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錦城公子
-
2 # 任馳贏天下
如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就曾有一個人在抵禦外強入侵的時候,就使用了空城計。這個人不是別人,他就是被稱為“立功邊城,為世虎臣。”的唐朝大將軍張守珪。
張守珪(684~740),字元寶,陝州河北縣(今山西省平陸縣)人。父親張義福,贈蔚州刺史。張守珪身材魁梧,善於騎射。行伍出身,沒少建立功勳。深得唐玄宗的賞識。
張守珪接到命令後,帶了少數親兵立即前往瓜州上任。到了瓜州之後,張守珪驚呆了,原來好好的瓜州城已經被吐蕃人掠奪的支離破碎,城牆也殘缺不全,到處是一片破碎的景象。張守珪顧不上鞍馬勞頓,也沒有休息就馬上安排組織軍民一起修復州城。因為吐蕃人只是暫時離開,不定什麼時候還會捲土重來,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儘快修繕家園。
因為,此時想與吐蕃人對抗,敵眾我寡根本不是人家的對手,況且之前已經損失慘重,所以不得已而為之,張守珪就上演了一出空城計。首先張守珪安頓好了軍民,叫他們不要驚慌。然後,效仿三國軍師諸葛亮在城樓上命人擺上了酒席,與幾個將士飲酒作樂,而且還特意安排了歌妓載歌載舞。同時下令將城門大開,就等著土蕃人的到來,張守珪儼然一副穩坐泰山的姿態。
這時候,吐蕃人馬已經將瓜州城團團圍住,帶頭的首領猛然抬頭一看,見城牆上唐軍將士在飲酒作樂,根本就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一時間,這個首領也有點蒙圈了,從來沒見過這陣勢,原地觀察了半天,也沒敢冒然進城,懷疑城中有重兵埋伏,最後居然還真他孃的撤兵了。
後來張守珪因守城有功,被提升為瓜州都督。
其實空城計這一計謀,不僅可以用在空城上,也可以用在敵眾我寡的時候,你比如說遭遇戰中,就完全可以使用這種計謀。當然了,空城計僅限於古代作戰,現代戰爭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種傳統的空城計法已經很難使用,不過空城計法運用的這種心裡戰術,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鑑的。
-
3 # 歷史小公子
說道空城計,人們吧普遍想到的是諸葛亮及退司馬懿!當然這件事,是否真實存在還要打個問好了。
劉宋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話說劉裕劉寄奴也是皇族之後,是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當然人家劉裕是有家譜的,而不向前輩劉備先生一樣冒出來一個不知道多少代之後的中山靖王后人!
劉裕這個人早年服役於北府軍中,而這個北府軍,在歷史上可謂是赫赫有名!
那可是東晉謝家大敗苻堅的軍隊呀
此時北府軍統帥是劉牢之,東晉碩果僅存的幾位名將之一
由於東晉末年門閥士族土地兼併,和對人民高強度的壓迫,導致人民起義軍不斷湧現!
比如接下來要出場的孫恩同志
天師道——孫恩登場孫恩何許人也?
劉裕,劉寄的大恩主是也!
現在肯定很疑惑吧,要知道劉裕代表的是官,而孫恩代表的是匪,而自古官匪不兩立,那怎麼能說孫恩是劉裕的恩主呢?
我來給您講!
首先原因是孫恩是劉裕的送寶童子!
來您看,孫恩與劉裕的第一次邂逅,充滿了傳奇色彩。
孫恩率領著幾千人把劉寄奴幾十人包圍了,緊接著殺到只剩下劉裕一人,然劉裕被逼跳海了,可孫恩大軍一找到海中的劉裕,本以為案板上的魚肉,可誰知道人家,上來一個人就砍這一千人,
還別說,這幫民兵徹底被嚇到了,轉身就跑。
劉裕與孫恩的空城計事情是這個樣子的!
又一次孫恩與劉裕交戰了,
這次劉裕率先在黑夜偷偷換掉城頭旗幟,將精銳士兵藏在了城內!把整個海鹽城裝扮成了一座空城!
到第二天,孫恩來到城下,一看空空蕩蕩的,他也小心派人前去查探,結果呢,派去的人呢回來告訴他,夜晚走了!
孫恩頓時就高興了,這說明劉裕怕他呀,於是果斷出軍進入海鹽城內!
這根本就是毫無懸念的戰鬥,孫恩被打的死傷慘重,勉強脫離戰場,劉裕大獲全勝!
-
4 # 劉坤忠120
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是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叔詹,公元前666年,楚文王之弟公子元出兵伐鄭,打到鄭國國都,舉國驚慌,叔詹使用了空城計智退了楚軍。楚營旗幟飄揚,營壘肅靜,悄然無聲地撤回,以防齊魯鄭聯軍追擊,公子元回敬了叔詹一個空城計。。。西漢李廣與匈奴交兵也使用過空城計。。。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純屬子虛烏有,是老羅為突顯諸葛亮的膽略和智慧。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司馬懿在荊州駐守,怎會跑到西城。。。偉大領袖毛主席雄才偉略,熟讀史冊兵書,曉暢軍事,三十六計運用自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主席學生時代在長沙領導指揮打擊北洋4000人的潰兵,又是鞭炮,燒焰火,滾油桶,用槍戰,把北洋兵趕跑嚇跑,應為疑兵之計。撤出延安是戰略轉移。一紙電報嚇退傅作義圍剿的數萬之兵,應為反戰計,是戰略之策。。。空城計是戰術之計,是戰爭中迫不得已臨時運用,指揮員一生中最多隻用一兩次,因太過冒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主席使用的反戰計不知比空城計高出多少倍。
-
5 # 小龍教育平面設計交流
歷史上有誰真正運用過空城計?
遠了不說,就說我們偉大的毛主席,毛主席一生喜歡點評兵法,評價名將,用詞犀利,總能指出精髓所在,而歷史上毛主席用兵如神,全域性觀非常之強,說一步三算絲毫不為過。毛主席就曾用過空城計,而且多達三次,按理說空城計在一個人身上並不能多次使用,可是毛主席每次都能化險為夷、絕境逢生,下面看看有哪三次?
第一次“空城計”
1928年,紅軍在佔領永新之後,毛主席帶著紅軍來到永新縣的塘邊村,展開了一番調查,在這裡還遇見賀子珍。一次毛主席和賀子珍一起討論分析土地問題,突然有個隊員滿頭大汗跑進來說一支五六十人的地主保安隊正在往這裡來,說要抓住您!
毛主席不慌不忙的抽著煙,還在分析問題,之後開始說:“我們不能硬拼,這樣會傷及無辜,你去統通知村民,我們一起去山裡躲一躲,那裡隱蔽性好。”
等到他們人來了之後,發現村裡空無一人,又怕中埋伏,也沒敢進去搜查,後來他們用槍掃射一頓之後就走了。賀子珍問毛主席為什麼他們不上山搜查?毛主席說:“他們也怕啊,畢竟不瞭解裡面的情況,如果我們回擊就會暴露自己的位置,他們還能通過槍聲判斷出我們的兵力,我們一彈不發,村裡空無一人,在不知深淺的情況下他們怎麼會貿然上山?”
這是毛主席第一次用空城計,準確來說是空村計,雖說人少地小,但確實是空城計的精髓。
第二次“空城計”
1947年,毛主席率隊伍到達黃河的一個分汊葭蘆河岸邊,此時劉戡率領的部隊緊隨其後,而山頭也被敵人事先佔領,面對前有狼後有虎的境地,當時在身邊的任弼時命幾個人找來羊筏子,準備划過去,可是到半中間的時候人就被急流給捲進去,不見人影。
毛主席看了一眼山頭,決定向山頭前進,上山之後,任弼時命人將腳印抹去,毛主席說沒關係,你們就在這裡立下一個木牌,上面寫著“毛澤東由此上山”!後來追兵看見之後,怕有埋伏,不敢貿然上山。
第三次“空城計”
如果說前兩次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空城計,那這一次算是將空城計運用到極致。
1948年,毛主席駐紮在西柏坡,當時北京的國民黨軍隊將領傅作義得知這一情報之後,決定率領十萬大軍以及騎兵前去突襲,當時毛主席帶領的隊伍只有一萬人左右,形勢十分危急。
然而毛主席不慌不忙,辦完手頭上的事情說:“看樣子要給傅作義一點顏色看看了。”
隨後,毛主席拿起筆就開始寫了一篇文章,文章是《動員一切力量,殲滅可能向石家莊進擾之敵》,也是以記者的名義寫的,裡面揭露了傅作義侵犯石家莊的種種計劃,包括敵軍各部隊番號、將領以及作戰計劃也全部公之於眾,並號召解放軍和民兵在這幾天要做好殲滅傅作義的準備。
這篇文章由當時的新華廣播電臺對外廣播,傅作義知道後,心想中共怎麼對自己的計劃這麼清楚?怕遭到埋伏,傅作義只好將十萬大軍撤回北平,毛主席又一次巧妙的運用了空城計,雖然比不上電視劇裡諸葛亮那麼傳神,可真真切切的將傅作義給嚇退了。
毛主席一向以足智多謀、處事泰然著稱於世,更有大將風範、臨危不亂,每次都能力挽狂瀾、轉危為安。“ 空城計”作為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之一,更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
-
6 # 塞外沙駝
本人孤陋寡聞只是在《三國演義》看到諸葛亮使用了空城計。話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訊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令士兵開啟四個城門,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前峰到達城下,見狀,不敢入城,便急返告司馬懿。司馬懿聞後,笑著:“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裡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他側耳細聽,諸葛亮的琴音沉穩,不急不趨,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諸葛亮平生謹慎,從不弄險。正因為他從不弄險,故而騙過了多疑的司馬懿,成為千古佳話。
-
7 # 有書博物館
說到空城計,可能絕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諸葛亮空城計嚇退司馬懿一事。在歷史上,提到諸葛亮用空城計的南北朝的一個叫郭衝的人,然後被羅貫中改編進了他的小說裡。也就說事實上,諸葛亮是沒有擺過空城計的。
那麼歷史上,誰真正用過空城計呢?我所瞭解到的有兩個人物。
第一位是叔詹。
叔詹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人。
他是鄭文公的弟弟,曾為鄭相。當時楚國尹子元率軍攻打鄭國,小小的一個鄭國是直接被打到了毫無還手之力。咋辦?要亡國了?此時,叔詹站出來了,針對當時的形勢,想了個絕妙的計策——空城計。
此時,楚軍看到此情形,楚軍大將尹子元有猜忌之心是人人皆知呀,被勾起來了。只好按兵不動,靜觀敵情。結果時間上一緩衝,鄭國的援兵齊國帶領著大軍趕到了。沒辦法,如果再打下去,只能是兩敗俱傷,楚軍只有退走。
第二位是蕭承之。
蕭承之是南朝宋的名將。
在北魏聚集大軍於濟南城下時,蕭承之心知肚明自己一方是寡不敵眾。於是便命令士兵隱蔽起來,並大開城門。蕭承之的部下大惑不解,我軍已經是寡不敵眾了,為何還要這般大開城門輕敵。
蕭承之彷彿沒有敵軍即將攻城的緊張,反而依舊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蕭承之認為困守在一座被拋棄在敵人後方的孤城,情勢危急。如果向敵人示弱,必定會遭到屠殺,只有擺出強大的陣勢來等待敵人。
而北魏軍士看到這種情形,懷疑城中有重兵埋伏,還真撤退了。
此二人使用的空城計均有史書記載,真實性是非常大的。
-
8 # 風光藝境
大反攻,北魏軍兵臨濟南;空城計,蕭承之智退強敵。說的是發生於南北朝初期,宋將蕭承之擺下的真實版的“空城計”。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登基以來,一直懷有收復黃河以南失地的雄心壯志。元嘉七年(430)三月,宋文帝派遣右將軍到彥之統領甲士五萬北伐拓跋魏,戰略目標是收復北魏河南四鎮。
到彥之率軍由淮入泗北上,沿黃河一路西進。北魏設在河南的金墉、虎牢、滑臺、碻磝(古津渡,在今山東茌平縣西南古黃河南岸,城在津東)四鎮守軍,按照太武帝拓跋燾的詔令,北渡黃河撤回北岸。宋軍順風順水,一度西進至潼關。
八月,太武帝調兵遣將組織反攻。十月,魏軍渡過黃河,搶回了洛陽與虎牢關;十一月,北魏軍大舉渡河南下,兵鋒甚銳。時宋軍流行起疾疫,戰力大減,難攖敵鋒,到彥之只好撤軍東走,退向彭城(今江蘇徐州市)。
北魏軍就勢攻破青州諸郡國,偏帥安平公乙旃眷率部攻打濟南城。宋濟南守將是威烈將軍、濟南太守蕭承之(南齊開國君主太祖高皇帝蕭道成之父),麾下士兵不足千人,可謂是兵微將寡。魏軍前鋒臨城,蕭承之以攻為守,親率數百士兵主動出城迎戰,擊退敵前軍。
沒多久,北魏大軍雲集城外,大有踏平濟南城之威勢。蕭承之臨危不亂,給敵軍擺起了空城計。他命令士兵隱伏起來,大開城門“迎客”。眾部將見狀,既惶懼不安又疑惑不解,遂問道:“賊眾我寡,為何如此輕敵!”蕭承之笑著解釋道:“如今我們是孤軍懸守窮城,情勢已然萬分危殆,若再示弱於敵,必遭敵軍屠戮,只有顯示強勁以待敵,方可險中求勝。”
北魏軍望見濟南城頭偃旗息鼓,城門大開,果然懷疑城中埋有伏兵,於是趕忙撤軍了。岌岌乎殆哉的濟南城轉危為安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擺下的空城計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可那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蕭承之的空城計才是貨真價實的正版。強敵兵臨城下,兵寡孤危的濟南城最終能夠得以安然無恙,皆賴大智大勇的蕭承之唱的一出“空城計”!
-
9 # 六愛八卦
我來回答:歷史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空城計玩的是心裡戰術,對你的對手要有一定的瞭解,才能百戰百勝,這是智慧的提現。但是諸葛亮利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這個故事是虛構的。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根據郭衝的註解渲染而成的小故事,主要是烘托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其情節為街亭失守, 司馬懿十多萬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禦敵,卻大開城門,並在城樓撫琴, 司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諸葛亮使空城計逼退司馬懿這個故事雖說是虛構的。但不得不說,三國演義這一渲染,讓更多的人熟知了空城計這一計謀。
叔詹使用過空城計: 擺了空城計讓楚國不敢進攻鄭國
春秋時期的楚國令尹公子元,在其哥哥楚文王死後為了討取嫂子文夫人的歡心,便想通過建功立業來展現自己的能力,因而在率兵攻打鄭國。鄭國自然無法與強大的楚國對抗,眼看楚國大軍逼近國都,大臣們卻為是戰是和、是走是留吵的不可開交,這時上卿叔詹提出應該固守待援(鄭國和齊國有盟約)。叔詹利用公子元討取文夫人歡心急於求成又害怕失敗的心理,命令城中的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使對方看到一兵一卒,而城中店鋪則照常開業、百姓往來如常,沒有一絲慌亂。楚軍先鋒攻到鄭國都城下後,見此情景心裡疑惑,誤認為城中有埋伏,因而不敢攻城。楚國後續部隊到達後,公子元聽取了先鋒的彙報,於是登上高地向城中眺望,雖然看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鄭國的旋旗甲士,於是懷疑其中有詐,不敢貿然攻城。
不久後,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聯合魯國、宋國發兵救鄭,公子元得知後只得率軍撤退。
李廣:利用西漢大軍擺計匈奴
李廣在擔任上郡太守時,皇帝派來的宦官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襲擊,宦官受傷逃回,隨從或死或傷。李廣大怒之下率領一百多名起兵前去追擊,追出幾十裡地後將殺死兩人活捉一人。
然而就在李廣打算回營時,卻突然出現了三千多人的匈奴騎兵。匈奴騎兵也發現了李廣的人馬,但卻誤以為是西漢大軍誘敵的先鋒,因而沒有貿然攻擊,只是佔領了高地觀察動靜。
李廣麾下的騎兵見對方人多勢眾,因而極度恐慌,建議李廣立刻返回大營。李廣卻知道,茫茫草原想要逃脫精於騎術的匈奴騎兵並不容易,在見到對方沒有立即發動進攻後,想通其中緣由後他不禁計上心來,不退反進,一直到了離敵軍僅有兩裡地的地方才停下,並下令麾下士兵全部下馬卸鞍,悠閒的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騎兵見李廣如此,更加深了他們的疑慮,於是匈奴將領派出幾人試探虛實。結果李廣立即上馬帶人殺死了那幾個匈奴士兵,之後又回到原地下馬休息。匈奴將領見此更加疑心,生怕遭到大部隊突襲的他們反而率軍撤退了。直到匈奴兵退走後,李廣才率領自己的百餘起兵返回大營。
-
10 # 書法歷史
1.叔詹:第一次空城計戰例
春秋時期的楚國令尹公子元,在其哥哥楚文王死後為了討取嫂子文夫人的歡心,便想通過建功立業來展現自己的能力,因而在公元前666年率兵攻打鄭國。
鄭國自然無法與強大的楚國對抗,眼看楚國大軍逼近國都,大臣們卻為是戰是和、是走是留吵的不可開交,這時上卿叔詹提出應該固守待援(鄭國與齊國有盟約)。
叔詹利用公子元討取文夫人歡心急於求成又害怕失敗的心理,命令城中的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使對方看到一兵一卒,而城中店鋪則照常開業、百姓往來如常,沒有一絲慌亂。楚軍先鋒攻到鄭國都城下後,見此情景心裡疑惑,誤認為城中有埋伏,因而不敢攻城。
楚國後續部隊到達後,公子元聽取了先鋒的彙報,於是登上高地向城中眺望,雖然看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鄭國的旋旗甲士,於是懷疑其中有詐,不敢貿然攻城。
不久後,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聯合魯國、宋國發兵救鄭,公子元得知後只得率軍撤退。
2.李廣:飛將軍計退匈奴
李廣在擔任上郡太守時,皇帝派來的宦官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襲擊,宦官受傷逃回,隨從或死或傷。李廣大怒之下率領一百多名起兵前去追擊,追出幾十裡地後將殺死兩人活捉一人。
然而就在李廣打算回營時,卻突然出現了三千多人的匈奴騎兵。匈奴騎兵也發現了李廣的人馬,但卻誤以為是西漢大軍誘敵的先鋒,因而沒有貿然攻擊,只是佔領了高地觀察動靜。
李廣麾下的騎兵見對方人多勢眾,因而極度恐慌,建議李廣立刻返回大營。李廣卻知道,茫茫草原想要逃脫精於騎術的匈奴騎兵並不容易,在見到對方沒有立即發動進攻後,想通其中緣由後他不禁計上心來,不退反進,一直到了離敵軍僅有兩裡地的地方才停下,並下令麾下士兵全部下馬卸鞍,悠閒的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騎兵見李廣如此,更加深了他們的疑慮,於是匈奴將領派出幾人試探虛實。結果李廣立即上馬帶人殺死了那幾個匈奴士兵,之後又回到原地下馬休息。匈奴將領見此更加疑心,生怕遭到大部隊突襲的他們反而率軍撤退了。直到匈奴兵退走後,李廣才率領自己的百餘起兵返回大營。
3.張守圭
張守圭,唐玄宗時期著名的戍邊將領。他長期戍邊,戎馬倥傯,多次與突厥、契丹、吐蕃入侵者作戰,立了戰功,被贊為“立功邊城,為世虎臣”。
話說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蕃人進攻瓜州(今甘肅安西西南),守將王君煥戰死,張守圭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立即組織將士百姓修築城牆,以抵禦敵人的進攻。可是城牆還沒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來犯,打到城下。
眾人驚慌失色,張守圭卻很鎮定,急中生智說道: “敵眾我寡,不能用利箭、石頭硬抗,必須施用計謀退兵。”於是登上城樓,置酒作樂,找來樂工吹拉彈唱,大宴將士。吐蕃人見狀疑城中有埋伏,竟不戰自退,張守圭隨即縱兵追擊,把吐蕃人打得大敗。
4.劉琨
西晉時期,曾有數萬匈奴兵圍困晉陽。劉琨見勢不妙,如與敵軍硬拼,必然兵敗城破,於是一面嚴密防守,一面修書請求援軍。過了七天援軍還未到,城內糧草不濟,兵士恐慌萬狀。劉琨登上城樓,俯眺城外敵營,冥思苦想對策。
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於是下令會吹卷葉胡笳的軍士全部到帳下報到,很快組成了一個胡笳樂隊,朝著敵營那邊吹起了《胡笳五弄》。他們吹得既哀傷、又悽婉,匈奴兵聽了軍心騷動。半夜時分,再次吹起這支樂曲,匈奴兵懷念家鄉,皆泣淚而回。
5.曹操
曹操使用空城計的時候是這樣的,但是曹操的力量還不是非常大,但是已經有自己的地盤了,而和他相鄰的就是呂布的地盤。當時正值三國各路諸侯拼殺的時候,所以呂布就想吞併曹操,於是就率兵前來攻打。
但是不巧的是,因為在秋天,麥子已經成熟了,所以曹操為了軍糧,將自己的大部分軍隊都派到了城外,他的軍隊正忙著割麥子,只有很少的軍隊守城。遇到呂布來攻殺,當時城裡的人都人心惶惶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時候曹操也非常著急。
有才能的人就是不一樣,曹操在這種極度危險的時候還是保持了鎮定,讓自己的家眷和城中的很多人都到城牆上去,鶯歌燕舞的。還命令開啟城門,只有少量的士兵守城,呂布到了以後發現這個情況後,知道曹操向來狡詐,又看了看邊上的樹林,密不透風,心裡就害怕了。
於是呂布也沒有攻擊城池,而是帶領自己的部隊回去了,曹操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回覆列表
易中天在《易中天品三國》講到,其實曹操可能才是三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人。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正是農忙的時候,曹操的軍隊大部分都出去收麥子去了,城中只留下一些老弱婦孺。其實這個時候,正是曹操和呂布的交戰期,只不過雙方最近停戰。畢竟還是吃飯重要,曹操就把軍隊派出去了。
沒想到,呂布大戰不挑時間,在曹操兵力空虛的時候,帶著軍隊來問候曹操了。曹操很著急,打是打不過的。但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曹操腦瓜靈光一閃。讓人開啟城門,而後讓所有的女眷們去城牆上面,鶯歌燕舞。裝作一點都不怕呂布前來挑事。
呂布來到城下,傻眼了,我這可是來打仗的。你卻在城門上唱歌跳舞,這不符合常理呀,呂布想,這肯定是曹賊的計謀,萬一我以殺進去,說不一定就被包圍了。於是,呂布撤軍,曹操空城計得逞。
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歷史小說,為了神話諸葛亮。把發生在曹操身上的空城計,安了在諸葛亮身上。曹操的這個空城計,才是真實發生的。在真實的歷史中,曹操其實是一個很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