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很幸福
-
2 # 滿樓說書
晚清海軍建設,共四個海軍,一是北洋水師,一是南洋水師,一是廣東水師,還有一個是福建水師。
這四個水師各負其責,北洋主要防衛北方海域尤其京津安全,南洋水師由兩江總督管轄,主要負責南部海域,廣東水師負責本省和南海區域,福建水師主要負責與臺灣聯絡。
從這個佈局可以看出,清廷對海軍的任務是守衛海口,而絕沒有挺進外洋與敵人作戰的打算,由此可以知道,一旦發生海戰,必敗無疑。
換言之,從一開始,清廷對海軍的錯誤就不是戰術的,而是戰略的。即便把這四支海軍合併,甲午年的海戰恐怕也未必有勝算。
用最直白的話來說,清廷的海軍,不管其規模還是目的,都是用來看家護院的,而不是用來出海作戰的!
就拿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造頤和園之事來說,其歸根結底,還是對海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否則的話,不要說去挪用本就有限的海軍經費,就說一堂堂大清帝國,一支海軍如何夠用呢?
要知道,海軍從來就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從來就是一戰定生死的。
十九世紀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其主流是以武力開拓市場甚至強佔殖民地,清廷昧於世界大勢,坐視鄰國以侵略性姿態突然崛起,這無疑是為後來的半個世紀埋下了禍根。
正因為慈禧太后(或說清廷整個決策團隊)對北洋艦隊的戰略定位是“看家護院”而從來沒有想到要用這支艦隊去遠洋作戰,這種淺嘗輒止的婦人心態決定了最終的失敗命運。
也正因為戰略上的不重視,才有停止購艦的愚蠢短視之舉,並最終釀成了割讓大片國土、賠償上億兩白銀的惡果。
最具諷刺的是,清廷拿得出賠償的鉅款,卻拿不出繼續發展海軍的錢,女人與孺子當國,可悲可嘆。
戰略上已經輸了如此徹底,還談什麼戰術呢?
以大東溝海戰論,無論北洋水師還是日本艦隊,其實都是一場亂戰,幾無戰術可言,或者說,之前制定的戰術全部亂套,畢竟兩支都是沒有戰鬥經驗的船隊!
然而,說這些有什麼用呢。
-
3 # 達o芬奇密碼
黃海海戰雙方打成平手,雖然日軍利用世界最先進的旗艦速射炮擊沉北洋四艘軍艦,但日軍也傷亡慘重,雙方自行撤離戰場。但由於北洋水師沒有能力修復戰艦。只能儲存實力,不再出戰。而日本卻敢挑戰兵家大忌,艦船對要塞(利用軍艦攻佔山東半島,包圍北洋水師)結果山東巡撫是翁同和安排給李鴻章的仇人。所有人見死不救。北洋水師被圍半個月,丁汝昌自殺,北洋水師投降。而清朝大臣(清流)只知道罵李鴻章丁汝昌。甲午戰爭沒結束,丁汝昌就被判了死刑。
-
4 # 雲海一駒
過程不用多說。戰術有問題,但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當日本人處處挑釁尋戰,而清政府卻處處避戰。所以當日本人找到最佳戰機時,也是清政府必敗之時!張學良的不抵抗與此如出一轍!所以亮劍精神才是中華民族必修一課!
-
5 # 郝大成
戰術的制定是要基於本身的能力和決策者的魄力。能指望一個老太太有魄力嗎?指望自稱奴才還被更多奴才掣肘的李中堂就更沒戲了;至於連魚雷艇隊都無權指揮的丁軍門就別提魄力了。要說具體的大東溝海戰,原本以掩護陸軍登陸為主要任務的北洋水師,不可能制定出海上決戰的戰術和作戰準備。大口徑榴彈不足,超勇揚威速度不快,開灤煤礦不給優質燃煤,速射炮嚴重不足,沒有瞄準裝置,還是用黑色火藥,還要保證陸軍不受到海上打擊....那麼,用什麼戰術能打贏?
回覆列表
得邀幸甚。
世間之大,任何問題都不會是單純的孤立存在!嚴謹的說,十九世紀後清海軍還是取得過一些勝績的,比如186幾年福建沿海以舢板對鐵甲艦。但是,要特別指出的是,清海軍在進入洋務時期後的海戰,其戰績之差令人髮指!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後勤保障不足。由於奉行拿來主義,造成了缺失武器裝備系統化維修養護。這點在黃海大戰上特別突出。
2.基礎工業薄弱。彈藥等耗材無法足額供應,基本上屬於打一炮少一炮。而且也間接造成了部隊訓練不足,實彈經驗低下。
3.國民教育落後。在那個識字就是有文化的年代,讓一幫文盲半文盲如何操作艦隻巨炮?雖有國外技師教導使用方法,但是怎麼可能讓一群連最基本的拋物線,甚至三角形都不懂計程車兵去學懂操作?頂多是之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海上風浪稍微大一點就打不準炮,一旦陰天沒星星就找不準航線。怎麼打?全靠送人頭!
4.政治體制弊端。外行領導內行情況極為嚴重,指揮專業化程度不高,特別是整個國家政治腐敗引發的軍隊腐敗,使得本就低下的軍隊自信心更加脆弱,一旦受挫輒懷疑自我,打不了硬仗,遇到頑敵就跑。更遑論還得加上保皇派與洋務派暗鬥的政治制肘。
5.國際環境惡劣。中國是一塊大蛋糕,列強絕不希望看到一個復甦的中國,所以在打壓清廷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但凡清廷外戰,想買武器彈藥千難萬難,偶爾買到,還不乏假貨。特別是慈禧的萬國宣戰,更使得中國成為了各國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