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學明Owen

    現在我們的糧食不是應該漲價,而是應該降價。我們還抱著小農經營的意識,那麼我們的農業還有未來嗎?

    想漲價,無非是不賺錢,那麼賺錢的方式有兩個努力的方向:提高價格和降低成本。

    提高價格可能嗎?我們的玉米、小麥的價格已經是國際市場的兩三倍。那麼為什麼國外的價格糧食價格低呢?那是因為別人的成本低。那麼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又在哪裡呢?

    2015年,中國玉米、稻穀、小麥、大豆、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畝均總成本分別為1083.72元、1202.12元、984.30元、674.71元、2288.44元,分別比美國高出56.05%、20.82%、210.42%、38.44%、222.84%。中國農業邁入“高成本”時代,農業生產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相對下降,來自美國及世界農產品進口增加。

    從2009年起,中國玉米畝均總成本超過美國並逐步拉大差距。中國玉米畝均總成本2015年較2001年增長230.52%,遠高於美國49.24%的增幅。儘管中國玉米畝均產量增加到488.81公斤/畝,但比美國仍低30%,美國玉米的土地生產率水平高於中國。中國玉米成本與競爭力優勢的喪失很快體現在國際貿易上。2010年,中國進口玉米大幅增加至157.24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150.18萬噸,2012年達到近年峰值520.71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511.30萬噸,此後幾年在國內玉米庫存高企背景下進口有所下降。

      中國小麥畝均總成本2015年較2001年增長了660.66元,增幅204.13%,遠高於美國26.47%的增幅。自2012年以來,中國進口小麥都保持在300萬噸及以上,進口最高年份是2013年,總進口達到550.67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382.01萬噸。

      21世紀以來,美國稻穀畝均產量一直高於中國。從2012年起,中國稻穀畝均總成本超過美國,但差距較小,歷年從美國進口稻穀(大米)幾近於零。

      中國大豆畝均總成本從2001年至2015年增加210.10%,遠高於美國35.29%的增幅。從2010年起,中國大豆畝均總成本超過美國,並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2015年,美國大豆畝均產量比中國高出54.90%,土地生產率長期高於中國。中國大豆進口已逐年攀升至目前的8000多萬噸。

      中國棉花畝均產量比美國高75%,但畝均總成本高出222.84%。中國棉花進口在2012年達到波峰為513萬噸。

      中國農業成本高,再加上中國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政策性保護價收購,導致中國農產品價格明顯高於美國及國際市場,這是中國農業競爭力不足的重要體現。2015年,中國每50公斤玉米、稻穀、小麥、大豆、棉花平均出售價格分別比美國高出109.91%、50.89%、98.69%、102.78%、44.57%。

      (二)中國農業人工成本顯著增加且遠超美國,土地成本逐步上升亦高於美國。

      隨著中國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穀、小麥、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增幅分別為256.71%、230.27%、261.57%、172.46%、336.07%,成為推高農業成本的主要因素。2015年,玉米、稻穀、小麥、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分別是美國的14.78倍、4.11倍、16.33倍、8.5倍、28.23倍,表明中國勞動生產率遠遠低於美國,這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相對低的事實相契合。2015年,中國玉米、稻穀、小麥、大豆、棉花人工成本佔比分別為43.25%、42.31%、37.02%、31.89%、60.64%,其中,棉花人工成本佔比一直最高,玉米、稻穀的人工成本佔比分別於2012年、2013年超過物質與服務費用佔比,成為佔比最大的生產成本,大豆人工成本構成在2014年超過物質與服務費用佔比,不過其低於土地成本佔比,小麥人工成本佔比接近於物質與服務費用佔比。

      近年來,農地要素價格逐步上漲。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穀、小麥、大豆、棉花畝均土地成本增幅分別為510.38%、347.40%、392.43%、503.47%、339.74%;構成分別上升至2015年的22.03%、17.87%、20.29%、38.20%、12.25%。對於租地經營型農業,土地成本佔比更高。中國玉米、稻穀、小麥、大豆、棉花畝均土地成本分別比美國高29.86%、34.28%、194.77%、55.45%、200.51%。

      (三)美國農業多數品種物質與服務費用高於中國,佔比六成至八成,表明其資本、技術、服務、機械等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

      儘管中國農業成本總體上明顯高於美國,但美國多數農產品物質與服務費用卻高於中國,美國玉米、稻穀、大豆畝均物質與服務費用480.86元、735.43元、298.91元,分別比中國高104.64元、256.74元、97.1元,中國小麥、棉花畝均物質與服務費用分別比美國高191.91元、52.29元。與中國不同,新世紀以來,美國主要農作物成本及其構成基本穩定。2001年至2015年,美國稻穀、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畝均總成本增幅分別僅為22.77%、49.24%、26.47%、35.29%、9.77%。畝均總成本構成中,物質與服務費用佔比和人工成本佔比變化趨勢相反,物質與服務費用佔比逐步增加至2015年的73.91%、69.25%、72.00%、61.33%、80.15%;人工成本佔比分別減少至16.08%、4.28%、6.63%、4.65%、6.70%。

      美國主要農作物品種物質與服務費用佔比較高,多數農產品物質與服務費用高於中國,表明其資本、技術、服務、機械投入等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美國農業機械作業規模化、智慧化程度遠遠高於中國,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方面作用明顯。人工成本佔比穩中趨降,多數不到一成,表明美國農業資本、技術、機械等投入對勞動的替代明顯。

    二、中國農業基礎競爭力薄弱的主要根源

      中國與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相比,在農業資源稟賦、勞動力素質與職業化程度、農業機械水平、農業科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以致農業基礎競爭力薄弱。中國農業高成本、低效率、缺乏農業基礎競爭力的狀況將在一定時期內維持。

      (一)中國人均農業基礎性資源稟賦相對不足,資源型基礎競爭力處於劣勢。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略多於美國。2015年,中國耕地、林地、草地、園地分別為20.25億畝、37.95億畝、32.91億畝和2.145億畝。美國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分別為23.19億畝、46.51億畝、37.26億畝。中國耕地比美國少2.94億畝,林地加園地合計比美國林地少6.4億畝,草地比美國少4.35億畝。截至2015年,中國有13.7億人口,美國只有3.2億,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6倍。中美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差距明顯。美中國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分別約為7.272畝、14.584畝和12.368畝,而中國人均耕地、林地(含園地)、牧草地面積分別僅約1.477畝、2.924畝和2.4畝,美中國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分別約為中國的4.9倍、5倍和5.2倍。

      中國和美國水資源總量大體相當,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7962.6億立方米,美國水資源總量為28179.9億立方米,中國人均2039.2立方米,美中國人均8836.4立方米,美中國人均水資源量是中國的4.3倍。

      眾所周知,中國以佔世界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21%人口的吃飯問題。可見,中國人均土地、水資源等農業資源稟賦不僅相對於美國匱乏,而且相對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不足。這決定了中國農業資源型基礎競爭力處於劣勢。這是中國與美國、與世界相比,農業基礎競爭力的先天差距所在。這種資源型劣勢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不會有根本性改變。

      (二)中國農業勞動力基數過大,勞動力型基礎競爭力不強。

      截至2015年,美國農業就業人員數242.2萬。而同期,中國農業就業人員數(第一產業就業人數)21919萬,其中包括兼業人員。中國這樣體量龐大的農業勞動力超過農業需要量,產生大量剩餘勞動力,這也是農業勞動力中大部分兼業的原因。而且隨著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發展,農業剩餘勞動力會逐步增多。中國農業就業人數是美國的90倍。中國農業勞動力平均經營耕地面積為9.24畝,美國農業勞動力平均(簡稱“勞均”)經營耕地面積為957.47畝,美國勞均經營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03.6倍。此即上文分析中中國農業成本中人工成本佔比第一、美國農業成本中人工成本佔比最小、中國農業人工成本遠高於美國的內在原因。

      (三)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農機型基礎競爭力滯後。

      世界上農業先進國家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都比較高。美國早已不僅在糧食作物上而且在棉花、大豆、菸草等品種上都實現了耕種收全程全面機械化。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耕作環節機械化率相對較高,但播種、收穫環節的機械化率較低。2015年,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3.82%,機耕率較高為80.43%,但機播率和機收率都較低,分別為52.08%和53.40%。分作物品種來看,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最高,為93.66%;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81.21%,其機收率僅為64.18%;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78.12%,其機播率只有42.26%。其他作物的機械化率普遍較低,大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65.85%;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66.81%,特別是其機收率低至18.81%。油菜、馬鈴薯、花生等機械化率都較低。

      (四)中國農業科技相對落後,科技型基礎競爭力欠缺。

      近幾十年來,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對中國農業增產與發展居功至偉,化學肥料、優良品種、農業機械、生物技術、設施大棚等推動著中國農業發展進步。中國農業科技在世界上處於較為領先的水平。但與世界上農業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在一些基礎性、關鍵技術領域仍有一定的差距。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工作欠缺,相關農業科學技術整合不夠,農民科技素質不強,總體上農業科技型基礎競爭力欠缺。

    三、降低中國農業成本、提高農業效率與基礎競爭力的建議

      (一)利用與保護並重,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一,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整治工作,夯實農業基礎。通過提高土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推廣節水技術,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提高土地生產率和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農業基礎性生產成本,提高農業資源型基礎競爭力。

      第二,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涵養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保護農業生產能力。不能單靠拼資源、拼消耗來發展農業,應根據化肥、農藥投入大、利用率低的狀況,紮實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有機肥替代化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措施,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總量與單位面積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不斷減輕農業環境汙染。

      第三,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探索進城落戶農民承包地自願有償退出機制,逐步提高農業經營規模,降低單位面積、單位產品的經營成本。中國農業經營規模過小是造成單位成本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農業經營規模是農業發展的一個趨勢。要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地租水平,既要保障承包農戶的土地權益,也要防止地租過高推高農業生產成本,侵蝕農業競爭力。積極探索並總結推廣進城落戶農民自願有償退出承包地政策,發揮其對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潛在力量。

      (二)進一步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培養職業農民。

      中國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人工成本方面還有巨大潛力。

      第一,進一步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截至2016年底,中國城鎮化率為57.35%,遠低於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億萬農村人口將持續向城鎮遷移。工業化和服務業發展也將吸納更多農業剩餘勞動力。應積極順應這種趨勢,打破城鄉壁壘、區域壁壘、行業壁壘,創造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引導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工業、服務業轉移,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既為工業和服務業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資源,降低工業和服務業人力成本,也為農業剩餘勞動力找到出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人工成本。

      第二,培養職業農民。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長期以來,中國農民兼業化程度高、職業化水平低,對許多農民來說,農業淪為副業,農業未被用心經營。農業現代化呼喚越來越多職業農民的誕生。

      (三)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農機智慧化。

      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與農業勞動力數量龐大、農業經營規模小相輔相成、互為因果。農業勞動力多、經營規模小抑制了農業機械的推廣利用,農業機械發展滯後又影響著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經營規模擴大。而這些中國農業的關鍵特徵共同導致農業效率較低和農業成本較高。在農村人口城鎮化背景下,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範圍擴大的情況下,農業機械化迎來更多的發展空間。

      第一,大力發展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化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大力發展先進、適用的各類農業機械,以代替不斷減少的農業勞動力,降低人工成本。從農業機械化的播種和收穫這兩個薄弱環節入手,積極借鑑、引進國際先進的農業機械理念和技術,發明、製造、推廣適用性播種類和收穫類農業機械。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率,提高玉米機收率、水稻機播率、棉花機收率、薯類和油菜等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

      第二,發展農業機械合作與生產服務,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程度。農業機械投入大,國家補貼高,但不少農業機械利用率低,閒置浪費現象嚴重。要積極引導農業機械合作社、農機生產服務組織發展壯大,為農產品生產、烘乾、儲藏、運輸提供方便高效的機械化服務。

      第三,推進農機智慧化。美國、歐洲的農機智慧化已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中國在這方面落後不少。要下大力氣將衛星導航、感測技術、計算機測控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和裝置應用到農業機械領域,推廣普及智慧化農機,以農機智慧化引領農業現代化。

    (四)提高基礎性、關鍵農業技術研發與應用,不斷增強農業科技支撐力量。

      未來,農業科技仍然是決定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要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來提升中國農業基礎競爭力。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科技,補齊科技欠賬。加強農業基礎性、關鍵技術以及適用技術的研發。

  • 2 # 小詩大影

    “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作為日常剛需食品,按理說受糧食市場供求關係影響,供大於求價格下降,供小於求價格上升。目前,農村好多人出來打工,大量土地閒置未種糧食,按理說糧食產量下降了,價格應該上漲?為什麼沒有呢?

    1.國家的相關政策。糧食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食品,本來價格需求彈性較小,再加上國家一般會保證其供應的穩定性。一是出臺一些農補政策:免費給每家每戶發放種子化肥等。二是國家會提前收購一些糧食屯起來以備旱災年間或者階段的供不應求問題。

    2.科學技術的進步。過去由於農民技術、知識等條件有限,糧食產量普遍較低,經常旱年糧食顆粒無收,要麼被蟲子糟蹋。記得十五年前,自己上初中那會,玉米一斤五毛錢,小麥也五六毛錢。現在十五年過去了,物價幾乎翻了5、6倍,但是目前我們那玉米一斤也才九毛錢,小麥一塊錢。

    綜上所述,中國水稻、小麥等糧食產量較為穩定,價格增長有限。所以,這就是為啥幾十年了物價水平都翻了好幾翻,糧食價格卻沒有怎麼漲的原因。於是,現在好多農村人寧願出去打工也都不種糧了。

  • 3 # 魯西南三農小敏敏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糧食在我們的生活一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十年的物價一直在上升,而唯獨糧食這種農作物不漲,個別的品種還甚至出現了掉價!下面我就聊這個話題。

    現在國家對於農民的扶持政策可以說是非常多的,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人脫離貧困,國家也是費盡了心思,糧食的供需是關係至社會穩定的大事,國家要確保把糧食的價格控制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範圍,既保證農民每年的收入穩定,又要照顧到廣大人民的糧食消費需求。

    糧食畢竟是初級產品,沒有經過加工,沒有其他的附加值,只是種植成本和人工成本。其企業加工生產的產品價格上漲只是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工,就是把初級產品升級換代,成為直接能使用的東西,這樣的價值就增加了。

    最後如果國內糧食價格出現上漲,國際上,廉價糧食會蜂擁而上,把國內糧價壓得抬不起頭,我們不能將這種商品的物價跟房價來比,大家仔細想一想就會明白,為什麼國家給農民各種補貼政策,以此來增加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俗話說,糧穩才能安天下,在這種糧食價格調控機制的科學執行下,中國的糧食價格將始終處於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糧價穩定固然是好事,但過低的糧價也會傷農,如何找到之間的平衡點,這才是最為關鍵所在。

  • 4 # 農村人民教師

    我們國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近14億人。因此,國家的糧食問題對於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應該是最重要的問題。而糧食價格為什麼不漲呢?

    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來,糧食價格不漲, 這話可以說一點兒都不真實,它較改革開放前已經漲價不少了,但是它較其他類商品來說只能說價位稍微低而已,還有就是這幾年漲的少。我們比較這幾年的豬肉來說,我們國家的糧食真實的沒有漲價。為什麼呢?

    首先有我們國家層面的因素。這幾年,我們國家糧食的豐收,並且連續十幾年的增產,據國家新聞網報道,中國去年糧食又豐收,並且又增產了。這是中國這幾年糧食價格不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

    其次,國際因素。我們國家已經是世貿組織(WTO)國家,如果我們國家在糧食方面出現了一定問題,可以從世界上其他國家按照國際上的基本價格進行購買,而且不受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阻止與刁難而進行自由貿易。

    第三,國家的大政方針好。我們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以糧食生產為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國家鼓勵那些糧食生產的地區和人員,並且為其開發新產品,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援,使其能夠更多更好的為國家為人民生產糧食。國家還囤積糧食,以供不時之需,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四,我們農村農民朋友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農村農民朋友非常之多的人都願意自己種植糧食作物,以供自己消耗。

    第五,我們國家的地理位置優勢。中國幅員遼闊,地質結構複雜,氣候多樣化,許多地區非常適合種植糧食作物。這樣即使某些少數地區受到氣候變化或者天災時,我們國家自己都可以進行補充解決。

    這些有利的條件就構成了我們國家糧食價格不漲的基礎。也就有了我們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礎。

  • 5 # 農村2蛋

    原因以下幾點:

    1. 中國加入WTO之後,與國際糧食貿易互相關聯,外國農業發達國家的糧食成本低,糧價便宜,本身就比國內糧食價格低。這種情況下, 國內糧價不具備 上漲因素。站在WTO規則上來考慮,糧食價格要接軌國際,目前國內糧價_上漲也不太可能。為了激勵農民種地,國家每年拿出多種補貼來鼓勵農民。比如我們這裡種小麥和玉米,每年每畝地補貼大概100多元錢,如果種大豆補貼就更多了。

    2. 中國糧食種植技術雖然沒有發達國家那麼強,但和過去相比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且現在國內糧食產量不低,很多農民手中的糧食吃不完,選擇出售,可是你看看近期玉米、水稻行情,很多農民手中的糧食降價出售,銷路不佳。黑龍江是傳統的優質水,稻大省,但是這段時間以來南方各地水稻託市之後,價格較低,而黑龍江水稻尚未託市,這樣黑龍江的水稻出售就有了很大壓力。道理就是這樣的道理,糧食“供大於求”,在市場經濟下,沒有漲價動力。

    3. 要想降低糧食成本,我們要做的就是求變,將個體戶種植糧食更多的承包出去,集中種植,種糧食產業化集約化了,成本才會所以這幾年全國各地農村土地確權,耕地確.權等改革,就是為了將來農民可更好的將土地承包出去,為種地集約化產業化打下基礎

    總結:

    糧食價格是底層建設的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國內糧價不漲的主要原因也是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共同促進的。

  • 6 # 朋友幫我取個名字

    前段時間《種糧大戶紛紛退還流轉土地,地誰來種?》一文中提到一個現象:種糧大戶紛紛退租流轉土地。而通過鄉村考察,梅子也發現很多農村留守老人,他們手中的土地也都選擇轉租給別人,有的甚至荒廢無人管理,對農業創收失去信心。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二十年不漲的糧食價格,個體戶產量小,不能規模生產規模銷售,種糧食只能餬口、難以養家。面對這樣的情況,為什麼糧食價格卻遲遲不能上漲?

    前段時間《種糧大戶紛紛退還流轉土地,地誰來種?》一文中提到一個現象:種糧大戶紛紛退租流轉土地。而通過鄉村考察,梅子也發現很多農村留守老人,他們手中的土地也都選擇轉租給別人,有的甚至荒廢無人管理,對農業創收失去信心。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二十年不漲的糧食價格,個體戶產量小,不能規模生產規模銷售,種糧食只能餬口、難以養家。面對這樣的情況,為什麼糧食價格卻遲遲不能上漲?

    ◑例如:剪刀差巨集觀分析法,政府通過價格渠道從農業部門創造的GDP中轉移出去的價值,農業產品價格低於價值,工業產品價格高於價值。

    供給和需求決定糧食的價格,糧食是一種需求彈性極小的商品,也就說不管糧食價格漲或者跌,人們對它的需求基本是不會變的,然而隨著現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很多可以替代糧食的商品,相應的,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在減少,糧食價格上漲的推動力小了,也就沒辦法出現大幅漲。

    五十年代:由於中國資源不足,人們飲食以粗糧、素食為主

    上世紀70年代: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

    上世紀80年代:從溫飽走向小康

    上世紀90年代:饕餮時代的來臨

    21世紀:吃並選擇著

    食物在不斷地更新豐富,選擇過多,降低了糧食的使用,二次開發的糧食作為工業產品出現,原產糧食價格依舊很低,不能上漲。

    有飯吃,有錢花,有活幹,有房住,這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的基本要求。其中所有人都有飯吃,吃得起飯,更是核心所在。

    一旦吃飯的成本過高,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力,你說他們會怎麼做?當一部分人吃不起飯,眼看就要餓死的時候,法律和道德還能約束他們嗎?

  • 7 # 三農紅葉

    糧食是農民最關心的話題,價格到底能不能漲?漲多少?說實話,小編也希望糧食價格能夠大漲,但糧食價格輕易不能提高!辛苦一年的汗水最後卻落得僅夠溫飽的血汗錢,相信很多農民朋友對此抱怨不已。畢竟忙活了一年的辛苦錢,還不如上班兩個月賺的錢,在這樣懸殊的經濟背景下,相信大家一定期待糧食價格能否提高吧?

    1.提高價格真的能提高農民收入嗎?

    相信很多人都沒有仔細算過這筆賬,現在大家都在抱怨物價上漲十分嚴重,但僅僅是通過提高價格來提高農民的收入只能是治標不治本。而水稻和小麥的價格增長幅度有限,就算再提高几毛錢的利潤差也不可能讓農民發家致富。想要提高農民的單位收入就要通過技術上的變革解放勞動力。

    2.物價上漲幅度和糧食價格緊密相關

    本來在農民手中一元多錢的水稻經過加工、包裝等流程流入市場時卻賣出了2-3元的價格甚至更高。不可否認的是經銷商賺取了更多的利潤,但這就是經濟社會的本質,畢竟中間的成品處理也是產生費用的地方。而如果提高糧食的價格,那麼經銷商只能把中間的利潤嫁接到消費者身上,而物價上漲將會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3.大面積種植才是根本

    想要改變農村種植業的現狀,單單靠政府的調控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想要提高農民的收入,那就要從種植的品種和方式上下手。努力提高糧食的產業化和商品化,拾起農村剩餘的荒地,採用大規模大面積的種植形式,通過工業上的技術幫助,來提高農民的收入。

    雖然這個答案對農民朋友來說並不好,但糧食的價格關乎十幾億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旦物價上漲,那麼農民的收入提高也難能達到以前的人民幣購買力,只有通過產業上的佈局和變革才能根本上的解決收入問題。

  • 8 # 鄉野小琪

    農民最關心的是什麼?有很多人都會問,我想農民最關心的就是糧食價格,在我的印象中糧食價格好像近幾年來價格都沒有多的漲幅,這其中有現實原因也有客觀原因,糧食作為人類生存的最基本保障,糧食價格必須具有穩定性,如果糧食價格過高,會導致一系列農產品價格暴漲,糧食價格一張,對那些地收入家庭來說可能就會捱餓,甚至是買不到糧食吃,在有一點糧食價格是國家嚴格制的,如果糧食價格也像肉類食品那樣猛漲的話,那麼肯定會引起鬨搶潮,或者親戚饑荒,所以穩定糧食價格有利保障民生,在糧食價格不張的同時國家也給予一定的糧食補貼,尤其是農村的種植戶不至於讓種植戶因為糧價過於低而打消積極性。

  • 9 # 蘇才聖

    對於消費者來說,糧食價格的確漲了不少,我走了一趟超市,最便宜的也要每斤2.5元,貴的20元每斤。那農民為什麼都說糧價太低沒漲呢?這主要的是生產與銷路問題,造成生產者低價位售出不賺錢,中間商轉手倒買賺大錢,消費者並不覺得糧價低的局面,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是不容易啊,生產者提高糧價出售,中間商以更高的價格轉手,消費者買到更高價的糧食,所引起的連鎖反應是什麼?這個我不說大家心知肚明。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生產者做強做大,以集體農場的形式,生產銷售一條龍,直接向市場供應生產的糧食,將中間商賺的錢轉化為自己賺,這樣糧價不就是實際漲了嗎?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有利。

  • 10 # 純正農家蜂蜜

    作為糧食不漲的主要原因是,現在國內不缺糧食,有外國大量糧食進口補充造成的,中國的糧食價格才不會上漲。中國人們都清楚,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以稀少為貴,作為人們完全不缺的情況下,又供大於求的情況下,你想它的價格會上漲嗎?

    但是作為這種情況,完全不適應一個人口多,種糧食土地面積小又缺糧食的大國。別人的東西再便宜,永遠不是自己的,總得看著別人的臉色進行購買。怕的是有一天別人不買給你了咋辦,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在糧食供應上,因為種地的農民糧食價格低,在種糧食的土地上出點問題,別人又不買給你了,人們靠什麼能夠生活下去。

    所以說重視國內糧食安全生產,已經到了中國人們嚴重關注的時候了,千萬別到了已經無糧食可吃,再去重視糧食安全生產是不是已經晚了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網上買了一斤幹辣椒,可是那個辣椒頭頭為什麼都被剪掉了,有什麼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