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情感日記

    人才斷層

    往往會有人提出趙雲、諸葛亮等人是反對劉備伐吳的,因此劉備不願意帶二人出征。在此種觀點下顯得國家大事有如兒戲一般,臣下向君主提出反對意見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東征是劉備稱帝后的第一道國令,那麼全國上下都應該圍繞著一號令進行籌備,不應該因為政見的不同而躲避。

    從馬超、黃忠的病逝時間來看,馬超是章武元年病逝,也就是劉備稱帝的第一年,說明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馬超的身體狀況就已經不行了,而黃忠更是劉備稱漢中王的第二年就病故了。此處想起了《三國演義》裡劉備那句“五虎上將今已去四”,這說明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蜀中國人才斷層比較嚴重。結合開文所講的既定戰略,劉備的夷陵之戰是一個培養中生代將才的良好實戰機會,因此在人員配置上,劉備更側重於人才的培養,在戰前也只對張飛這名老將做了會師隨徵的部署。

    劉備帶了哪些人

    劉備對夷陵之戰具體的部署是:劉備親自率4萬人馬由成都出發東進,任命吳班、馮習為左右領軍,相當於前敵正副總指揮,任命張南為前鋒,偏將軍黃權以及趙融、廖淳、傅肜、杜路、劉寧、陳式等分別統領各部;車騎將軍張飛率所部1萬人馬由巴西郡的閬中南下,兩支人馬相會於江州,即今重慶市,但張飛還未動身即被叛軍殺害。

    除此之外,此次隨劉備出征的還有:尚書令劉巴,侍中馬良,太常卿賴恭,光祿勳卿黃柱,少府卿王謀,大鴻臚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瑋,從事祭酒程畿,從事王甫等。

    諸葛亮沒有跟隨出征的原因

    這個說起來就複雜多了,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角色。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為劉備制定了將來的戰略規劃,表現了諸葛亮傑出的軍事謀略和戰略眼光,劉備也是非常的佩服。

    但是,劉備幾乎所有的重大軍事行動,都不帶著諸葛亮,也就有些微妙。

    夷陵之戰,劉備又是沒有帶領諸葛亮,而把他留在了成都。

    究其原因,或許劉備有幾方面的考慮:

    第一,漢中之戰,諸葛亮坐鎮成都,保障糧草和兵員的輸送,顯示出諸葛亮卓越的組織、協調能力。夷陵之戰,劉備如法炮製,讓諸葛亮作為後勤保障。

    第二,漢中之戰,成都已經到了”男兵女運“的程度,民怨載道,矛盾已經很尖銳。繼續東伐,後方不穩定,也是個大麻煩。諸葛亮坐鎮成都,責任重大。不僅要保障後勤,還需要諸葛亮控制成都的局勢。這個非諸葛亮莫屬。

    第三,劉備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

    第四,諸葛亮是堅定地孫劉聯盟的維護者,討伐孫吳不是諸葛亮的意願。儘管諸葛亮沒有像趙雲那樣力諫,但地球人都清楚諸葛亮的心思,劉備不會帶一個並不積極東征的軍師出征。沒有堅定地意志想消滅敵人的軍師在身邊,恐怕會拖後腿。

    劉備夷陵戰敗後,諸葛亮感慨地說:“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能勸阻陛下東征的行動。”

    看來諸葛亮也想勸阻,但認為劉備心意已決,勸阻無益,也就保持了沉默。

    這就是政治家過招,拼的是內力,不像趙雲,有啥說啥。

    由此看來,劉備東征是勉為其難的事,並沒有得到核心階層的全力支援,也不具備向孫吳挑戰的實力。

    劉備一意孤行,最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2 # 一個歷史過客

    對於蜀漢帝國來說,夷陵之戰是至關重要的賭上國運的一戰,打贏了就能夠重奪荊州,形成諸葛亮隆中對中所設想的荊州與益州,南北對進的局面。若是一旦作戰失利,那麼蜀漢帝國只能接受被封鎖在四川的結局。如此至關重要的一戰,為什麼劉備不帶諸葛亮呢?原因就在於劉備對於諸葛亮的定位與後世的評價不同劉備認為諸葛亮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內政人才,而在指揮作戰方面,並非諸葛亮的長處,所以本著人盡其才的原則,他把諸葛亮留在了後方,做好後勤與內政工作。劉備把諸葛亮看成自己的蕭何,而不是後世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把諸葛亮看成蕭何與韓信的結合體。

    事實上在那個時候,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內政長於軍事的人物。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幾次北伐中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從一開始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依然會出現大熱倒灶的情況,到六出祁山時,打得司馬懿抬不起頭,進步是相當的明顯。從這裡我們也能夠得出這麼一個結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夷陵之戰時,絕沒有後期那樣漸入化境。魏延趙雲需各司其職,馬超不敢用至於為什麼不使用魏延,原因就很簡單了,漢中那裡離不開魏延。劉備對於魏延的賞識人所眾知,正是劉備對於魏延的欣賞與喜愛,才使得他能夠有機會越過張飛成為蜀漢帝國門戶漢中的守衛者。魏延的表現也足夠給力,他所構建的漢中防線,直到蜀漢帝國滅亡時,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夷陵之戰的戰役規模,不是小說中的幾十萬人馬的傾國之戰,按資治通鑑中的說法是四五萬人。劉備關羽張飛作為小說前半部分的主人公,他們的落幕必然需要一場驚天動地的戰役來渲染;而後半部分濃墨重彩的諸葛亮,也需要從一個比較低的起點開始經營蜀國,否則就沒法解釋這樣一個小說中如神近妖的政治家、軍事家卻被困在岐山左近,終生沒有到達長安。

    劉備作戰時候領的最多的就是趙雲,在博望坡之戰、長阪坡之戰等戰役都是追隨劉備左右,後來能夠獨立指揮作戰,也就不跟劉備一起了。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劉備準備伐吳的時候,趙雲是極力反對了,所以劉備不帶趙雲也正常。

    劉備這次出征,沒有帶諸葛亮等人,也沒有帶趙雲這些心腹將領,他只是帶了黃忠等幾個將領,蜀漢沒有派出自己最強的軍隊,打仗自然就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很多人都認為,要是能夠帶著諸葛亮等人,蜀漢是有機會打贏這場戰爭的。

    其實他這麼做也可以理解,因為他確實對關羽的死感到非常憤怒,也想要重新把荊州奪回來,可他是不能不要自己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蜀漢那個時候的局勢還不是非常穩定。

  • 3 # 香姐逛歷史

    夷陵之戰極大程度改變了蜀漢的局勢,在漢中之戰後,蜀漢的發展達到巔峰,劉備也非常自信,這也讓他在處理東吳問題上,出現嚴重失誤。其實這場戰爭,主要是圍繞荊州的爭奪,吳蜀在荊州問題上,一直沒有解決清楚,荊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僅是吳蜀,曹魏也非常想得到這塊地方。

    夷陵之戰趙雲諸葛亮他們都是不同意的,他們認為當前孫劉結盟利大於弊,當務之急依舊是聯吳抗曹,而且是自己失言在先,不能因為關羽一人就撕毀盟約,畢竟北方曹操才是自己一統天下最大的對手,劉備怕他們阻止他報仇,所以都不帶自己就東征了。

    夷陵之戰根源還是在劉備當年借荊州一事上,當時曹操南下劉備尚無立足之基,於是孫劉就締結了一個盟約,就是把荊州借給劉備,等劉備取了西川之後就把荊州還給東吳,但是劉備拿到手的東西豈有換回去的道理,於是雙方就展開了爭奪。

    然後是趙雲,劉備伐吳時,趙雲是鼎力反對的,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入侵東吳,劉備早有此心。夷陵之戰前,諸葛亮和趙雲都不同意伐吳,劉備獨斷專行,一反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常態,是因為他老了。要知道劉備已經六十歲,幾個兒子又不成器,此時不伐吳,此生都沒有機會了。其二,東吳殺關羽奪荊州,劉備師出有名。

    呂蒙奪了荊州之後,不久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能力有限的朱然繼任。東吳名將,周瑜、魯肅、呂蒙相繼早死,劉備這邊,諸葛亮、馬超、魏延、趙雲正當年,這讓劉備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備入侵東吳,是欺東吳無人。

    當然他其實也有帶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只是劉備沒有發現而已。而且在此次出兵之際,趙雲還站出來反對劉備,所以劉備斷不可能用他。

    他留在後方,也能讓劉備心裡更放心一些,成都是他的大本營,他必須要留一個自己信任的人在這裡留守,讓趙雲上戰場上也沒有太大的作用。他沒有帶馬超上戰場,也是有很大原因,首先他需要讓馬超在西部坐鎮,這樣才能讓蜀漢有一個保障。

    此外,馬超一直都沒有被劉備真正信任,畢竟他之前也是一方諸侯,有著自己的勢力,而且他之前的品行也不是非常好,自己多次背叛,劉備不放心他也是很正常的,在蜀漢建立之後,劉備沒有給他什麼實權。

    曹魏還沒有放棄漢中,他們的軍隊還威脅著漢中等地,劉備大軍出擊,心裡還是擔心曹魏趁機對自己的後方下手,魏延在後方留守,對曹魏也是一種震懾,劉備也能夠更加放心去打仗。

    長期被拖在戰場上,讓蜀漢已經無力再戰,就算是諸葛亮等人真的來到戰場上,也沒有辦法改變這種局勢。

  • 4 # 石頭說歷史

    1、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

    歷史中的諸葛亮和《三國演義》中的形象是有差別的。歷史中的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前,主要從事的是政務工作,很少參與軍務。所以劉備稱帝后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繼續從事老本行,總攬全國政務,賦稅糧草的排程是重點工作。

    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必須要保證充足的後勤供應,所以身為丞相的諸葛亮必須留在大後方,他在這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劉備就不需要軍師了麼?實際上,還真是不需要。劉備在疆場上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積攢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對付東吳那些將領,劉備還真有很大的心理優勢。而荊州曾是劉備的地盤,不僅劉備對這裡熟悉,劉備手下那一大批從荊州出來的將領也很熟悉,劉備認為靠自己就可以擺平了。

    當然,劉備也帶了不少軍師、參謀,比如馬良、黃權等人,這些人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2、劉備為何不帶趙雲?

    劉備不帶趙雲有兩個原因。

    一是趙雲曾勸阻劉備東征討伐孫權,觸犯了劉備。二是趙雲有特殊的任務——負責帶兵坐鎮江州,作為夷陵之戰的後備力量,以防劉備前線崩潰。

    事實上,劉備的這個安排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當趙雲得知劉備夷陵戰敗的訊息後,立即領兵前往接應,確保劉備很快在江州站穩腳跟,並收攬了許多潰敗的士兵。孫權得知後,也立即放棄追擊,並遣使向劉備求和。

    3、劉備為何不帶魏延?

    因為魏延當時官居鎮北將軍,全面負責北方重鎮漢中的防務工作,責任重大。

    魏延雖然是一員大將,但劉備手下也有不少從荊州帶出來的將領,可以應對夷陵之戰,所以沒有必要讓魏延參戰。

    4、劉備為何不帶馬超?

    馬超在蜀漢的地位有些尷尬。他入夥時間很晚,在蜀漢並無根基,劉備之所以給他很高的地位,是因為他在西北地區,尤其是對羌族和氐族有很強的影響力。蜀漢建立後,劉備任命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可見他的主要任務是應對西涼地區。

    而馬超對荊州是很陌生的,劉備帶他去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另外,當時馬超身體已經不行了,只能靜養,沒辦法上陣。

    最後總結一下。劉備不帶這些人是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任務,抽不開身。另外,劉備手下的荊州集團有大批較為年輕的將領,他們不僅熟悉荊州的環境,又很有拼勁和戰鬥力,可以一戰。如馮習、張南等人。同時,劉備有很強的自信心,他認為以他的實力對付東吳來說是綽綽有餘的,自然沒必要帶上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等人。

  • 5 # 歷史從哪說

    關羽北伐襄樊,一路勢如破竹,擒于禁、斬龐德震驚了曹操的同時,也給了劉備莫大的驚喜,但孫權違背盟約、襲奪荊州的舉措直接令關羽潰敗、劉備憤怒,孫權而擒殺關羽更是讓劉備怒不可遏。

    對於孫權的小人之舉,劉備雖然憤怒,但還沒有達到失去理智的份兒上,為什麼這麼說呢?

    經過一年半的沉澱、準備,劉備才舉兵伐吳,可見夷陵之戰並不是劉備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戰爭,所以在調兵遣將上也是經過仔細斟酌的。

    諸葛亮-蜀漢劉備之下第一人

    夷陵之戰前,由於法正已經去世,諸葛亮作為跟隨劉備十幾年的元老級人物,不僅對劉備忠心耿耿,同時能力也是無人能及,稱諸葛亮為蜀漢集團劉備之下第一人一點也不為過。

    當初曹操奪取漢中後,給益州帶來了不小的震動,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此時,劉備又正好在公安與孫權對峙,蜀中形勢十分危急,幸虧有諸葛亮和法正鎮守成都,才逐漸安撫了蜀中百姓的恐慌,曹操無可乘之機,益州最終平安無事。劉備此次伐吳,與上次劉備與孫權對峙形勢略同,劉禪尚且年輕,還不足以震懾成都,所以需要諸葛亮的協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征伐不變的規矩,漢中之戰劉備能取得勝利,與曹操在漢水北山的糧草大營被破有直接關係,糧草不足使曹操直接退兵。所以,諸葛亮除輔佐劉禪鎮守成都外,還有負責排程劉備伐吳所需糧草的重任。馬超-羌、胡百姓心中之神

    劉備圍劉璋於成都之時,馬超來投劉備,成都城中震怖,不到十天劉璋投降,可見馬超的威望。劉備平定益州後,由於馬超甚得羌、胡之心,拜馬超為平西將軍,使督臨沮。

    在漢中之戰中,馬超同張飛、吳蘭等屯進兵下辯,而氏雷定等七部一萬多人響應馬超,助馬超對抗曹軍,可見馬超在西北百姓心中的地位之高。

    所以,劉備鑑於馬超在羌、胡地區的威信,在彰武元年稱帝時,遷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並策書說:由於您信義聞名北部邊地,威望和勇武並存,故將涼州託付於您,希望您如咆哮的猛虎般,兼守北方萬里疆域,消除百姓的疾苦。

    以君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兼董萬里,求民之瘼。《三國志·馬超傳》

    所以,劉備交給馬超的任務很明確,就是鎮守蜀漢北方,防止羌、胡趁機作亂,同時協助諸葛亮鎮守成都。

    魏延-巴蜀咽喉漢中的頂樑柱

    劉備平定益州後,孫權討要荊州先禮後兵,劉備親率大軍五萬進駐公安與孫權對峙。不巧曹操在此時佔領漢中,劉備恐益州有失,不得已與孫權重新劃湘水為界,忍痛將長沙郡、武陵郡和江夏郡割讓給孫權,此次劉備可以說吃了漢中的大虧。

    後來,曹操又派張郃侵擾巴蜀邊境,巴蜀人心惶惶。雖然張飛最終大敗張郃,但劉備已經認識到漢中對於巴蜀的重要性,漢中一日不得,巴蜀一日不寧,所以不惜舉全國之力發動漢中之戰,誓要將漢中從曹操手中奪回來。

    漢中之戰的勝利,劉備如願取得漢中之地,在派遣鎮守漢中的人選時,劉備並沒有選擇人氣最高的張飛,而是選擇了名不經傳的魏延,大大出乎群臣的意料。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三國志·魏延傳》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三國志·魏延傳》

    所以,劉備為了防止在伐吳時,湘水劃界的悲劇重演,沒有帶魏延出征,而是讓魏延繼續鎮守漢中。

    趙雲-君信臣忠劉備的心腹大將

    趙雲自與劉備結識,深受賞識,處理完哥哥的後事後,便到鄴城追隨劉備。後在當陽長阪坡於亂軍中救劉禪及甘夫人,又在孫夫人回東吳時,截回劉禪,可知趙雲對劉備的忠心。

    劉備入川時,由於孫夫人驕橫,縱容手下肆意妄為。劉備以趙雲嚴肅莊重,任命他掌管家內事,足以說明劉備對趙雲的信任。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關羽、張飛、黃忠皆已去世,身邊既有能力有值受信任的將領中,可以說趙雲是第一位的,但劉備伐吳卻沒有隨軍出征,是因為劉備伐吳前,趙雲曾極力勸諫,才使得被留督江州?

    江州位於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三面環水、地形險峻,是巴郡扼制長江水道的咽喉所在,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所以劉備留趙雲督守江州,並不是遭棄用,而是別有用心。

    向東,由於劉備伐吳的進軍路線是由巴東郡出發,沿長江南岸而下,直取東吳,倘若劉備戰事不利,趙雲可順流長江而下進行支援。向西,蜀漢的權力中心成都位於江州東部,此時荊州已失,益州是劉備唯一的立足之地,一旦成都有變,諸葛亮不能平復,趙雲可在第一時間馳援成都,確保成都萬無一失。向南,南中諸郡一直都是蜀漢不穩定部分,很可能會趁劉備伐吳之機搞點事情,如果影響較大,當地駐軍不能平定,趙雲可沿長江而上協助地方平定動亂。向北,假如曹丕趁劉備伐吳之際,由漢中或者涼州進攻蜀漢,若馬超、魏延不敵,趙雲可依嘉陵江、宕渠水北上漢中,或由西漢水進軍陰平郡、武都郡,協助馬超、魏延防禦曹軍。總結

    在後來看,夷陵之戰的確是關乎蜀漢國運的戰役,劉備沒有帶上諸葛亮、馬超、趙雲、魏延看似是意料之外,其實是在情理之中。

  • 6 # 公子無忌shy

    關於夷陵之戰這場戰爭和劉邦率領的將領問題,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策曰:“朕以不德,獲繼至尊,奉承宗廟。曹操父子,世載其罪,朕用慘怛,疢如疾首。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於氐、羌率服,獯鬻慕義。以君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兼董萬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懷保遠邇,肅慎賞罰,以篤漢祜,以對於天下。”

    可以看出,劉備稱帝后,因為馬超在羌族、氐族人中的威望,讓其鎮守北疆,這可以看出劉備的雄心,為將來北伐做準備,收服西北少數民族勢力。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最後我們來看趙雲,因為在劉備要領兵攻打東吳的時候,趙雲進行了勸諫,所以劉備在進行夷陵之戰的時候,留趙雲都督江州,這個舉措一部分是對趙雲的不滿,另一個可能也給後方留下信任的武裝力量,畢竟他帶走蜀漢的大部分軍事力量。

    為什麼要帶這些人呢,我們首先看一看,歷史上堪稱豪華的漢中之戰,奪取漢中時,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在這場戰爭中劉備方投入的兵力預計在三到四萬,但是卻打敗了曹軍是五萬大軍,陣斬夏侯淵,同時在曹操的十萬援軍趕到後,依然迫使曹操退兵。

    夷陵之戰的失敗另外一方面是對敵方的認識不足,這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對荊州之戰的認識,個人猜測,蜀漢朝堂的戰後總結應該是東吳的偷襲和叛徒的出賣造成關羽的腹背受敵;第二個是對敵方將領的評估錯誤,應該是劉備吃慣了關羽、張飛這種大魚大肉,錯誤的認為,不是這個級別的都不配重視,而忘記了自己這次有沒有派出這個級別的將領,所以被孫桓所阻擊,導致戰術的流產,最終早場了火燒連營的慘敗

  • 7 # Crazy灬歷史

    夷陵之戰在戰前也並非定位為關乎國運的戰役,在劉備失去荊州既得利益之後,夷陵之戰的動機很單純,就是收回故地。從巫縣到猇亭的這一路太過順利,包括秭歸這樣的重鎮都沒有太費功夫的拿下,但這也不應該會改變劉備的既定戰略,在夷陵以東的江陵如果拿下,就算是完成了東征任務,所謂“踏平吳郡”也僅僅是為戰爭造勢,作為一個軍事家,劉備深知想以五萬人的軍隊吞併東吳幾乎是痴人說夢,這裡的口號如同諸葛亮北伐時所提出的收腹中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吳班為巴蜀本地將領,在後來的蜀國北伐中屢立戰功,是一位不錯的武將;馮習為荊州一地的將領,隨劉備入蜀,在現在的武侯祠有馮習塑像,可見其地位之高;陳式為劉備一派的早期將領,從基層幹起,戰功赫赫;黃權為巴蜀本地將領,為人足智多謀,擅長策略,後來戰敗歸魏。

    另外,像法正和黃忠沒參加,是因為他們這個時候都已去世,而張飛本來是要一起參加的,只是被範強、張達所殺。可以說,夷陵之戰,劉備將能用的將和兵,都帶上了。

  • 8 # 混沌聊史

    諸葛亮作為蜀漢“大管家”,需要坐守成都

    諸葛亮在蜀漢集團內部大多數時候扮演的是“蕭何”或者說是“荀彧”的角色。劉備不帶諸葛亮其實和曹操每次遠征都不帶荀彧一樣,大本營需要能人坐鎮。諸葛亮在蜀漢集團內部威望高,能力強,無疑是坐守大本營的最佳人選。當年劉備入蜀的時候,也是留諸葛亮坐守荊州大本營,直到後來龐統身亡,諸葛亮才入蜀。蜀漢集團將大本營遷往益州後,劉備的每次出征也是留諸葛亮坐守成都,比如與曹魏的漢中之戰就並沒有帶諸葛亮,這次當然也不會例外。

    魏延作為蜀漢大將,需要鎮守邊疆以防北方之敵

    魏延頗受劉備器重,早在劉備任漢中王時,便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坐鎮漢中,漢中毗鄰曹魏,而蜀漢與曹魏是世仇,蜀漢與東吳作戰,肯定得防備曹魏從背後捅刀子,因而鎮守漢中同樣也是一個非常艱鉅而又重要的任務。毋庸置疑,魏延是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所以劉備也就不可能帶魏延出征。

    馬超患病,不能出征

    夷陵之戰開始於公元221年7月,而馬超於公元222年,曾因病重臨沒上疏,據曾可推斷夷陵之戰前夕,馬超很有可能已經患病而不能跟隨劉備出征。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劉備對馬超可能不太信任,其實馬超在蜀漢並沒有得到重用。表面上看劉備雖對馬超屢屢加官進爵,實際上馬超根本沒啥實權,比如涼州牧,當時涼州還是掌握在曹魏手中,所以蜀漢的這個涼州牧根本含金量不高,與魏延的漢中太守根本沒法相提並論。其實劉備實際在乎的是馬超的名,而不是馬超的人,當年勸進劉備進漢中王便是用了馬超的名。馬超自己也應該感覺到了劉備對他的不信任,所以才在臨沒上疏中特意請求劉備護全其從弟馬岱。

    趙雲因反對伐吳而不被信任,被令留守江州

    劉備稱帝不久,便提出了伐吳的國策,而當時趙雲是公開表達反對意見了的,在趙雲看來,該打的應該是曹魏,曹魏滅亡了,東吳自然就臣服了,所以“不應置魏,先與吳戰”,但劉備並沒有聽從趙雲的忠言,而是執意伐吳。趙雲也因為提出了反對意見,而沒有隨劉備出征,最後被留守江州。

  • 9 # 豫北老崔

    三國之中有三次大戰被我們廣為傳唱,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受演義的影響我們潛意識裡都認為這三次大戰都是以少勝多,其實不然,正史中很多與演義有出入,並非都是以少勝多。

    魏蜀吳三位雄主其實都想一統天下,只不過互相壓制而已,劉備作為三國最弱的存在自然不能一直選擇繁衍生息,畢竟國力還有實力而言都比不過曹魏和東吳。劉備想要奪取天下勢必要與東吳的曹魏交戰,然以蜀漢的能力是無法戰勝曹魏的,只能先消滅東吳在圖後進。正好東吳發不義之戰讓劉備有了藉口興兵伐吳,可是讓很多人疑惑的是既然夷陵之戰關係蜀漢的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趙雲在正史中同樣沒有演義中那樣出色,趙雲只是一位護衛統領,當然趙雲的武藝無可厚非,劉備需要趙雲保護其家人,畢竟古代戰時也不乏很多暗殺刺殺的行為,有趙雲保護自己家眷可以讓劉備沒有後顧之憂。演義中趙雲是不敗將軍,其武藝勇冠天下,有趙雲在蜀漢可以震懾曹魏和邊境外族,畢竟劉備是討伐東吳,帶著絕對優勢的兵力,自然要留趙雲在蜀漢之中。

    馬超在演義中是劉備五虎將,可是馬超是帶兵投誠其本身就是一方諸侯,對於劉備而言馬超的身份與自己無異,馬超西涼軍異常驍勇要提防當時的邊境。劉備討伐東吳無論天時地理人和都有巨大的優勢,況且東吳當時已無名將,劉備又是帶著蜀漢的全部家底去攻打東吳,曹魏對蜀漢也是虎視眈眈,所以有諸葛亮、趙雲、馬超和魏延鎮守蜀漢,曹魏不敢冒然來犯。

    最後就是劉備對東吳的小覷,當時東吳可以說沒有獨當一面的人物,劉備征戰多年自然對東吳一些文臣武將熟悉,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東吳人才可以說屈數可指,劉備又是一位帶兵有方的諸侯,其認為東吳可以輕鬆拿下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帶那麼多精兵悍將。

    作為三足鼎立的雄主既然要發動夷陵之戰自然要經過深思熟慮,其不帶馬超諸葛亮魏延等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畢竟蜀漢除了東吳還要面對曹魏和周邊外族。歷史結果卻是劉備敗於東吳,致使蜀漢一蹶不振,劉備也託孤白帝城。

  • 10 # 史海爛柯人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看似牢固,但矛盾也在悄然滋生。面對劉備集團的日益強大,東吳方面也日益不安,周瑜、魯肅死後,孫權和呂蒙基本達成了共識——誅殺關羽、奪取荊州。

    襄樊之戰時,呂蒙趁關羽同曹軍鏖戰,來了個白衣渡江,不僅奪取了荊州,還誅殺了關羽。由此,孫權和劉備徹底撕破了臉。儘管包括諸葛亮等人在內的不少文臣武將,都不太贊成劉備舉兵伐吳,可劉備還是堅持親征,企圖復荊州、滅東吳。

    在許多歷史小說和影視劇裡,都過分放大了諸葛亮和五虎上將,給人以劉備不善領兵的錯覺。事實上,劉備在世時,才是真正領兵作戰和運籌帷幄的核心人物,蜀漢的江山也不僅僅是靠著孔明的記載奪來的。

    就武將而言,正史中並無所謂的“五虎上將”。當然,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等人,也著實算得上當世名將,故而陳壽才在《三國志》中設有《關張趙馬黃傳》。

    那麼,事關蜀國命運的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何沒有帶趙雲、馬超和魏延等人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劉備在調兵遣將時並沒有什麼失誤,之所以不帶以上三位將領,是也經過反覆忖度的。

    歷史上的趙雲雖有常勝將軍之美譽,比起關羽、張飛等人,還是遜色不少,更適合擔任警衛和接應工作。這樣的猛將,平時帶在左右或是命為先鋒,都純屬正常。可是,夷陵之戰時,劉備身邊也算得上是戰將如雲,像趙雲這樣的心腹置於大軍的後翼,反而更穩妥。

    再說西涼猛將馬超,劉備自收服馬超起,就心存戒備。按照馬超的影響力和軍事才華,不說比關羽、張飛出色,也絕不會比他們二人差太多。可是,但凡有關係大局的任務,劉備並不會太過放權於馬超。更為重要的是,馬超歸蜀後身體似乎也漸漸暴露出了問題,也不太適宜參加大戰了。

    至於說魏延,那可以算得上是劉備留在大本營的一張王牌了。要知道,劉備奪取漢中後,便選任魏延駐守漢中,而這個位置,不少人原本都覺得勢必會歸張飛。不管如何,從劉備的安排可以看出,他很欣賞這個人,並且將漢中交給了魏延。

    從前文可以看出,劉備對趙雲、魏延各有安排,對馬超則是介於可用與不可用之間。與此同時,劉備領兵出征時,身邊也是文臣武將雲集,絕不可能將所有的心腹一併帶到前線,畢竟蜀地、漢中都是新得不久,萬一出征不利,再丟了大本營可就不划算了。

    至於說不帶諸葛亮,一來是需要有人在後方總覽全域性,二來是因為劉備身邊並不缺優秀的謀士,更為重要的是,劉備自己多年縱橫沙場,可謂是個文武兼備的雄主。拋開歷史演義不談,劉備東征,還真不是離了諸葛亮就玩不轉。

    當然,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穩操勝券的。劉備雖然幾乎調動了全部精銳,帶著大批文武官員東征,卻還是敗給了年輕的陸遜。歷史就是這樣,往往會因一場戰爭而改變發展軌跡。當然,夷陵之戰中蜀漢的慘敗,歸根結底還是雙方實力懸殊的結果。

  • 11 # 東方史話

    關乎國運的夷陵之戰,劉備帳前聽令的竟是一堆二流的謀臣將士。這究竟是劉備不得眾望,還是另有原因,且聽東方君一一道來...

    連敗到連勝--劉備自信心逐步建立的過程

    劉備前期的創業之路極其坎坷、屢屢失敗,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直到赤壁一戰,燒得曹操不敢再下南方,劉備得以一絲喘息之機。隨即揮師西進,短短時間內迅速掃平劉璋、張魯及南蠻勢力,荊州、益州進入囊中,進而登基稱帝,建立蜀漢。赤壁之戰開始,劉備攻必克、伐必勝,敗績幾希。特別是鎮守荊州的關羽北伐中原,水淹七軍、逼降於禁、擒殺于禁。一時間蜀漢政權威震華夏,逼得曹操都甚至準備遷都以避鋒芒。

    劉備為何“急令智昏”,執意伐吳

    諸葛亮初出茅廬之時,曾給劉備獻上平定天下之策: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至此,《隆中對》所言“據有荊、益”的第一目標已經實現,下一步便是“北向中原”。

    關羽“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但慘遭孫權背盟誘殺,荊州全境落入孫權手中,隨即孫權向

    魏稱臣,導致蜀國腹背受敵。此時,劉備若“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以一隅之力獨抗魏國大軍,必落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劉備作為攻伐一生的君主,漢室復興的理想尚未實現,他必須繼續帶領臣屬朝著目標前進,哪怕困難重重。況且東方君想來,他是對當時局勢進行過深入分析,才會推斷出伐吳的合理性。

    彼時魏國曹操新喪,吳國老將凋零,恰是諸葛所言“天下有變”之際。此消彼長,正當征伐時機。魏國曹丕立國未穩但家大業大,不可擅自征伐。而吳國呢,第一無良將,第二新收荊州人心不穩,況且劉備連年得勝,還有張飛等“萬人敵”名將在手,所以,劉備斷定伐吳穩操勝券,乃是上上之策,可一舉殲滅實現與曹魏南北對峙。

    於是,他正好打著為關羽復仇的幌子,佔據著道義制高點,名正言順地力排眾議,統兵伐吳。

    劉備為何不帶一流帶二流

    當時關羽、黃忠、法正已死,張飛也在帶兵和劉備會合路上被部眾所殺。一流人才中只剩下諸葛、趙雲、魏延、馬超,但他們各司其中所以未隨命帳中。諸葛亮是劉備眼中的內政人才,在劉備死前一直專管行政,從未參與過蜀漢大的戰事。所以當時他作為蜀漢丞相、錄尚書事,假節鉞,坐鎮朝堂,處理政事,保障軍需,分身乏術。歷史也沒有作出記載諸葛對此役的判斷。趙雲不贊同伐吳,都督江州,震懾國內;魏延守備漢中,防備曹魏偷襲;馬超自歸蜀後,戰意已失,只是擔任榮譽性職務。

    所以,劉備伐吳帶的都是二流人才,但都是劉備眼中的後起之秀,謀臣有黃權、馬良、程畿等,將領有吳班、馮習、張南、傅肜、沙摩柯等。劉備根據自己先前對局勢的判斷,認為憑藉優勢兵力以及一班後起之秀,必可一鼓作氣拿下東吳。只是,他沒想到局勢發展超出了自己的判斷。

    夷陵之戰的結局

    夷陵之戰前期,戰事發展確如劉備所料,蜀軍勢不可擋,連下東吳數城。但那是東吳小將陸遜力排眾議實行的以逸待勞之策,目的在於暫避兵鋒,消耗蜀漢攻勢。之後更是擇機反攻,火燒蜀漢連營八百里,打得蜀軍全線潰退。遭此打擊,劉備鬱鬱寡歡,最終患病身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自己媳婦都不喜歡自己男人在外面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