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之音ZK
-
2 # 徐騰宇的世界
光緒皇帝是歷史的悲劇,他活的很窩囊,有一身抱負無處施展,處處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的掣肘。政治上極為稚嫩,理想主義突出,尤其是在維新變法期間,一百天釋出命令上百道,令基層無所適從,造成混亂,不懂得變法不能急於求成,不懂得尋求政治同盟,不懂得拉攏舊官僚集團。作為皇帝,雄才偉略較為欠缺,當然了,這不能全怪他,他就是清朝後期宮廷教育的產物,他不可能超越他自己,這對他來說太難了,作為大清國的皇帝,卻對世界政治歷史的發展所知甚少,對當時科技的發展也很缺乏,這樣的統治者如何能帶領中國走向成功呢?
但是環顧當時中國,又有多少人能擔負起中國這艘滿是創傷的巨輪上的引航員呢?慈禧太后?光緒帝?翁同龢?康有為?梁啟超?李鴻章?張之洞?嚴復?榮祿?盛宣懷?劉坤一?袁世凱?以上列舉的人物都是當時晚清政壇上風雲人物,可是他們又能做什麼呢?在時勢面前,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是渺小的,這需要全民族的覺醒與奮進,而這條路直到今天,還沒有完成,任重而道遠啊!
-
3 # 少保123456
光緒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光緒,廟號德宗,享年38歲,在位33年,生父醇親王,生母慈禧太后之妹。
光緒帝一生,是悲情一生,是一位有名無實的掛名帝王,在當時清室貴胄群體當中,面對外面變化的世界,光緒帝是較清醒的一位皇帝,眾人皆醉他獨醒,內裡痛苦他自知。
甲午中日戰爭,光緒主戰,但面對明治維新的日本,就國力已不是那個撮爾小國、蠻夷之邦,戰爭結果清國大敗,這個結局極大刺激到光緒皇帝。李鴻章奉慈禧"社稷為主,邊地為次"的懿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光緒皇帝認為割地太多,不願用璽,慈禧派重臣強逼,帝"繞殿急走,聲淚涕下",最終簽字用璽。
這場甲午海戰,也讓光緒帝堅定了變法的信心。有大臣說帝:若是不依祖制,那君就會失權,帝說:只要吾國強大,吾就是失去權力也沒有關係。由此可見光緒帝變法的決心之大。
光緒帝自上而下進行的這場"戊戌變法",極大地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室守舊貴族的切身利益,慈禧再次"訓政"。光緒被囚於瀛臺,瀛臺原本四面環水,有一座木橋連結陸上,光緒囚於此後,木橋被拆代之以軟梯,一到晚上軟梯撤走,瀛臺就完全成為孤島,光緒在這裡飲食都成問題。
就在被囚期間,皇帝英語教師裕德玲曾講:帝在瀛臺要了許多西方法律方面的書籍,有關西方君主立憲方面的書較多,他沒有放棄,以圖日後重新執政再度變法。
光緒病中聽聞侄子溥儀三歲被接入宮,對來訪的醇親王說:立帝能否擇年長?那樣老佛爺是不可能同意的!後不久,瘦得皮包骨頭的光緒被臨死的慈禧毒藥賜死,嗚呼!這是慈禧不願光緒死在她後面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光緒死時年僅三十八歲,一個正值盛年,有理想抱負的年輕天子就這樣死於一個貪權守舊的老嫗之手,中國也失去了一次變新圖強的機會。
-
4 # 江曉01
光緒在歷史上不是個好皇帝,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光緒作為一個年輕的君主,有理想、有抱負,但性格懦弱,政治幼稚,意氣用事,太理想主義,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皇帝。
首先,政治不成熟,主要表現在沒有處理與慈禧的關係。光緒是慈禧妺妹生的,也是慈禧丈夫的親侄子。並且,光緒是慈禧養大並推上皇帝寶座,是光緒的恩人。慈禧與光緒之間關係近,也沒什麼根本的衝突。光緒一直生活慈禧的陰影下。光緒親政後,做了兩件事:
一是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在老師翁同穌的支援下,力在開戰。海軍經費被其父挪用,去替慈禧修頤和園,北洋海軍六年沒添置海械,航速、火力遠不及日本。光緒沒沉氣,開戰後一敗再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最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二是戊戌變法。慈禧雖然貪圖享樂,但並不糊塗,還是比較開明,並不反對改革。老師翁同穌被罷官後,光緒依靠康有為、譚同等變法,而對慈禧信用的李鴻、榮䘵、張之洞等重臣疏遠。輕信康有為所謂三年有起色,十年可圖達成。結果,一百多天頒佈了兩百多道聖旨,朝令夕改,並不注重推行,有名無實,大多為一紙空文。弄得民怨沸騰,帝后矛盾加深,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囚禁至死。
第二,意氣用事。光緒十四年,光緒選妃。五個女孩站在光緒的面前,光緒年輕,不知輕重,一眼就看上了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並準備把皇后信物玉如意交給大女兒。慈禧大聲啊斥,光緒才不情不願地把皇后信
物交給慈禧的侄女靜芬,也是光緒的舅表姐。這叫表姐情何以堪?光緒對這個新婚老婆視若無物,連話也懶得講,那有半點夫妻情分。江山美人,孰輕孰重,光緒難道不知道?如果光緒與皇后,夫妻恩愛,琴瑟和鳴,光緒斷不至落到如此之下場?後來,光緒喜歡珍妃。結果珍妃恃寵而嬌,貪贓枉法,買官賣官,被慈禧推到了井中。
第三,變法時顧此失彼,進退失據。比如廢除科舉,本來是件好事,但沒任何配套措施,科舉廢除了,全國這麼多讀書人怎麼辦?涼拌唄。真的涼拌了,這些讀書人不是上新學堂、出國留學,就是當兵,大多成了革命黨。正是他們敲響了大清王朝的喪鐘。
總的來說,光緒帝是一個失敗的皇帝。
-
5 # 小仙女家的鋒哥
1908年11月14日,清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緒,突然暴斃於瀛臺寢宮之中,享年38歲。就在他死後的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后撒手歸西。
光緒是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繼大統的皇帝,4歲登基,在位34年,慈溪雖然一直垂簾聽政,但對光緒還是愛護有加,直到光緒搞戊戌變法,雙方才鬧得不可收拾。
光緒帝不懂政治,首先在於,他沒有巧妙利用慈溪對他的感情,先是一味順從,後是突然起事。他沒有看清“後黨”實力之強,利益關聯之大,卻淺薄的聽從了書生之見。
考慮不全面,僅靠賭博似的,把寶押在袁世凱身上,對袁世凱認識不清,把握不足,對形勢參透不深,同時他也沒有預備方案:一旦第一步失手,第二步怎麼辦,完全沒有考慮,貿然行事。致使袁世凱由“帝黨”倒向“後黨”之後,從光緒到六君子,只有等著挨屠宰的份。
識人不清之外,光緒不知變通。此時此刻,慈溪對他並沒有趕盡殺絕,如果來個360度轉彎,有足夠的態度,哄一個垂垂老矣行將就木的婦人,應該綽綽有餘。他是怎麼做的呢?他在瀛臺愚蠢的寫下日記“慈溪必死於我先,他日,必殺盡這等小人”,非常不識時務。這樣,那個告密的袁世凱、那個弄死珍妃的太監崔玉貴,如此等等之人,非常害怕,他們迫切要弄死光緒,根本不用慈溪動手。
政治,首先是眼光,然後是判斷,最後是變通。三者俱無,光緒必死。
-
6 # 人文行天下
光緒帝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可惜生不逢時,一生深受慈禧控制,空有抱負而無法施展。他不是洋務派的皇帝,也不是維新派的皇帝。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看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吧。
洋務運動目的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中央以奕訢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為代表。創辦一批軍用企業和一批為彌補軍用工業資金不足的民用企業。奕訢、曾國藩、李鴻展等人為清末重臣,洋務運動也是為了維護清統治。但是我們要知道當時是慈禧掌權,奕訢是慈禧的鐵桿,他們完全聽命於慈禧。洋務運動也是在慈禧的默許下開展起來的。可以說,洋務運動和光緒皇帝沒有一點關係。光緒皇帝怎麼會是洋務派的皇帝呢?
再看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是在康有為、梁啟超的等人的推動下開展起來。以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背景,康梁掀起維新變法運動。這場變法運動的光緒皇帝的支援,但不能說光緒皇帝就是維新派的皇帝。
首先,看維新派的階級屬性,維新派是民族資產階級,宣傳西方民主思想,代表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益。
其次,看維新變法的內容,其核心內容是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開議會,興民權。很明顯這是資產階級的施政綱領。
第三,看光緒皇帝的階級屬性,他代表的是清政府的利益,是地主階級的代表。
第四,看光緒皇帝的動機,當時他在政治上處於無權地位,大權有慈禧把持。光緒皇帝很想奪回大權,維新變法運動給了他希望,故而支援維新運動。
但是,我們看兩者的階級屬性,就知道他們不可能是統一戰線,只是臨時的聯合,各取所需。維新派希望藉助光緒皇帝的力量實行變法,挽救中國。光緒皇帝希望藉助維新派的力量奪取權力。戊戌變法實行之後,我們看到維新派的核心內容君主立憲制並沒有出現,就可以明白光緒皇帝並不是真心實意支援變法的。所以,他不可能是維新派的皇帝。
-
7 # 樂羊子說
光緒是歷史上的一個“敗幸”帝王。
身為一朝天子,他的權威臣服於慈禧的淫威下。有多大幹勁,就會遇到數倍的阻勁。他曾豪言不做亡國之君,僱傭譚嗣同等人大搞新政改革,與腐朽落後的頑固派鬥爭,被慈禧絞殺,完敗。
身為一個男人,政途不得志,愛情不由心,婚姻不幸福,事事遭人阻,孤憤之中,背水一戰,落得被囚失去自由,愛妃也保護不了,何其不幸。
真實的光緒,可能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行動、有脾氣的四有熱血青年,看到大清的危局與落魄,自有一腔改天換地的衝動。但我們知道衝動是魔鬼。積病多年的龐大帝國,腐敗到骨子裡的頑疾暗瘡,怎能靠一時的猛藥?藥下猛了,病人受不了,細菌為了自保會群起而攻之。這樣一來,病治不好,自己也落得個“庸醫”壞名聲。光緒對大清的戊戌變法,是沒有後路的理想派與不想強大的頑固派之間的對攻之戰。攻守之下,維新派的政治運籌能力稚嫩,保守派的手段犀利且狠辣,幾招就瓦解了光緒的中興夢想。
很多人說,光緒失敗的根源,在於他沒有看清局勢,一沒在朝中樹立起皇上的權威,二手中沒有一兵一卒,空有個傀儡皇帝的名號,當然鎮不住朝中官員。他過於自信,又錯判形勢,低估了慈禧在朝中的底蘊,不僅葬送了有志之士,更堵死了自己翻身的後路,敗於樂觀,輸於不幸。
-
8 # 古鎮夜話
光緒的一生,可以用苦命兩個字來概括,於己生不逢時,於國有心無力。
剛剛從懵懂少年過來,他便經歷了太多不該經歷的不幸。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大國象徵的北洋海軍艦隊慘遭滅頂之災,以屈辱的《馬關條約》收場。1896年被迫簽訂《中俄密約》。義和團起勢,庚子國難,最終以傷及大清根本的《辛丑條約》終結。
短短几年,眼見日、俄等外國列強的輪番欺侮,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簽訂,不用說作為大清之主,就是市井小民亦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何況正值初生牛犢,血氣方剛的青年。
所以,光緒的強國夢,應當是發自內心的強烈願望。
正是因為願望強烈,所以心情更加急切。但是,他對積弊太多積重難返的太缺預判,對於保守勢力和大局的掌控既無經驗更缺能力。所以,失敗的結果從開始就註定了。
表面看,導致他個人悲劇的,是康有為的魯莽草率,袁世凱的見風使舵,但也從另一面說明他不具備識人用人的能力。
如果在太平環境中,以光緒的事業心和進取精神,一切應當是另一番景象。
-
9 # 鐵木真165163663
縱觀光緒皇帝的一生,他是很悲催的人。他的一生當中想要有所作為,想要改變國家的命運,勵精圖治,但是他沒有這個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他的一生當中都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下,無法逃脫,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皇帝的命運安排,光緒皇帝的一生,想要有所作為,面對的列強步步緊逼,中國屢戰屢敗的情況。給光緒皇帝觸動很深,為了改變國家的命運以大清王朝的存亡,光緒皇帝在甲午戰敗之後,痛定思痛,想要學日本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但是由於慈禧太后頑固封建勢力的重重阻撓,再加上光緒皇帝,操之過急,沒有循序漸進,嚴重觸動的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讓這幫人首先帶頭起來,反對光緒皇帝的戊戌變法。雖然表面上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把權力歸還給光緒皇帝。讓光緒皇帝親政。但這只是慈禧太后,表面上玩的功夫而矣,慈禧太后的目的是為了掩人耳目,掩蓋全體百姓與列強的反對他獨攬專權,為了逃避不還政於皇帝的罪責。在甲午戰爭,戰敗之後全國聲討聲浪中,慈禧太后終於點頭,讓光緒皇帝親政。但這只是慈禧太后的緩兵之計。慈禧太后,依然大權緊握。光緒皇帝說白了就是慈禧太后的一張掩人耳目庶羞布而已。,光緒皇帝雖然親政,但是手中無兵可調,沒有實權,只是名義上的光桿皇帝而已。光緒皇帝在錯估形勢的條件下。在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的推波助瀾之下實行的百日維新。跟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比起來。光緒皇帝帶動的這一場新的維新運動。只能說是曇花一現而已。並沒有真正去改變大清王朝沒落的命運。他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來了一場,龍捲風而已。並沒有捲走中國破爛不堪的面目。最後大家都知道這場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在實行百日之後,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封建勢力所扼殺掉。以六君子的人頭在北京菜市口,先告了這場維新運動的失敗。雖然這場維新變化很短暫。但是它喚醒了一些進步人士的愛國熱情。國家存亡之際,以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有識之土開始奔走相告,開始為這個國家前赴後繼。
-
10 # 比李白白
光緒的生父是咸豐的七弟醇親王奕譞,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同治帝早逝,本來有很多選擇,但是慈禧偏立了只有四歲的光緒,一來年紀小好控制,慈禧也好繼續垂簾聽政,二來這種親上加親的關係,只有醇親王府夠資格。
光緒小的時候身體不好,慈禧頗盡心力,小皇帝的飲食起居她都親自過問,對光緒的學業也十分嚴格,選派了當世的大儒悉心教導,希望百年以後這個孩子能擔當大任。
有一次,帝師翁同穌給小皇帝廷講,發現光緒凍的瑟瑟發抖,質問太監之後,才端來碳爐,其實這是清宮的不成文規定,皇子食不可飽穿不可暖,可見光緒的體質並不好。
光緒這個人的性格起伏比較大,有時很急躁,生氣的時候親自鞭打太監宮女,有時一個人靜坐發呆,還痛哭流涕,興奮時奏摺中的字跡剛勁有力,失落時潦草不堪,慈禧對他是一個長遠投資,但是又處處打壓,其結果是發現光緒這個孩子的抗壓能力不行,性格容易走極端。
光緒親政以後,慈禧撤簾退居幕後,但是國家大政仍然由她操控,光緒打算大展拳腳,結果甲午戰爭大敗,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沒燒好,光緒作為皇帝應該擔責,但卻諉過於臣下。
戊戌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通過變法能自強,但是光緒既缺乏政治經驗也沒有遠見,聽過康有為一番慷慨陳詞馬上就幹,其結果搞出了一個“圍園殺後”的事出來,把光緒和慈禧推到了對立面。
回覆列表
光緒帝,“一個光著屁股吶喊”救國的帝王。在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已經完成工業革命,開始著手向東方拓展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市場。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帝王,只能高呼“救國”。然而,他卻無力阻止帝國走向沉沒。
慈禧話音未落,醇親王奕譞一聲哀嚎,癱倒在地,大哭不止。親貴紛紛伸手相攙,但誰也拉不動。年僅4歲的載湉被選定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同治年號為光緒。
勵志讀書,以求保國。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光緒二年(1876年)4月21日,載湉開始在毓慶宮讀書。文化師內閣學士翁同龢,書法師侍郎夏同善。載湉讀書非常用功,慈禧誇他“坐、站、臥,誦讀詩書不輟”。
翁同龢把皇帝讀書與治國相聯絡。光緒八年(1882年),載湉11歲,增授賀長齡、魏源輯《皇朝經世文編》;光緒十二年,載湉16歲,行成人禮 ,能“批閱章奏,論斷古今,剖決是非”。
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蓄意挑起戰端,光緒帝及帝黨從民族利益出發,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痛感“我中國從此無安穩之日”,表示出主戰的願望。光緒帝多次詔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預為籌備,反對他懇求列強出面調停。光緒帝6月3日令翁同龢和禮部尚書李鴻藻參與軍機處事宜,與諸軍機大臣會商中日北韓爭端。會上,翁、李備戰禦敵方案得到認可。第二天,與會諸臣聯銜遞交了《復陳會議北韓事宜折》,折中採納了翁、李的主戰見解。對此,光緒帝於6月16日,再次敦促李鴻章抓緊軍事部署。
6月23日,日軍在豐島附近對濟遠、廣乙艦突然發動襲擊。光緒帝毅然對日宣戰。光緒二十年7月1日,清廷釋出“上諭”:
“日本首先發起戰端,侵略和挾制北韓。如果導致事情難以收場,我們自然應該出兵討伐。”
7月24日,再諭李鴻章勿失戰機,直接命令北韓牙山南路葉志超與進入北韓北部的清軍夾擊日軍。多次下令加兵籌餉。停止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戰役初於牙山失利,繼而再陷平壤、鴨綠江防,遼東九連、鳳凰諸城和大連、旅順。在威海,日軍奪取清軍艦船,北洋水師喪失殆盡。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3月22日,李鴻章與日本草簽了《馬關條約》。由於該約內容苛刻,光緒帝以割地太多為由,拒絕簽字。此時,愛國官員諫舉不斷,舉子發起“上書”拒約。光緒帝懷著“遷都”與日周旋的想法,懇請太后,遭到拒絕。4月8日,軍機大臣孫毓汶等從天津專程送來和約文字與奕訢等共逼光緒簽字。慈禧太后也指令必須批准和約。光緒帝繞殿疾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被迫在條約上簽字。
遇到抵制
光緒二十一年4月,康有為聯合北京會試的1300名舉子,上書都察院要求拒和、遷都和變法,史稱“公車上書”。5月11日,上書遞到光緒手中。書中陳述的富國、養民、教民和練兵的具體內容,所申明的必須及時變法,引起光緒帝的共鳴,“覽而喜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3月27日,康有為組織保國會。6月,康有為與梁啟超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守舊大臣攻擊“名為保國,勢必亂國”,光緒帝指出“會為保國,豈不有善?”支援維新派。
同月,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
興辦京師大學堂;陸軍改練洋操;取消八股文,改試策論,等等。
教育上,打擊舊學,提倡新學;經濟上,利於資本主義近代化;政治上,言論、出版、結社,推動了民主化程序。
變法失敗,
魂歸瀛臺
這一行為,觸怒了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8月6日晨,慈禧宣佈重新訓政,下令抓捕康有為等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康有為逃往美國,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林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六君子”,於8月13日被斬殺在北京菜市口,囚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百日維新失敗。
1900年,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的《辛丑條約》,扯去了帝國迴光返照的最後一根稻草。1908年11月14日,無枷之囚光緒帝在絕望中死於瀛臺,享年38歲。封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武仁孝睿智儉寬勤景皇帝,葬於清西陵之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