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井夫子
-
2 # 拼搏1514878035
歷史上有電的時間並不長,更多的是沒有電的時代,那麼沒有電的時代人們用什麼照明呢?
周代之前,人們是用柴火照明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當時的生活方式最好的寫照了,柴火作為照明工具是最不方便危險性也是極高的。
戰國時期出現了油燈,這是一種經常見於影視劇中或者文學作品中的照明工具。當時的楚國有一種燃燒動物油脂的燈,把燈芯放在油脂中燃燒用以照明。這種油脂叫做“膏”,“蘭膏”就是在油脂當中加入香料。 古代沒有電人們用什麼照明?古人除了能用蠟燭還能用什麼? 每一種物品的出現,都是具有很大的意義的,油燈自然也不例外。前面所講的薪燭,想一想,燃燒的時候必須得人拿著,還得一直看著,不然指不定什麼時候就得鬧出火災來,十分費力,不僅如此,那煙燻得也讓人受不了,時間一長,人們必定會研究出更合適的物品來代替。只不過,動物油脂價格不便宜,富人家才能用得起,所以當時雖然出現了,但是能用的人並不多。
漢朝時期平民百姓家裡還用用油燈的,皇宮貴族中已經有蠟燭出現了,多為各地進貢的。屬於稀有的物種。不過當時的是蜜蠟,與現在的蠟燭還是有天壤之別的。
唐朝的蠟燭就已經比漢朝要好的多了,不過唐朝的蠟燭也是富家才能用的起的。但是不是得剪芯的,因為李商隱說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家也比較有錢呢。
宋朝開始蠟燭就普遍了,特別是操辦婚禮事宜,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蠟燭,當時的蠟燭也是個高消費產品。古代宮廷的蠟燭製作也精細,據說燃燒以後能散發出香味。
最後我們感謝一下愛迪生老人家。
如今,夜生活是許多人脫離白日工作繁忙的最好方式,其實這也得益於電的出現,才能讓讓本來漆黑的夜晚,也能如此燈紅酒綠。可是古代,還沒有電的時候,人們又是怎麼照明的呢?
火,自從發現之後,一直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烹飪,可以防身,當然,晚間也可以照明。
但是,火焰本身也具有相當大的危險性,所以,古人又發明出來相對安全的照明方式,其一就是蠟燭。
其實蠟燭,應該是起源於火把,在很早以前,人們發現把脂肪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就可以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而漸漸的,這樣的植物,開始變成了燈芯草,人們會收割燈芯草後曬乾,剝去綠色外皮,取其木髓製成燈芯。把燈芯浸入家裡廚房剩下的一些邊角料油,最好是熱乎乎的羊油,待燈芯將油吸乾,一根燈芯草蠟燭就製成了。一根燈芯草蠟燭通常長30釐米,能持續燃燒15分鐘左右。
而說回蠟燭,其實最關鍵的一個成分,就是蜜蠟,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中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而且蠟燭在某些時候,還是比較名貴的物品,《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
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所以,許多電視劇中,不論什麼朝代,家家點蠟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古代人民的“燭”,實際上就是照明的柴火。
在春秋時候,人們稱呼燃薪為燭,直到漢魏以後,才有“燈燭”兩字作為屋內照明的專用名字,而屋外仍燃薪為燭。
古人夜間行事,如果人比較多,則在庭院內點燃很多薪燭,名謂“庭燎“。燃於門外,則叫“大燭”;都是“照眾四明”。凡是庭燎,大燭,都由人用手拿著。
那古代的燭是如何製作的呢?先說大燭,在周代,庭燎的大燭,以葦為中心。有的大燭,中間用上一百根葦,外面用布纏繞,中間灌蜜。因當時還沒有從蜂蜜中提取蠟得技術,所以用蜜蠟塗在葦上,以增強其耐用性。
另一種為手燭,製作比較簡單,就是用薪柴紮成柴束,既不纏布,也不塗蜜。由於是在室內燃燒,如果纏布塗蜜,則有惡臭,使人難以忍受。這種手燭,燃燒得非常快,必須隨時有人添柴加薪。
而到了戰國,油燈終於出現了,這也是照明的一次重大改革。因為有了膏的出現,其實就是指獸類脂肪,即把芯放在油脂中,燃以照明,蘭膏,就是往其中新增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