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伯虎42
-
2 # 小馬談古今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時哪些阿哥沒有未參與,他們最後結局如何?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聖主之一,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一生中有三十五個兒子,自己的這些兒子也全部都是羽翼豐滿,成了康熙的得力助手,不過也給後來的奪嫡留下來隱患。
大阿哥胤褆、與二阿哥胤礽剛開始爭的你死我活,不過當時二阿哥已然貴為太子,由於品行問題被康熙兩立兩廢,最後被圈禁。經歷大起大落之後精神失常,雍正登上皇位後不久就病死了。
八阿哥認為除掉了最大隱患,自己的位置已然穩固,但一直深藏不露的四阿哥卻登上了皇位。
但如果沒有幫助過自己,也沒有參與過奪嫡事件的皇子,他是可以讓這些人享受榮華富貴一生的。
皇五子:胤祺母親郭絡羅氏就是大名鼎鼎的宜妃,康熙非常寵愛,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就被封為親王,但是他卻並未參與奪嫡。雍正繼位後胤祺也沒有受到打擊,最後善終。
皇七子:胤祐胤祐在康熙四十八年受封為多羅郡王,在諸皇子中算是中等水平。
皇十五子:胤禑母親為密嬪,康熙年間沒有封爵,直到雍正四年才受封貝勒,被派去給康熙守靈,雍正八年晉封郡王。
皇十六子:胤祿和十五阿哥一母所生,雍正元年被過繼給親王博果鐸一支,繼承親王爵,乾隆繼位初期比較受重用任總理事務大臣,食親王雙俸。乾隆三十二年七十三歲高齡去世。
皇十七子:胤禮純裕勤妃所生,康熙一朝沒有封爵,但是由於一些影視劇,十七阿哥果郡王名聲要響亮一些。胤禮在雍正朝備受信任,先後被封為郡王,親王。
皇二十子:胤禕生母為襄嬪,雍正八年才被晉封為貝勒,一生主要工作是為雍正守泰陵,乾隆二十年五十歲去世。
皇二十一子:胤禧喜好書畫,雍正十三年被封為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去世。
皇二十二子:胤祜謹嬪所生,雍正十二年封為多羅貝勒,乾隆九年病逝。
皇二十三子:胤祁雍正八年第一次被冊封為鎮國公,雍正十三年被封多多羅貝勒,乾隆四十九年直到死前一年才獲得了郡王封號。
皇二十四子:胤祕康熙最小的兒子,康熙六十多歲老來得子,比乾隆還小五歲,雍正十一年和弘曆,弘晝同時被冊封為親王。
雍正對待沒有參加當初奪嫡的兄弟,都是採取懷柔政策,都對他們還是不錯的。
-
3 # 初初1207
康熙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指安寧、熙指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康熙在位期間的九子奪嫡,分別是皇長子胤褆、直郡王,皇次子胤礽、皇太子,皇三子胤祉、誠郡王, 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皇八子胤禩、廉親王,皇九子胤禟、固山貝子,皇十子胤䄉、敦郡王,皇十三子胤祥、怡親王,皇十四子胤禵、恂郡王。參與奪嫡的皇子可以說結局慘烈,太子兩立兩廢、八皇子和九皇子廢為庶人,圈禁而死,和雍正帝關係最好的十三皇子,也過了十幾年的圈禁生活。
未參與奪嫡的皇子,皇五子胤祺,恆親王,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宜妃也是皇九子、皇十一子的生母。胤祺心氣平和性情善良,幼時養於太皇太后宮內。雍正十二年立碑勒銘,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皇六子胤祚幼殤,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也就是德妃。也是雍正帝、皇十四子的同母兄弟。
皇七子胤祐,淳親王,生母成妃戴佳氏。刻碑記功,詔褒其“敬謹小心,安分守己”之秉性。
清宮劇《甄嬛傳》中的兩位皇子分別是皇十七子胤禮,果親王,皇二十一子胤禧,慎郡王。
-
4 # s大番茄
九子奪嫡的九子分別是:皇長子、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以及皇十四子。最後是皇四子胤禛勝出
康熙35個兒子,有15個自然死亡,大多數都是在剛出生或者一兩歲時候就夭折的。就是說還有20個兒子可以參加奪嫡的事件。有20個兒子,只有9個參加了奪嫡,還剩下11個
皇五子胤祺:雍正十年去世,為此雍正還為他立碑勒銘,說他“秉性和平”,享年54歲
皇七子胤祐:雍正四年封和碩親王,雍正八年去世,為其刻碑記功,稱“敬謹小心,安分守己”,享年51歲
皇十二子胤祹:雍正八年復封郡王。乾隆時,被進封履親王,接管宗人府。直到乾隆二十八年去世,享年78歲
皇十五子胤禑:雍正四年,封貝勒守景陵;雍正八年封愉親王;雍正九年去世,享年39歲
皇十六子胤祿:雍正元年,被過繼給莊親王,承襲莊親王爵位。乾隆三十二年卒,享年73
皇十七子胤禮:雍正元年,封果郡王;雍正六年,晉果親王;雍正八年,總理戶部三庫事;雍正十一年,管戶部事;乾隆三年卒,享年42
皇二十子胤禕:雍正四年,封貝子;雍正八年,晉貝勒;雍正十二年抗命,降輔國公;雍正十三年,復封貝勒;乾隆十二年去世,享年50
皇二十一子胤禧:雍正八年,封貝子;同年,晉貝勒;雍正十三年,封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卒,享年48歲
皇二十二子胤祜:雍正八年,封貝子;雍正十二年,晉貝勒;乾隆九年去世,享年34歲
皇二十三子胤祁:雍正八年,封鎮國公;雍正十三年,晉貝勒;乾隆四十九年,晉郡王;乾隆五十年去世,享年73歲
皇二十四子胤祕:雍正十一年,封諴親王;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58歲
這些皇子有些是因為年齡太小沒能趕上奪嫡風波,有些是無心參加奪嫡。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他們保全性命。雍正並不是嗜殺的人,所以和他無冤無仇,他也不會去下狠手
-
5 # 仁者厚德載物
康熙雖然號稱千古一帝,是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但康熙在選擇接班人方面犯了很多錯誤,導致所謂的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繼承人的歷史事件。
當時康熙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佈廢除皇太子,眾多皇子們對皇太子之位虎視眈眈,勢在必得,其中以四爺黨和八爺黨最多擁護者。
九子奪嫡爭奪皇位的鬥爭非常殘酷,以至於康熙臨終也沒有再立皇太子,68歲康熙自己也不明不白地死去 ,當時就有康熙被雍正毒死篡位的傳聞沸沸揚揚滿城風雨。以至於雍正此地無銀三百兩,寫了《大義覺迷錄》為自己毒死父親逼死母親辯護,乾隆繼位後覺得越描越黑,就銷燬了這本書。
眾所周知,康熙一共有55個兒女,其中包括35個皇子,20個公主。
然而,皇子可不是好當的,真正存活下來長大成人的皇子只有20人而已。
眾多皇子中,11個皇子一兩歲就夭折逝世了,而有4個皇子也沒能夠熬到成年時期。身在帝王家,活下來就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更別說爭權奪位!
當時存活下來的皇子有哪些? 皇長子胤褆、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皇二十子胤禕、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祕。
參與奪嫡的九個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惠妃那拉氏所生的皇長子)、二阿哥胤礽(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太子)、三阿哥胤祉(榮妃馬佳氏所生的皇三子)、四阿哥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所生的皇四子)、八阿哥胤禩(良妃衛氏所生的皇八子)、九阿哥胤禟(宜妃郭絡羅氏所生的皇九子)、十阿哥胤䄉(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所生的皇十子)、十三阿哥胤祥(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的皇十三子)、十四阿哥胤禵(雍正的同母弟弟皇十四子)。
在這九人之中,共分為五大派系,分別是大阿哥的大爺黨,二阿哥的太子黨,三阿哥的三爺黨,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四爺黨,以及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的八爺黨。
後來這五大派在爭鬥中,大爺黨、太子黨和三爺黨先後被康熙親自廢掉,而四爺黨則戰勝八爺黨,最後四阿哥胤禛毒死康熙帝篡奪皇位,即雍正帝。
先說說參與奪嫡的除雍正外其他八位皇子的下場。
大阿哥胤褆被康熙雍正先後幽禁,死於雍正十二年。
二阿哥胤礽先後被康熙雍正幽禁,死於雍正二年。
三阿哥胤祉雖說是自動退出,但他還是支援八阿哥的,被雍正派去為康熙守陵,後被雍正幽禁而死。
八阿哥胤禩德才兼備,溫和熱情,支持者最多,雍正繼位後,曾欲擒故縱封他為廉親王,後來又收回封爵,對他進行清算,把他的名字改成帶侮辱性的“阿其那”,胤禩在雍正四年在監獄裡被毒死。
九阿哥胤禟,八爺黨最主要的支持者,被雍正清算,在監獄裡被毒死。
十阿哥胤䄉胤禩八爺黨的支持者,被雍正幽禁,直到乾隆年間才被釋放,後病死。
十四阿哥胤禵,雍正的同母弟弟,卻是八爺黨的成員,在康熙晚年最被重用,也被雍正幽禁,在乾隆時病死。
而沒有參與奪嫡的11個皇子,因此沒有在雍正登基後受到打擊壓迫,都得到善終。下面看看這11人的結局。
皇五子胤祺,封恆親王,雍正十年去世,享年54歲。
皇七子胤祐,封淳親王,雍正八年去世,享年51歲。
皇十二子胤祹,封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去世後,享年77歲。
皇十五子胤禑,封愉郡王,雍正九年去世,享年39歲。
皇十六子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後改封莊親王,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73歲。
皇十七子胤禮,封果親王,乾隆三年去世,享年41歲。
皇二十子胤禕,封貝勒,乾隆二十年去世,享年50歲。
皇二十一子胤禧,封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去世,享年48歲。
皇二十二子胤祜,封貝勒,乾隆九年去世,享年34歲。
皇二十三子胤祁,封貝勒,享受郡王待遇,乾隆五十年去世,享年73歲。
皇二十四子胤祕,封諴親王,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58歲。
綜上所述,因為這11個皇子沒有參與皇位爭奪,不是雍正的政敵,因此結局相對比較好。
-
6 # Z先生評說歷史
康熙中後期的“九子奪嫡”堪稱一處帝王政治的大戲,最後由四阿哥勝出而告終。那麼,究竟有多少皇子參與了呢?
康熙在位61年,生了不少兒子,一些夭折的不算,一共有二十四位。參與“九子奪嫡”的一共是老大,老二太子,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和老十四,一共九位,其餘還有15位皇子沒有參與!
這些阿哥們雖然在康熙的兒子中排上了序號,但是未成年就死去了。其中有老六,老十一,十八還有十九。
還有二十以後得阿哥們因為出生太晚,當時還沒有成年,根本沒有一點競爭力,這些皇子自然也沒有參與“奪嫡”。
這些皇子們都是正常死亡,大體都是病逝。
其中五阿哥恆親王死於雍正十年,活了52歲,七阿哥淳親王死於雍正八年,活了50歲,十五阿哥愉郡王死於雍正九年,活了39歲。
其他的都是死於乾隆時期,分別是十二阿哥履郡王死於乾隆二十八年,活了79歲,十六阿哥莊親王死於乾隆三十二年,活了73歲,十七阿哥果郡王死於乾隆三年,活了42歲。
-
7 # 心恬澹
康熙殷切期望的繼承人,胤礽不負眾望,文武兼備,賢明謙恭,監國理政期間頗具令名嘉績,深得讚譽。康熙對太子的極度溺愛兼之朝中激烈的結黨紛爭,致太子心理扭曲,後期驕奢淫逸,君儲矛盾愈深,終致不可調和,引發廢儲,隨之諸皇子展開激烈奪儲之爭,史稱「九子奪嫡」。九位皇子捲入其中,分別是:皇長子胤禔、皇二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在太子胤礽二度被廢后,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成為皇位的有力爭奪者。胤禛取得帝位後,參與奪嫡的皇子中,除了胤祥,其餘皇子們的結局都很慘的。胤和、胤禵在雍正時期被囚,直到乾隆時期,才恢復自由。其餘,參與奪嫡的皇子均被幽禁至死。
那麼,還有11位皇子沒有參與奪嫡,他們的結局又如何呢?皇五子胤祺生性純厚、為人樂善,並未參與奪嫡。胤祺生於康熙十八年,只比雍正皇帝小一歲。他的母親是康熙的宜妃郭絡羅氏,宜妃共生育三子,其餘二子分別為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 康熙皇帝對胤祺的仁厚深為讚許,在康熙四十八年時便把胤祺晉封和碩恆親王。由於胤祺並未參與奪嫡而得以善終,他在雍正十年的病逝,終年54歲。因他性情平和,雍正為他贈諡為“溫”。而他的同母弟皇九子胤禟因是八爺黨,被雍正圈禁致死。
皇七子胤祐生於康熙十九年,比雍正帝小兩歲,他的母親是成妃戴佳氏,是康熙品階較低的庶妃。胤祐生性謹慎小心,安於現狀,對皇位從無非份之想。他在康熙年間,最高爵位為郡王,雍正繼位後,把這位勤勉軍務,對自己毫無威脅的七弟晉封為和碩淳親王。雍正八年,胤祐去世,終年51歲。
皇十二子胤祹,其母為定妃,後由蘇麻喇姑撫養。他在二十五歲時與胤禟同封為固山貝子,雍正繼位後晉封多羅履郡王,後因事降爵,先降回到貝子爵位,又降到奉恩鎮國公。雍正八年的時候,胤祹又恢復郡王爵位。乾隆繼位後,胤祹晉封為和碩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胤祹辭世,終年77歲。
皇十五子胤禑,生母為庶妃順懿密妃,胤禑出生後便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撫養。雍正四年的時候,胤禑晉封貝勒,後奉命赴景陵守陵,晉封郡王。雍正九年辭世,終年39歲。
皇十六子胤祿,他的生母也是順懿密妃,他和皇十五子胤禑是同母兄弟。他在雍正元年的時候,繼嗣莊親王博果鐸,承襲了親王爵位。乾隆繼位後,胤祿深受器重,任總理事務大臣。但在乾隆四年的時候,胤祿因受廢太子胤礽之子理親王弘暫謀反案牽連,被罷免都統。後又復出任議政大臣。乾隆三十二年,胤祿去世,時年73歲。
皇十七子胤禮,生母為漢人純裕勤妃陳氏。雍正元年晉封為果郡王,五年後又晉封為親王,掌管工部、戶部等,深為雍正倚重。雍正臨終之際,胤禮受命輔政。乾隆三年,胤禮辭世,因身後無子,雍正第六子弘曕繼嗣為後。
皇二十子胤禕,生母為庶妃高氏。21歲時,胤禕被雍正封為固山貝子,四年後晉封多羅貝勒。雍正十二年,雍正兩次指派胤禕祭陵而胤禕不從,被雍正連降三級,降爵至輔國公。乾隆繼位後,胤褘被恢復貝勒爵,並受命為雍正守陵。乾隆二十年,50歲的胤禕辭世。
皇二十一子胤禧,生母為庶妃陳氏。康熙去世的時候,胤禧只有12歲。他雖出生皇家,卻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寄情書畫。雍正年間晉貝子、貝勒。23歲時隨同胤禮協辦滿洲都統事務。乾隆繼位後,胤禧晉郡王。乾隆二十三年,48歲的胤禧病故,卒諡“靖”。
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為謹妃。雍正年間晉貝子、貝勒,乾隆九年病故,2年34歲。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母為石氏。雍正八年封鎮國公,後晉貝勒。乾隆四十九年晉郡王,次年,胤祁病逝,終年73歲。
皇二十四子胤祕,生母為陳氏。康熙去世的時候,胤祕只有6歲。雍正對這個小兄弟很厚愛,在胤祕不到二十歲時,就便雍正晉封為和碩諴親王。胤祕25歲時,被乾隆任命為鑲白旗蒙古都統。乾隆三十八年,胤祕去世,年58歲。
-
8 # 大老二爺
皇五子:胤祺,母親郭絡羅氏就是大名鼎鼎的宜妃,康熙非常寵愛,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就被封為親王,在康熙諸子中還是比較有地位的,但是他卻並未參與奪嫡,可能與他性格有關,康熙評價他“心性甚善,為人敦厚”。雍正繼位後胤祺也沒有受到打擊,雍正十年去世,諡號“溫”也比較能反應他的性格。
皇六子:胤祚,和四阿哥胤禛是一母同胞,比胤禎小一歲多,雖然序齒但是五歲夭折,沒有機會參加奪嫡。
皇七子:胤祐,母親是成妃,從記錄來看成妃的出身一般,也並不受康熙寵愛,在康熙序齒靠前的皇子的母妃中,成妃是受封最晚的。胤祐在康熙四十八年受封為多羅郡王,在諸皇子中算是中等水平。胤祐在雍正元年晉升為和碩親王,雍正八年去世。一生“敬謹小心,安分守己”。
皇十一子:胤禌,一歲夭折。
皇十二子:胤祹,母妃定妃萬琉哈氏,但是從小被蘇麻喇姑撫養,康熙四十八年被封為貝子,由於蘇麻喇姑精心教育的原因,胤祹並未介入皇位爭奪。值得一提的是胤祹是康熙諸子中最長壽的,直到乾隆二十八年,87歲高齡去世。雍正朝平平淡淡,乾隆繼位封為親王,負責管理禮部和宗人府,乾隆對其非常信任,禮遇有佳。
皇十六子:胤祿,和十五阿哥一母所生,雍正元年被過繼給親王博果鐸一支,繼承親王爵,乾隆繼位初期比較受重用任總理事務大臣,食親王雙俸。乾隆三十二年七十三歲高齡去世。
皇十七子:胤禮,純裕勤妃所生,康熙一朝沒有封爵,但是由於一些影視劇,十七阿哥果郡王名聲要響亮一些。胤禮在雍正朝備受信任,先後被封為郡王,親王,對比他的出身和特殊的待遇,在“九子奪嫡”中他很可能是胤真的堅定支持者,乾隆三年去世。
皇十八子:胤祄,八歲夭折。
皇十九子:胤禝,三歲夭折。
皇二十子:胤禕,生母為襄嬪,雍正八年才被晉封為貝勒,一生主要工作是為雍正守泰陵,乾隆二十年五十歲去世。
皇二十一子:胤禧,喜好書畫,雍正十三年被封為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去世。
皇二十二子:胤祜,謹嬪所生,雍正十二年封為多羅貝勒,乾隆九年病逝。
皇二十三子:胤祁,雍正八年第一次被冊封為鎮國公,雍正十三年被封多多羅貝勒,乾隆四十九年直到死前一年才獲得了郡王的虛銜,僅掛名不拿俸。
皇二十四子:胤祕,康熙序齒皇子中最小的兒子,康熙六十多歲老來得子,比乾隆還小五歲,雍正十一年和弘曆,弘晝同時被冊封為親王。乾隆三十八年去世。
-
9 # 農民工歪說歷史
所謂“九子奪嫡”,顧名思義參與其中的有九位皇子,即清聖祖康熙帝較為年長的九個兒子,一位嫡——皇太子允礽,八位奪嫡者——皇長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清世宗雍正帝)、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䄉、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允禵。
因此,所謂“九子奪嫡”其實並不準確,真正參與其中的應該有十一位皇子,這還不包括態度曖昧的,相信真正涉足其中的皇子恐怕遠不止十一位。那麼,康熙帝沒有捲入所謂“九子奪嫡”的兒子結局又如何呢?
這位是真正自己不想爭的,恐怕也是唯一一位。為什麼這麼說呢?允祺是允禟的胞兄,允禟是什麼人眾所周知,他是允禩的“金主”,允禩之所以有能力到處串聯朝臣,允禟的“錢袋子”功不可沒。可問題來了,如果允祺有心出來爭這個儲位,允禟是倒向胞兄呢還是允禩?不言而喻。允禟本身並沒有奪嫡的野心,他只是政治投資而已,投資給一母同胞的親哥哥回報率自然更高,不是嗎?
這位皇子同樣沒有捲入所謂“九子奪嫡”,但是他並不那麼“心甘情願”,只是因為“無可奈何”。因為自幼就有先天性殘疾,允祐從一出生就被排除在了皇位繼承人選之外,誰都可能繼承皇位,只有他不可能!所以,允祐索性不爭了,爭也爭不來……這一點和他侄孫儀慎親王永璇倒是挺像的。雍正帝對他的評價是“敬謹小心,安分守己”,安分守己四個字足以概括他的一生了。既然沒有機會,倒不如安分守己!雍正帝對允祐還是非常不錯的,雍正元年便將他晉封為了親王,允祐安安穩穩一直活到了雍正八年去世,享年虛五十一歲。在一眾兄弟中算不得長壽,但也不算短命了,胤祥連五十歲都沒有活到,不是嗎?
允裪
如果說允祺是主動放棄、允祐是“無可奈何”,這位皇子真的是沒有能力去爭。允裪自幼由蘇麻喇姑撫養長大,因為蘇麻喇姑不懂漢話,允裪直到就學前,基本上知會蒙語和滿語,對漢話幾乎一竅不通,學業上自然也比不了其他兄弟。因此,自幼允裪就不太招父親康熙帝喜歡,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批發”爵位時,才得了一個貝子爵位,這是皇子封爵的起步爵位,對於皇子而言已經很低了。之後,允裪基本上就是在內務府和宗人府打轉轉,管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幾乎不涉及中樞權力事務。
-
10 # 聖祖訓
康熙末年最震動的事情便是“九龍奪嫡”了。顧名思義,“九龍奪嫡”就是由九個皇子參加的奪嫡的行動。
“九龍奪嫡”的參與者包括皇長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他們一共分為六大勢力,分別是皇長子胤禔為首的大爺黨;皇太子胤礽為首的太子黨;皇三子胤祉為首的三爺黨;皇四子胤禛與皇十三子胤祥為首的四爺黨;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為首的八爺黨;以及自成一派又相互羈絆的皇十四子領銜的十四爺黨。
“九龍奪嫡”最終以胤禛皇帝的繼位而宣佈四爺黨的勝出,但眾所周知,康熙序齒的皇子一共有二十四的兒子,除了參與奪嫡的九個外,還有十五個皇子下場如何呢?
皇五子胤祺,母親為郭絡羅氏,也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宜妃的原型。胤琪為人心地善良、人品敦厚,一生不爭不搶。曾經參加過平定準葛爾部的戰役,統帥正黃旗,19歲就被冊封為貝勒,雍正即位之後,冊封為恆親王。但是天不假年,雍正十年,胤祺病逝,
雍正贈諡“溫”,以紀念其一生之平淡。
皇六子胤祚皇六子胤祚,母親為烏雅氏,也就是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出生於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死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日,虛歲僅僅六歲。
雍正帝在其死後的評價是:“敬謹小心,安分守己”,諡號“度”。胤佑天生有殘疾,成妃戴佳氏所生,康熙曾經評價其“心好,舉止藹然可親”。他與胤祺一樣,一生不爭不搶,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在康熙出征準葛爾部時出任鑲黃旗統帥,康熙四十三年被冊封為多羅淳郡王。
雍正即位後,封為親王。雍正對胤佑很是信任,將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事務都交給胤佑掌管。雍正八年四月初二,胤佑去世,雍正免朝三次,親自為胤佑祭奠兩次,以示紀念。
皇十一子胤禌皇十一子胤禌,母親為宜妃郭絡羅氏,年紀十一歲便病死,並沒有留下什麼建樹。
皇十二子胤祹,定妃萬琉哈氏所生,蘇麻喇姑一手撫養長大,人稱“十二爺”。康熙晚年任命胤裪署理內務府總管事,後來有統領正白旗事物。胤祹一直服務於內廷,所以康熙十分寵幸胤祹。雍正即位之後,將胤祹冊封為多羅履郡王。
胤祹在雍正手中當差可謂是坐過山車,有起有伏。雖然沒有被雍正徹底拋棄,但是也從來沒有被徹底重用過。基本上在雍正後期,胤祹只能從事內務府的管理與皇城喪葬禮儀事項。乾隆繼位之後,繼承了自己父親對胤祹的使用方式,一直留用宗人府。乾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72歲的胤祹正式退休。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胤裪薨世,諡號“懿”。
皇十五子胤禨愛新覺羅·胤禨,平妃赫舍裡之子,年僅三個月便早夭。
皇十六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禑,順懿密妃所生,由於自己是庶出,也沒有多麼大的權力慾求,所以資歷較為平庸。雍正時期曾被派去看守景陵,同年晉封成為晉愉郡王。雍正九年,胤禑病死,諡號“恪”年僅三十九歲。
皇十六子胤祿,順懿密妃王氏所生,康熙末年時期被派去掌管內務府,雍正年間一直在正藍旗、鑲白旗、正黃旗三旗之中來回做都統。乾隆年間,已經高齡的胤祿終於得到了重用,被冊封稱為總理事務大臣,但是卻因為和弘皙來往過於密切被罷官免職,最後於乾隆三十二年死於家中,終年七十三歲。
胤禮是一個兢兢業業的角色,也是康熙眾多未爭儲皇子當中最受雍正器重的一個。雍正元年被封為果郡王,因為其為人認真仔細,踏踏實實,很符合雍正用人的標準,所以便讓他出任戶部。後來用赴西藏、苗疆,總之一直是忙忙碌碌。雍正死前命胤禮為輔政大臣。
乾隆即位之後,很是看重這位叔叔,但是胤禮乾隆三年便死了,乾隆悲痛萬分,親赴現場祭奠。像這樣從兄弟一直寵到侄子的皇子,的確是少見。
皇十八子胤祄、皇十九子胤禝皇十八子胤祄、皇十九子胤禝,前者八歲早夭,後者三歲早夭,無建樹。
胤禕出生時康熙已經有五十三歲,年幼的他在康熙年間並沒有受到重用,或者是說也不能重用,畢竟他是隻是一個孩子。雍正即位之後八年,胤禕被冊封為多羅貝勒。但是,胤禕卻在雍正晚年兩次派往祭陵而託病抗旨,被雍正降級。乾隆即位之後,胤禕連告祭雍正的資格都沒有,後來乾隆恢復了胤禕的爵位,但是將他派去了泰陵為雍正皇帝守墓,一守就是一輩子。乾隆二十年,胤禕病故,諡號“簡靖”。
皇二十一子胤禧,字謙齋,號紫噊,別號紫瓊崖道人、春浮居士,眾位皇子之中唯一一個喜好陽春白雪、詩書字畫的皇子。由於年幼,胤禧並沒有在康熙年間得到重用,甚至在雍正年間也僅僅是做了一個正黃旗都統。這樣的職稱在眾皇子當中蘇那是比較低階的了。
可能是胤禧真的無心仕途,乾隆即位之後,將他的這位叔叔授為議政大臣,然後又將他封為玉牒館Quattroporte。所謂玉牒館,就如同古代的最高翻譯機構,也就是說胤禧開始從事文職工作了。雖然說胤禧不是官最大的一個,但絕對是最開心的一個。
就這樣一直善終。
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二子胤祜,康熙五十八歲時生的孩子。雍正十二年才被封為貝勒,乾隆八年病死,年僅三十三歲,諡號“恭勤”。
皇二十三子胤祁,又名胤祈,康熙六十歲時所生的孩子。一生碌碌無為,不過也不能怪她,自己雖然輩分大,但是年齡要比自己的侄子乾隆還要小上很多。一生沒有做什麼大的差事,爵位也是在升升降降中徘徊,還屢次被侄子乾隆批評。乾隆四十九年,胤祈被加封了郡王的虛銜。一年後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諡號“誠”。
皇二十四子胤祕,康熙有序齒的孩子中最小的一個,而是康熙倒數第二個兒子(最後一個出生即死)。康熙六十二歲時生下的孩子,此時不得不感嘆康熙真的是多子多福、多福多壽,六十二歲了還能生孩子。
由於胤祕年齡太小,雍正即位時胤祕才六歲,從小在尚書房內讀書,雍正帝將他作為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而且常常誇獎胤祕秉性平和、善讀詩書、勤於學習、學識漸豐。處於雍正的喜愛,胤祕成為了康熙皇子中年齡最小但最早封秦王的皇子。雍正十一年,年僅十七歲的胤祕被冊封為和碩諴親王,而且是與後來的乾隆帝弘曆、弘晝以同冊封的,雍正對其的疼愛可見一斑。
胤祕的事業時期主要是在乾隆年間。他先是出任了幾個旗的都統,後來又去長官玉牒館,乾隆三十八年病死,諡號“恪”。
結束語: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只要是沒有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或者是沒有刻意的頂撞與結黨營私,康熙剩下的孩子幾乎都獲得了善終。也就是說,只要與政治權力鬥爭無關,保佑榮華富貴還是完全可以的。
回覆列表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帝晚年因皇太子胤礽二立二廢、儲位空虛,從而使得九位皇子(包括皇太子胤礽)生出覬覦皇位中之心,各自結黨,相互爭鬥,展開對於儲君位置激烈爭奪的過程。
參與奪嫡的諸皇子有:
皇長子、直郡王胤褆
皇次子、廢太子、理親王胤礽
皇三子、誠親王胤祉
皇四子、雍親王、雍正帝胤禛(九子奪嫡最後的勝利者)
皇八子、廉親王胤祀
皇九子、貝子胤禟
皇十子、敦郡王胤䄉
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
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
胤褆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廢太子時倒臺,之後圈禁二十六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年六十三。
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兩度被廢,軟禁於鹹安宮。雍正二年十二月(陽曆是1725年1月),病逝鹹安宮,年五十一,追封理親王。
胤祉在雍正元年(1735年)即被髮往景陵為康熙帝守陵。此後多次遭到雍正帝打擊。雍正八年被廢黜爵位,軟禁在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病逝,年五十六。
胤禛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最後獲得勝利,在康熙帝去世後登基為帝,在位十三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年五十八。
胤祀在雍正初年被雍正帝授封親王,以穩定人心。政權穩固後,胤祀被革爵、圈禁,並改名“阿其那”。雍正四年(1726年),胤祀暴薨于禁所,年四十六。
胤禟在雍正帝即位後即被髮配西北軍前效力,雍正三年(1725年),胤禟被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廢黜宗室身份,改名“賽思黑”,圈禁於保定。當年在保定暴薨,年四十四。
胤䄉於雍正元年(1723年)奉命護送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靈柩返回外蒙古。途中偷偷返回,因此被雍正帝藉機打擊,在雍正二年(1724年)革爵圈禁。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即位後釋放,重封輔國公,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年五十九。
胤祥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之時收到牽連,被短暫圈禁。之後整個康熙朝都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封爵。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即位後,胤祥才被重用,晉封怡親王,總理事務大臣。之後胤祥成為雍正帝倚重之人,盡心盡力為其處理政務,操持朝政。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年四十四。
胤禵在雍正帝即位後,即被從西北軍前召回京師,遣往景陵守陵。雍正元年(1723年)因皇太后去世(雍正帝與胤禵二人生母),所以被晉封郡王(未有封號)。雍正三年(1725年),地位穩固的雍正帝開始打擊當年奪嫡諸對手,胤禵被革爵,自景陵押回京師,軟禁於景山壽皇殿。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即位後,胤禵才被釋放,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封恂郡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年六十八。
以上即“九子奪嫡”中,各皇子的最終結局。
康熙帝一生,共有皇子三十五人,其中二十四人蔘與序齒,即有兄弟排名。二十四人中,除了參與奪嫡的九人,尚有十五人,內裡四人幼年夭折,即:
皇六子胤祚,夭折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時年六歲。
皇十一子胤禌,夭折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時年十二歲。
皇十八子胤祄,夭折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時年八歲。
皇十九子胤禝,夭折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時年三歲。既沒有幼年夭折,也沒有參與到奪嫡鬥爭中的皇子有十一人,其中又可以分為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時,已經成年的皇子、尚未成年的皇子(以年滿二十歲為標準)、未出生的皇子。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胤礽,標誌著他在生前明立皇儲的想法徹底破產,此後羽翼豐滿的諸成年皇子,對於空出的儲君之位開始展開激烈的爭奪,各自糾集勢力相互爭鬥,奪嫡之爭綿延十餘年,直至康熙帝病逝。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依靠其嫻熟的政治才能和隱忍的表現,獲得暮年康熙帝青睞,得以獲取最終勝利,登基為帝。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尚未成年的皇子有:
皇十五子胤禑,時年十九歲。雖然基本算成年,但是相對於諸皇兄來說還是稍顯稚嫩,而且本人尚未成親分府,幾乎沒有個人勢力。所以,胤禑沒有參與到奪嫡之中。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登基後,胤禑既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遭受打擊,平平淡淡生活。雍正四年(1726年),胤禑奉命駐守景陵,封貝勒。雍正八年(1730年),胤禑晉封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去世,年三十九。一生平淡,不喜不悲。
皇十六子胤祿,時年十七歲。胤祿與胤禑同母,都是密嬪(雍正即位後追尊為順懿密太妃)王氏所出。雖然年紀小,但是胤祿極為精明,暗中投靠四哥胤禛,早早地在奪嫡鬥爭中站隊,並押對了寶。
雍正元年(1723年),繼位不久的雍正帝為了酬謝胤祿襄助,將他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嗣,繼承世襲罔替的莊親王爵位。之後胤祿在雍正、乾隆兩朝基本上太平無事,安享榮華。即使在乾隆七年(1742年),因為和廢太子胤扔之子,理親王弘皙“往來詭祕”,疑似有暗中謀劃之事,乾隆帝也不過停了他的親王雙俸,免去正黃旗都統了事,之後又擔任議政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十三歲的子胤祿去世,一生福祿壽三全,可謂富貴一生。
皇十七子胤禮,時年十五歲。年幼的胤禮毫無個人勢力,自然不會參與到奪嫡第一線去。但是在之後十年,他和胤祿一樣,選擇站隊四哥胤禛,暗中為其出力,同樣是押對了寶。
雍正元年(1723年),二十五歲的胤禮被雍正帝封為果郡王,正黃旗蒙古都統。此後逐漸加官,先後兼任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鑲藍旗蒙古都統,身兼四旗都統,並管理工部、戶部、宗人府、國子監等事務,是雍正帝於胤祥之外,另一位深得倚重的弟弟,於雍正六年(1728年)晉封果親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禮在雍正帝的指派下,帶領皇子寶親王弘曆(即日後的乾隆帝),和親王弘晝辦理苗疆事務。當年八月雍正帝去世,臨終前安排輔政大臣,胤禮受命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等同受顧命,成為新君乾隆帝的輔佐之臣。乾隆帝登基後,胤禮加親王雙俸,御前免叩拜,尊崇有加。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因病去世,年四十二。因為無子,所以乾隆帝將自己的幼弟、雍正帝第十子,時年七歲的弘曕過繼給胤禮,繼承果親王爵位。這也是胤禮在身後所受到禮遇。
雍正帝即位後,胤禕按照慣例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封為貝子。雍正八年(1730)又晉封為貝勒。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禕因為兩次假託得病而違抗雍正帝派其往景陵祭祀的旨意,受到了連降三級爵位的懲處,自貝勒降至輔國公。
雍正十三年(13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胤禕因為有錯被雍正帝厭惡,所以繼位的新君乾隆帝不准他進雍正帝靈柩所在的乾清宮,只能在殿外行禮。直到九月,乾隆帝才准許胤禕進殿行禮,並恢復其貝勒爵位。乾隆二年(1737年),雍正帝葬入泰陵後,乾隆帝命胤禕總理泰陵守護事務,以領侍衛內大臣身份駐守泰陵,擔任護陵大臣。
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禕去世,時年五十。總的來說,胤禕一生平淡中稍有挫折,不過也不是什麼大事,基本平安善終,富貴不缺。
皇二十一子胤禧,時年一歲。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時,胤禧還連話都不會說。稍稍長大後,胤禧就隨侍康熙帝出巡塞外。雍正帝繼位後,對於這個生性恬淡、喜好書畫的小弟弟特別喜愛,雍正八年(1730年),十九歲的胤禧被封為貝子,當年就晉封貝勒。這可以看出雍正帝對他的關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和胤禧同歲的侄子乾隆帝繼位,晉封二十一叔為慎郡王。此後胤禧先後出任正黃旗漢軍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管理宗人府事,議政大臣。胤禧貴為郡王,卻能禮賢下士,好學不倦,而且詩畫文采斐然,是康熙帝諸皇子中,個人文化素養最高的一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胤禧病逝,年四十八。因為沒有子嗣,所以乾隆帝將自己的第六子永瑢過繼給他為嗣孫,降等承襲貝勒,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晉封質郡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再晉質親王。這也相當於是對於胤禧身後的追崇榮耀。
皇二十二子胤祜,這一年剛剛出生。康熙帝在位時,胤祜作為年幼皇子,受到寵愛,經常隨駕巡遊塞外。待遇和胤禕、胤禧基本相同。雍正八年(1730年),十八歲的胤祜和胤禧同時受封貝子。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為貝勒。胤祜一生默默無聞,既沒有額外的皇帝厚恩,也沒有因為辦錯事而遭到處罰打擊,只是平淡安靜的生活。乾隆九年(1744年),胤祜去世,年三十四。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尚未出生的皇子有: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於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陽曆已經是1714年1月)。幼年和其他小皇子一樣,收到康熙帝鍾愛,隨駕巡遊。雍正八年(1730年),十五歲的胤祁受封鎮國公,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後,繼位的乾隆帝將比自己還小三歲的二十三叔晉封為貝勒,以顯示“篤厚懿親之意”。
乾隆九年(1744年),受命管理三陵事務(即順治帝孝陵、康熙帝今陵、雍正帝泰陵),承擔起護陵職責。不過之後胤祁因為辦事不利,多有差池,被乾隆帝幾次批評斥責。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以胤祁諸差事疏忽,行事散漫為由,將其爵位降為鎮國公。之後數十年,胤祁都是以鎮國公頭銜出席各種大典、朝會,奉命辦差。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七十壽辰之際,才加恩給尚在世的唯一一位叔父胤祁晉封貝勒,這時候的胤祁,已經六十七歲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胤祁加郡王銜,但是沒有郡王俸祿。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七十三歲的胤祁去世,他也是最後一位去世的康熙帝皇子。
皇二十四子胤祕,也是康熙帝最小的兒子,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他是康熙帝的暮年最喜歡的幼子,常常帶在身邊,四處巡幸。雍正元年(1723年),七歲的胤祕被兄長雍正帝親自指派到上書房與諸皇子一同讀書。雍正九年(1731年),奉命往太廟行禮。
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七歲的胤祕在雍正帝“朕幼弟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鍾愛......朕心喜悅,著封親王”的諭旨中,受封為諴親王。這是康熙帝諸子中,受封親王時年紀最小的一個。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比胤祕還大五歲的侄子乾隆帝繼位,正式舉行冊封禮,胤祕與其侄和親王弘晝一同分府就封,正式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親王。
此後他先後就任任鑲白旗蒙古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並奉命管理御書處、宗人府、玉牒館等,多為地位尊崇、事務悠閒的清貴之職。度過了三十多年悠閒清貴的親王生活後,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陽曆是1774年1月),五十八歲的胤祕去世,安度榮華、一生平安富貴。
皇五子胤祺,時年三十二歲。胤祺與皇九子胤禟同母,同為宜妃所生。但是與其弟胤禟不同,胤祺自小就被康熙帝交給出身內藩蒙古科爾沁部的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皇太后)撫養,因為皇太后自身學識不高,又固執地抵制讓胤祺學習漢文漢學,只讓他學習蒙古文、滿文,所以胤祺自幼就有學識上的欠缺,與兄弟們相比個人文化素質較低,這也是他先天的不足,日後對於儲位,競爭性遠遠不夠。
另外,胤祺從小由祖母孝惠皇太后養大,而孝惠太后為人平和寬厚、處世恬淡,與世無爭,所以胤祺也養成了平和謙遜、遇事不爭的性格。成年後,胤祺性格大異於其他心機深沉的兄弟們,對於爭權奪利毫無興趣,持續了十多年的奪嫡鬥爭,自始至終也沒有他的身影出現。他只老老實實地按照康熙帝的吩咐做事,老老實實,不爭也不搶。
不管是長輩還是兄弟,胤祺都一視同仁,注重親情,以孝友為先。他的這種性格,使得康熙帝很是欣賞,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冊封虛歲二十的胤祺為恆親王,這在康熙帝諸子中,幾乎是受封王爵最早的了。而諸多兄弟對於他的謙遜退讓性格也都非常讚揚,感情很好,所以雍正帝即位後,也沒有因為他是胤禟的同母兄而為難他,繼續讓他辦理一些典禮隆重、但是不那麼重要的差使,如祭祀皇陵,主持拜祭等等。胤祺也一絲不苟地將雍正帝交待的事情盡心完成,多次獲得褒獎。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病逝,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雍正帝為其舉行隆重葬禮,親自題詞給他,褒揚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這也是對胤祺與世無爭、謙遜恬淡了一輩子的最好讚揚。
皇七子胤祐,與胤祺同歲,時年一樣三十二歲。胤祐自小喜歡讀書,學識出眾,文化水平很高。而武事方面,胤祐也是十分出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七歲的胤祐就奉命執掌鑲黃旗大營,跟隨康熙帝出征準噶爾部首領葛爾丹的內犯,並在之後作戰中屢立戰功。
此後因功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晉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淳郡王。這一年,胤祐還不到三十歲。這說明康熙帝還是很看重這個兒子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祐奉命接管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一應事務,均由其處理,這是暮年的康熙帝對他格外的信任。照這樣看來,胤祐其實是很有實力,可以參與到奪嫡鬥爭中去的。但是為什麼最終他卻並未陷入權力鬥爭的泥潭中呢?其實是因為胤祐有一個天然的缺陷,使得他喪失了儲君資格,那就是----腿腳殘疾。
一個身體有殘疾的皇子,在極度講究“帝王氣度”的古代,是怎麼也不會被考慮立為皇嗣的。所以即使胤祐才能出眾,文武雙全,康熙帝也只能在差使上倚重他,賦予其重任,而不會選擇他為儲君的。明白這一點的胤祐,最初有過失望,不過很快調整了心態,安分守禮地做起了臣子,對於康熙帝的指派任命都很聽話,老老實實辦差,對於儲位不做非分之想。他的這種明智態度,與胤祺的謙遜退讓性格異曲同工,無形中躲開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因為奪嫡鬥爭而掀起的風波。
雍正元年(1732年),雍正帝繼位後,對於這個安穩辦事、勤勉聽話的弟弟也是信任有加,繼續讓他掌管軍務,晉封為淳親王,加以重用。雍正八年(1730年),胤祐和十三弟胤祥同年去世,時年五十一。雍正帝賜其厚葬,立碑記功,褒揚他“敬謹小心,安分守己”。這也是對胤祐恪盡職守、明智低調一生最好的評價。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皇太后病逝,這讓隨侍她身邊六十多年、已經七十餘歲的蘇麻喇姑大受打擊,精神恍惚,陷入悲痛、孤獨而不能自拔。為了開導這個如同祖母一樣的老人,康熙帝將剛剛出生不滿兩年的十二子胤裪交給她撫育,以慰藉老人的孤獨心思。從此,胤裪就在這個老人的撫養下,漸漸長大。在此期間,蘇麻喇姑循循教導,精心培育,將自己的數十年宮廷生存智慧都灌輸給了胤裪,使得胤裪自小就養成了不驕不躁、獨善其身的性格,對任何事情都能淡然處置。而且在蘇麻喇姑的教育下,胤裪學識優異、品性端正,既有才華又無野心,實實在在地是一位謙謙君子。這樣的為人,也是康熙帝所喜愛、諸兄弟所友善的。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年過九十的蘇麻喇姑去世,臨終前還囑咐十九歲的胤裪要小心謹慎、不要介入宮內爭鬥、保持獨善中立。胤裪牢牢記住這位可親可敬的老奶奶最後教導,在之後的日子裡很少介入愈演愈烈的奪嫡鬥爭,對於權力很不熱衷,除了按照康熙帝的指派做一些分內差事外,基本不理會其他事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十五歲的胤裪受封貝子,並奉命管理內務府。此後多辦理一些祭祀、賜葬、祭陵等禮儀類事務。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康熙帝去世後,胤裪奉新君雍正帝之命辦理康熙帝葬禮事務,諸事妥當得力,所以雍正帝甚為滿意,晉封其為履郡王。不過之後不知道是雍正帝故意打擊還是胤裪有意藏拙,雍正二年(1724年),胤裪多次受罰,爵位一降再降,直至護國公(都不是正常宗室爵位)。不過在雍正八年(1730年),胤裪又恢復了履郡王爵位。這似乎說明,胤裪被罰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雍正帝並沒有想要真正懲治他的意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後,新君乾隆帝即釋出諭旨:“......宗人府一切事務由履郡王管理......,履郡王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具實心辦事,朕意欲晉封親王。”對於這個十二叔十分重視。當年,胤裪即晉封履親王。此後胤裪在乾隆朝地位崇高、待遇優渥。乾隆帝經常派十二叔辦理陵園祭祀、宗人府管理、祭天、編纂會典等禮儀類差事,胤裪也都一一辦理妥當,受到皇帝讚譽。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十八歲的胤裪被特授為軍機處議政大臣上行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自雍正年間起就奉養於履親王府中的胤裪生母康熙帝定嬪(雍正帝尊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年滿九十六,年老病重,即將薨逝。乾隆帝親領履親王府探視,以表慰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十七歲的定太妃萬琉哈氏去世,乾隆帝下諭勸慰胤裪,安撫其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胤裪去世,年七十九,這是康熙帝諸皇子中,最長壽的一位。胤裪養祖母、生母、自己都是長壽之人,這也是對他獨善中立、低調為人,謹慎一生最好的回報。
以上,就是康熙帝諸皇子中,沒有參與“九子奪嫡”權力鬥爭的十五人細述、及其最終結局說明。另外再多說明一下:諸皇子名字中的“胤”字,是他們的原名,雍正帝登基後,除了自己的名字“胤禛”不用更改,其餘兄弟的名字,為了避諱,將“胤”字全部改為“允”字。只有十三弟胤祥,生前雖改名允祥,去世後,因為雍正帝極其懷念這個與自己感情深厚的弟弟,所以特旨將其名字改回“胤祥”,這是一個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