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生活交朋友
-
2 # 一攬風塵
夷陵之戰是三國前期最後一場具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戰爭。劉備的失敗讓荊州丟失變成板上釘釘的現實,終諸葛亮一生,也沒有任何機會從吳國手上奪回荊州以此實現自己隆中對之中的決策。而我們說,夷陵之戰的大敗確實是劉備戰略指揮上的失誤造成的,但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大敗是指揮失誤,但失敗其實是在所難免的。即使諸葛亮在,也只能打出不勝不敗的結果,保留下蜀軍的主力,但是戰略上的失敗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因為陸遜也不是等閒之輩,要想在吳軍戰略縱深方面佔據如此大優勢的情況下戰勝陸遜,是基本不可能的。我們看無論是官渡還是赤壁,以少勝多的那一方首先佔據了防守的優勢,其次是擁有大決戰的機會,而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劉備,都沒有機會在陸遜手下獲得大決戰的機會,因為陸遜的任務就是讓蜀軍退回益州,吳國佔據荊州之事成為定局,沒有必要尋求戰略決戰。所以軍事才能或許能夠彌補戰爭的失敗,但絕對無法改變戰略的失敗,荊州丟失,伐吳失敗已成定局。
說完軍事能力,我們再說劉備,諸葛亮,陸遜,孫權四個人對戰局的影響。首先,孫權對陸遜是無比信任,即使戰爭進入到白熱化階段的時候,孫權曾經對陸遜產生過懷疑,但很快懷疑就打消了。再說諸葛亮,諸葛亮在與不在的區別就在於排兵佈陣的謹慎程度。毋庸置疑,諸葛亮要是在前線,劉備的大軍一定不會犯戰線過長而被逐節擊破的失誤。但這樣的變化並不能改變戰略上荊州丟失的定局,頂多是給堅守不出的吳軍一個下馬威,出出關羽被殺的怨氣,沒有任何戰略價值。即使雙方搬到談判桌上,孫權也不會因為這種下馬威而退縮半分。最後我們再說在歷史上真實交鋒的劉備,陸遜二人的作用。劉備禦駕親征,蜀軍士氣大振,而且劉備本人就是張飛關羽被殺的火藥桶,他憤怒,蜀軍就憤怒;他點燃導火索,蜀軍就爆發,這點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這也是劉備選擇御駕親征的一個原因之一,不過考慮到劉備一生確實勝少負多,即使久經戰陣,面對陸遜這個“小年輕”,也佔不了什麼上風。
再說說陸遜,他是整個夷陵之戰中頭腦最清晰,目的最明確的人:他知道,要擊敗劉備,但不能窮追猛打,擊潰劉備;因為魏國會坐山觀虎鬥,偷襲吳國;他也知道,要打疼劉備,下手要重,讓蜀國接受荊州丟失的現實,從此吳國面對蜀國就可以佔據戰略上的優勢。陸遜也恰好是下手不輕不重的擊敗了劉備。丟失積攢多年主力的蜀國在後劉備時期,只能在諸葛亮的領導下,厲兵秣馬,恢復元氣,選擇北伐,而不是收回荊州;然而雙方都沒有給對方毀滅性的打擊,所以日後再聯合起來也不困難。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知道,確實即使諸葛亮隨軍出征,充其量也只能保住主力部隊,戰略上的失敗和荊州的丟失已經成為定局。
-
3 # 客者
而如今有人認為,如果當時劉備讓諸葛亮帶隊,自己做後勤,夷陵之戰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我認為結果不會變,即使陸遜不能贏也不會輸,最多是一個兩平的結果。
就算給予諸葛亮帶兵又如何?諸葛亮不是神,不是百戰必百勝,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在夷陵之戰時,正當是盛夏,蜀軍很多將士都受不了酷暑,給予你一些發揮不了多大作用的兵又有何用,兵貴精不貴多,沒有用的兵再多也只是一個炮灰而已。
吳軍面對著生死存亡的情況,必定是士氣大增,而蜀軍面對著攻又攻不了、耗又耗不了,又逢酷暑,必定士氣大降。吳軍面對著“天時、地利、人和”,蜀軍士氣大降,你讓諸葛亮來又能怎麼樣?
面對的酷暑,久攻不下的城池,你是繼續耗著呢還是退兵呢?不退兵,帶著一群毫無士氣的將士,你又能躲到哪裡去躲避酷暑?退兵,什麼都沒有做到卻損失慘重,你又有何臉面回去?
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蜀軍,你即使讓韓信來帶兵也毫無作用,如果當時諸葛亮帶兵去攻打吳國的話,最多是蜀軍不會敗得這麼慘。諸葛亮不是神,不可能百戰百勝,面對著如此場景,蜀軍幾乎不可能取勝。 -
4 # 仁者厚德載物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時代三大戰役,都意義重大,官渡之戰為曹操集團消滅袁紹集團統一北方奠定基礎;赤壁之戰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聯合打敗曹操集團,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而夷陵之戰孫權集團打敗劉備集團,使劉備集團恢復漢朝一統天下的希望化為泡影。
如果把夷陵之戰的蜀漢軍統帥由皇帝劉備換成丞相諸葛亮,劉備放棄御駕親征,讓諸葛亮親自出馬統帥蜀漢軍攻打東吳,陸遜統帥的東吳軍還有機會取勝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討伐東吳的蜀漢軍統帥是諸葛亮,陸遜絕對沒有機會取勝,最好的結果是打平,東吳歸還荊州的部分地區給蜀漢,雙方握手言和。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書法家,其才能的全面性不僅在三國時代,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也屈指可數 。最起碼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是其他政治家軍事家比不了的。
即使被很多人詬病的軍事才能,諸葛亮在三國時代也名列前茅,諸葛亮曾經擊敗司馬懿,擊斃張郃、王雙,打得司馬懿畏諸葛如虎,至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高於司馬懿,而陸遜的軍事才能則低於司馬懿,比起諸葛亮來說,則更低了。
攻佔益州以後,劉備對諸葛亮的使用可以說是大材小用,他將諸葛亮看成劉邦手下的蕭何,讓諸葛亮負責鎮守後方,負責後勤,沒有充分發揮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劉備集團只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位超一流謀士,夷陵之戰時,只剩下諸葛亮,其他兩位已經英年早逝。
正因為劉備把諸葛亮當做蕭何,以至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軍事才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巨集觀謀略,二是治軍水平,三是統兵行軍打仗能力,諸葛亮在謀略上有所保守,但是治軍水平與統軍打仗能力,在三國時代名列前茅。
如果劉備派諸葛亮討伐東吳,諸葛亮會如何做呢?
劉備當時最好的選擇是打著為漢獻帝報仇的旗號討伐曹丕,曹丕的軍事才能遠遠不如曹操,劉備說諸葛亮才能十倍於曹丕,如果蜀漢大舉北伐中原,取勝的把握還是非常大的。而劉備選擇攻打孫權,等於是兩敗俱傷,讓最主要的敵人曹魏政權漁翁得利。
諸葛亮如果作為蜀漢軍統帥,他的謀略會與劉備完全不同,劉備在夷陵之戰的總體戰略是: 傾巢而出,水陸並進,在長江以北令黃權率領一萬多蜀漢軍防備曹魏,讓馬良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郡策動五溪蠻夷反對東吳,開闢第二戰場,同時劉備統帥的蜀漢軍主力尋求與陸遜的東吳軍主力決戰,一舉擊潰東吳軍隊,攻佔荊州。
如果是諸葛亮攻打夷陵,應該會這麼安排: 穩打穩紮,水陸並進,放棄長江以北的對曹魏的防守,讓黃權、張南等率領萬餘軍隊與馬良等一起進入武陵郡與五溪蠻夷合軍擺出一幅進攻長沙郡的姿態,虛晃一槍後接著向北攻打公安及江陵,繞到夷陵的背後,對陸遜軍形成兩面夾攻。
同時諸葛亮派出大量的荊州人潛入南郡的江陵城及公安城製造恐慌,放出東吳軍隊前線潰敗的謠言,派人聯絡之前的荊州軍舊部起義反對東吳,挑起陸遜後方不穩,再在夷陵前線猛攻陸遜軍,同時黃權部攻打公安、江陵等地。
只要諸葛亮不放棄水軍,不讓陸遜發現破綻,陸遜無法攻破蜀漢軍主力,形勢就會對陸遜越來越不利,諸葛亮在荊南的黃權部與五溪蠻夷軍隊就會有所作為,勢必會能夷陵形成包圍,到時候陸遜還是要退到江陵,放棄夷陵,只要陸遜放棄夷陵,東吳就佔不到任何便宜,蜀漢軍就會對江陵形成包圍。
況且江陵無險可守,而且蜀漢軍打通了長江航道,物資運輸也方便,形勢對東吳仍然不利,到了這一步,諸葛亮已經穩操勝劵。最終的結果就是蜀漢軍收復江陵城,逼迫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議和,收復回之前關羽大意失荊州丟失的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
5 # 在下大林有何貴幹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伐吳就是個坑,諸葛亮看的很明白,劉備伐吳是荒唐的想當螳螂,還幻想著,螳螂吃胖了,就能鬥得過黃雀。結果,曹魏免費看世界盃,還當了老大好多年。
可嘆啊!東吳不是任人宰割的蟬,而劉備的朕知兵三要素,第一條,東吳弱於曹魏,所以滅了東吳,二大於一,第二條,東吳時下沒有都督,無人可用,第三條,東吳兵力明顯弱於蜀漢,攻下東吳,大軍在手,曹魏也只能望洋興嘆。
實際呢?
第一條,吳弱魏強,劉備伐吳,無論輸贏,戰略上講,曹魏就是在免費看世界盃,順便還莫名其妙的成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黃雀,人家沒想當漁翁啊,怎麼就又看戲,又得利了?莫名其妙的免費當老大,感覺不錯。
而伐魏呢,弱國東吳,自然袖手旁觀,成不了黃雀,即使戰役未勝,也應該是兩敗俱傷,魏國國力大損,這下,最起碼,劉備不會馬上氣死,再教育劉禪兩年,興許很多梗就沒有了,天下形勢,豁然開朗,諸葛丞相臉上笑容也會多些。
第二條,吳中國人才發展路線,做的比曹魏都好,最起碼,孫權很有魄力,能解決實際問題,或者都看不到未來了,也敢賭上一賭,我以前說劉備或許歪打正著,真滅了吳國,統一天下,但是隻要有吳國這一條國策,而首腦不是傻子,基本不會滅國,人才濟濟的地方,怎麼可能一戰之功,就能平定?
第三條,兵者,詭道也,像賭博又不是賭博,你認為籌碼多就能笑到最後,結果必然是實力打臉,以少勝多的例子太多了。
所以,諸葛亮壓根就不會去打東吳,如果只能去打,就假裝敗一下吧,做個軍事遊行,趕緊回家,回去教劉阿斗,唸書識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吧
-
6 # 野草的沉思
諸葛亮的即定戰略,是聯吳抗曹,所以,他絕對不會在沒有消滅曹魏之前,去討伐東吳。
現在是假設諸葛亮討伐東吳,如果是這樣,可以肯定地說,陸遜絕對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陸遜夷陵之戰取勝是僥倖的。僥倖在劉備不懂兵法。劉備的移營圖一拿回去給諸葛亮看,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毛病,並且斷定陸遜要用火燒。即然如此,如果諸葛亮在夷陵前線,陸遜的這點小把戲,肯定無得逞的機會。
諸葛亮一生,最擅長的就是火攻。他初出茅廬,就連著放兩把火,把曹軍燒得大敗。赤壁之戰,他與周瑜同時想到了火攻。火燒上方谷,差點燒死了司馬懿。陸遜跟諸葛亮面前玩火,簡直就是魯班門前弄大斧。
除了夷陵之戰,陸遜再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
而諸葛亮自出山以來,火燒博望坡,赤壁助敗曹操,智取荊州,智取西川,漢中之戰智敗曹操,南中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收姜維,斬王雙,殺張郃,屢敗司馬懿……這都是客觀事實。
自古以來,能用兵者不乏其人,但能超越諸葛亮的,幾乎沒有。
有些人自以為讀了陳壽的“用兵非其所長"一語,便自以為拿到了真理,輕易甚至肆意貶低諸葛亮之用兵,真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7 # 中行偃1
答:這種假設不好分析。
首先,諸葛伐吳也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他倒不至於把軍隊放到不利的地形,也不能放棄水路進攻。
但是,陸遜也不會俯首就範!也能佔據有利條件,不可能冒然進攻。
勢必形成拉鋸之勢……這對諸葛來說是危險⚠️的,他當速戰速決,趙雲曾經說過,戰事一旦打起來,豈能馬上就結束?我們都知道,趙雲是打了一輩子勝仗的常勝將軍,他都看不出來打東吳有必勝的把握。
諸葛面臨的問題是後勤保障困難;孫權面臨的問題是他兒子孫登是否入魏?兩相比較而言諸葛拖不起。如果孫權不想讓孫登入魏,這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可能的結果,孫權首先提出休戰,對劉備來說是非接受不可!打不起了,軍資供應不足消耗不起。就算陸遜不進攻,他也該撤軍了……
如果是劉備耗不起了,提出休戰。也可以接受,孫權畢竟不想讓孫登入魏。這個結果也是可能的。
最不好的結果就是孫權發奮,讓孫登入魏,全力以赴投入對諸葛的戰爭,諸葛非敗不可!陸遜完全可以在諸葛撤軍的時候給予痛殲!那樣的話,我估計只要孫登一入魏,曹丕馬上就可以發動向江北的黃權進攻。到時候諸葛也會是首尾不顧了……
-
8 # 唐朝的長老
孫吳實力強於蜀國
據統計,孫吳在人口方面是蜀國的兩倍還要多,而且土地肥沃,糧草豐富。所以蜀國在實力上面是遠不如孫吳的,無論是兵力還是糧草,要知道三國時期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素就是主帥能力、糧草的多少、兵力的多少。論主帥雙方都是很厲害的,但是糧草和兵力蜀國就劣勢了。
很多人看到孫權向劉備求和而認為孫權實力不如劉備,但是這個觀點是錯的很離譜的!要知道孫權除了應戰劉備還要防範曹魏的,而且戰線非常的長,所以孫權很多兵力都是用在防守曹魏,只有一部分用來抵抗劉備的。而蜀國有地勢之險,曹魏根本不會去攻打蜀國。
諸葛亮並不善於打仗打仗在兵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往往是很難戰勝對方的,而往往在勢均力敵,或則以弱勝強的戰爭中都是需要出奇制勝的,但是諸葛亮打仗從來都是不犯險,這樣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戰勝東吳,最好的結果就是帶著士兵順利迴歸蜀國了。
所以如果是諸葛亮帶兵出征的話不見得就會取得多好的戰果,陸遜至少和諸葛亮打個平手,甚至陸遜會戰勝諸葛亮,但是諸葛亮穩紮穩打雖然很難取勝,但是也不會大敗!
-
9 # 甘甜的純淨水
如果是諸葛亮指揮,陸遜不會贏。但是夷陵之戰和諸葛亮的戰略想衝突的。即使吳國敗了,蜀也滅不了吳,因為魏國不會坐視不管。諸葛亮的戰略是聯吳抗魏,如果吳滅了劉備勢力會空前壯大,所以魏不會做事不管。
-
10 # 歷史深度揭祕
諸葛亮是有失誤,但屈指可數,比起劉備,關羽的大錯誤算什麼。否認諸葛亮,試想,沒有諸葛亮之前劉備有何成績,帶幾個兄弟,無兵無地盤。諸葛亮後期北伐無功,試想,如沒有劉備敗亡全國之兵,留一個強大的國力北伐又會如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弱小的蜀國,如君主英明,極可能成功,可見諸葛亮偉大之處。而且陳壽就是黑諸葛的,很多諸葛勝仗都被刪去,那些人就相信陳壽,真要那麼差,李淵李世民怎麼那麼推崇諸葛,其實史家寫書都是有政治傾向性的,應該辯證的看待問題。
諸葛亮肯定不會發動夷陵之戰,因為諸葛亮發動,作為東吳肯定會連魏抗蜀。諸葛亮打,那是必然的。劉備打,首先成都就是安全的,劉備危險,已謀略勝,諸葛亮打,那就是魏國狂攻成都了,變相的圍魏救趙,可將荊州之地作為籌碼談判魏國,劉備沒有諸葛亮時居無定所,寄人籬下,兵不過三千,且屢戰屢敗。有了諸葛亮後不光有了地盤,而且一度成為天下第一雄主。不管劉備率兵攻打益州還是後來攻打漢中,諸葛亮雖沒一同前往,但劉備留諸葛亮鎮守大後方,坐鎮“朝廷”。足以證明劉備是多麼信任他,同時也足以證明諸葛亮的能力。
人家諸葛先生的策略是什麼,隆中對又是什麼,他會出兵打吳嗎,就算出兵結局是兩敗俱傷,曹操還在可能直接滅國,兩敗俱傷,曹操來打,吳蜀都是投降的份,幸好是敗一方,誰也不敢動,都沒有好處,如果吳國敗了,曹操去打,蜀國照樣得去支援,三國鼎立,沒有天時變化誰也滅不了誰。諸葛亮北伐不成功不代表就是吃了敗仗,恰恰相反,幾次北伐幾乎都是節節勝利,勝的越多,攻佔的地盤越大,戰線就拉的太長了,加上北伐的路線是難於登天的蜀道,交通不便,導致糧食運送跟不上,這才是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可不是你所說的他打不了勝仗。
諸葛亮伐吳估計結果是和吳主談和,吳主理虧,割一半荊州之地給蜀漢,然後吳蜀一起攻魏,諸葛亮從荊州攻宛洛,吳軍在江淮之間行動配合。劉備開始應該會反對,但時間消減了他的衝動和仇恨,吳也賠了半個荊州之地了,劉備可能會最後接受,那樣曹魏就日子不好過了,但吳蜀聯盟也不是死心踏地,隨著三家實力變化總是會搖擺不定。要先了解為什麼諸葛亮不同意伐吳,首先我們的最大仇敵是曹操,而此時荊州已丟,你說伐吳就算贏了也佔不了好吃,損兵折將,就算打贏了,回頭再來對付曹操也沒有那麼多兵力財力。假如一鼓作氣打曹操,曹操許昌可能會丟,到時還怕孫權嗎?
諸葛亮,三國時期人言近妖,經天緯地之才,後一直到現在都是智慧和忠誠的象徵,我就不明白了現在的人為什麼要一而再而三地否認他的才能,為了顯示你比諸葛亮更厲害嗎?說諸葛亮北伐失敗的也不看看當時什麼情況,就好比我一個人出川去你地盤打你五個人,你關門沒讓我打到,我就失敗了。劉備帶著全部身價去打的,一把輸光所有。說實話要是帶諸葛亮去,可能結果不一樣,打打就撤吧。和孫權談點條件絕對不虧的,怪就怪劉備不是劉邦啊。辛辛苦苦吧諸葛亮請回來確不重用,和曹操差的太多了。所以才輸。
硬拼的話,諸葛亮出山,打東吳不是問題,硬拼的話,也是46分,也就是東吳必死,哪怕聯合魏國曹操,一切都是定局,只是加快了魏國統一的步伐!諸葛丞相遺志,還是功垂千古,功勞還是很大的,簡單說,諸葛看全域性,劉備重情義,都沒錯,誓言也應了,三兄弟一個接一個走,兄弟情深,諸葛伐吳,只會加快三國統一。歷史諸葛亮是戰略家,不是戰術家,那麼,真讓諸葛亮帶兵伐吳,一樣失敗,因為那個時候,劉備手下的謀臣沒有一個能有陸遜厲害。而且那個時候,吳蜀兩國強度是差不多的,沒有《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誇張,什麼劉備親帥75萬大軍,那個時候,整蜀國之力,也不過20萬,而且,馬超部下沒有參加,還要守劍門,關羽的荊州兵馬幾乎全軍覆沒。
真要拼起來,不顧及曹魏,蜀國會被吳國打敗,只是那個時候孫權考慮了北魏,才有了求和的心態。而且,如果仔細一點,會發現,劉備敗退白帝城,陸遜也沒有深追,這個不是什麼諸葛亮八陣圖救了劉備,而且,人家本身就不打算追你。如果換成《三國演義》,那麼結果就是,至少不會敗,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將軍僵持,然後等劉備找到藉口後講和。劉備為什麼伐吳,就是因為關羽被殺,張飛激怒他。
於情於理,必須打。可是,那個時候,張飛也死了,等諸葛亮帥軍和吳國打他一年半載,或者三年五載,劉備氣消,而且,我相信曹丕也不會安寧,肯定要搞點小動作或者別的,那個時候,諸葛亮再勸說劉備北伐曹魏,東結孫吳,劉備肯定會同意,因為那是《隆中對》的基本核心,也是劉備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劉備不會放棄,所以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吳蜀聯盟。
說諸葛亮小心謹慎沒錯,但說他軍事能力不行是大錯特錯了,他品德高尚,深謀遠慮,顧全大局,劉備是十分倚仗他的,就算像蕭何一樣,他在劉邦心中不重要嗎?他不喜歡與龐統那樣炫耀,鋒芒畢露。對漢中也沒法正那麼熟悉!但劉備也是很信任他的!把後事託付於他,至於軍事能力,可以一看看武廟十哲,那是唐人純粹對前人軍事能力的評估!
回覆列表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與劉備結仇。
公元221年,劉備率領數萬人馬伐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五萬抵禦蜀軍。
陸遜為避劉備鋒芒,主動撤退,將山地全部放棄。劉備一路勢如破竹,從秭歸一路殺到猇亭。吳軍開始抵抗,蜀軍東進勢頭停了下來,只能在長達百里的山區設立了幾十個營寨。
六月酷暑,蜀軍將士天天蒸桑拿,苦不堪言。劉備只好將水軍遷到陸地紮營,想等到天氣涼快了再打。
但是陸遜找到劉備的破綻,夜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蜀軍大亂。吳軍發動全線反擊,大敗蜀軍。連劉備都差點被生擒,好不容易逃入永安。
吳軍想擴大戰果,攻打永安。看到趙雲帶軍前來支援,又擔心曹魏抄摸自己的屁股,才主動退兵。
諸葛亮用兵最大的特點就是謹慎,打的了就打,打不了就退,而且撤退你還不敢去追。
諸葛亮帶兵,陸遜未必會送他幾百裡地盤。畢竟這時候,諸葛亮在領兵上並沒有展示過他的才華,東吳這邊未必會怕諸葛亮。
諸葛亮攻城不見得有多厲害,但是打野戰肯定是很在行的。至少連司馬懿都不敢跟他打野戰。輕視諸葛亮的結果就是失敗。
當然,無論哪種結果,最後兩軍在猇亭僵持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諸葛亮遇到這種於己不利的情況下,估計會選擇退兵。不會將自己置於險地。不會給陸遜任何機會。陸遜這邊誰要是耐不住寂寞去追殺諸葛,估計也會像張合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