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嵐雲曉月
-
2 # 劉彥魁
廟,寺,庵都屬於蔡祀的地方。但是也分等級,廟屬於地方百姓級焚香拜佛求神的勝地。而寺要比廟級別高,出家人在寺中學習經論,培訓學徒都是在寺中。而寺則為皇家貴族焚香蔡祀之勝地,老百姓也可到寺裡焚香求佛,寺中所塑佛像也不一樣。和廟中有差別,佛祖,羅漢像齊全。達官貴人去逝,要請寺裡的師傅唸經超度。庵中是女出家人所在的修身養性的靜土,和寺中有所不同。雖然都是出家人,經書相同,但是叫法是尼姑,但見面可得稱師傅。我說的不全面,還請老師指教!謝謝邀請!
-
3 # 八磚學士
廟、寺、庵的區別是這樣的:
廟本來是指供祀先祖神位的屋舍。《詩·大雅·思齊》:“雝雝在宮,肅肅在廟。”不過古代也流行給活人立廟,甚至還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即所謂的“生祠”。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漢帝多自立廟》:“西漢諸帝多生前自立廟。《漢書·本紀·文帝》:‘四年,作顧成廟。’注:‘帝自為廟,制度狹小,若可顧望而成者。’賈誼策有云:‘使顧成之廟為天下太宗。’即指此也。”
有時候,停放靈柩的宮室,也叫廟。《禮記·雜記上》:“至於廟門,不毀墻,遂入。” 鄭玄注:“廟,所殯宮;廟門,殯宮之門也。”
不過,以上所說的都是比較早的古代的情形,甚至還有供佛的。
今天中國所見的廟,主要是指供祀道教神、地方神或前代賢哲的屋舍,如老爺廟、娘娘廟、媽祖廟、財神廟、城隍廟、嶽王廟等。《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絻焉……’於是作渭陽五帝廟。”寺的情況比較複雜一些。
寺的古文字字形如上。本來是是“持取”的意思,《說文解字》訓為“廷”,即官府、朝廷、衙署、官舍一類的意思,是假借用法。《漢書·元帝紀》:“瑰敗豲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壓殺人眾。”顏師古注:“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文選·左思〈吳都賦〉》:“列寺七里,俠棟陽路。” 劉逵注:“府寺相屬,俠道七里也。”李善注引《風俗通》:“今尚書、御史、謁者所止皆曰寺。”
作為佛教廟宇之稱,緣起東漢明帝時,天竺僧攝摩騰、竺法蘭自西域以白馬馱經至洛陽,被安排在鴻臚寺(相當於外交部下面負責接待外賓的部門)。後來,就建立了白馬寺,遂以寺為佛教廟宇之名。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陀經入中國,明帝處之鴻臚寺。後造白馬寺居之,取鴻臚寺之義。隋曰道場,唐曰寺。本朝則大曰寺,次曰院。”
庵專指尼姑所居寺院。其來歷《翻譯名義》有介紹雲:“庵羅,本果樹名。此樹開花,花生一女。華人嘆異。封其園。園既屬女,女宿善冥燻,以園奉佛。佛即受之,而為所住。”
-
4 # 白江龍生活小妙招
廟大多是道教弟子常住的地方,他們在裡面居住,或者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只不過分為乾道和坤道罷了,也就是通常說的男女道士,而寺大多是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弟子居住的地方,同時也是舉行活動的場所,只是通常意義上來說,是男性和尚居住的地方,而庵則是專指女性和尚居住的地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尼姑庵。這是現代的區別,至於古代的各種說法,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回覆列表
廟,最初是供奉祖宗的地方,故稱家廟。古時家廟有等級之分,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簡單的說廟是供奉神,鬼的地方。居道士。如帝王的太廟,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火神廟,海神廟,山神廟,嶽王廟,孔廟,閻王廟,等等。
寺,最早是官府的辦公場所。如大理寺,是辦案的衙門。太常寺,是掌管廟宇禮儀的機關。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的官署為府,九卿的官署為寺。漢代,有鴻臚卿,即鴻臚寺,負責黃令的釋出,及接應賓客,好比現在的禮賓司。到東漢時期,有天竺國,就是印度的僧人用白馬駝著經卷來到洛陽鴻臚寺,交流僧文化。後來改建於鴻臚寺為僧人居住,取名白馬寺。從此寺就成為僧人居住的地方,成為傳播佛教,供奉佛祖的地方。如供奉釋迦摩尼,十八羅漢,等等,白馬寺成為第一佛教聖地。寺就成為佛教的寺院。
庵,原意為很小的草屋,所謂結草為庵。很多文人雅士為自己的書屋,書齋取名xx庵,即是謙遜之意。到了漢代以後,修建一些小草屋供出家修行的女佛家弟子居住,所謂庵堂。後來就成為女子出家的佛教寺院。女弟子稱尼姑。所以也叫尼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