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陶式防務評論

    俗話講,一力破十會。有能力在全方向主攻,勝過主攻加佯攻。

    佯攻的目的在於分散敵人的防守兵力,減少正面主攻的壓力,然而分散敵人的最管用方法還是四面主攻。佯攻,只是兵力或火力不足的妥協方法,不得不在一個方面集中兵力和火力以壓倒對手。

    另一方面,敵情變化莫測,主攻方向和佯攻方向的選擇也存在戰場迷霧。經常出現的情況是,主攻方向碰到了敵人的最強防禦,而佯攻很可能碰上了敵人的弱點。這樣的時候,佯攻地點如果能果斷轉為主攻,那麼就會收到奇效。所以在戰役指揮時,主攻和佯攻的角色地位不能過於機械,應該能夠靈活轉化。

    關於主攻和佯攻的關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50年陳賡當總顧問的越南邊界戰役。

    當時,越軍以絕對優勢兵力攻擊法軍東溪據點(三個團加三個炮兵營攻打法軍一個營),主攻和佯攻分得過於僵硬,在法軍識破主攻方向後,將遭佯攻地點的兵力調配過來,擊退了本來已經突破的越軍。越軍一夜攻擊毫無成果,把陳賡氣得不行。

    第二天夜間,越軍再次發起總攻,結果還是不按照陳賡的部署,仍是單純的一面總攻,到了半夜還沒打下來。結果陳賡臨陣調整兵力,指揮越軍四路總攻,讓法軍無力再找到防禦重點,次日凌晨2時調整完畢,3時就實現突破,上午戰鬥結束,殲滅法軍300餘人(但還是跑了一部分)。

    所以說,在兵力允許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四面主攻,讓敵人無法調配兵力。佯攻是兵力不足情況下的一種計策,但計策也要賭運氣,還要看指揮官的能力,指揮藝術欠缺的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陶慕劍)

  • 2 # 蕭武

    古語云,圍城必缺。理由很簡單,如果圍得太緊了,一點出路都沒有,敵人就只能據城死守,攻城的難度就會憑空大幅增加。所以,一般攻城時都要留有餘地,甚至只圍兩面或者三面,故意留出一邊,讓敵人突圍,在突圍的居然設伏來殲滅敵人。這是一般的軍事常識。

    也是因此,趙匡胤和在圍攻太原的時候,四面包圍,一頓猛攻,北漢軍隊沒有任何出路,只能死守待援,等著遼軍來救援。而趙匡胤在頓兵堅城之下,苦戰多時後,也無法攻破太原,只能退兵。主席在讀史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批註了幾個字,太祖不知兵,就是說趙匡胤沒有軍事常識。

    解放軍在攻城的時候,前期因為缺乏重武器,所以多數也都是採用這個戰法,圍三缺一,故意給敵人留出一條突圍逃生的出路,再在敵人突圍的路上設伏,殲滅敵人。國軍馬勵武的整編二十六師就是這樣,在嶧縣被華野包圍,堅守四天之後,援軍還是沒來,只能突圍逃走,路上被華野全殲。

    而在攻城準備全殲守敵的時候,則經常採用兩面包圍,一面兵力稍微薄弱一些,作為助攻部隊,也就是堵住敵人,另一邊則作為主要突擊方向,配置重兵,將主要兵力配置在這裡,大多數重武器也是配置在主要突擊方向上,用以開啟突破口,打破敵人的防禦體系。而守軍一般也都要先判斷解放軍攻城的重點究竟在哪邊。

    李雲龍在進攻平安縣城的時候,不按常理出牌,沒有助攻,全都是主攻,這是因為相對城中的日軍來說,李雲龍的兵力處於絕對優勢,而且是準備全殲日軍,報仇雪恥,畢竟他老婆被日軍抓走了,這是他情緒非常激動,非常憤怒的時候做出的部署。但是即便如此,其實也是有主攻的,哪裡有義大利炮,哪裡就是主攻方向。

    李雲龍之所以如此不顧軍事常識的一頓猛攻,一方面是因為他在氣頭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時候日軍增援部隊正在趕來的路上,所以必須搶在日軍增援部隊突破外圍阻擊部隊防禦之前就全殲平安縣城裡的日軍,這樣才能安全撤退,否則在平安城下曠日持久,就會打成消耗戰,這個仗就不好打了。

    而這樣的戰例在解放軍軍史上確實也曾經出現過,這就是再解放濟南的時候,許世友按照粟裕和西柏坡商定的方案下達命令,以宋時輪指揮的部隊為主攻,聶鳳智指揮的九縱等部隊則充當助攻。但是在接到命令後,聶鳳智臨時將命令改為主攻。這樣就出現瞭解放軍同時從兩面猛攻的場面,讓城裡的王耀武搞不清狀況,最後攻破濟南的時間遠遠低於預期。

    但是,必須要說的是,也是因此,粟裕原定的攻濟打援的目的只達成了一半,因為打濟南太快,完全沒有給華東國軍留出增援的時間,從而讓粟裕率領的強大打援部隊撲了空,沒有等到來增援的國軍,這就等於間接增加了淮海戰役的難度。因此,在濟南戰役結束後,粟裕只能重新籌劃下一步的作戰方案,而許世友也就就在山東當軍區司令了,沒有參加之後的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CL選手資料表出爐,小獅子登頂榜首,永遠十一,韋神百名開外,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