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偵查處

    楚國是春秋時代第一個稱王的國家,他們的稱王方式很獨特。楚國國君熊渠直接把大兒子熊康、二兒子熊紅、小兒子熊執疵分封在了長江中下游一帶。

    大兒子熊康的封號是“句亶王”,二兒子熊紅的封號是“鄂王”,小兒子熊執疵的封號叫越章王。

    在楚君熊渠把長江中下游的戰略要地分封給三個兒子前,他石破天驚地喊出了:“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諡號”這句鏗鏘有力、震爍千古的名言。

    楚人出自黃帝后裔,後來在商朝軍隊的驅逐下,楚族不得不一路向南遷徙,最終定居於丹陽的荊山一帶。而當時的長江流域遠離中原,屬於尚未開花的蠻荒之地,楚人既要同惡劣的自然作抗爭也要時刻防備越人的襲擾。

    而根據《楚世家》記載,楚國在遊離中原以外後,楚族的酋長鬻熊看到了周部落的興起,於是以祭祀火神的身份投靠了周文王。

    後來武王伐紂楚族也是出人出力跟隨周人北伐,但周武王在分封時卻選擇性遺忘了楚人,直到周成王即位後,楚部族才內周朝“封以子男之田”,楚部落至此才算立國。

    楚國當時的範圍有多大呢?楚部族被周王朝封為“子男”後,根據《禮記》的規定“子男”的轄地僅僅只有五十里,而所謂的“子男”就是子爵,是“公侯伯子男”中地位最低階的“袖珍諸侯”。

    楚部族立國後,經過六任國君的努力,到了楚軍熊渠時代,面對外部外部姬姓諸國的圍困態勢,楚國採取遠攻近交的方式先後翦除姬姓方國,並連續滅掉庸國、鄂國、揚越,將勢力平推到了長江中下游的江漢平原。

    值得一提的是,楚國在對外擴張中,絲毫不遵從春秋戰爭禮儀。春秋戰爭禮儀講究是什麼?即“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出師須有名”等諸多約定成文的規則。而縱觀春秋的戰爭態勢,往往都是懲罰性的戰爭,很少直接滅掉他國。

    但楚人從不按常理出牌。只要能擴大地盤、搶奪人口、掠奪土地、壯大實力,楚人都會想方設法地滅掉敵國,也不管你禮儀不禮儀。最有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楚世家》中記載,楚武王熊通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翻譯成當今的白話來說,楚國討伐隨國,隨國說:“我沒惹你,你們沒有理由打我”,楚國可不吃這一套,就說我是流氓我怕誰,打你還要理由了?你小子還上了天咧!

    於是乎,在中原諸國的眼中,楚人就成了蠻夷的代表。“維汝荊蠻”、“蠻羋蠻矣”等諸多“黑化”的文獻頻頻見諸於史料。而除了鄙視楚國,中原人把所有骯髒齷齪的壞事全部安插在楚人的頭上,譬如,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畫蛇添足、買櫝還珠等把楚人說成低能弱智兒的成語自此流傳天下。

    不光楚人對外咄咄逼人、兇狠殘暴的彪悍,讓中原諸侯投來360無死角的白眼,楚人的文化習俗也讓中原人大為不削。

    楚人是黃帝后裔華夏舊族,在當時的春秋時代,區分蠻夷和開化的關鍵不在於血統,而在於文化習俗有沒有遵從周禮。

    楚部族經過幾百年的遷移南下後與南方土著居民雜居融合,原來的寬袍大袖、博帶峨冠早已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獸皮毛衣的蠻夷打扮,語言上更是充分吸收了當地土著人的方言土語。比如,楚人稱呼老虎為“於菟”,不服氣叫“不服周”等等。

    因此,無論是從楚國文化習俗還是對外戰爭逾越周禮的情況來看,中原人始終將楚人視為蠻夷,“荊蠻”、“霸蠻”由此也應運而生。

    楚君熊渠在楚國實力不斷膨脹而周天子日漸沒落的情況下,多次表明請封的願望,卻都被周王朝拒絕,氣急惱怒的熊渠遂“封子為王”以示“不服周”的態度。

    當然“封子為王”要比“自封為王”肯定要好的多。“自封為王”必然招致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連楚國蠻夷都稱王了,天下到底還有沒有王法?禮制還要不要遵從了?倘若一旦遭到天下諸侯聯合發兵討伐,楚國難逃滅頂之災,到頭來自去王號未免顏面盡失。

    而封子為王就不同了,如果楚國舉動真的令周王震怒、天下反對,免掉兒子們的王號再派人送禮活動下,打打圓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楚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這也就是為什麼楚軍熊渠“封子為王”的原因。

    熊渠“封子為王”後,周厲王即位,這周厲王乃西周的亡國之君,此人性情暴虐,熊渠思來想去還是怕周厲王發兵伐楚,於是就主動撤銷了三個兒子的王號。

    取消兒子們的王號後不久熊渠病逝,楚國在繼任國君的帶領下繼續在國力飆升的道路上向前發展。

    參考資料:《楚世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量子力學,薛定諤方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