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騰飛說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三藩之亂爆發的導火索是什麼,吳三桂其實並不是蓄意反叛,三藩之亂是因為康熙皇帝削藩而引起的,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只想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吳三桂想效法明朝的沐英世守雲南,讓他的子孫後代在雲南永享榮華富貴,耿精忠、尚之信等人,只不過想讓其子孫後代繼承其爵位,三藩之中,沒有誰想當皇帝,也沒有誰有實力能當皇帝。

    (吳三桂畫像)

    清朝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與西漢初年的“吳楚七國之亂”有著很大的區別,西漢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實行的是“郡國並行”的制度,當時的朝廷還不能直接控制遼闊疆域的版圖,只能在郡縣之外,分封諸侯,劉邦等人認為分封異姓諸侯王,風險較大,分封同姓諸侯王,既能起到拱衛朝廷的作用,又不至於發生叛亂,然而,令劉邦等人沒想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姓子孫之間的感情也會越來越疏遠,到了漢文帝、漢景帝之時,同姓諸侯王並不覺得自己與天子有多親近,而且分封同姓諸侯王,叛亂的風險更大,因為他們與皇室同姓,都是開國君主的後代,篡位起來更有正統性、合法性可言。

    西漢武帝初年,因漢初以來實行“郡國並行”的制度,朝廷直接控制的人口、土地、財富,並不比各諸侯王多,諸侯的勢力強盛,而郡縣則比較弱,所以,必須施行“推恩令”,改變過去諸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的制度,允許諸侯王把其封地分成若干部分,分封給他的兒子們,讓他們都稱王,起到變相削藩的目的,如果直接削藩的話,可能會重蹈“吳楚七國”之亂的覆轍。

    (青年時代的康熙皇帝)

    而在清朝初年,清廷直接控制的區域已經遠遠超過了三藩控制的區域,且三藩之中耿藩和尚藩實力都比較弱,只有吳藩最強,清廷的絕對實力,實際上遠在三藩之上,三藩都是異姓王,而且他們都已經反叛了明朝,如果再覬覦皇位,毫無正統性和合法性可言,三藩之亂的起因,是平南王尚可喜與其子尚之信不和,請求歸老遼東,讓其子繼承爵位,繼續留守廣東,但康熙皇帝順勢而為,卻撤了尚藩,這引起了吳藩和耿藩的不滿,吳三桂原以為其實力強大,主動要求撤藩的話,清廷會讓其世守雲南,但是沒想到,康熙皇帝卻答應了吳三桂、耿精忠假意撤藩的請求,於是,吳三桂決定鋌而走險,遂釀成三藩之亂。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是早有準備,而吳三桂等人是沒有準備的,康熙之所以決意撤藩,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鰲拜的問題之後,把焦點對準了三藩,康熙皇帝明知三藩沒有實力推翻清廷,對撤藩早有準備,那為什麼要學習漢武帝,多此一舉,搞推恩令呢?

  • 2 # HuiNanHistory

    這種比較沒有意義。

    如果康熙翦除三藩的行動失敗了,我們當然可以問問為什麼他不學漢武帝;但是,結果證明康熙成功了,就沒有任何必要做這種假設。

    真正應該去學漢武帝的人,或許是明朝的建文皇帝朱允文,他激烈的削藩手段,最終使自己眾叛親離,丟掉了皇位。

    對於三藩之亂,在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十四日的《起居注》中,康熙本人評價道:

    吳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騷動,偽檄一傳,在在響應,八年之間,兵疲民困。幸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賊遂爾蕩平。倘復再延數年,將若之何?

    康熙認為,倘若再不解決三藩問題,延遲數年以後,局勢恐怕會變得更糟糕。

    原來,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各省都有云集響應的叛亂者。例如,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藩之亂後清廷的首次大計,各省布政使以下依八法處置者,從賊官員竟然有522名。這個數目可謂是觸目驚心。

    倘若康熙學漢武帝,採取推恩令,推遲個幾十年再做解決,那麼這個數目會不會再擴大呢?

    漢武帝和諸侯王的關係是親族,康熙跟三藩可沒有任何關係,甚至作為異族入主中原的統治者,必須要千防萬防,他們面臨不同的情景,自然有不同的解決手段。

  • 3 # 攀登的岩羊

    因為漢武帝的父親景帝以經把各藩平定削弱的差不多,給漢武帝留下的藩王以沒多大實力,康熙所處環璄不同,順治帝等利用各路將領平定江南,使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等坐大,一紙削藩令平定不了他們,只能武力對抗平叛。

  • 4 # 壯士高歌入長安

    前面說景帝武力削藩奠定基礎的非常有道理。

    從數學角度分析一下,康熙面對四個異族王,吳尚耿孔,孔家自然絕後,其他三家要想用推恩令讓子孫從一個省的封地到一個鎮,一個村。需要多少年?而且就三家,都那麼聽話?

    劉彘就不一樣了,從劉邦到他那時候已經四代了,劉家的子孫誰都不認識誰了,在各自封地分化了。

    再說了,推恩令主要針對的是小貴族,大貴族不可能了。

  • 5 # 一點點歷史

    所謂推恩令,最核心的宗旨就是,本來由長子繼承的諸侯國地盤,變成了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這樣一個相對大的諸侯國變成了數個小諸侯國後就再也無力於中央對抗了。

    推恩令和削藩的主要區別是一個表達比較含蓄,一個是強制“一刀切”,宗旨都是隻有一個,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容易激反諸侯國,那麼為什麼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大清險些丟了半壁江山,而漢武帝卻相對比較成功呢?

    主要是因為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基礎已經打好了,他的父親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推行“削藩策”,當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諸侯國就曾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武力反抗,史稱“七國之亂”。

    可惜被周亞夫剿滅,七個參與反叛的諸侯王全部被殺,之後又採取了一系列削弱諸侯國的措施,諸侯王實力大減已經無法再掀起風浪了。

  • 6 # 南朝居士

    推恩令能實行的前提條件是什麼?那就是諸侯王實力弱小,不足以支撐他造反,只能被動接受推恩,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權力被削弱。

    誰都知道推恩的目的是什麼,結果是什麼,那為什麼還有接受推恩呢?我有能力,我肯定選擇造反了。

    很多人覺得滿清的秘密建儲制度很好,問題是,這麼淺顯的道理,別的皇帝想不到?只是之前的皇帝所處的環境不同罷了、

    康熙也是一樣,他未必不知道推恩效果很好?但他敢釋出推恩令,結果一樣也是吳三桂造反。所以吳三桂上書請求撤番,來試探康熙的態度,康熙同意了,吳三桂馬上就造反了。他有實力,憑什麼乖乖的聽話?

    我們很多人只知道主父偃的推恩令,只知道漢武帝削蕃成功,殊不知,最早提出推恩令的,是文帝時期的賈誼,他的神文《治安策》裡,“眾建諸侯少其力”,就是推恩的意思。

    實際上,漢文帝一直就是這樣做的。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文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趁機將最大的齊國分為七國(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淮南王劉長造反,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後來的漢景帝和晁錯,也是這麼幹的。景帝利用晁錯逼反諸侯王,引發“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後,諸侯王勢力大大削弱了。

    到了漢武帝,諸侯王統治的地盤大的也就幾個縣的地盤,雖然也有少量軍隊,但以這樣的實力,再想撼動漢朝的政府,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這才是漢武帝推恩令能成功的原因,是因為經過文帝、景帝幾十年的削蕃,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勢力很小了,已經不足以造反,如果沒有文帝、景帝的削蕃,漢武帝貿然削蕃,隨時被打翻船的。

    要知道,“七國之亂”的七國,吳王、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有四個是原齊國分裂的,如果漢文帝不推恩,一個齊國都夠喝一壺的。

    所以,並不是漢武帝多高明,多麼神功蓋世,也不是主父偃多聰明,能想出這麼好的辦法,只是幾代人的努力的結果,

    就如趙匡胤可以“杯酒釋兵權”,也是前面五代的帝王輪番削蕃,讓武將不足以造反,他才可以杯酒釋兵權,不然隨時都會被武將打翻船的。

    康熙不用推恩令,是因為沒有那個條件罷了,即使推恩,也不過是逼反他們罷了。他唯一沒做好的,是三藩並削,所以差點被打翻船了。

  • 7 # 象眼觀天下

    推恩令以削藩是一個很好的政策,引起的動盪也最小,但是要實施推恩令,是要有幾個非常重要前提。沒有這些前提,推恩令是實施不下去的。

    首先是朝廷必須足夠強大,強大到地方藩鎮起不了野心。那些藩王都不是傻瓜,不會看不到推恩令的作用和意義的,所以藩王拒絕推恩令怎麼辦?漢武帝時期能夠順利實施推恩令的前提,是漢景帝把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的事情,漢武帝手中掌握著震懾諸藩的強大的軍隊,所以才能把推恩令推行下去,藩王沒有膽量和能力拒絕推恩。康熙時期的朝廷對平西王吳三桂形不成絕對的震懾,吳三桂難道就不知道漢武帝推恩令的故事麼?假如吳三桂拒絕推恩,那個時候朝廷如何反應?!

    其次是朝廷有足夠的耐心來實施推恩令。推恩令需要在幾代人之後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削弱藩國。漢武帝等得起,但是康熙可等不起,三藩和朝廷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小了,有財政後勤的矛盾、有所謂“西選”官員的矛盾等等,坐視這些矛盾發展,最終的後果到底是誰勝利還不好說呢,此外還有臺灣鄭氏政權的問題、西北準噶爾帝國的威脅、東北俄羅斯的威脅等等,所以康熙沒辦法慢慢等下去。

    三藩之亂時期的形勢圖

    所以康熙才下定決心直接削藩,而不是慢騰騰地推恩令。當然,康熙的決策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是相當冒險的。

  • 8 # 青言論史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挺好笑的,因為題主沒太搞明白漢朝的“藩”和康熙的“藩”,壓根不是一回事。

    由於周代分封制的殘餘,以及劉邦“異姓不王”的祖訓,再加上對呂雉大肆殘害劉姓宗室的撥亂反正,導致文帝時期,國家的藩王眾多。他們權力很大,甚至包括募兵權和鑄幣權。 但是這些藩王再怎麼混賬,也都是劉家自己的人,並不是外人,而且在漢武帝頒佈推恩令的時候,他老爸景帝已經打了一仗,把這些人給好好地修理了一遍了。所以到漢武帝的時候,頒佈“推恩令”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反觀吳三桂們,他們不要說和愛新覺羅家不是一個姓,連種族都不是一個族,封他們為王只是處於以漢制漢的考慮,遲早要廢除這種做法的。跟這些人“推恩”?還要把他們的子子孫孫也封王?不存在的,愛新覺羅家對自己人都沒這麼好,怎麼可能容許這些漢人這麼牛逼?

    更何況,要推恩也可以,至少得先打一架吧?沒留神,把你們三家全給打死了,那就不推恩了吧,畢竟人都死了嘛!

  • 9 # 手機使用者張12345678

    清朝藩王制度與漢不同,漢以國王藩,國王除上貢外幾乎自治,有很大的權力,軍政經一把抓,而清朝藩王不同,以省鎮就藩,注意一個是王藩一個是鎮藩,中央派有政工專員,比如巡撫,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主要管軍兼財政,財政收入按中央要求先入中央,再下撥,中央兵部可管其兵,但實際有出入,三藩勢力較大又守邊陲,善收買當地官員,如果邊陲無戰事,中央有權撤軍,命三藩另外安置的,這與漢的小王國不同,那是封地,除非改封地,漢朝想撤消一個王國又於祖宗家法不合,藩王必以不合祖制抗拒,所以只能施行推恩令,慢慢小化國王封地,清朝是可以撤藩的,這不違祖制,藩王除了以造反抗拒別無他法,誰又敢輕易冒險呢?再說清朝還有鎮守東北和蒙古的幾個鐵帽子親王,都帶兵的,其他多數省份只有聽命於中央的督撫,清朝想撤藩有法有理,一旦有變又有軍有財供其滅叛,無論體制還是中央集權的高低程度,清與漢肯定很大區別的

  • 10 # 歷史風雲天下

    這個是要考慮時代背景的,削藩是每一個親政之後的帝王都想要做的事情,藩王手握重兵對皇權處處形成掣踵,而且對於王朝有著無盡的危害,在他們尚不強大亦或是朝廷吏治清明,國力軍事強大的時候,削藩往往就被提上了日程,否則時間一久,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將再也難以實施。

    安史之亂就是因為邊境的勢力過於龐大,形成外重內輕的局勢,後來更是藩鎮割據,帝王有心削藩,卻也無能為力,最後吵吵嚷嚷直到唐王朝覆滅而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歷史格局,可見削藩對於一個王朝的重要性。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時候,是先有著漢景帝的削藩政策,那時晁錯的主張直接導致了七國之亂,朝廷震恐,幸虧國有將才,最終在周亞夫的領導下平定了叛亂,強大的藩王勢力被清剿,而剩下的一些藩王自然就只能唯唯諾諾。而此時再加上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雖然一定基礎上削弱了藩王的勢力,但是卻是慢慢的實施,沒有那種壓迫感,需要時間的逐漸沉澱,方會顯現出其作用,所以藩王也就聽之任之了。

    而康熙時期不同,三藩各自鎮守一地,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各地精兵強將,朝廷也不可能用所謂的推恩令,讓其束手待斃,沙場征伐,這些漢人王爺們都是踏著同胞的屍體和鮮血而成就的功勳,對於他們而言,兵權是最大的安全感,是他們各自的立足之本,推恩令的方式是溫柔慢性的,而削藩是強勢快速的,推恩令的前提是朝廷的震懾令得藩王不敢造次,而反觀此時的朝廷,已經數十年沒有大戰了,入關之後八旗兵已經被腐蝕殆盡了,而反觀三藩卻是精兵強將,虎狼之師,所以在試探出康熙有意削藩之後,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就反了。

    而最終吳三桂的失敗,並非其戰力的羸弱,而是輸在了他的天真和戰略意圖不明之上,如果他一早就有著逐鹿中原的想法,那清帝國能不能支撐下來還是未知之數。

  • 11 # 江東汪郎

    削藩是一個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的政治手段。

    康熙不學漢武帝的推恩令進行削藩,我認為這不僅有深刻的時代背景,還因為在當時已經沒有和平解決的基礎,唯有武力才能解決三藩。漢朝的藩國和清朝的三藩是兩個不同時代的產物。它們產生的背後,對映的歷史意義是不同的。

    漢朝藩王是劉邦為了劉氏江山能夠千秋萬代,在總結周朝和秦朝滅亡的經驗上,採取的政治手段,和郡縣制一起構成了漢朝的政權體系!

    清朝三藩是滿洲貴族為了快速平定天下,利用明朝降將作為八旗軍的補充,以鎮壓南方的抗清力量,採取的“以漢治漢”的政治手段。

    所以漢朝的藩國都是劉姓子孫,怎麼折騰都是家裡人;清朝的三藩是異姓異族,在清初的“滿漢有別”的政治氣氛中,不實行推恩令就很好理解了。

    漢武帝時期的藩國勢力已經無法威脅到漢朝的中央統治;康熙時期的三藩已經嚴重影響了清王朝的統治。

    漢朝經歷了“文景之治”,以及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漢朝的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藩王勢力得到大肆削弱。

    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鐵、鹽、鑄造錢幣等權利回收中央,各地的藩王猶如待宰的羔羊,已經無法和中央抗衡,這對推恩令的施行提供了基礎。清朝不同。因為三藩鎮守南方,對地方上擁有政權、財權、軍權,勢力已經可以和清王朝分庭抗禮。尤其是三藩之首的吳三桂,更是留下了“西選之官遍天下”的歷史痕跡。

    這種影響並沒有因為康熙的登基而減弱,反而因為各據一方,互通聲氣,事實上已經成為割據勢力。

    三藩這種桀驁不馴,又有割土分疆的趨勢下,康熙是無法學習漢武帝用推恩令削藩的,能做的只有武力!論時勢看風雲,我認為清初三藩在當時的那個狀態,康熙如果採取和平的方式,試圖以懷柔的手段削藩,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歷史已經證明,唯有武力才是徹底解決三藩意圖割土分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最好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機械鍵盤十大知名品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