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世界各國的政治體制千差萬別: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的共和政體,美國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的總統制共和政體,英國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政體,德國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的議會共和政體......在有些國家最高領導人是明確的,然而在有些國家最高領導人這個概念其實是比較模糊的——既可以指地位最高,也可以指權力最大。這兩者有時是統一的,有時則並非統一的。哪些國家地位最高的領導人並非權力最大呢?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日本這樣的君主立憲國。

    我們不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英國女王和英國首相究竟誰是最高領導人呢?日本天皇和日本首相究竟誰是最高領導人呢?如果從英國和日本憲法規定的國家元首而言:英國女王和日本天皇是國家元首,然而作為君主立憲國的英國和日本的君主是虛位的,由議會選舉中產生的多數派上臺組織內閣,而國家的實際政務是由內閣負責的。如果從權力大小來看:英國的女王和日本的天皇都比不上首相,因為他們都不掌握實權。然而英國女王和日本天皇的地位威望卻是首相所無法比擬的。

    首相是要受一套政治運作機制制約的,如果首相違背了既定的制度程式就會遭受彈劾,人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對首相及其政府班底施政的不滿。我們知道英國和日本的首相都曾出現過頻繁更換的現象,然而王室卻始終受到國民的崇拜。這種在國民精神意識領域的權威性是負責實際政務的首相及其政府班底成員所不具備的。所以在英國、日本最高領導人這個概念其實是模糊的:王室地位崇高卻不掌握實權;政府內閣手握實權卻並不享有崇高的威望。

    尤其是在日本天皇長期以來被賦予了高度的神性:中國古代的皇權專制是通過制度實現的有形的專制,而日本的天皇專制是通過精神實現的無形的專制。中國皇帝自稱天子,然而天子之上畢竟還有天,所以天子是可以被取代的。中國曆朝歷代的造反者都會打出“替天行道”的旗號,言下之意就是因為君主的倒行逆施已導致天命的更替,所以人民就有權推翻他。然而在日本天皇本身就是天、就是神,事實上在日本的神道教中天皇本身就是作為一個神的形象出現的。

    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是日本天皇為建立像中國唐朝一樣的中央集權制帝國所做的一次努力。大化改新後日本效仿大唐培養了一個職業官僚階層以代替以前的各氏族首領,建立起三省六部的中央集權制度。然而日本畢竟不是唐帝國:大化改新時日本的氏族貴族勢力仍相當強大,以致於他們與生俱來的驕傲與光榮即使在皇權面前也能光芒四射。如果將國家比喻為一家公司的話:那麼日本的貴族階層就是這個國家的集體股東,天皇只是世襲的貴族領袖,遠未達到中國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程度。

    大化改新後的日本一度從中國引入科舉制,試圖以此打破森嚴的階級壁壘:通過引入在朝中沒任何根基背景的庶民百姓人家的子弟實現制衡世家貴族的目的,從而起到強化中央集權的效果。然而日本的科舉制在貴族勢力的反撲下於公元1177年後徹底廢棄。大化改新後的日本也從大唐王朝學習到了班田制和租庸調製,但只有庸和調收歸中央,而租卻留於地方,這就意味著相當程度上保留了地方世家豪門的權力。日本由此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

    日本這種森嚴的身份等級制度實際上對中央集權構成了一定挑戰。如果是在日本貴族階層是這個國家的集體股東,而天皇只是世襲的貴族領袖;相比之下中國皇帝則是國家的唯一股東,事實上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以來中國的貴族階層就處於日漸消亡的狀態。儘管在古代中國也存在門第高低之分,但這只是一種世俗觀念,真正能對國家政治產生影響的貴族階層在中國是不存在的,帝國所有子民都是皇帝的私有財產。皇權可以讓人生,讓人死。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導致藤原家的勢力死灰復燃。當皇室、外戚、佛教三路神仙打架之際地方上因為不斷地土地兼併而湧現出大量私人莊園,莊園主往往會僱傭打手看家護院,這就是後世的日本武士的雛形。天皇和藤原家在相互角力的過程中不斷借用武士的力量,這就給武士階層的崛起提供了機會:當時實力最強的兩家武士集團分別是平家和源氏,經過長期的撕逼大戰後源氏家族的源瀨朝於1185年正式建立鎌倉幕府,從此開啟了武士掌權的幕府時代,天皇徹底成為了擺設。

    很多人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目睹天皇的真容。這對民眾和天皇都是一次互相適應的過程。民眾發自按他們的天皇個子矮矮的,有時身體顯得不大協調。之前從未有過這種經歷的天皇因為緊張而頻頻向民眾揮動禮帽,嘴裡始終重複著一個詞:“啊,原來如此”。這和戰前軍國主義宣傳中那個英明偉岸的天皇形象判若兩人,但裕仁所到之處卻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因為他們覺得這很真實。就在組織這次天皇出巡的同時美國佔領當局還授意日本媒體進行了一次關於天皇制存廢的輿論測試。

    日本皇室成員甚至連普通日本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權利乃至人身權利都不一定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過繼養子、婚姻自由、信教自由等權利都是皇族成員一律不享有的。如果有皇室成員覺得這樣無法接受,那麼可以經皇室會議決議而脫離皇族身份。既然皇室是由全體日本國民供養的,那麼皇族人數就不能太多,否則就會加重納稅人的負擔。1947年10月13日皇室會議通過決議:除昭和天皇和秩父宮、高鬆宮、三笠宮三位親王的直系親屬之外其他11宮家51名成員全部脫離皇族而歸為平民。

    直到1958年皇太子明仁(日後的明仁天皇)帶著自己選中的女朋友回家引發了皇室內部的軒然大波:明仁皇太子的女友是日本大企業日清制粉集團第二代掌門人正田英三郎的女兒正田美智子。正田家作為由底層一步步打拼起來的企業家顯然不符合日本皇室對貴族階層的定義。明仁皇太子的母親和幾位嬸嬸都反對這門婚事。如果是在二戰前天皇和皇后完全可以包辦皇太子的婚事,然而這在戰後可就行不通了:二戰後日本皇室的婚姻不再由天皇夫婦包辦,而是由皇室會議決定。

    儘管1947年的《日本國憲法》將天皇定義為日本的國家象徵,從而剝奪了天皇一切實質性的權力,但天皇仍作為日本國民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存在。正如一開始所說的:天皇在失去政治實權後仍享有崇高的威望,而天皇在精神層面所發揮的這種作用是掌握政治實權的首相所無法取代的。在日本首相是可以被批評乃至被彈劾的,然而卻基本上沒人會指責皇室。與此同時天皇這個職位也並不是一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職位,事實上天皇同樣是需要工作的。

    每天上午九點就有御車接天皇到“菊之間“辦公,而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閱覽各種檔案。內閣每通過一項決議都會送達天皇批閱,而天皇必須全部仔細閱讀後在上面簽字或加蓋玉璽。2017年全年需要天皇簽字蓋章的檔案達到了960份。英中國人曾戲言“上下兩院如果把女王的死刑判決書送到她手中,那麼她也只有簽字權”。其實日本天皇也與之類似:他無權對任何一份提案發表任何意見,只需充當一個人形簽字機即可。同時作為日本國的象徵而存在的天皇自然也需要代表國家出席各種社交禮儀應酬。

    天皇出席禮儀活動主要分為兩類:其一是作為國家的象徵與國民互動;其二是作為國家的象徵出席禮儀性質的外交活動。在我們很多人的傳統印象中帝王宮苑是不可隨意接近的,然而日本天皇居住的東京皇居卻是對外開放的,也就是說普通日本公民是可以近距離接觸皇宮的。日本政府也經常在皇居附近搞一些諸如拜謁天皇、茶會、午餐會、晚餐會之類的儀式活動,天皇不僅需要出席這些儀式活動,而且大多數時候是需要充當活動主持人的。

    同樣日本向外國貨國際組織派駐的外交官在上任、離任時也會獲得天皇的接見。2017年日本天皇一共接待了62個建交國家的大使,接見了日本派駐73個國家、4個國際組織的大使。除了接見大使之外天皇也需要代表國家出訪國外:明仁天皇在任的30年間與皇后一起先後出訪過28個國家,基本上每年都需要出國訪問一次。當然天皇需要接見的也不只是外交官,事實上每次內閣換屆之後新首相都會率領內閣成員拜見天皇,而天皇則勉勵各位內閣大臣:“肩負重責,辛苦你了”。

  • 2 # 世界人文通史

    你知道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是哪個嗎?不錯,就是日本的菊花王朝。

    那你知道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的王室是誰嗎?不錯,就是現在的日本王室。

    日本菊花王朝號稱萬古一系,不論日本政壇如何變化,天皇的傳承一直沒有斷絕。為了保持王室血統的純正,日本王室有近親結婚的習慣,這也導致家族內人丁的容貌、智力均受到影響。

    現在的日本天皇確實沒有實權,可是不代表以前的日本天皇沒有實權。天皇是菊花王朝的君主,也是全日本的君主。

    在明治維新改革以前,日本天皇就是幕府將軍控制下的傀儡君主。同一時期的中國在不斷進行王朝更替,而日本的菊花王朝始終沒有變過,天皇的傳承也是正常進行的,更替的只是掌權的幕府,比如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日本的封建時代,由幕府將軍挾持天皇,代行國家最高權利。在明治維新改革過後,日本天皇從幕府將軍手中取得實權,並先後經歷了明治天皇(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天皇)、大正天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本天皇)、昭和天皇(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天皇)

    與這種情況類似的,還有英國的王室、泰國的王室,今天的英國女王是伊麗莎白二世,泰國國王是拉瑪十世(泰國國王在泰國地位非常高)。

    沒有了實權,不代表天皇沒有事情可做,相反地,日本天皇每天要做的事還挺多,而且是領著國家的工資做事,比如弘揚與傳承日本的文化傳統,代表日本國家出訪,批准國家的法律法規(注意僅僅是批准權,沒有任何修改或介入的權利),召集國會(召集不是主持)。

    從幾千年前開始,日本天皇就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而天照大神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中中國人心中的軒轅黃帝一樣。打著神權的幌子,日本天皇已經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日本戰敗後,美國迫使日本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否定其代表“神”,並將權利移交給日本首相。隨著天皇去神化,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也開始瞭解日本天皇與王室的日常生活。按照後來修訂的《日本國憲法》,天皇可以任命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批准國家法律、國家政令及條約,甚至是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同時,天皇還可以與皇后出席禮儀性的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總之,日本天皇雖然沒有了實權,但在日本民間仍有超高的地位。

  • 3 # 味哎兒

    一個國家就如同一戶有五六個的家庭一樣,地球如同一個村莊,莊內有百十個戶家成鄰居。只不過國的佔地比家戶佔地巨大些罷了。

    每戶家自群內,今天好好的相互團結互助,明天又爭爭吵吵忌狠怪責了,而與各鄰居也是昨天一起樂呵呵的玩的,前天還互幫助的,今天吵打起來亂成一團。

    其情景就是3歲小孩在一塊玩,笑一會,鬧一會,哭一會的。

    這在成年人身上也如此,說說笑笑,玩玩樂樂,贊贊誇誇,責責斥斥,怨怨憤憤,鬧鬧打打,東家長西家短,南家怪北家奇的。甚至昨天還好好的友好呢,今天翻臉吵打了。

    古中中國人總結歸納後述成: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分分合合態。

    不論合還是分,最終須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否則亂套不統一了。

    這個主事人就是最終解釋權人,也有說成最終評判或審判人的。也就是吵翻了天后,須找個評理判斷的無利害關係的中間人,作評斷人,使吵鬧終止。

    人類與動物及其它生物不同,僅這一點,自糾紛不自己親自解決,而交一個無利害關係的第三方,做中間人評判。這在10歲以下的小孩子身上,則呈向大人告狀,由大人處罰欺負了自己的那個人。其它任何生物沒這一行為的,從而號稱人類文明的表現。

    人類文明有三大行為上的表現:

    (執政第一人選出後,由天皇綬印權)

    2.同他人糾紛,不自己親自解決,而找個評理的地方,由評理人評判糾紛者對錯好壞。

    3.自人群內有個公識共識的禁忌與激勵機制,只不過通常呈:崇尚與厭煩體現。

    這三大文明表示的行為,形成一個共通的原則:

    各盡所能,各顯其能,自負其責,後果自受自享。

    這一原則下,有了一個評判標準:

    非己之物不可拿取。

    從而形成:好壞.對錯.得失.利弊.捨得,這一言行的是非斷定依據。

    但,現實裡,這一體系,由於具體人理解解釋的不同,產生悖論式的分歧。

    由是人群須一個最終解釋權的人存在,一切解釋由他為準為確定。這個人就是王。

    只不過王,在人數量較少時呈家長式,人數量多的呈族長式,再多呈酋長式,再多呈望式,再多呈王式,再多呈帝式,再多呈皇式,再多呈神式。

    歐洲文藝復興後,首先解放宗教控法制,從此王不再由神職人員賜封,再工業化時又去王,用定立憲法制條文替代王最終解釋權。

    但,仍有保留王的,無王的建有終生大法官制替代王作最終解釋權人。只不過較多的國家用政府第一負責人兼職最終解釋權人的。

    本題,涉日本天皇,他就是各黨派人群團體糾紛自解不成後,由天皇裁決的機制。具美國終生大法官的職能。

    另,作為國家,迎來送往的與他國交際,須有幾個檔次的規格,天皇出面就是頂級規格表示了。

    另,凡國家最隆重慶祭等儀式,須天皇主持。

    另,再添新法文條,須天皇宣讀通告天下。使其法文條例具合情合理合法性,而不是定法的人定立的,呈具終極權威性了。不然各黨派及團體都自法條,其國就亂了。

    事實上美國僅宣揚自民主無獨裁的,其終身大法官就相當於國王,各派亂鬧鬥時,由終生大法官判決,壓制亂鬧斗的。

    (最高隆重場面以天皇出面顯示)

  • 4 # 亮月花郎

    自從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他們原本封建的“天皇制度”也就隨即被“君主立憲制”取而代之了。單純從制度本身來說,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形式相同,但其實如果從制度實質而言,日本的天皇也好、英國的女王也罷,他們都沒有實權而且基本上不會參與國家政治(這點並非絕對,如果某些政事需要他們參與,他們也會出席參加的,故而比較例外)。

    ①如果新興的資產階級要取締國家政權的話,首先就要同舊有沒落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政權做鬥爭;而當時大勢已去,封建勢力完全沒有必要再做無謂的鬥爭了,倒不如坐而談之。如此一來,兩方權力和平過渡;

    ②日本天皇和英國女王雖然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但他們也是國家權威的象徵,在本中國人民土壤具有很深的依存性,所以會被很合理地保留。反正實權已經交付出來,只要不掌握實權、不干涉政治,新興政府可以保留和供養。

    “明治維新”後,日本天皇的生活

    在日本,天皇也是需要上班的,而且工作量非常大,這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既然已經沒有實權並且不從政了,那麼為何還要堅持上班工作呢?難道日本政府不養活他們嗎?

    每天早上九點鐘的時候,政府就會派專門的車輛來接天皇,然後將其護送到日本皇宮中的天皇辦公室,即“菊之間”,每天的工作量任務很龐大,但卻不繁瑣,只是一味地批閱各種檔案。需要天皇簽名的檔案,天皇就會在檔案上批閱“明仁”兩個字;需要蓋章的檔案,天皇就會在檔案上進行蓋章。如果有的檔案需要蓋“國璽”或者“玉璽”的章的時候,那麼天皇就會交待侍從人員去蓋章,因為這兩個象徵意義的章印很重,如果檔案多的話,天皇的身體是吃不消的。

    日本政府每年會給日本皇室進行補貼,補貼的金額數目不小,所以日本皇室的生活基本上是極其奢靡的。根據2013年的統計,日本天皇“內廷費”是3.24億日元,這個費用大概就是天皇家庭所有人員的總開支了。由此可見,開銷確實不菲。昭和天皇曾經炒過股,不知道是興趣還是為了補貼家用,但從實際數額來看,日本政府給予的補貼應該是足夠的。

  • 5 # 闡釋君

    日本天皇家族做傀儡的時間大概是世界上所有皇帝,君主家族中最長的存在,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天皇家族才可以存在如此之久。日本自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至1867年大政奉還,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昭和天皇指揮策劃相繼發動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等侵略戰爭,給亞洲及世界各中國人民以巨大深重的災難。二戰後期日本以無條件投降為條件,使天皇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也就是傀儡被保留下來,但此時的傀儡非之前,因為天皇的作用和地位依然存在,比如日本首相雖然是政府首腦但是依然要向天皇彙報政府工作,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否定其人間“神”的地位,承認其不再具有神性,但是日本人民的心裡還是認為天皇是神。依照《日本國憲法》,天皇如今主要職責為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在上年級的日本人心中天皇還是他們內心的信仰。

    天皇在任何國事中都是沒有獨立人格的,本質上連橡皮圖章都不是,相當於一個文化象徵,和一個徽章的意義差不多。日本國三權均與天皇沒有實質授權關係,因為根據憲法明文,所謂天皇不僅沒有任何權力改變內閣和議會對其行國事所下的決定,也可以推理出,天皇並沒有放棄參與國事這一權利,也沒有表示認同議會和內閣這一權利。

    也就是說,一個不再參與國事的天皇是什麼,至少在現有憲法體系下,是無解的問題,因為天皇並不是職位,天皇的存在是以一個人形生物來象徵日本國的,國家不屬於他,他屬於國家(但不屬於政府)。

    各種法律條文以及條約、內閣決議、總理以及內閣成員各大使的任命,雖然是橡皮圖章,但法律要求天皇通讀並理解簽署檔案的內容,這種一年大概1000-2000件要處理

    還有各種榮譽、勳章的頒發,也是必須把相關檔案全部過目並且親手遞送到每個授勳章手中,一年大概5000人左右要受勳,授勳基本一年2次,每到受訓季節每天要6小時左右處理文書工作。

    各種外交場合的出席、以及以天皇名義發出的祝電等公文,以及對各受災地的訪問、晚餐會遊園會等等。

    最後還有各種神道教宗教活動也是少不了的,基本天皇一年能休息80天左右低於上班族平均水平。

    這也是平成上皇退位的原因之一

  • 6 # 什空翼

    天皇,是日本國君主的稱號,也是日本元首和國家的象徵。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道教最高領袖,而中國開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則始於清末的同治年間,天皇制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君主制度。

    日本戰敗後,在美國支援下建立議會民主制,但為了順應民意,照顧日本國民感情,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了下來,但並無實權,日本國實際管理者為首相(內閣總理大臣)。

    天皇的主要職責有:

    1.公佈修憲、法律、政令及條約

    2.召集國會

    3.解散眾議院

    4.公示國會議會總理選舉

    5.對國務大臣和法律所定其他官員的任免

    6.對大赦、特赦、減刑等進行認證

    7.授予榮譽

    8.對法律所定外交文書進行認證

    9.接見駐日本國的外國大使及公使

    10.出席執行各項重大儀式

  • 7 # 鳶飛九天2018

    自1947年開始施行的《日本國憲法》,z戰敗後的日本雖然把天皇制保留了下來,但是,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地位已發生明顯改變。天皇不再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在位天皇不能主宰國政,也無法處理任何國家事務。原本高高在上的天皇,成為了這個國家象徵性的君主代表。既然天皇無法從政,也沒有實權,那麼,日本天皇在沒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同時,每天又在幹些什麼呢?

    明仁天皇

    雖說在二戰後的憲法體制下,日本天皇只是以象徵身份存在於這個國家的特殊職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實質政治權利的天皇每天可以無所事事,甚至不用工作。正是因為有了憲法的約束,天皇根本無法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他們都沒有休息自主權,因為他們每天是否需要工作,該從事何種工作,日本憲法都有具體的規定。

    按照《日本憲法》中的規定,日本天皇共有10項工作條例,比如要向民眾公佈的各種法律、政令、條約,天皇雖然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但是他必須仔細閱讀這些文字,並在上面簽字蓋章。曾有資料顯示,裕仁天皇每年所簽署的文字達到了1160份,在這種強大的工作量之下,日本天皇更像一臺人形簽字機。

    天皇訪問中國

    而且,日本天皇的工作當然不僅只有批覆檔案,根據憲法規定,由日本政府發動的重大儀式活動,比如皇家祭祀、舉行國家慶典、授予優秀工作人員榮譽勳章等活動,都需要日本天皇出席,有的時候,他們還要在這些活動上擔任主持人的身份。日本這個國家每一場儀式活動的禮儀頗多,他們不僅要與人交談,還要頻繁的與這些工作人員見面、聊天、頒發獎章。據統計,日本天皇每年所出席的各種儀式活動,大大小小起碼有200多場,這種強大的禮儀工作量,對於專業主持人而言都非同小可,所以沒有政治實權的日本天皇,反而沒有多少空閒時間,幾乎無暇享受自己的生活。

    日本皇室合照

    除此之外,由於日本天皇是國家元首的象徵,所以接待元首級外賓這些事情,仍然由天皇完成。日本本來就是一個邦交大國,每當有各國駐拍日本的大使離任或者就任之時,日本政府都會安排各國這些駐日大使,乘坐著日本傳統馬車覲見天皇。據資料統計,目前與日本建交的國家已經達到了195個,每當這些國家剛派駐日大使,天皇每年的接待工作量必然會大幅度增加。因為這是關乎日本禮節與顏面的大事,光從這一點而言,日本天皇的工作就不輕鬆。

    天皇出席活動

    最後,日本天皇每年的海外出訪,以及給外國元首發送賀電函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務。據統計,裕仁天皇在位30年間,他與皇后累計出訪國家共達28個,這就意味著他每年都要出國訪問一次。以上這些,基本上就是天皇每日每年的工作職責。在享受錦衣玉食與崇高的同時,天皇的工作並非並不輕鬆,除了沒有政治實權以外,他們的工作量與國家元首相當,由此可見,即便是淪為吉祥物,天皇的位置也不是那麼好當的。

  • 8 # 夏目歷史君

    日本天皇和英國女皇是世界為數不多的國王,雖然他們手裡邊沒有任何的權力,但是卻是一個國家的象徵。

    就拿日本來說,日本的最高統治管理者是首相,但若是從日本的國事上來說,真正的領導則是日本的天皇。

    準確說日本天皇是其實對於日本來說就是很多餘的一個官職存在。

    那日本天皇不從政也沒有實權,他每天都幹什麼事呢?

    或許有網友認為既然沒啥事可幹,每天可能就是遊山觀水享受作樂了唄,其實現實並非如此。

    他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徵和代表,每天還要象徵性的去處理一些事情,他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樣,每天要批閱的檔案有很多。

    比如在國家準備釋出一條法令或者說推行一個政策的時候,由國會商量好並且經過首相同意之後,最後便交給天皇“稽核”。

    其實天皇沒有權力對即將釋出的命令做出任何的更改,只能夠聽從國會的意見,但是還要走這條程式。

    除了要批閱這些檔案之外,在推行新的法律制度的時候,天皇還要象徵性的進行簽字同意,只有天皇認可的法律條文才算是合法有效的。

    接著,就是日本在祭拜靖國神社,還有一些國家祭祖大典的時候是要由天皇主持的,畢竟這個事換其他人也不合適,所以天皇有一個工作就是要去這些祭祀場合進行主持。

    除此之外,天皇和英國女皇一樣作為一個國家名義上的領導人,還是要接見很多的外賓,並且進行象徵性的談判。

    每當外國賓客到訪日本的時候,天皇就要作為一個主人的身份去進行迎接,並且招待與其交談會晤,雖然實際上談不了任何靠譜的東西,但是這個場合還是要走的。

    所以綜合的來說,天皇的工作還是挺辛苦的。

    對於這些人來說,天皇是不可取代的,因此可以說天皇也屬於日本文化傳承裡面的一個重要部分。

    其實做天皇生活也還是不錯的,天皇一年能夠3.2億日元的花銷,雖然在層層撥扣到天皇個人手裡的並不多,但是要比普通的上班族幸福多了。

  • 9 # 白話歷史君

    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法律賦予了我們權利和義務。

    這句話基本上世界通用,只要是法制國家,那都跑不了。日本天皇同樣也在這個範疇裡面。

    所以想要了解日本天皇做什麼,那就得翻書。

    在日本憲法中,對於日本天皇的工作有著明確的說明:

    但事實上,人家天皇的工作量可不小,要知道作為一個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經濟大國,日本每年的國事活動那簡直不要太多。就拿接見使節來說,要知道日本有近兩百個邦交國,而這些邦交國每逢新大使上任,或者日本公使改派,那都得來見天皇。

    這個數目可不小,據統計,2017年明仁天皇一共接見了139次外事人員。62個建交國家的大使,此外還接見了日本派駐73個國家、4個國際組織的公使。2018年的資料同樣是超過130次。

    同時日本天皇每年還要出席數百場公開活動或祭祀。比如什麼拜謁天皇、茶會、午餐會、晚餐會等等。要是日本天皇有社交恐懼症,那真沒法活了。

    此外,天皇作為國家元首,需要出國訪問、慰問災區災民以及接待外國元首等。

    特別是慰問災區災民,日本是個地質災害多發得國家,比如什麼地震、海嘯,往往災後天皇都需要到當地去視察災情,安撫民心。當年日本311地震,明仁天皇帶著夫人在日本全國連續走訪了1個多月。從3月底一直走到了5月中旬,連續7周不間斷,幾乎走遍了整個災區,各地避難所都留下了明仁天皇夫婦得身影。

    所以明仁天皇也被稱為日本第一公務員。由此可見日本天皇那是真的忙。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如此繁忙,明仁天皇依舊堅持工作到了80來歲才退位,如此大把年紀還要在外奔波,想來也是不易。

    兩千萬乍一看亦不少了,但是花錢的地方也多了,除了天皇一家人日常開銷以外,天皇的非國事外出那都得自己掏腰包,比如慰問災區,其人事僱傭、交通食宿以及慰問金,那都是天皇的錢。

    相較而言,在其他君主立憲制國家裡,人家那些國家元首,那個不是富得流油。人家英國女王,一個白金漢宮的旅遊收入都比你天皇一年全家人的收入還多。而泰國皇室更是資產數百億美元,妥妥的富翁。

    跟他們相比,日本天皇這個公務員的身份,實至名歸。

  • 10 # 阿清談數碼

    日本憲法第7條規定,天皇根據內閣的建議與承認,為國民行使下列有關國事的行為。

    (1)公佈修憲,法律、政令及條約;

    (2)召集國會;

    (3)解散眾議院;

    (4)公示國會議會總選舉之實行;

    (5)對國務大臣和法律所定其他官吏的任免與給予全權委任,對大使和公使的派遣狀進行認證;

    (6)對大赦、特赦、減刑、免除執刑及復權進行認證;

    (7)授予榮譽;

    (8)對批准書及法律所定其他外交文書進行認證;

    (9)接見外國大使及公使;

    但總體來說沒什麼大用,你就每天干一些只有一個選項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