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史通論
-
2 # 濠上之辯
許是共情,當然更多的是出於政治解困!
曹操是一代梟雄,他挽救漢室於危亡,也把持朝政權傾朝野公元208年,曹操為實現一統天下的巨集願,舉兵南下,可惜,遭遇赤壁之戰慘敗的結局,最終形成孫、劉割據,三分天下格局。
作為漢政權實際的掌控者,這次戰役的總指揮,吃了敗戰,曹操難辭其咎。
朝野非議、發難洶湧澎湃,孫吳那邊攻擊曹操的言論,更是甚囂塵上,他們在政治上抨擊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等。
儼然要逼迫曹操下野。
文中提到樂毅、蒙恬,他說自己每每讀到他們都涕淚滂沱!
“孤每讀此二人(樂毅、蒙恬)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樂毅之於燕國居功至偉被猜忌
樂毅,是魏國名將樂羊子的後裔。燕昭王高築黃金臺吸納賢才富強燕國,任用樂毅,拜為上將軍,合縱攻齊,接連攻佔齊國70多座城,幾乎滅亡了齊國。
燕昭王死後,樂毅受燕惠王猜忌,出奔趙國政治避難,寫下著名的《報燕惠王書》,之後一生默默無聞而死。
蒙恬家族三代大功於秦國被冤死獄中
蒙驁是秦國自白起之後的一位猛將,秦王三年攻韓,取十三城;秦王政五年,攻魏取二十城,六年領兵阻擊五國聯軍,取壽陵,拔衛,將衛國國君遷居野王,秦王政七年,蒙驁去世;蒙武也是驍勇善戰,秦王二十四年跟王翦一起滅楚,之後參與圍攻齊國;蒙恬、蒙毅兄弟更是受始皇帝倚重,一個在朝是始皇帝親信的重臣,一個帥重兵把守邊疆。
始皇帝病重,派蒙毅去祭奠山川祈禱,給了趙高李斯一夥人可乘之機,蒙毅在回去覆命的路上被中途扣押。
趙高矯詔讓公子扶蘇、蒙恬自殺。蒙恬他根本不相信這會是始皇帝的意思。他不肯自殺,之後被囚於陽周。
蒙恬曾向二世皇帝申辯說,“從我的大父、父親到我,長期受到秦君信用,已經三代了。現在我將兵三十多萬,足以有實力背叛朝廷,但是我寧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一是不敢辱沒先輩的教誨,二是不忘先帝的恩德。”
二世皇帝曾想赦免蒙恬。可是趙高進讒言說,始皇帝曾經想立胡亥為太子,遭到蒙毅的諫阻,二世皇帝聽信讒言,下定決心賜死蒙氏兄弟。
蒙恬臨終前曾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對呀!蒙恬對大秦帝國只有功勳卓著,卻遭到莫名殘害,屈死獄中。
曹操借樂毅、蒙恬二人的故事,在為自己的命運前途擔憂,當朝野攻擊他為“漢賊”,眾口鑠金希望他卸任,以承擔赤壁之戰慘敗的責任時,曹操袒露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他是有功於漢室,他說如果沒有他曹操,天下不知道要出幾個皇帝,當年袁紹勢力龐大都已經備好篡位登基的冕服,他的兩個寵愛的妃子已經開始爭搶皇后之位。
天下是因為有我曹操在,所以許多亂臣賊子才不敢胡作非為,如今他雖有過錯,現在要讓他讓出權位,他是不能答應。
曹操說,自己的祖父,父親,他的還有孩子,長期擔當朝廷重任,已經超過三代,言外之意,他們曹家已經在朝野樹敵太多,自己一旦離開權力中樞,勢必像蒙恬一樣遭到清算,無辜屈死!
曹操的態度很明確,丞相大位他是不能讓的,而且之前答應給他兒子封侯,他原來一直推辭,現在也是要的,這是為了儲存子孫命運前途的需要,但是他願意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食邑還給朝廷,以平息朝廷的非議。
曹操的這篇《述志令》言辭懇切,坦蕩真誠,彰顯出一代梟雄的胸襟和氣度的同時,也處處透出他作為一個權臣的霸蠻!
輕易不交權,誰也別想把他趕下位!
-
3 # 笑談古今中外天下事
《史記》的蒙恬列傳的部分是這麼說的: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沈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書曰‘必參而伍之’。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內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復振則卒昌;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於參伍,上聖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使者曰:“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
因為蒙恬哪怕臨死前依然表達了自己對君主的衷心,一番話說得擲地有聲,字字鏗鏘,把自己的俠肝義膽淋漓精緻的表現了出來,而且蒙恬從他的祖父開始,他們蒙家三代都是被秦國的君主所重用的,對於他們蒙家都十分的信任。而曹操正是佩服蒙恬的忠義,還羨慕他們能夠得到君主的重用和認可。
其實曹操之所以會看到蒙恬臨死前留下的兩句話,讀一次就哭一次,主要還是因為他感慨蒙恬家三代都能夠得到秦王的重用還有認可,而對於自己對漢朝的忠誠,自己也希望有一天能夠被君主所認可,曹操之哭既算是感慨自己,也算是英雄惜英雄吧!
蒙恬這個人對於軍事方面的天賦確實十分的高,從小便展露出他這方面的絕佳天賦,而且他從小的時候就立志要效忠秦國,要為秦國立下大功,而確實在後來秦朝統一六國建立王朝的時候,蒙恬他也立下了大功勞,滅掉了,秦朝統一六國的最後障礙齊國。
而秦朝君主統治者每一任都十分信任蒙田的家族,不僅讓他們家族手握30餘萬重兵,更是從未對他們起過疑心,蒙恬手握重兵,而他在弟弟蒙毅也深得王心,可謂是兄弟二人一人在朝當謀臣,一人帶兵駐守在外當大將軍,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秦始皇有多信任,看重他們二人。
-
4 # 闡釋君
曹操是我最喜歡的古代歷史人物,因為在他眼裡很多事情沒有對錯,只有輸贏,他是一個和我們一般的真實的人,他會哭,他也會笑當然都是有目的。而哭蒙恬就是著名場景之一。這句話來自於曹操的《述志令》當時曹操五十六歲。他完成統一北方大業;但是孫權、劉備在軍事上聯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則抨擊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曹操釋出了這篇令文,借退還皇帝加封三縣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擊了朝野謗議。
原句是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蒙恬輸就輸在他有實力卻沒有野心,如果有當知道權利就是雙刃劍你站的越高就越危險。而秦始皇的健康尤為重要,秦國沒有指派繼承人,就是最大的危機。
使用典故是古人常用的修辭手法,罵人會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人名來辱罵敵人,夸人也願意用名人來誇讚別人,許褚的古之惡來,惡來就是用的古人,說許褚戰力驚人。而此時曹操正遭受很大的名譽危機,曹操是漢臣還是漢賊,曹操不在乎,但是曹操在乎的是天下的人心,如果天下都認為他曹操是漢賊,那麼日後統一天下名不正,言不順。天子也就失去作用,他需要為自己的名聲正明,和現在一樣,如今洗白一個人需要,一部十分錯的作品和良好的人設重建,而曹操沒有媒體幫助出作品所以只有自己創作,這也是《述志令》的誕生。作用就是洗白自己。我讀蒙恬的話我哭,為何哭我感同深受啊,我也被冤枉啊,我們家算上我祖父,父親,我,我兒子也是四世三公,和蒙恬家多像,我們家也是為漢室有貢獻的,可我也被冤枉。你們能懂我的內心嗎。
當然這些文章都是給年輕人看的懂得自然懂。曹操內心漢室已經是擺設,工具而已。
-
5 # 風雨未平
蒙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員大將,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就是這麼一位手握重兵,能力出眾的將領,最後卻蒙冤而死。而在蒙恬死前留下的兩句話,卻讓後來的曹操深有感觸,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那麼這是何故呢?
蒙恬死前說的這兩句話是:“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意思就是說從蒙恬的祖父開始,蒙家三代深受秦國君王的重用,而蒙恬手握重兵,卻從沒有想過去謀反,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蒙恬也能堅守道義,沒有因為想要活下去而去做謀反之事,蒙恬之所以不這麼做就是不想辜負祖輩們的教誨和皇帝的恩情。
蒙恬的這番話表達出了蒙恬的作為臣子的忠義以及捨生取義的精神,所以曹操對蒙恬的這兩句話深有感觸。因為曹操的情況與蒙恬的情況相似,到曹操這代是第四代。而且在曹操五十六歲的時候,對自己的大半生進行總結,表示自己沒有想要取代漢朝並自立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對漢朝是忠心的。
曹操在讀到蒙恬這兩句話的時就“未嘗不愴然流涕也。”他本人也在《述志令》就有說出原因:“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所以對於曹操而言,他更希望自己對漢朝的忠臣能夠被認可,這在《述志令》中也有反映,其中有寫道:“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
6 # Boss爆史
提起三國時期的曹操,世人一直對他褒貶不一。誇獎他的人,說他是一代梟雄,為結束東漢末年的亂世立下大功;貶低他的人說他是亂臣賊子,竊國大盜,挾天子以令諸侯。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出徵時,還公然罵曹操為曹賊。但曹操真的是“漢賊”麼?其實他在《述志令》已表明自己的抱負。
《述志令》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文章,其中在寫到別人對他的誤解,社會對他的不理解時,曹操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人,他說的是戰國時期的樂毅。他說:”當年樂毅從燕國逃往趙國,趙王打算圖謀燕國時,樂毅伏地垂泣。對趙王說:‘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如果獲罪,流放到他國,死了也就算了,不忍謀害趙國的任何一個普通人。如今又怎忍心謀害燕王的後裔呢?’
而曹操說的第二個人,便是秦國大將蒙恬。他說,胡亥殺蒙恬時,蒙恬曾說:“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為何曹操對蒙恬和樂毅的事有這麼大的感觸呢?其實曹操是借景生情。
蒙恬出身將門,祖父蒙驁在秦昭王時從齊國投靠於秦,並領軍攻打韓、趙,累官至“上卿”。他的父親蒙武也是秦國武將,曾與秦將王翦聯手滅掉楚國。蒙恬在家庭環境影響下,從小立志衝鋒陷陣,報效國家。公元前221年,他被秦始皇封為將軍,攻破齊國。之後,他又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從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
把匈奴趕回老家後,蒙恬又奉命督造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有力遏制匈奴南進。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因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而他的弟弟蒙毅也是秦始皇的心腹大臣,官至上卿,外出都陪秦始皇乘坐一輛馬車。蒙氏一族對秦國可謂忠心耿耿,結果卻要被賜死。所以蒙恬上奏說:“我現在統兵30餘萬,其勢力足以背叛秦朝。而我自知必死無疑,卻還堅守忠心,正是因為不敢辱沒先人和忘記先王的教誨!”
而當時的曹操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他把漢獻帝握在手中,大家都認為他是居心不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己當皇帝。面對天下人的質疑,他苦惱不堪,所以才寫了這《述志令》來向漢獻帝和天下人表明心意。但因為大家都不理解他,所以他一想到蒙恬的話,便想哭泣。
-
7 # 蛋哥侃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靠譜回答!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看,蒙恬究竟說了些啥?《史記》的蒙恬列傳的部分是這麼說的: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沈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書曰‘必參而伍之’。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內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復振則卒昌;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於參伍,上聖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使者曰:“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這段話筆者作為一個現代人,讀這段話的時候,也是心有慼慼焉,這段話裡面有蒙恬對君王的忠,對祖先的孝,對孽臣的恨且無奈,對國家前途的悲,對心中所堅持的義!
曹操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風光一時無兩!但是在蒙恬說的這段話中,有一段說的是周朝時代的周公旦,周公旦在周成王在位時期,取得了很多功勞,有奸臣向周成王獻讒言,說是周公旦想造反。周公旦畏懼讒言逃亡楚國,周成王去到周公旦的府邸,發現周公旦的禱告書:周成王流著眼淚說:誰說周公旦想要造反了,於是殺了那個進讒的人。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曹操和蒙恬一樣,身居高位,高處不勝寒,誰都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曹操看到蒙恬的這段話會有強烈的共鳴!
-
8 # 小小嬴政
原文是這樣的,“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翻譯成現代文大意是,我蒙家三代為秦,忠心不二,今我率大軍三十萬駐守北境,如果要謀反,易如反掌。但我以大義為先,不忘先皇恩情,寧死不反,是因為要堅守道義。其實不光是曹操,誰讀到這裡都會放聲大哭,為蒙恬的忠義而哭。
曹操為什麼會哭,因為他感同身受,看到蒙恬,想到了自己。蒙恬三代為官,自己也是在漢朝四代為官。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而在朝中卻還有人對他不滿,時時刻刻想把曹家連根拔起。曹操的苦,曹操的難,有誰知道呢?
秦朝建立後,始皇帝把重點轉向對付北方的匈奴,出於對蒙恬才能的認可,更是出於對蒙家的信任,始皇帝把三十萬精銳交給他帶領,專門駐守在國境線以北,負責抵禦匈奴,修建長城。三十萬精銳,幾乎是秦國當時軍隊的二分之一,如此信任,讓蒙恬感激涕零。到達北境後,一天也不敢懈怠,立即投入了對匈奴的作戰中。
而曹操呢?從祖父曹騰算起,父親曹嵩,自己,再加上自己的幾個孩子在朝中,四代為漢朝效力,還有孩子在戰場上陣亡,這裡面的苦,曹操能對誰說。誰也不能,只能壓在心裡,臉上還要強顏歡笑。
曹操既是一代梟雄,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兒子,一個父親,白天在人前裝笑臉,晚上回到家裡自己抹眼淚。所以他對於蒙恬的遭遇才有切骨之痛。他把所有的感受寫在了《述志令》中,權當是對自己半生經驗的總結。
但是他不會盲目的愚忠,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不會盲目的信任別人,當漢室不足以承擔起拯救天下的重任時,他會毫不猶豫的擔當起責任。就算是哭,也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哭,你永遠不可能看到曹操在朝堂之上流淚的。
往事越千年,蒙恬已經成為了傳奇,對於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我們還是要辯證性的來看待。對其性格中忠義的成分,我們要學習,畢竟大忠大義要褒揚。但是對其性格中盲從的成分,我們要堅決反對。
-
9 # 魏青衣
說起曹操,不少人對他的印象是,亂世梟雄,名為漢朝宰相,實際上,不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建立曹魏政權,但說實話,曹操在位期間,也的確沒有稱帝,曹操難道沒有稱帝的條件嗎?其實最開始的曹操,也不過是想做一個匡扶天下的賢臣而已。
對於蒙恬此人的印象,相信許多人更多的是從神話這部電視劇中瞭解到的,單單從電視劇中看,蒙恬是一個剛正不阿,攻擊無雙的大秦雄將,是秦始皇的心腹手下之一。
蒙恬,蒙氏,儘管是大秦王朝的客卿,因為蒙恬的祖先是齊中國人,但蒙家卻為大秦朝的建立盡心竭力,立下過赫赫戰功,橫掃六國時,蒙家也是出盡了風頭。
到了蒙恬這裡,蒙恬又率軍攻破齊都,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一戰,破匈奴,二戰,使得匈奴人聞蒙恬之名便如喪家之犬,秦始皇時期的匈奴被蒙恬擊敗,不得不後撤數百里,從此,大秦王朝迎來了數十年的安定時光。
蒙恬自小受到良好的軍事教育,秦始皇之虎狼之師又是天下最強的一部軍隊,匈奴人儘管人高馬大,擅於騎射,但卻仍舊無法力敵秦軍,秦軍的強大可見一斑,蒙恬的指揮能力也是可見一斑。
然,蒙恬這樣的名將,最終卻難逃小人陷害,自秦始皇去世,公子胡亥與奸宦趙高陰謀勾結,修改詔書,公子胡亥代公子扶蘇登基成為秦二世,天下大變,公子扶蘇也在胡亥的迫害下被迫自殺,本來趙高等人還要殺害蒙恬的,不過蒙恬卻是見事有蹊蹺,不願自殺,後來蒙恬依舊被守押入監。
蒙恬沒有起兵造反的能力嗎?手握雄師三十萬,起兵謀反,對蒙恬來說只不過是翻翻手的事情,何況公子胡亥皇位來歷不明,這更是起兵謀反的好理由,只不過蒙恬不願
曹操以蒙恬自比,訴說自己也不願成就霸業,只是希望做一名賢相的決心,說實話,曹操最開始的確是想要做一名賢相的,匡扶漢室也是曹操的願望,只不過,身居高位的曹操很多時候並不能掌握一切,身居高位,而漢獻帝實在難當重任,曹操並未稱雄,但天下卻逼著曹操稱雄,半推半就之下,曹操只能成就霸業。
每一次看到蒙恬為了忠正廉潔之名服毒自殺,曹操便心裡有愧,蒙恬可以寧願自殺也不起兵謀反,而曹操的行為舉止卻又與謀反無異,如何令他不扼腕嘆息?
-
10 # 圍爐談史
都別搶,我來答。
①
蒙氏一家深受秦國曆代君主的信任和器重,從秦昭王時代開始,蒙氏家族成為著名的武將世家。公子扶蘇過於仁義,倘若能夠聽從蒙恬的建議發兵咸陽,那麼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但扶蘇最終選擇自殺,蒙恬為此也失去了信心,他本來可以起兵反抗趙高一夥人,但是不想留下犯上作亂的惡名,他臨死前留下遺言說:
文天祥被元朝俘虜囚禁三年後,主動請求忽必烈賜死自己,臨死前說: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蒙恬當然不相信儒家學說,秦朝時儒家並不怎麼受待見。但是兩者展現出來的氣質都是一致的,無非是因為“殺身成仁”,無非是因為不願背叛秦朝和宋朝,這是兩人的道德底線。
所以蒙恬自己說,儘管我擁兵三十萬,想要造反很容易,但是我不願意背叛秦朝,不願辜負歷代君主和蒙氏祖先的恩寵與教誨。
②
那麼曹操為什麼每次讀到蒙恬的這番遺言就會哭呢?
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樂毅原本是燕國將領,帶領燕國軍隊連下齊國七十二城,最後還留有兩座。樂毅圍而不打,因此被誣陷,樂毅害怕被殺,只好逃到趙國。
而趙王希望樂毅能夠去攻打燕國,但樂毅選擇了拒絕,這是因為燕昭王時代對待樂毅十分恩寵,所以樂毅不願背叛燕國。
所以不難看出曹操是在哭樂毅和蒙恬之“忠”,之“仁”,之“義”;
但曹操的哭實際上也充滿對自己前途的無奈,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位極人臣,還打破漢室的規定加封自己為“魏王”。
不管是顧慮還是害怕,這些都說明曹操的內心保持得有一絲“忠義”,儘管說他並不是一個完成忠誠於漢室的臣子,從他專權擅政,殺皇后貴人的表現來看。
他心中的“忠義”和蒙恬的“忠義”是不同的,換言之我們不能把曹操當成一個“蒙恬式”的忠臣去看待,實際上曹操根本就不是一個忠臣。
倘若他是一個忠臣的話,那麼就該一心一意扶持漢獻帝,中興漢室。但曹操並不是這麼想的,曹操其實很想把漢獻帝取而代之。
這可能是因為在曹操的心中對於“忠義”還是存有一絲敬畏的,他的內心還是有底線的。所以他無法邁出這一步,他哭樂毅,哭蒙恬是複雜的。
這種哭既蘊含了對樂毅、蒙恬的同情,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無奈。因為他比樂毅和蒙恬都有實力,而且輕而易舉的就能取代漢獻帝。但是曹操感到自己不能這麼做,當然如果天下歸心於曹操身上,那麼他可能會順水推舟。
但現實並不是這樣,大家一直都在罵他是漢賊,是奸臣,天下的輿論也在阻止他篡位,就連他的謀臣荀彧也公開表示反對。曹操自己也猶豫了,遲疑了,最終無奈的接受了這個現實。
所以他的哭是很複雜的,既有對蒙恬的同情,又有對自己身不由己的無奈,是想要“有所為卻不能為”的遺憾。
夏侯惇曾經勸曹操說:
江山還未一統,劉備和孫吳等軍閥天天都在和他唱反調,他知道如果自己強行取代漢獻帝,那麼只會把自己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他不稱帝,後世對他的評價還有一絲餘地,如果他稱帝了,那就一絲餘地也沒有了。
因此他只能有有一絲落寞的回答說: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同樣也有實力取代商朝,但是周文王一直沒有這麼做,生前並沒有稱王。直到他的兒子姬發推翻了商朝,姬昌才被追封為周文王。
所以孔子評價周文王說: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結果曹操果如周文王故事,世子曹丕受漢獻帝禪位後,曹操就被追封成為魏武帝。
回覆列表
按照常理來說,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過於“標題黨”了,第一,蒙恬臨死前說了很多話,第二,一代梟雄曹操沒這麼玻璃心,讀一次就哭一次,林妹妹也不至於如此吧。但是呢,人家曹操還真的這麼說過——他在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也稱《述志令》)中就引用了蒙恬被秦二世所殺之前說的話,隨後曹操寫道“孤每讀此二人書(另一個人說的是孔子說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未嘗不愴然流涕也”,也就是說,曹操真的說過他每讀一次蒙恬的臨終遺言,就會痛哭流涕一次……
說完蒙恬的臨終遺言,再來看一下曹操與蒙恬的相似之處:
第二,他們都曾經手握重兵,對外抵禦強敵,對內平定叛亂。蒙恬曾經驅逐匈奴,曹操則曾經出征烏桓。
所以,蒙恬臨終前的一番話,確實能夠引起曹操的共鳴,只不過更多的人相信蒙恬說的是真心話——他有反叛的能力而沒有反叛;曹操說的是違心的話——也許他不是不想稱帝,只是時機未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