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雜譚

    前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美軍毫無防備,他們在爆炸的巨響中醒來,倉促進行自衛。整場先發制人的襲擊在90分鐘內結束,彼時,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燬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

    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中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宣告。幾日之內,納粹德國與義大利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迴應。

    當時的日本不論是軍事,經濟,人口,資源都遠遠不能和美國比。那麼日本為什麼會做出這一瘋狂動作呢?

    日本國小人少,難於支撐長時間的戰爭供應,國內也開始出現嚴重問題。日本為了求突破,打破僵局,擬定了兩個作戰計劃,“北上”和“南下”。

    “北上”計劃吃了敗仗後,日本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沒了。日本就進行南下計劃,由於日美兩國奉行完全對立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必然發生利益碰撞。

    美國禁運石油政策導致日本走投無路

    日本的石油資源極其匱乏,也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90%的國內石油需要進口,而其中的85%則來自美國。

    而當日本決定開始南下時,這一決定直接威脅到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於是羅斯福下令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並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

    因為日本的石油儲備太少,在多次和美國談判無果下,日本決定先下手為強,直接對美國的珍珠港動手。據戰後,日本裕仁天皇表示,當時突襲珍珠港主要是期望能暫時取得戰爭的優勢,進而獲取佔領區的資源,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日本狂熱氛圍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

    當時日本內閣是由狂熱的法西斯份子東條英機 組閣。他們雖然知道自己比美國是相差甚遠,但是憑藉日本軍人狂熱的戰爭熱情能夠彌補國力上的不足。相信憑英勇的日本軍人,是能夠戰勝美國的。

    山本五十六的賭徒心態

    日本軍人有瘋狂的賭徒心理,往往希望通過孤注一擲,贏一把大的。

    為了這次偷襲,山本五十六謀劃了一年,並於辭職來威脅日本軍部。當時日本軍部很多高層都不同意的,所以他也是頂著很大壓力的。

    美國對日本實行禁運石油政策後,很多百姓都強烈要求對美宣戰。認為只要讓美國誠服,就可以掌握大量的戰爭資源,這樣日本對外戰爭就能一切都好辦了。

    而且山本五十六在美國待過,他知道如果一開始就消滅美國海軍的話,美國就只能乖乖談判了。

    再加上日本海軍和陸軍分歧很大,當時海軍沒什麼作為,所以海軍高層才會堅持這個計劃。

    總結

    雖然說這個偷襲計劃成功了,但是給日本帶來的卻是慘重的代價。畢竟美國在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造成了幾十萬的傷亡,後果也是十分的恐怖。

  • 2 # 小閔學歷史

    1941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指揮、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帶領下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發動了突然襲擊。此次戰役讓珍珠港一千多居民蒙難,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了巨創,諸多屢立戰國的戰艦沉入了汪洋大海之中,此次戰役讓美國國會認識到了日本之狼子野心,美國國會在壓倒性優勢之下對日宣戰,

    取得了戰役勝利的日本海軍大受鼓舞;然而與之相對的時任日本盟友的希特勒則聽到這一訊息則差點罵娘,為日本這一愚蠢之舉動。那麼問題來了,日本為何不顧德國盟友之利益悍然向美國發動襲擊呢?這一切要從頭說起: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被大海包圍的島國,由於自身土地狹小導致戰略資源極為稀少,且多災多難,而他們想要實現自己的野心就只有擴張,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

    當時的中國的確到了民族危亡的困難時刻,然而在四萬萬同胞的努力之下粉碎了當時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野心,光一次“淞滬會戰”日本就打了整整三個月,更遑論之後的“徐州會戰、“忻口會戰”等等一系列戰役,而“武漢會戰”之後日本軍部自身不得不承認,他們已經陷進了他們自身最怕的“持久戰”之中。

    陷入了戰爭泥潭之中的日本不得已之下只有改變自身的戰略方針,而這就是當時日本陸軍部和日本海軍部的爭論不休的焦點:北進南下

    “諾門坎戰役”的噩夢,蘇軍的鋼鐵洪流,日本北進戰略破滅

    當時的日本一開始的確不想和美國開戰,由於日本和美國並不接壤攻擊美國對他們來說是得不償失,因而一開始他們實行的就是北進方針,即攻擊當時中國北部的蘇聯。

    1904年,日俄戰爭之中,日本打贏了當時的俄國,日本自身的傷亡比之俄國還要大,所以日本對於沙皇是根本不敢提要求的。

    這場戰爭之後日俄之間從未交過手,日本對於俄國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當時的蘇聯對於日本則堪稱瞭如指掌。

    彼時的日本雖然堪稱是強國,然而他們的武器裝備、戰術等一系列都和歐洲列強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蘇聯雖還未走上機械化的道路,可是他們的戰術配合、單兵作戰能力以及先進的作戰理念早已達到世界的前列,綜合實力遠在日本之上,這兩相比較,日本悲劇了。

    此次戰役的蘇軍指揮官是朱可夫,蘇德戰爭之中的蘇軍的“三駕馬車”之一,在他的指揮下,蘇聯的坦克戰車等等碾壓向了日本的“三八大蓋”,日本的自殺式進攻在鋼鐵洪流之下被粉碎的一無是處,戰鬥一開始就呈碾壓狀態。

    諾門坎戰役”的慘敗讓日本不得不審視與蘇聯的關係,所以後來的德國要日本進攻西伯利亞聯合夾擊蘇聯之時,他們猶豫了,不單單是因為西比利亞的冰天雪地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更主要的是他們怕了。而日本陸軍部和海軍部的交鋒之中終以海軍部的南下戰略獲勝。

    由於日本自身野心過大,已經引起了美國方面的忌憚,故而美國早已經對其進行了物資方面的制裁,這才有了日本要南下擴充套件東南亞的方針。要爭霸東南亞則必須先打垮美國,而只要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那麼在太平洋之中他將再無敵手。

    然而日本自身也知道,以日本的國力真的想要擊垮當時綜合國力還在德國之上的美國是不可能的,而偷襲珍珠港最主要的目的則就是讓美國海軍暫時性的陷入癱瘓之中,而日本則可以趁此時機趁機攫取東南亞的戰略物資,就算日後等美國恢復了自身實力,其也已經對日本無可奈何了,故綜合起來可以說就是以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為目的讓其暫時無法參與到戰爭之中,故而有了這一次的“偷襲珍珠港行動”。

    然而關於珍珠港戰役之中的謎團至今還是有諸多謎團未解:

    首先就是太平洋艦隊的四艘航母為何會奇蹟般的不在那個港口呢?其次有是羅斯福是否早已洞悉日本的計劃?

    總之這一系列的謎團只能等後世去解決,“偷襲珍珠港”的確讓美國太平洋艦隊陷入了重創,因而在“太平洋戰爭”一開始,美國處處受制,然而其毀滅航母的戰役目的並未達到只是圖招來一個強大的對手,最終這四艘航母在美國海軍名將尼米茲的指揮下在“中途島戰役”之中重創了聯合艦隊,“太平洋戰爭”因而翻盤。

    日本發動的戰爭終究是非正義的,“欲要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最終在當時四萬萬同胞經過十四年的艱苦卓絕的戰鬥之下,在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這一場非正義戰爭終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

  • 3 # 歷來現實

    看到盟友德國手撕荷蘭,腳踢法國,吊打英國的雄姿,日本覺得有必要作出一些改變,要不然就太給法西斯陣營丟臉了。

    面對如何獲取資源的問題,日軍內部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北上,一種是南下。

    北上方針是陸軍制定的,主要是去搶奪蘇聯的資源,但是經過諾門坎一戰嘗試後,陸軍徹底老實了。諾門坎一役,由於陸軍主要兵力都被牽扯在中國戰場,只是試探性進攻,結果見識到了蘇軍的機械化作戰,最終以失敗收場。

    而南下東南亞的話,那裡主要是英美法的殖民地,此時的歐洲戰場已被德國攪得烏煙瘴氣,西歐各國都在德國的鐵蹄下瑟瑟發抖,英法等國自身尚且不保,無力顧及殖民地。

    日本認為歐美強國也不過如此,自己未嘗不可一戰,再加上此刻出兵,是搶奪英法殖民地的大好時機,還有可能拉攏東南亞地區的人民,偽裝成解放者的樣子。

    為了避免日軍影響美軍在東南亞的利益,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制裁。首先凍結了日本在海外的部分資產,接著又開始減少對日本的石油輸出。這一政策無疑切斷了日本的命脈,石油可是戰爭機器的血液,日本的現有油量只夠維持半年左右的運轉。

    日軍決定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強的艦隊。

    一旦太平洋艦隊被消滅,那麼美國想要再次在太平洋上取得優勢,最起碼也得個一年半載。而日軍有大半年的時間來發展軍事,另外在與美國的未來談判中獲取主動權,爭取靠談判拿下對手。

    最終日本以二十九架飛機的代價炸沉了美軍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幾百架飛機,同時造成大約4000美軍士兵傷亡。

    這次偷襲雖然讓日本贏得了戰術層面的勝利,但卻輸了戰略。並且成功地將美國這頭戰爭機器拖入了二戰的沼澤,也將日本拖入了沉淪的深淵。

  • 4 # 諸君談歷史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日本起初看重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擬定了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北上”吃了敗仗後,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化為泡影,就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等,以便日後吞併世界儲備後繼資源。 南洋,當時有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這就給日本南下的計劃增加了困難。同時由於日美兩國奉行完全對立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必然發生利益碰撞。 1940年春夏南進論在日本有過兩次高漲。從1940年春夏南進論的初次高漲到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其間一年有半。

    日本在中國、東南亞的戰爭,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日本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他需要通過區域性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

    顯然美國根本不會對日本做出讓步,美中國人給了日本沉重的一拳。

  • 5 # 歷史深度揭祕

    因為美國控制著太平洋的制海權,日本要入侵東南亞,掌握馬六甲這條海上生命線,就必須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當時美國已經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日本只有冒險偷襲,日本當時的海軍實力並不比美國差,太平洋戰爭初期一度掌握戰爭主動權。只是美國的工業實力更強,在後期完全掌握了主動權。剛開始日本在進攻中國等地的順利給了日本強大的自信,使得他們低估了美軍的實力。日軍同時也擔心在旁觀戰的美國會對自己不利。從地裡位置上來講,美軍想要插手世界大戰,最重要的就是海軍空軍的實力。進而他們選擇偷襲珍珠港,試圖把戰火燃燒到美國本土,讓美國顧及本土安全不敢參戰,也防止美國坐收漁翁之利!

    是不是說,日本出牌順序錯了,應該先偷襲珍珠港,佔領東南亞,再來侵略中國,然後再向蘇聯進攻。先啃難啃的骨頭,而且先前國力雄厚容易啃的動,拿下東南亞後,得到了大量的資源補充,再打中國就容易多了。中國和東南亞都拿下了,沒有盟友或盟友弱小的蘇聯根本抗不住,這樣出牌的話現在的地球霸主就不是美國了。如果日本維持東北四省不擴大戰爭規模,會被蘇聯持續放血而死,當時的蘇聯共產黨已經在東北佈局,到處惹事放火,工業無法有效開戰,龐大開銷根本無法維持,假如進攻蘇聯也只能獲得大片的荒地和原始森林,戰線補給困難度會成倍增加,即使蘇聯被滅掉,補給線太長,日本人根本進不了城市,能進城的也只會是乞丐兵,好處也只會是德中國人的,最後能有什麼後果不難想象,打英美情況則大不一樣,如果贏了會有成片的油氣資源,吞下整個中國完全沒有問題,如果被英美打敗了,也只是跟打贏蘇聯結局一樣,該打誰就很明顯了!

    個人覺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車轉動的太快,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使日本法西斯戰爭資源消耗太大,尤其是石油最為缺乏。美國是想參加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奈何美中國人不願意戰爭厭戰,又沒有更好的理由參戰。在這裡個人的觀點是美國控制日本的石油,美國肯定會想到日本會對美國宣戰,所以美國想出用石油逼迫日本對自己動手。美國解碼了當年日本會偷襲美國珍珠港事實,這就說明美國早知道控制日本戰爭資源(石油)會爆發戰爭,這也很好的給與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藉口。

    在美國高層看來日本不是美國的對手,理由很簡單戰爭不會發生在美國本土,日本也沒有能力登陸美國,其次日本和美國壓根兒不在同一個等級(工業實力)。對於日本來說沒有石油國內工業無法運轉,戰爭可能會輸,所以日本劍走偏鋒在一次把國運,日本殊不知額美國在給自己下套,美國以犧牲太平洋艦隊為賭注,當然航空母艦是不可能拿出來給日本炸的。最後日本作死偷襲美國珍珠港,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埋下伏筆。

    日本偷襲珍珠港,絕不可能是搶資源的起因,日本再怎麼傻,也明白美國是不好惹的,相當於從虎口奪食。最為貼切的原因還是高估了德國的實力,以為能在最短的時間打敗蘇聯,從而抽出兵力支援日本,這也就是日本敢轟炸珍珠港的暴徒心理。試想,德國侵佔蘇聯,日本攻擊美國,義大利再輔助,天下可謂是這三個戰爭大國的口中食物。但人算不如天算,打到後來,日本發現德國自身難保,德國發現日本難以抽身,最後一起滅亡了。

    日本偷襲珍珠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為應對軸心國希特勒在歐洲戰場的發展!向英法殖民地宣戰,分散英法在歐洲的力量,減輕德國兩線作戰的壓力。但是,日本進軍東南亞,又不能忽視在其後院美國海上軍事存在,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符合當時日本利益!戰爭進入中期,日本在中國和亞洲的作戰不利,陷入僵局,國內資源匱乏,而美國在這時又凍結了日本資金,又切斷了石油運送,這讓日本雪上加霜,所有國家都很清楚美國的目的,就是大戰打的差不多了,美國最後出手收拾殘局,不僅能大賺一筆,還能立刻控制亞洲,歐洲等地,成為世界第一,日本想的是美國艦隊成為他們石油補給的最大絆腳石,只有除掉他們才能打通道路,讓美國緩勁之前拿下中國,就不怕美國了,但是算盤很美好現實很殘酷,不僅沒拿下美國艦隊,最終自己的艦隊還被滅隊了。

    日本在中國的暴行彼露後,對日本進行強烈遣,日本不但不聽勸告,反而在後實行三光政策,根本不聽警告,美國斷絕了日本唯一的海上物資運輸線,使本身就物資饋貶更加雪上加霜。再者,日本在中國深陷戰爭泥潭,武漢,長沙大會戰已經使日本力不從心,戰線太長,兵源不足,物資更是供給不上,以戰養戰也解決不了戰爭的需求。萬般無奈的日本只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偷襲珍珠港,打通太平洋海上運輸線,讓美國屈服,然而,日本想得太天真了,激怒美國宣戰,就是日本喪鐘的敲響。如果沒有美的參戰,中國的抗日戰還要五雲十年才能打敗日本。

    都是美國的套路。也是戰局所致。不得不佩服當時美中國人對戰局的把控和謀略。二戰初期大發戰爭財賣武器賣資源,消耗的差不多了逼著日本咬自己,拿下合理開戰理由和國內反戰浪潮後,出兵收拾殘局,再狠狠大賺一筆。落後就要捱打!經濟不能落後落後,實力不能落後,思想更不能落後……當年三本五十六對內閣決定偷襲美國的決策非常抗拒,因為三本到過美國,知道美國的工業發達,日本無法戰勝,可是三本也是一個賭徒,一個被各大賭場禁止入內的高手,如果偷襲成功,三年內美國在太平洋上將沒有能力攻擊日本,也就是說日本在三年內在太平洋上可以橫衝直撞所向披靡!巨大的利益讓三本鋌而走險!當然結果大家是知道的,美國工業的強大超出了三本想象!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 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此前日本佔領了滿洲。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日本在中國、東南亞的戰爭,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日本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他需要通過區域性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

  • 6 # 花落一葉方知秋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控制了日本太平洋軍備物資的海上航線,嚴重約束了日本戰爭後備潛力,使日本前線作戰壓力變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削弱或打掉美國太平洋艦隊,控制太平洋航線。所以內心盲目膨脹的日本人計劃偷襲了珍珠港。而正是這次無恥的偷襲促使美中國人蔘戰的情緒高漲,而二戰此時也打到了關鍵時刻,美中國人從另一面看見二戰紅利並抓住的時機,加入反法西斯的戰場。為自己在二戰後在國際上贏得了先機。

  • 7 # 謝金澎

    在現在看來,都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是自取滅亡。但是在當時的日本軍方高層看來,那就是日軍扭轉乾坤的一個關鍵策略。

    戰爭進行到1941年,由於日軍戰線過長,導致後勤補給困難,物資匱乏。日軍為了獲得更多的能源與物資補充軍事行動需要,解決在中國戰場上陷入僵局的局面,決定實施南下政策,也就是進軍印支那以及東南亞。

    印支那和東南亞地區大多數都是英美勢力範圍,日本的舉動徹底激怒了英美,加上日本是與希特勒法西斯集團捆綁的軸心國成員,美國雖然還沒有參戰,但是政治傾向性已經非常明顯。英國、美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阻止日本的野心,開始對日軍進行能源、物資禁運。

    美國對日軍的武器、能源、物資禁運讓日本本來就匱乏的物資供應狀況雪上加霜,從美國帶有敵意的舉動來看,日軍高層認定美國遲早都會參戰,而且美日必有一戰。

    當時日軍在亞洲戰場節節勝利,加上在菲律賓美軍表現出的戰五渣狀況,讓日軍頭腦發熱,認為除了蘇聯、德國,日軍是世界無敵的,而他們的判斷是隻要消滅掉美國駐紮在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美軍如果要遠隔萬里之遙勞師遠征,是很困難的。

    因為夏威夷距離日本的距離比距離美國還遠,而太平洋艦隊幾乎就是美國的海軍主力。於是這才有了日軍大膽制定的偷襲珍珠港計劃出臺,在他們看來,只要珍珠港一戰得手,美軍剩餘海軍力量即便要遠征,那麼遠的距離,大傷元氣的美國海軍也不足為慮。

    因為失去了太平洋艦隊,美國針對日軍的海上禁運就會破解,日軍可以獲得物資補充變得不斷強大。而且美國距離亞洲那麼遙遠,中途還要經歷日軍的佔領區,通過預警,可以將美國海軍消滅在本土之外。

    但是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美軍的航空母艦、主力戰艦剛好不在軍港內,出去輪訓了。珍珠港偷襲計劃確實完美,輕易得手了,太平洋艦隊主力卻沒有被消滅。而且美軍並沒有立即反擊日軍,而是先對法西斯集團宣戰,加入了歐洲戰場聯合蘇聯消滅德國去了。

  • 8 # 裝甲蒼穹

    偷襲珍珠港事件背後的日本國策原因:

    背景的根源於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及德意日結盟後的國策。在此期間日本帝國的國策可以說是完全的短視和直線性思維的產物。它遵循一條線索延展而來,即:由於侵華戰爭陷入困境,所以要逼迫蔣介石政府投降;由於要逼蔣投降,所以要斷絕英美對華物資支援;對華戰爭使美國對日斷絕戰略物資出口,所以日本要奪取東南亞資源產地來繼續戰爭;再加上德國在歐洲擴張的成就使淪陷的法國荷蘭殖民地失去保護,英國對其遠東殖民地無暇顧及,所以日本要對美英荷開戰以奪取菲律賓(美勢力範圍),馬來亞(英殖民地),新加坡(英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群島(荷蘭殖民地),新幾內亞(荷蘭/澳洲管轄),緬甸(英殖民地)等地,並進駐法屬印度支那。要達到以上目的,美國是最大的敵人,而美軍中最大的威脅則是珍珠港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因此,只有消滅太平洋艦隊,日本才能後顧無憂的展開對東南亞的軍事征服。

    日海軍艦載機空襲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的坦克部隊在馬來半島長驅直入

    日軍空母機動部隊偷襲珍珠港成功的原因:

    1.時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是海軍航空派,支援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的創新戰術。(山本曾親任霞浦航空隊隊長和赤城號航空母艦艦長,對海軍航空兵的潛力判斷非常敏銳)

    活躍於戰爭初期,由六艘主力航母組成的日軍第一機動部隊

    2.山本五十六和其決策群體認為航空母艦機動艦隊適合突然打擊停泊中的艦隊,其效用高於日本海軍傳統邀擊戰術。(即:水雷戰隊分次消弱敵軍主力,此後戰列艦群伺機決戰擊潰敵軍。)

    日軍第一機動部隊旗艦:赤城號大型航母

    3.日本海軍為此次偷襲做了充分的準備(包括:選擇隱祕的北方航線,研發淺水魚雷,計劃袖珍潛艇配合攻擊,高強度艦載機編隊針對性的偷襲演練,針對珍珠港的美軍艦隊的諜報工作等。)

    活躍於太平洋戰爭初期的零式21型艦載戰鬥機

    3.日本海軍的實力保證:日軍機動部隊的6艘大中型航空母艦都為當時較先進的艦艇,其中的赤城和加賀由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改造,載機量高,成員經驗豐富;瑞鶴和翔鶴則為最先進的新銳大型航母;蒼龍飛龍則是效能優異的中型航母。日軍的零式艦載戰鬥機和美軍戰機相比有很大優勢,艦載爆擊機和攻擊機也都由經驗豐富的老手駕駛。此時的日本海軍實力正值頂峰。

    突入珍珠港的日軍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和九九式艦載爆擊機

    4.日本的外交掩護:在偷襲前,日本積極與美方進行談判,保證的襲擊珍珠港出乎美軍意料的突然性。但由於日使館翻譯電文延遲,使突襲變成了不宣而戰的偷襲。

    日海軍曇花一現,在偷襲珍珠港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走向衰弱。圖為大和號戰列艦與赤城號航母

  • 9 # 康橋微瀾

    為了獲取戰爭資源,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日本起初看重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擬定了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但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北上”吃了敗仗後,日本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為了獲得戰爭所需的石油,日本計劃進攻石油資源較豐富的東南亞國家。但是當時的東南亞是歐美的勢力範圍,要佔領東南亞,則勢必要和歐美開戰,企圖通過偷襲珍珠港,給美軍以重創,哪怕不能殲滅美國海軍的有生力量,最起碼也可以暫時拖住美軍的腳步,為自己贏得戰爭優勢。

    不過,關於珍珠港事件,到底是真正的偷襲,還是美國的陰謀,直到現在都沒有定論,但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後果就是美國與日本開戰,成為二戰的同盟國。

  • 10 # 月關略萌

    在納粹德國橫掃歐洲大陸、義大利稱霸非洲、日寇屠戮中華,整個世界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戰爭炮火洗禮。而美國卻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大發戰爭橫財,頗有一種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架勢。

    然而這美好的一切都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被日本300多架飛機所打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宣佈對日本開戰,這也成為了二戰轉折點。美國加入反法西斯聯盟,大大加速法西斯軸心國的瓦解和失敗。

    那麼,為何日本會做出偷襲珍珠港這種“作死”行為呢?

    一、日本島國資源匱乏,不足以支撐長期戰爭。

    日本進入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後,整體綜合國力快速提高。但在這樣的高速發展中,所需消耗的資源是一個天文數字。按照日本島國自身的資源,根本不能維持這種發展勢頭。對外擴張來攝取資源成了日本唯一的出路,而歐洲英、法、荷等資本主義在殖民地所取得的巨大利益更是給日本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而地大物博的中國成了日本眼中的“大肥肉”。日本在東北經歷了“不抵抗”政策後,更是叫囂著“三個月覆滅中國”的狂言浪語。可是令日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中中國人民對於抵抗侵略的決心和毅力,抗日戰爭成為了拉鋸戰,整整經歷了八年。戰爭的消耗不光是兵力、裝備武器,打的更是補給和資源,這是日本極度匱乏的東西,他們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資源消耗。

    二、“北上”失敗,“南下”觸碰美國利益紅線。

    對於資源方面,尤其是石油等重要的戰爭資源,日本大多依賴對外進口,而美國就是日本最主要的石油進口國。日本製定了“北上南下”掠奪石油資源政策。“北上”指的是對蘇聯發動戰爭,從而企圖奪取石油資源。日本也的確是優先選擇了北上攻打蘇聯,卻不但毫無進展,更是節節敗退。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日本選擇“南下”侵佔英、法、荷等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

    在這種情形下,美國開啟了對日本輸出石油資源的制裁。一來是因為日本長期無法開啟中國戰場的局面,整體國力消耗巨大,購買力大大下降,觸及、引發美國的不滿。二是日本侵佔了資本主義同盟國的殖民地利益,間接的損害了美國的利益,這又觸及到了美中國人的紅線。

    美國的制裁對於本就缺乏石油資源的日本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迫使日本孤注一擲,直接展開了對美國的軍事行動,那就是偷襲珍珠港。日本這麼做除了被逼無奈外,還想著利用這種強硬的軍事態度,迫使美國能夠低頭,撤除對其石油進口的禁令。然而日本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他們不但沒有讓美中國人屈服,反而直接喚醒了美國這頭“沉睡的獅子”,加速了自身的戰敗,可謂“自作孽不可活”。

  • 11 # 藍風破曉

    “偷襲珍珠港”是一場驚天豪賭,日本做出如此膽大妄為的舉動,是因為三個原因:一個野心的戰略,前面的三次成功,一個關鍵的人物。

    1、日本有一個“野心戰略”,決定了“偷襲珍珠港”是重要選項

    (1)野心家的戰略

    日本,是個島國,地震、海嘯常常頻發,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導致日本大陸很多人有著不安全感,唯有大陸才是安全之所在。

    十九世紀中葉,日本出現一個牛哄哄的人物,他告訴人們,日本可以有更宏偉的戰略,這個人名字叫吉田松陰。

    吉田松陰的戰略是這樣的:收琉球,取北韓,拉滿洲,臨印度,以張進取之勢,以固退守之基.....收滿洲逼俄國,並北韓窺清國,取南洲襲印度。宜擇三者之中易為者而先為之。

    說通俗一點,就是先收了琉球島嶼,然後霸佔北韓。

    之後有三策:一是,侵略中國東北,對俄國大地虎視眈眈。二是,取了北韓之後,窺視大清土地,有機會就去搶佔。三是南下襲擊印度尼西亞等地。

    如果是一般人,大家聽完就算完了,因為這牛吹得有點大了。

    但是,架不住有些人認真了,而這些人恰好在後來成為了日本向前發展的棟樑和骨幹,他們一個個聲名在外,他們是:伊藤博文、井上馨、高杉晉作、久坂玄瑞、木戶孝允、山縣有朋等

    這些日本後來的干將,對老師吉田松陰的戰略認可極了,而且,是他們陪著明治天皇一起開始創造日本的騰飛。

    (2)野心戰略實施情況

    1879年,那個接受大清冊封,常常和大清走動的琉球王國,被日本強行佔領。不久後,日本設立了沖繩縣。

    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步戰略算是完成了。

    虛弱的大清只能搖頭嘆息,罷了罷了,讓日本嘚瑟吧!

    勵精圖治30年,1894年,日本打響了甲午戰爭的第一槍,在海上,日本海軍徹底打垮了北洋水師。在陸上,日本佔領了北韓半島,也佔領了遼東半島。

    一個甲午戰爭,反饋出大清的疲軟。一個甲午戰爭,也讓日本徹底成了亞洲小鋼炮。

    雖然,後來“三國干涉還遼”,日本沒法佔據遼東半島,但日本還是完成了一個重要目標:霸佔北韓。順帶著將中國東南寶島納入懷中。

    1931年9月18日開始,日本兵不血刃佔領了我東北三省。

    到這個階段,日本算是又完成了一個目標:吞併滿洲。

    到這個階段,日本已經膨脹到無以復加了,一個個目標的完成嚴重刺激了日本人。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這是一個超級目標,因為是要玩“蛇吞象”的遊戲。

    在侵略中國的同時,日本在1939年的5月和蘇聯幹了一仗,他們想要完成另一個超級目標:侵略俄國。日本人想得太美了,俄國改頭換面成為蘇聯後,發展飛快,已經是工業大國了。

    在朱可夫的鋼鐵洪流之下,日本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損失慘重。就此,日本打消了和蘇聯死磕的戰略。

    日本侵華戰爭的早期,為了戰爭的勝利,從美國、英國等國大量進口石油、鋼鐵等重要戰略物資。

    但是,後來的美國、英國等,開始變招了,對於日本的戰略物資出口逐漸減少,到後面直接斷供。

    這相當於什麼?給日本斷“糧”了。

    當時,東北的大慶油田還沒發現,日本在“缺少戰略物資”的影響下,會大機率陷落在華夏大地的戰爭泥潭中,並會大機率失敗。

    此時,日本面臨一個重要且艱難的選擇,是撤軍回家?還是想辦法繼續戰爭?

    日本選擇了後者,而要支援戰爭繼續的話,必須解決戰略物資的情況。此時,日本大戰略中的第三個就自動出來了:南侵荷蘭東印度公司,那裡有石油,也有橡膠。

    但要南下,有一個大的攔路虎橫在前方,那就是美國。他們在菲律賓有駐軍,在夏威夷有海軍基地。

    於是,那個危險的想法出臺了:偷襲珍珠港,讓美國海軍“癱瘓六個月”,東南亞基本就會收入囊中了。到時候,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飯了,美國大機率就會“談判”了,畢竟,美國那種明哲保身的特點,決定了很難和“亞洲一哥”日本開戰了。

    如果知道美國後來的表現,打死日本人也不會偷襲珍珠港了。

    總而言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為了大戰略的實現,不如此,他們就會退步,他們的大戰略就會很難實現。這是人性的弱點,當事情成功一半時,很難放棄,這加劇了冒險的可能性。

    2、日本敢於偷襲珍珠港,是前三次的成功矇蔽了雙眼

    比人口、比工業能力、比發達程度,當時的日本都遠遠不及美國。如此情況,為何敢於發動偷襲珍珠港,去痛揍世界一哥?

    這裡,就得說說“自信”這個詞了。

    一個自信的人,常常會超級發揮,打敗比他強的人。一個自信的國度也是如此。二戰時的日本就是那個自信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是“自負”。

    日本的自信來自何處?

    來自“不斷地挑戰比他們強的對手”,還能獲得成功。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前,至少獲得了三次大的成功。

    第一次,就是甲午戰爭。

    那場戰爭,沒多人看好日本,因為日本和大清比起來,體量差得太大。但就是那種情況下,日本以小博大,創造了他們歷史中的超級奇蹟。

    甲午戰爭,日本一戰成名。原來,強大的對手是可以戰勝的。日本人信心滿棚。

    第二次,就是日俄戰爭。

    甲午戰爭中的大清,是大而不強,日本獲勝了是有一定僥倖的。但是,1904年開始的日俄戰爭中,俄國可是世界強國啊,這才是檢驗日本戰力成色的磨刀石。

    歷經一年,日本竟然戰勝了強大的俄國。歐洲強國俄國低下了那“高貴”的頭,他們放棄了很多在中國東北的利益,甚至,將薩哈林島等地都割給了日本。

    這一戰,日本人好像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沒有什麼可能,縱然比我強大,依然打得俄華人滿地找牙!

    第三次,就是侵華戰爭。

    中國大嗎?很大。但就是面對泱泱中華,四萬萬人口,日本依然舉起屠刀,大舉邁進。

    先是九一八,日本人兵不血刃地獲得了我東北三省。(當時,日本關東軍的軍人數量遠遠小於東北軍)

    後來,日本不斷蠶食我華北地區,大中國敗了又敗。

    1937年的中日戰爭爆發後,雖然中國軍民奮力抵抗,日本人依然侵略了大半個中國,佔領了很多的地區和城市。

    這樣的結果,讓日本人彷彿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日本有能力,同時是個幸運兒。

    從甲午戰爭後的四五十年裡,日本創造了很多奇蹟。這種情況下,不自負是不可能的,不膨脹也辦不到。

    當時的美國是什麼情況?

    對外沒有打過幾次漂亮仗,一戰也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美西戰爭、美墨戰爭,其規模都不大。規模最大的也就是自己大陸的內戰了(南北戰爭),相比二戰,那都是八九十年前的事情了。

    而且,美華人富裕,富裕的人大多想惜命,不是那種喜歡死磕的主。

    這樣的美國,日本的忌憚指數不高,他們認為有一戰之力。

    之前的一次次成功,矇蔽了日本人的雙眼,他們的心裡彷彿只有一個想法:既然,日本能創造一個個以弱勝強的奇蹟,為什麼不能再創造一次呢?

    昨日的成功是今日失敗的陷阱,好運不會次次光臨,這是千古以來的一個重要法則。只是,膨脹的日本軍隊的高層們無法明白這個道理,或者明白,但做不到冷靜執行。

    於是,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3、一個關鍵人物: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曾經留學美國,他深深地知道美國的強大。

    但是,山本五十六作為軍人,面對美國已經斷了日本人的“重要資源”,面對日本的前途未卜,面對不努力一把,大機率要失敗的真實情況,該怎麼辦?

    他瘋狂了,在1941年上半年就提出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他無法保證將來怎樣,但他知道,國家實現戰略的如此重要階段,應該拼一把!

    不!確切說,不是拼一把,而是要“賭一把”,賭的是國運。以前,日本賭過好幾次國運,都賭贏了,為什麼這次就不能成功呢?

    山本五十六是個賭徒,而且是個超級賭徒,賭技非常精湛,曾經在出使歐洲時,頻繁進入賭場,因為賭術高明,贏錢太多,被摩納哥賭場“謝絕入場”。

    這麼一個賭性十足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司令官,自然敢做出驚險豪賭,或許在他看來,偷襲珍珠港這盤局,無非就是放大了的賭桌。

    山本五十六提出了“偷襲珍珠港”這個賭國運的計劃,神奇的是面對各種壓力,高層們竟然同意了這一計劃,這好像印證了那句話:富貴險中求!

    總之,日本箭在弦上,如果不偷襲珍珠港,就可能面對看得見的失敗,就可能讓幾十年的戰略崩盤,他們不甘心,他們終於打開了地獄的入口.....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大獲成功。此後,日本的大軍快速南下,所到之處,摧城拔寨,戰績喜人,東南亞幾乎全部落入日本的控制範圍了。

    美國被打蒙了,也如日本所推斷“會調整半年”。

    但是,日本沒有想到的是,半年後,美國非常堅決,全面進入了二戰戰場,大軍兵分兩路,一部分前往歐洲戰場,一部分進入太平洋戰場。如此,轟轟烈烈的太平洋戰爭就爆發了。

    實力強大的美華人,一旦也拼了命,日本也就扛不住了,日本被打得節節敗退,最後,還被美國賞賜了兩顆“超級糖果”,製造了兩個人間地獄。

    日本人終於醒了,面對美國、蘇聯、中國的反攻,如果不投降,可能不是亡國的問題。就此,天皇也好,各大臣也好,終於低下了頭,我們錯了,我們願意無條件投降.....

    回到開頭,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呢?

    一是日本大戰略如此,不偷襲珍珠港,一切功虧一簣,日本就要回到平庸的時刻;

    二是,前面三次的巨大成功,讓日本人頗為自負,他們以為還可以創造奇蹟;

    三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是個超級賭徒,他提出了超級賭國運的計劃,並彙報了具體的實施步驟,大家在各種壓力之下,同意了!

    從現在的角度看,日本人是錯了,但在當時那種紛繁複雜的情況下,哪個日本人能拒絕“向前一步是輝煌”的誘惑呢?

    只是,他們在不斷的好運氣支撐下,忽略了一些事情,因為:向前一步也可能是地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房裝修的詳細流程是怎樣的?如何避免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