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辰州觀海

    盜過。

    幾乎歷朝歷代的末代,都因為朝廷對地方的失控,而導致無政府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下,誰兵強馬壯,誰就是老大。

    晚唐也不例外,在黃巢起義衝擊下,大唐天子最後的一點權威也蕩然無存,甚至於推翻大唐朝廷的軍閥朱溫,一個人就先後殺死了兩個唐朝皇帝(唐昭宗和唐哀帝)。

    在這樣的背景下,皇帝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又哪來的本錢去保護自己的祖墳?

    因此,這也給軍閥溫韜盜墓提供了機會——除了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以外,幾乎所以唐朝帝王的陵墓,都被他挖掘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西漢末年,赤眉軍挖掘西漢皇帝陵墓,此外,東漢末年,董卓和曹操,也挖過漢朝皇帝的陵墓(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確實沒錯,你身為漢朝丞相,居然挖漢朝皇陵)。

  • 2 # 歷來現實

    唐朝末年的一天,一顆流星砸中長安城北部的嵯峨山,一代巨匪溫韜就是在那年出生在長安城。這顆流星隕落的時候碰巧沒有知名的將相辭世,失去了獲得“將星”稱謂的機會,幾十年過後,考慮到溫韜的所作所為,人們把它定義為一顆“匪星”,降落和投胎都是一項技術活,來不得半點差錯。溫韜在唐末亂世猥瑣發育,成為一名遠近有名的盜匪,野蠻成長後,混入行伍,投靠李茂貞,跟著李乾爹的姓改姓李,溫韜未必知道李乾爹原來是姓宋,也是因為護衛大唐有功才改為國姓,當然他知道了也無所謂,投機遠比祖宗姓氏重要的多。

    假如溫韜就是在亂世中靠左右投機,變換陣營,以節度使身份,安享富貴的度過一生,那麼歷史就會把他遺忘,溫韜絕不甘心這樣,他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行動讓後世記得他的存在,他成功了,他在歷史上的定位就是“歷史上危害最大的盜墓狂人”,他毅然拒絕了安享富貴,寧肯被後唐皇帝砍掉腦袋。

    七年,這就是溫韜作為節度使在鎮關中的時間,這七年中,溫韜耐受不住心癢,連續挖掘了唐朝皇帝17座皇陵,唐十八陵除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都給刨了個乾乾淨淨,所有陪葬物都進了溫韜的口袋。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最堅固的唐陵之一,史書是這樣記載的:“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

    文中所說的鐘、王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在後世的中國書法界中,普遍認為他倆是開山宗師,李世民也十分喜歡王羲之的作品,並在死前留下遺言,要求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放入昭陵給他陪葬。正常情況下,李治不會忤逆老爹的想法,所以,文中的“鍾、王紙墨”,極可能含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惜的是散入民間後,不知所終,未見後人記載它的流傳。考慮到溫韜似乎不通文墨,也缺乏對書法作品的應有尊重,隨意把它當成禮物送人是最可能出現的情況。為什麼只有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逃過了溫韜的惡趣味?

    史書上是記載的:“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每到溫韜發動起對乾陵挖掘的時候,風雲變色,雷雨交加,死活不讓他溫韜發掘。

    頭一個惦記乾陵的人是不久之前的起義軍領袖黃巢,他當年發動號稱四十萬大軍來開發乾陵,也不過是把山的一邊挖出一條四十多米深的大溝,這條冠名“黃巢溝”的遺蹟至今還在。

    到溫韜發掘的時候,比黃巢晚了不過三四十年,他不可能不知道黃巢的苦惱,也很可能道聽途說了乾陵的神秘,恰恰是民間關於乾陵的說法太過奇幻,才讓溫韜具備一定的戒心。

    乾陵的風水一直是民間喜聞樂道的好題材,據說武則天當初派出李淳風和袁天罡兩位大神,兩人前後腳選擇了同一處地方,一個先埋下一枚銅板,另一個後來者插了一根針,最後挖開一看,這針端端正正就插在銅板的眼兒裡。

    這乾陵所在的梁山南側二峰,形狀似婦人雙乳,北峰(主峰)海拔一千多米,唐陵全部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而乾陵所在山體尤為厚重,乾陵建成之後,“其門以石封閉,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考古發現也證明了它的堅硬程度,其墓道總長六十多米,多用大石條堆砌填充,足有39層之多。石條與石條間有鐵栓板拴拉、鐵棍串聯,又有錫鐵熔化灌縫,層層石條被鐵水緊密澆鑄在一起。不怪黃巢、溫韜之流拿著鐵鍬撬不動,後世的孫連仲使用工程兵用炸藥炸,同樣沒啃動分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邊最後一個好友也要結婚了,心裡很失落,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