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總經理

    據我所知:此政權乃松贊干布認為是實際王國者,8世紀末葉以後,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王者之間發生混戰。

    公元843年,論恐熱帥兵20萬攻鄯州,爾後整個河西,隴右的吐蕃邊將都捲入作戰,混戰長達20餘年,公元866年,論恐熱為拓跋懷發所殺,餘部帥眾投降唐朝。

    發生在吐蕃內部的奴隸平民暴動,蔓延到了全國,導致吐蕃王國突然滅亡。

  • 2 # 狼行萬里111

    吐蕃是當時可與唐帝國、阿拉伯帝國相提並論的一等一的超級強國,唐朝的安西四鎮就是湮沒在吐蕃的兵鋒之下,吐蕃切斷了唐朝和西域的聯絡。特別是松贊干布統治時期更是強盛一時,不是我們打不過吐蕃,尼瑪,吐蕃在青藏高原,高原反應太嚴重啊。李世明派兵攻打吐蕃也幹不過人家啊。所以我們只能把公主遠嫁給吐蕃國王。

    因為後來的吐蕃已經陷入了,對外擴張導致民生凋敝但可以獲取財富和疆域、平衡和籠絡地方豪門的精神需要佛教勢力、興佛耗費的社會成本又需要對外擴張來彌補的死迴圈。這就是歷史的邏輯性和慣性,即便把末代贊普換成松贊干布也不一定能夠逆轉這種局面,就像曾有人假設,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是不是明朝就不會滅亡了一樣。

    當一個國家內部矛盾尖銳到,以刺殺贊普為解決手段的時候,就是再英明神武的君主,也解決不了問題。

  • 3 # 手機使用者60429491149

    大家都知道唐王朝的歷史地位,而其實吐蓄王朝也與唐王朝一樣。吐蕃王朝崛.起於青藏高原,在中國的統冶長達二百多年,在八世紀未達到鼎盛。在吐蕃王朝強盛時期,其疆域離長安城不過千里,東北到達寧夏,在南邊快到喜馬拉雅山的山地,東南大理國是其附屬國,可見其疆域之遼闊,實力之龐大。在唐朝時與唐交戰互為勝負。

    吐蕃王朝是松贊干布建立的,他使王朝規模化,制度化,不僅統一了文字,還制定了律法,使王朝走上了正規的模式。而文成公主的嫁入,更是帶.入了唐朝的先進文化,使吐蕃王朝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如此強盛的王朝怎麼猝然滅亡了呢?

    八世紀末葉之後,吐蕃統冶階級的內部矛盾開始激化,王室內部之間互相爭奪,將領之間又常年發生混戰,使吐蕃陷於分裂。

    吐蓄王朝自朗達瑪死後,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據一方,互爭權位,攻伐不已。

    公元843年東北部鎮將混戰,論恐熱率領二十萬大軍攻打鄯州(今青海樂都)守將沒盧氏尚婢婢,而後,整個河西,隴右的吐蕃邊將都捲入了這場混戰,長達二十餘年,公元86‘年,論恐熱被拓撥懷光所殺,這場戰亂才平息下去。

    吐藩本部的奴隸,平民,爆動大規模起義。從吐蓄東開部開始的雙隸平民起義很快蔓延到整個吐蕃全境,致使吐蕃迅速滅亡。

  • 4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吐蕃王國曾經是與大唐帝國、回紇汗國、南詔王國、阿拉伯帝國等強大政權,鼎足而立的強國,相互間雖多有激戰,但最終各保疆域、得以共存。

    但強大的吐蕃王國的滅亡卻絕不“猝然”,它經過了一個激烈的內爭過程。公元838年,極度崇佛的赤祖德贊普熱巴巾被殺,其兄達磨被反佛的大臣韋•達納堅、那囊嘉察赤本傑等擁戴下,成為新的贊普。他們一反前任贊普時期,對僧侶的過分保護,廢除了“七戶養僧”及對僧不恭即入罪的法律,緩解了當時吐蕃政府的財政緊張和社會矛盾。但之後,達磨贊普的反佛運動,逐漸走向了毀佛滅法的極端,吐蕃國內大規模關閉寺廟、毀壞法器、經書,僧侶被勒令還俗。。。。這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動盪,大批崇佛的官員逃亡和反抗,內戰一觸即發。

    而不久,一個在外修行的僧侶拉隆貝吉多傑,以弓箭射殺了毫無防備的達磨贊普,就此揭開了吐蕃大亂的帷幕。拉薩的眾臣們立刻為擁立達磨的大兒子云丹,還是小兒子沃松,分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雙方由爭執到廝殺,連首相結都那也在騷亂中喪命,最終雲丹一派暫時控制了拉薩,但全國已經陷入了一片混亂,各地的軍事將領和實力派紛紛起事,到處都是混戰。

    統治階級的自相殘殺、削弱,為社會底層奴隸們的起義,鋪平了道路。自公元869年起,吐蕃各地都出現了反抗統治、殺死貴族的奴隸起義。他們於本已四分五裂的吐蕃各地軍事貴族展開激戰,互有勝負,其中877年,許布達孜等四名起義軍領袖,大肆挖掘了歷代贊普的陵墓,並在隨後的會戰中,擊斃了沃松的長子、僭號贊普的貝考贊,沃松的其餘諸子皆出逃阿里地區,自此吐蕃王朝正式滅亡。

  • 5 # 漢唐歸來

    吐蕃王朝是青藏高原歷史上唯一一個統一王朝,其國運幾乎與唐朝興衰與共。松贊干布剛統一吐蕃之時,正趕上唐朝貞觀之治。由於向唐朝求婚未果,松贊干布怒而興師,結果松州之戰,唐朝只用前鋒部隊就把吐蕃軍隊揍了回去。這時的吐蕃還不是唐軍的對手,但由於中原歷代王朝的心腹之患都在北方,唐太宗對吐蕃的崛起做了誤判。儘管打贏了,卻同意了松贊干布的求婚。

    文成公主入藏在長期來看是把青藏地區納入了中華文化圈,此前青藏高原在文化上一直受到尼泊爾和印度地區的影響。但在短期來看,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制度,幫助吐蕃迅速走向了強盛,成為了唐朝的勁敵。

    永徽元年( 650 年), 松贊干布去世, 其孫芒松芒贊即位, 由大相祿東贊輔政。 祿東贊主政時期,吐蕃開始向外擴張,第一個征服物件就是吐谷渾。

    青藏高原上大部分海拔過高,氣候寒冷,可供人類生存發展的溫暖河谷很少。 邏些所在的吉曲河谷是一個,吐谷渾所在的湟水河谷是一個。相比於偏僻遙遠吉曲河谷,湟 水河谷不僅緊挨著商貿繁忙的河西走廊,還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農業種植區。因而,無論從 各方面講, 吐蕃都有理由攻取吐谷渾。

    然而, 吐谷渾是唐朝的臣屬, 貞觀十四年 ( 640 年 ) , 唐太宗將宗室女弘化公主嫁於吐谷渾可汗諾曷缽。所以打吐谷渾就是打唐朝的女婿,唐朝不會 坐視不管。 龍朔三年( 663 ) 攻佔吐谷渾, 吐谷渾王諾曷缽及弘化公主等數千帳逃至涼州, 吐谷渾 覆亡。 乾封元年( 666 ) , 唐朝封諾曷缽為青海王, 顯示唐朝使諾曷缽重返青海為王的決心。 唐蕃大戰一觸即發。

    咸亨元年( 670 ) 四月, 高宗以薜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 阿史那道真、 郭待封為副, 率軍 5 萬出擊吐蕃。祿東贊之子論欽陵率軍 40 萬迎戰。薛仁貴知吐蕃軍兵眾,且以逸待勞, 唐軍須速戰速決, 方能取勝。 於是對郭待封說: “ 烏海地勢險要毒氣又多, 我軍進必死之地, 真是條險路, 但是行軍迅速就會成功, 緩慢就會失敗。 ” 故留郭待封率 2 萬人在大非嶺上憑 險置柵, 構築工事, 守護輜重。薛仁貴率主力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 傷亡甚眾。薛仁貴乘勝進佔烏海城, 以待後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 管制, 擅自率後隊繼進, 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 吐蕃軍抓住戰機, 以 20 餘萬之眾擊郭待 封。 郭待封大敗, 輜重盡失。 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

    八月, 吐蕃 40 餘萬大軍壓來。 薛仁 貴無險可據, 更無補給, 大敗。 然而吐蕃在精銳的唐軍面前也撈不著什麼好處,於是雙方約和而還。 大非川之敗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後,吐蕃軍佔據了青海西部, 吐谷渾復國無望,河西成了唐蕃交戰前線。

    自大非川之戰一直到安史之亂,吐蕃與在河西與西域進入漫長的拉鋸戰。雙方打得有來有回,難分難解。但從總體上來說,唐朝不僅要與吐蕃對戰,還要與北方的突厥,東北的契丹以及西南的南詔開打。而吐蕃只跟唐朝打,唐朝實力顯然更強一些。但能與盛唐在一個方向上打成平手,吐蕃的實力也是不弱的。

    安史之亂後,唐朝被迫從西域撤退,吐蕃趁機侵佔西域,甚至趁唐朝內亂一度攻破長安。但與藩鎮問題日益嚴重的唐朝一樣,吐蕃內部的軍閥割據,王室內鬥也愈演愈烈。

    持續不斷的內訌透支吐蕃國力,821年(長慶元年),無力再戰的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史稱“長慶會盟”,此後唐蕃再無大戰。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

    除了內鬥不斷,吐蕃的養僧制與落後的奴隸制也是亡國的重大禍患。吐蕃自赤松德贊開始崇佛,在他的推動下,佛教最終被定為國教, 並規定每一名僧人由三戶屬民供養, 即 “ 三戶養僧制 ” 。 這個政策給民眾帶來了沉重負擔,導致大批民眾為了逃避賦稅而遁入佛門。到赤祖德贊時雖調整為了七戶養僧制,可腐化了的僧人們慾壑難填, 反而加重了平民的負擔。普通百姓為擺脫沉重的養僧負擔,紛紛出家為僧,為王朝支役納稅的的百姓不斷減少。

    838 年, 赤祖德贊去世, 其弟朗達瑪立為贊普。 朗達瑪本名達瑪, 因為他反對佛教, 教徒說 他是牛魔王下界, 因此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個 “ 牛 ” 字, 就成了朗達瑪, 以示對他的反感。

    朗達瑪即位後就開始大力滅佛,凡是佛教活動的場所都遭到查禁,大肆捕殺僧人。由於打擊面過大,造成了嚴重動盪。842),朗達瑪被葉爾巴僧人拉隆貝吉多吉刺殺後,貴族大臣分別挾持其二子,常年爭權混戰,國勢日衰,最終被奴隸起義滅掉。

    吐蕃王朝自建立到覆滅一直處於奴隸制階段,奴隸們遭受沉重壓迫,反抗起義不斷,在吐蕃強盛時期還有能力壓制奴隸叛亂。但到了王朝末期,吐蕃內耗嚴重,吐蕃將領論恐熱與尚婢婢在河隴地區殘酷混戰。混亂的局勢帶給了奴隸沉重的負擔,也為奴隸起義製造了機會。從河隴地區開始,869年,一場席捲吐蕃全境的奴隸大起義爆發。吐蕃各地的王公貴族被起義軍清除殆盡,吐蕃由此滅亡。

  • 6 # 痴風弄花

    吐蕃攻陷過長安,但沒幾天就跑了,因為醉氧。同理,漢大統一政權會因為高原反應難以攻上高原。蒙古大軍不去攻印度因為不適應氣候,漢大統一王朝止步雲南同理。熱帶無強國,高原更沒。伊朗黃土蒙古之類的高原不算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知道未來的某一天會被辭退,是否主動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