一個人瑟縮在牆角打電話,聽不清說啥,只是看見老公一個勁的點頭,嘴裡一直說著好、好、好。

    不用猜就知道,這次回家不知又要買啥?對方又有新要求,可能是海產品也可能是肉類還有可能是燒雞燒鵝…

    我坐在車上瞎想著,不一會兒,老公提著一箱水果一箱啤酒還有一箱不知是啥,開啟車後座放了進去。

    這次又買的啥?我問。大雁,老公點一下頭。

    啥?大雁?天上飛的…大雁?我睜大眼睛不知說啥好。

    嗯,二嫂說家裡現在別的都有了,缺點新鮮玩意。老公無奈的搖了搖頭。

    1

    我跟老公結婚十年,每年都回老家每年都大包小羅的準備好吃的喝的。

    如果不準備我們連飯都吃不來,你會睜大眼睛問我:為啥?這要從頭說。

    老公家一共有六個孩子,老公最小,上面有三個姐姐兩個哥哥。

    大哥已經去世,大姐二姐在外地工作,最小的姐姐跟二哥在老家。

    公婆本來是自己住的,可二哥看著他們的房子架構好,還在村子最中心的位置,早就想好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翻蓋。

    房子終於在我們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蓋好了,等我們過年回老家時候看見的翻蓋一新的老房子,二嫂還得意洋洋的對我說:咋樣?我的大房子好不好?

    公婆默許跟著他們住在一起。我當時實在是不明白,這麼大的事為啥當時誰也不知道?

    也許老公是知道的,為了避免麻煩所以三緘其口。

    本來那房子只有我們才有權利決定咋辦,老公最小,房子是留給他的,我們當時在縣城買了房子,老家的房子就留下來了。

    如今舊房變新房,而且老人也不知啥時候歸二哥撫養了,我們心裡都不舒服。

    但既然老人沒說啥,其他幾個姐姐也不參與,只要我跟老公沒說的就行了。

    老公為了家庭和睦,他父母過得舒服,看到已經這樣了也只好如此。

    2

    接下來二哥開始對我們幾家大搜刮,每次年節回家,每家都必須錢是錢物是物,分別算清,美其名曰自己供養父母了。

    所以每次回家時都是我們家的災難日。

    其實公婆不是沒有錢,他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豆芽王。

    他們家生豆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婆的上一代。

    在東北,無論春夏秋冬人們的家常菜裡都少不了豆芽這道菜,尤其到冬天臨近春節的時候更是供不應求。

    公婆從年青的時候就趕著小驢車去集市賣豆芽,一走就是一圈,包括周圍還幾個村鎮的集市。

    我們結婚時婆婆六十八歲。五年以後公婆才開始不幹了。

    年齡大了腿腳還很利索,還能幫二哥看園子,養牛。

    二哥在公婆院子裡蓋房子的事我們既然沒有啥說的,誰也不會說啥,而老公一看這種情況又想著讓他爸媽省心,所以乾脆就默不作聲,我也只能將就。

    大家都知道二哥養父母其實是反著的,父母根本就不用他投入,而每次我們看到就是買一塊豆腐都是婆婆掏錢。

    每次年節回老家時都是滿載而入空手而歸。

    這種情況直到今年公婆去世才告一段落。

    3

    公婆去世後我跟孩子第一次沒有回老家過年,我們終於不用再考慮他人臉色過春節了。

    孩子對他二大爺也沒好印象,孩子大了他也能分辨是非,老公雖然有一些失落但也無話可說,誰讓他哥把事情做的那麼絕呢?

    至於老公的姐姐我們就像走親親一樣有來有往的。平時誰家有事情都到場。尤其是二姐,她是熱心腸,對我也不錯。

    人都是講良心的,你對我好我對你也不會差,啥事也不能儘可一方有好處啊!有來有往才是正途。

    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家庭才能和睦,親人才能幸福。

  • 7 # 腰間盤頸椎病關節炎

    三代還不遠,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富不回鄉,窮不走親戚,有些時候認為認識,所以才不盼望你過得比他好,這是平輩,但是長輩逢年過節的該表達心意表達心意這是禮節問題。他好你就多看樣幾次,不好東西送到就走,在不好也不必來往(那就是長輩太過分了)說句不好聽的還是一個娘肚子裡出來的親,在一個縣城不大的地方無論走到那裡,誰誰是老表,誰誰是侄子,又是姑娘又是姨的,也比較有面子,親戚不盼望你好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還是盼望你好的人多,就如我家,我表爺這個關係我也理不清,應該是我爺爺老表之類的應該是我爺爺舅家的孩子,我太表奶就是表爺爺的母親今年90了。我爺爺在我父親10歲以內就駕鶴西遊去了,我爺爺駕鶴西去的時候表爺才30不到的樣子,對我父親也比較照顧,曾經我家買三輪車,為了省10幾塊錢的牌照費,我表爺還去找關係。有些時候有血緣關係和沒有血緣關係是不一樣的,當然除了那種狼心狗肺的東西,親戚還是比較好的,也就是說家族比較繁榮昌盛的。關於題主提出來三代就不來往了要麼是個別地方要麼是城市裡的,就縣城來說,交通局,城管局,公安局一些這樣的那樣的都是親戚。在給你們兩個故事,姐夫的姐夫的姐夫的姐夫四個姐夫加上你5個人能差20歲,也就是說你女朋友可能就是你姐夫的姐夫的姐夫的姐夫的女兒。你說親戚重要不?

  • 8 # 魚磊衛靜

    1、在過去兄弟姐妹多的時候,一般都是一代大事小事都來往,無事也來往。二代只過年和紅白喜事來往。三代只紅白喜事來往。四代就不一定了,住的近的,有業務關係的來往。

    在當時,一些傳統文化深的家庭堅持。可一些文化淺的,以及一些所謂新潮的堅持不下來。

    2、現在4o歲以內的人,一是大多本身為獨生子女,或者是少子女。二是近些年移民己正常,大多進了城,有的也去了外地,甚至外國。三是現在的人拜年回節理念己破,而是以聚會代替。

    因此,過了三代是否來往是因人而異的。是否來往都是有血緣關係的。

    3.現在的人都很忙,自己的事業為本,不可能為來往而來往的。

    4、現在還存在一種人,對真正親朋很淡,可對於有勢有權有錢的很熱衷,削尖腦袋往上鑽。其實,大多是交易,或者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物慾沖刷著親情,沖刷著友情,沖刷著許多值錢的東西。誰人在堅守?君子、老實人。可君子之交淡如水。

  • 9 # 優己

    不是不該往來,是來往不起了!我們以比較標準的每一代人都有四個兄弟姐妹來計算,在第一代時候全家共有6個人(同輩4人+2人),在第二代時候全家就會有26個人(同輩為16人+8人+2人),而到第三代時候,全家就會變成106人(同輩為64人+32人+8人+2人)。這還是建立在第三代時候還沒婚嫁的情況下,再婚嫁一輪就會立馬變成128個同輩,再生下去就是256個子孫了。這就相當於一個村莊的規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村裡宗族勢力會那麼大,因為仔細算一下他們都是親戚。

    不過這個說法並不適用於現代,現代由於獨生子女的緣故,造成親戚數量被嚴重減少,現在是好幾代人加起來也不到以前一個家庭人多。這使得走親戚就變成很奢侈的事,因為沒有那麼多親戚可以來往。因此呢,有親戚往來就感恩了。

    其次,親戚之間往來主要也得看交情。交情好的肯定是會往來的,很多親戚大多是住一起的,他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彼此又有那麼點親戚,既是親戚又是鄰居肯定也是常來往的;而反過來,如果離得遠的親戚,他們平時來往少關係自然就疏遠了。

  • 10 # 我的房子我做主

    這個也分人。

    有的人家可能親兄弟姐妹就不大來往了,有的甚至因為財產分割問題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仇人。

    但是有些家族卻能夠將所有人儘可能長久的團結在一起互相扶助,一直走到五代人都還有凝聚力。

    我婆婆就屬於這樣的人。

    婆婆家是周圍親戚來往的焦點,不管是上一代老輩人,還是同輩人,她永遠是大家的主心骨。我們家還在世的舅爺和老姑是常來常往的,其後代子孫逢年過節也經常來看望她老人家。到了我們這一代,光親兄弟姐妹就八個,六個妯娌沒有一個鬧矛盾的,雖然她從不說教,但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調教辦法,就連我們的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都服氣。

    到了再下一代,基本每家都是一個孩子,她告訴大家,他們這些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以後就是親兄弟姐妹了。

    現在我們都有了孫子,但是一大家人逢年過節還是聚到一起吃年夜飯!

    所以親不過三代也不一定,就看你怎麼想怎麼做了。

  • 11 # 司馬錶農村

    所謂親戚,最大的特點就是親,只有親,才有親近的感覺。

    第一代最親,那是姐妹之間、兄姊之間,並由此而擴充套件的人員,如姐妹夫、內兄弟等。這是一個父母分支下來的,直接血系親戚,當然最親了。

    第二代親,是上一代直系血親的下一輩們相互之間的親戚關係,也就是姑表親、姨表親。這一輩相互間或因雙方有老人在,或者因慣性原因,繼續保持交往和聯絡。但這種親情又都被自己一代的血親所沖淡。年代逾久,親情逾淡。

    第三代親,人生難滿百,隨著祖輩們的相繼離去,也隨著新的親親關係的又一次變換,上一輩、上二輩的親戚己沒有親近感了,年青人都去走自己的最親了。

    所以農村有句俗話,叫做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意思就是到了第三代,親近關係就結束了。

    這並非人們喜新厭舊,並非不念舊情,而是社會向前發展,人類向前進步的必然趨勢,就象我們都要辭別昨天、過好今天、迎接明天的道理一樣。昨天就讓它過去,今天一定要過好,期盼明天會更好!

  • 12 # 泥巴一一龍鳳樓主

    有人說親戚到了第三代就不應該來往了,這似乎成為某些地方不成文的規矩了,對此你怎麼看?

    ――――――――

    親戚到第三代就不應該來往了,還成了某些地方的規矩。??????!!!!!

    冷漠的心,痛失的親情

    在我看來,這種現象,是對中華民族傳統觀念的顛覆,是後幾百年來,外夷對中華民族侵略,統治造成的惡果。尤其是現在,商品經濟的衝擊,資本世界骨子裡的橫蠻自私以及冷酷,使的中華民族曾形成的,其樂融融,親密一家的風尚,漸去漸遠……

    人情如紙張張溥,家有鄰居不相識。正現: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多麼地悲衰,多麼地倒退,多麼地可怕。這種現象,當引起人們的重視,當使華人三思而改變!

    親情,血濃於水。多麼緊密的杻帶。打虎,離不開親兄弟。中華民族要強大,要充滿力量,必須使親情更深切,必須使人與人的關係更緊密。再不要:一盤散沙,相互拆臺,相互殘殺……

    翻翻《警世恆言》等道古作品,可以看出華人曾經的親情,多麼深厚。再回首四五十年前的鄉村人情。真令我感慨萬千!

    可以說,親情,在我這一代,變淡變溥。也可以說,親情散失,決不是一家一村,一族一地的現象。

    如果說親情淡失,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到不如說是社會過程的變異。是極不好的現象。

    《紅樓夢》有個劉姥姥,八槓子打不著的遠親,可進到大觀園,不也其樂融融。中華傳統,家族中有爭鬥;但鬥而不破的,還是親情。也許,這正是中華民族興旺壯大的因素之一。

    記得外婆在時,舅舅,娘娘,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相親相愛,歡樂而美好。至今,我還沉在去外婆家的路上,去姨媽家看露天電影的歡樂,更有那殺年豬,過大年,走親戚……

    可是,幾十年,我已經沒吃過舅媽炒的菜,更別說表弟家何處?

    唉!我好想回到昔日的鄉村:看大樹下,乘涼的鄉親,那悠然的神態。聽水井旁,小媳婦們,嘰嘰喳喳的聲音。

    真忘不了,端著飯碗,走進大爺家,走進小嬸家。甚至,村裡火燒房子,全村的人,奮勇救人滅火的情景……

    親情,鄉情曾是那麼美好!令我難忘!

    走在寬敞的街,一群群陌生面孔。住在高樓大廈,眼前冰石片片……

  • 13 # 微beata

    三代,可能離得近的不止。離的遠的,也就這樣吧!我和我爸這邊的親戚就斷了。比如我姑姑,理由我生孩子,我姑姑,和大伯的孩子沒有一個給我隨禮的。所以不斷留著幹嘛?兩個姑每人一個兒子兩個表弟。一個隔三差五的找我借錢,三百五百的,千八百的。我都沒要過。都不用還。一個來我家這找工作,我是好吃好喝好招待,帶著四處玩,迪士尼,東方明珠,南京路,世博館,工作一年每週來我家吃飯。

    結果我生孩子,我兩和表弟,借錢的說自己離婚了不算成家一毛不拔。我姑給200。他是離婚了,可是他結婚,我媽給500我給500。

    二表弟和我姑,都沒給我一分錢。也沒給孩子買任何東西。

    所以全和他們黃了。等我兩個姑六十六做壽,一人給他們送200。小輩就拉到了。

    我大伯也是兩個女兒。也不和我來往的。

    他們可能都覺得我嫁的遠吧。但是他們有事還是求我,我大伯家女兒的兒子病了。還得求我找人找醫院給看病。然後我姑姐給找的兒科院長給看的。我還給孩子買了兩百多塊錢東西。

    我媽這邊就一個舅舅,一個表哥一個表妹,表哥年節都會看我爸媽。表哥條件一般,但是百十塊錢的禮物總是會和我爸媽拿。我就也看我舅媽的。我比我哥條件好點,每次我就給舅媽個三五百。我表哥就特別開心,我孩子出生給了500塊,表妹也給了500塊。都是給我媽讓我媽給帶來的。春節回家,我舅媽表妹又給孩子買了衣服。表哥又給200塊。所以我就給舅媽500。總不能讓他們搭上。有這個情意就可以。

    其實親戚朋友走的近了可能幾代都近。人情禮往。

    我呢,一輩子就生一個孩子。這個時候不和我走動,那就全免。沒來往了。本來我對他們都挺好。

  • 14 # 董江波

    還真是這樣,親戚,真的不過三代。三代之後,就是遠親戚,雖然見了面,也會熱情打招呼,但肯定不會在逢年過節走親戚了。

    這個三代,不一定是第三代,而是隔了三代之後,就不走了。

    比如,就我們那兒的慣例而言,爺爺的兄弟姐妹肯定是走動的;這對我來講,是屬於以爺爺為起,第二代。

    但爺爺的兄弟姐妹的兒女,我見了面,只稱呼叔伯姑,但肯定不會再走動了。

    再舉我們往下的例子。我和舅舅、舅舅的孩子們,肯定走動。但舅舅的兒女們的孫輩,肯定不走動了。

    而且,親戚,往往是偏男方,以男方為主。

    比如,我老婆的弟弟、弟弟的孩子,我們肯定走動。但我老婆弟弟的孫輩,在北京和山西老家,肯定不走動了。

    但是,我自個兒弟弟的後代和我的後代,卻一直會走動,因為,嫡親。所以,以你和你還在走動的親戚,隔最多三代,肯定就不走動了。

    有的,正好是隔三代了,下一代,就不走動了。

    這就是所謂的:遠近親疏。遠親不如近鄰的意思。

  • 15 # 古鐵457

    親戚之間應互相常聯絡,走動,談笑,富裕也好,貧窮也好,醜美也好,都是自家的親戚,但必須存顆善良的心,有部分親戚朋友,是願望你貧窮,不如他,他就暗笑,如你比他強,他就羨慕嫉妒,怨恨你,在就是一種人性。

    親戚朋友之間,要有情意,理性互善待,得理互讓,不計較爭辯,不怕虧,不怕欺,忍耐著性格,堅團結互尊,團結就是力量,財源廣進,不要經常疏遠,要常走動談笑,越走越親,好上加好,錦上添花。

    親戚朋友多勤快互動,人不能不認親戚朋友,不要只顧自己,私心嚴重,要顧全大局,苦幹實幹,不斷實踐積累經驗,不閒懶等餓,要勤儉持家,勤勞養德,樹寬容大度,助人為樂,樹智者勇向前看。

    對於一個家庭,同生父母所養的親兄弟姐妹,一旦養大成年,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各分家安居,都會變成親戚朋友,親弟兄姐妹,在各不同的行業,環境中磨練,各奔前程進取,各勞所得。

    親戚朋友之間,最好是在經濟上,不要來往,錢可以助人,利人救人,也可以害人,特別是親弟兄姐妹,少在經濟上交往,如需要交往,親弟兄明算賬,人親錢不親,要講文明禮貌,樹高尚人品。

    俗話說,一代親,二代親,三代親,四代,五代不來往,在個事情存在著一個近親遠親的問題,血緣骨水上的含量成分有關係,還是存在著富裕貧窮之間的關係,人窮腰都挺不直,說話無底氣。

    從古到今,人為了生活,拼死拼活,爭賺錢,錢雖不是萬能,但不能沒有錢,人只要窮,人情味就淡,親戚朋友自然遠離,在個事情很正常,各自都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勞累,爭賺錢,養家餬口,苦中尋歡。

    人只要窮,最好不訴苦,只能讓人說笑,沒幾人安慰,不走親戚朋友,不摻是非,訪問調理事由,說得再有條理,動聽入耳,無人有興趣靜聽,只有保持沉默,不抱怨,發悶氣,堅定信心,暗自勤努,強大自我。

    人只要不怕苦累,奮發圖強,勇敢面對艱難險阻,勤儉努拼,不糊弄花一分錢,需花用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勇往直前,衝破黎明前的黑暗,風雨後沒有彩虹,總會有燦爛的Sunny,迎來曙光。

  • 16 # 橙家微笑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人。在我們附近就有這樣的一家人,他們連三代都沒有,就第二代就不行走了。

    這家人本來是一個大家庭,他家有五個女兒一個兒子。這些女兒和兒子都已經成家立業了。

    由於多種原因,其中有兩個女兒從結過婚開始,就沒有同孃舅家的任何一個舅舅有來往,不管是大事或者小事,知道的也假裝不知道。久 而久知也就沒有任何來往了。

    而最近又有一個女兒的仗夫因為與舅舅生意所事,盡然又斷決了來往。

    更離奇的是,他們姨媽家的兒子、女兒只有同姨娘家有來往。姨姐妹們從不來往。

    舅舅家的表姐妹們,也從不來往。你說這是怎麼啦。

    我們從表面看上去窮富也差不多,各方面情況也沒有差別。

    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誰也搞不清,誰也弄不懂。

    過去有人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而現在應該改為二代了。你們說是嗎?

  • 17 # 2378小米渣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沒人走”這是古人留傳總結出來的,一代不是姑就是姨,不是叔就是舅,這代親是因為從小一直接觸,在早年沒有計劃生育的時候,甚至甥比舅大,侄比姑大,一般大那是比比皆是。

    到二代堂兄弟,表兄妹。如今社會自由民主為了理想,想去哪就去哪了,農村的都往城裡走,城裡的為前途為事業也沒有固定模式,堂兄弟還好點同宗同族,逢年過節回家探望父母偶遇機率還大點,即使父母不在了,清明節掃墓祭祖都還有可能遇上,緣於這些也就應證老人說的另外一句話,有千年宗族,沒有千年姨表。姨表親戚屬外嫁型,遠近不一,近的還多走動點,有的嫁很遠條件又一般的,嫁出去了一輩子自己都沒回幾次孃家,表兄妹認識的都是記憶裡的那個她或他。親戚親不親? 親~親近,經常見面的,彼此瞭解的有一定感情基礎的,對一個極少見面都不熟悉不瞭解的能有多少感情,老人說的這是大實話

    第三代早年也許人們還都能分辨,誰是誰的孫子外孫女,因為那會生活半徑小,交際圈也小親情意識也比現代人深一點,現在除現實生活半徑足夠的大,還有網路虛擬世界,人們都更喜歡網路上交流,再說第三代了感情幾乎是沒有的,見面那聲問候可以說是純屬禮貌。

    真正要說第三代不應該往來了,今天正值國慶中秋雙節,剛剛看到新聞有人國慶假期間收到請柬要隨禮72份。一代親可親可點,二代心裡有數都有誰誰誰,第三代你有我有全都有,3乘3大於九,他們有她們的孃家婆家,有他們的七大姑八大姨,同學同事朋友圈,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總有一個分水嶺,一代二代屬自然,到三代你非得讓他叫一個不認識的什麼什麼姑婆,什麼什麼姨婆,叫的人尷尬,聽的人也尷尬,人心都差不多,被人強加叫的總是有幾分不樂意!個人不看好勉強的繼續。

  • 18 # 高樓避愁

    (原創)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和現實現象,但不是規矩。關鍵在於你這個家族的傳統習慣。就拿我們家鄉而而言,一般說來,大多數第三代都有親密的往來。如果這個家族習慣上第三代一直都來往密切,經常在紅白喜事、生日宴請都有來往和聯絡呢,那麼,第三代仍然來往密切。甚至第四代都還在往來,僅僅是往來稀疏一點而已。

    特別是本族,也就是兒子兄弟的兒子的兄弟的兒子的兄弟,和還可謂親密無間。

    我們周圍有一家,老祖宗八十多歲了,兒子也有五十多歲,他有三兄弟。兒子的兄弟們的兒子和孫子們還經常有來往,特別是過年過節四代人三個家在一起,那個場面才叫真熱鬧。

    現在這位老人還和其中一個兒子做在一起,這個兒子又有了孫子,古時候叫做"四世同堂”。他們的第三代仍然往來不斷。古時候還有“五世同堂”的,現在可很少見了。這樣的人家已經很難找到了。

    在古時候,四世同堂可是一件大喜之事,按照舊時的規矩,還應該“掛匾”,以示慶賀。在掛匾時還要舉辦隆重的儀式,大辦宴席,請來親戚朋友甚至鄰居一起來祝賀。時間是生下第四代後辦滿月酒之際,就是良辰吉日了。象這樣的人家過年幾家四代後人也要在一起大團圓。

    如果第一代的女性嫁出去後,她的孫字輩仍然會與孃家往來,只不過較為稀少點而已。這時,她的孫輩就該把孃家的哥哥弟弟叫舅公了。那一輩人仍然在往來。

    我們家鄉流傳的是“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好,四輩就算了”。但是,也還是有過了四輩還守根究底的後人,那是中華民輩輩相傳的傳統美德。為之“念親”的傳統家族。

    因此,題主說過了三代就不該往來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也是不正確的,為什麼不該往來呢?更沒有這不成文的規矩。關鍵在於你這個家族的傳統罷了。

    因此,世上的確沒有絕對的事物,是因人因事而定。通觀城市和農村,農村相認的較多,而城市次之!

    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19 #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親戚到了第三輩以後,不是應不應該來往,而是根本沒必要來往了。

    過去的時候,由於生產水平低下,人們的生活節奏,是非常的緩慢而又懶散的。尤其是到了冬天,基本上就沒有什麼事可幹了。於是,遠親近鄰的,就會走動很多,那個時候,對於比較遠的第三輩親戚,也是有足夠的時間去互相聯絡一下感情,互相走動走動的。

    互相走動的目的,無非是加深一下感情,到了關鍵時刻,可以互相幫幫忙的。

    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都會去姥姨家,老姑家,走動的很頻頻,而且非常親近,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㞡和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快捷起來。他們大都進工廠上了班,五冬六夏的,除了星星期六星期天,基本沒有了休息的時間。就是不去工廠上班,也會就近找些活幹,不讓自己閉著。當然,他們的收入也逐漸的豐厚起來,再不用為家裡缺米少鹽而擔心了。

    因為沒有了時間,也不用再聯絡感情為了得到幫助,所以,人們對於親戚的概念,就逐步的淡薄起來。

    兄弟姐妹是一母同胞,當然是血濃於水的關係。現在沒事的時候,也還是需要走動走動的,而到了下一輩,其實走動的就不太多了。大部分人都會在過年過節的,拿些東西過來看看,連飯都不吃就走人了。到了第三代,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走動了。只是在碰到時寒暄幾句,也就溜之大吉了。

    親戚走動少了,人們也不會閒著。休息的時候,要麼去爬爬山,旅旅遊,吃吃飯,唱唱歌,日子過得輕鬆愉快,幸福滿滿的。

  • 20 # 牧牛老叟

    這到沒啥規矩,親戚間的交往也是以親緣關係為連線,以親情情感為基礎,可是新一代又有了新一代的輪序親戚,到了三代後加在一起很多了,多了走不過來,只有顧近的行走,和上代延續的親戚交往少了,親情和情感也慢慢就疏遠了。

    且看:父母一代有叔伯姑姑,舅舅姨這一層,兒子這一代又有叔伯姑姑舅舅姨這一層,再下一代又有自已的這一層,這是親近的,還有疏遠點堂表這圈都算起來就更多了,要都行走就走不過來,真全走到恐怕兩代天天都有人家走,限於財力人力時間,只能走自已這一代,再兼顧到上一代的就不錯了。

    交往走動少了,親情情感也就疏遠和淡了,所以農村有句老話叫“親無三代走,花無百日紅”,雖然第三代說起來也許還知道些,但這種自然而然的變化見面了誰也不會怪誰沒認得誰。

    還有一種說法是“親無三代走,家門永不休”,意思就是說同宗族家門只要排行不亂,永遠都會脈紋清淅延續,不會休止的,而屬不同姓的親戚就“親無三代行走了”,當然要是還行走就是在老親戚的基礎上又注入了新的情感內容,建立起新的親戚關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企大學生流失嚴重,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