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
2 # 一縷清風00
因為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的時候,就當著宦官的面,設下了命令。說宦官不能干擾朝政,敢幹擾朝政就要被皇帝砍頭。而且他派人選拔的太監都大字不識幾個,皇帝對於太監的防範,可是極為嚴格。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後期,就發生了宦官們都一手掌握著大權、去威脅朝臣的現象呢?這一切還要從一場著名的皇位之爭說起。
時間調整到朱元璋剛駕崩的時候,小皇帝朱允炆繼位。這位小皇帝被老皇帝寵愛的天真善良、寬容友善。毫無治國經驗的小皇帝在上位之後,就想搞點大事情來鞏固王位。他把目光放到了爺爺傳給他的政治上,下定決心修正爺爺政治統治上的一些弊端。他做的舉措,本以為能改變明朝,是它變強盛。沒想到,卻為宦官干擾政權創造了可乘之機。第一個舉措就是大肆打壓宦官。這個做法,使得宦官記恨上了朱允炆和承辦者。但是宦官對於這個舉措,並沒什麼辦法,只能默默忍受著,伺機待發。看起來,第一個舉措對於維護王朝統治小有成效,但是沒想到,這卻為後世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而第二個舉措,削去藩位。這看起來並沒什麼不對,但是卻給宦官們一條絕處逢生之路,讓他們有了打擊報復的機會。
朱允炆既然釋出了削去藩位的命令,他就立刻實行了這場政治變革。僅僅一年剛過,他就消滅了五個藩王,然後他把指向了自己的四叔叔朱棣。朱棣在王爺中,實力最為強大。面對這個強敵,朱允炆始終沒有把握下手。但是這給朱棣提供了準備兵馬的東西,於是朱棣先一步下手,起兵造反。靖難之變發生之後,朱棣順勢登上了皇位,繼承了死去父親朱元璋的皇位。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則是不知所蹤,在歷史上也是爭議紛紛。其實,朱棣奪得皇位少不了宦官的幫助。朱允炆的身邊的大臣一直記恨著他,甚至暗中偷偷給朱棣彙報軍事情況。得知重大情報的朱棣,順勢登上了皇位。
朱棣上位之後,對於這些“告密者”反而相當信任,他廢除了前兩個皇帝對於宦官的打壓,並讓宦官們委以重任,鄭和能夠下西洋也多虧了朱棣。朱棣還設立了有名的太監機構——東廠,東廠有足夠的權利,只受皇帝的管轄,其他人管不了。可以這麼說,朱棣對宦官的莫名信任,導致後期宦官禍亂。朱棣,真的幹了一件壞事。就這樣,宦官的地位被朱棣抬升,在此後權利不斷增大,野心也日益膨脹、干涉朝綱、妖言惑主,宦官就這樣毀了整個明朝。國家岌岌可危,也使最後一個王朝清登上了歷史舞臺。
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真相,就是明朝宦官權力再大,面臨皇帝都只能低頭。一旦皇帝 拿起屠刀,這一切都會徹底消失。但是皇帝為了皇權、宦官、大臣三方的平衡,也只能選擇對宦官職權視而不見,這是政治上的最好選擇。皇帝的縱容之下,明朝宦官也成了皇帝與大臣的爭權工具。他們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上面對皇權,他們不堪一擊。這群宦官,也是極為可悲。
宦官專政的局面,歸結於明代第二任和第三任皇帝的鬥爭。一個積怨、一個放縱,最終使得明朝埋下禍端,最後毀於一旦。但是這是封建存在的必然結果,無法避免,所以我們也要看開。政治上有著強烈的推動作用,但是民生上卻有著極大的弊端。研究歷史,我們要站在正反兩方面去看,每個事件的存在都有著必然性,它既有著很明顯的特點,也有著埋藏在表面下的複雜性。
回覆列表
朱元璋在明朝初創時的制度設計,就是把天下的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上,這需要皇帝的心智、手段、體能、敬業精神都是上上之選,朱元璋、朱棣都可以做到,但他們的子孫呢?就有不想做苦皇帝,想過得快活一點的。朱棣只是重用了一些宦官,而明宣宗則建立宦官培養制度,因為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辦學,加之宦官在皇帝身邊,接觸面的層次較高,更容易瞭解帝國運作的機理,因此宦官的成材率較士大夫集團要高,整體辦事能力比精英士大夫可能有所不及,但在士大夫的平均水準之上。
宦官的權力全倚仗於皇帝的態度,對皇帝而言,宦官聽話而且得力,對皇權又沒有威脅,用來抗衡、監督士大夫集團,沒有比它更順手的了,自然要重用。
史書是士大夫所寫,對宦官自然不會留下什麼好的記錄,其實當時每年的官方年終總結,宦官的地位、功勞都不低,魏忠賢時代,在官方的輿論宣傳中,魏忠賢已經是時代偉人了。
總之,監督制衡又不得力,權力過於集中,而領導人又德不配位,自然會出現竊權者,這個角色可能是佞臣、也可能是二奶、或者司機等等,太監只是其中一種,沒什麼好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