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侃解密三國

    雖然是同一個益州,但是卻已經是不同的情況!

    《隆中對》稱益州“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以說把益州當成了一個金疙瘩,能得到就是撿到寶了。

    《出師表》卻又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前面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到這裡變成了疲弊的益州。

    把兩者的時間算一下,看下之前發生了什麼,中間發生了什麼?就能看出原因。

    《隆中對》時,諸葛亮剛剛出山,時間在208年,赤壁之戰前,此時益州的主人還是劉璋。而劉璋是接替其父劉焉掌控益州的,而劉焉在黃巾之亂後不久提出了讓重臣鎮守四方,自己去了益州,其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而益州因為比較閉塞,所以受到的戰亂影響較小,相對比較穩定,很多中原、三輔以及雍涼地區的人口遷移到益州避難,益州的人口和生產都有所增加,所以諸葛亮此時說益州時天府之國,沃野千里。

    《出師表》時,是諸葛亮準備北伐,時間是227年,相比《隆中對》此時已經過了將近20年,其中夷陵之戰一戰,蜀軍死傷殆盡,精英死傷、流失大半。然後諸葛亮又開始平叛,攻伐南中,再次死傷很多,雖然經過諸葛亮的治理有所恢復,但是長期的用兵已經掏空了益州,到蜀漢投降時僅有94萬左右的人口,不及現在的一個人口大縣,可以想見益州凋敝到何種程度。

    兩次評價都是準確的,只是時間不同,益州雖然還是那個益州,但是人口、資源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 2 # 手機使用者5571187403

    《隆中對》形容益州時,講話的物件是劉備,劉備此時勢單力薄,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所以益州對此時的劉備來說是一塊肥肉。

    《出師表》描述益州時,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卻只佔有一個州,實力太小了。

    就好比一個平民人擁有1億的金錢很多很多,而一個國家擁有10的金錢,那就太少了。

  • 3 # 史裡淘聲

    也不是截然相反,只是兩個時期的社會發展情勢不一樣,從而引發諸葛亮對兩個時期的益州發表了不一樣的觀點。

    《隆中對》發表時期的益州

    《隆中對》是諸葛亮出山前寫的文章,裡面闡述了他對當時天下形勢的看法。諸葛亮認為那個時期的益州是“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就是說,益州是富饒的天府之地。當年劉邦就是從這裡成就帝業的。諸葛亮建議劉備看準時機佔領劉璋的益州,以益州為後盾一定會象劉邦一樣成就大業。

    劉備依照諸葛亮的建議,果然佔據了益州,並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國,使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計劃終於實現。

    接著,諸葛亮進行北伐,以圖恢復漢室之大業。然而,幾次北伐之後,諸葛亮有所感觸,深知大業之難度。所以最後一次北伐時向劉禪寫了一篇《出師表》再次闡述了對益州的看法。他在裡面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是益州當下乃疲弊之地。

    《隆中對》中益州是“天府之地”與《出師表》中益州是“疲弊之地”,二者的理解。1,《隆中對》發表時的益州。

    諸葛亮發表《隆中對》時的益州,當時是劉璋的地盤,劉璋治理多年,百姓安居樂業,且益州肥肥沃土地資源豐富。如果佔據了益州,加上荊州,兩地都為資源豐富,經濟富饒,這樣可以為劉備部隊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

    而荊州丟失後,劉備所需戰略物資就只得從益州獲取了,這必然給益州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從而導致益州疲弊。

    2,出師表》中所說的益州

    這時的益州經過了劉備和劉璋之間三年的戰亂。這三年戰亂極大地消耗了益州的經濟。況且劉備佔領益州之後,又發動了漢中和夷陵之戰,兩次戰役基本上耗盡了蜀國的家底。

    所以,此時的益州急需休養生息。可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接著又進行北伐,如此常年累月的戰爭,益州哪裡消耗得起呢?

    需要指出的是,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益州疲弊,應該還有另一層深意,那就是堅定劉禪北伐的決心,因為益州疲弊,蜀漢偏安一隅非長久之計,只有北伐成功,蜀漢才能繼續維持。

    可惜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卒。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DC管理系統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