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松林
-
2 # 蒙古大夫最精神
如果德國不在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蘇聯就會在四星期後的7月20日進行大雷雨計劃進攻德國。斯大林知道和德國的和平協議靠不住,斯大林沒有想到英法聯軍的戰鬥力不行,戰鬥一個月法國就投降英軍跑回了島上所以才有和芬蘭的冬季戰爭來解決蘇聯腹背受敵問題,但蘇聯紅軍的表現讓斯大林大失所望和讓德國看清了紅軍戰鬥力。斯大林一直盼望著希特勒實行海獅行動計劃,在英德進入相持階段後蘇聯再進攻歐洲。然而斯大林自己對羅馬尼亞的行動讓希特勒開始警惕自己的能源安全並開始設計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為了羅馬尼亞油田安全在希臘和南斯拉夫作戰中強烈感受到了蘇聯對德國的能源威脅,下定決心開始停止入侵英國而轉向入侵蘇聯。有意思的是希特勒運氣不錯,因為道路後勤運輸問題只能趕在七月前進攻,這才有了6.22進攻。蘇聯的大雷雨計劃發動對德國的進攻時間是7.20日,這就讓德國對蘇聯提前四星期的進攻行動取得空前成功(德國是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進攻蘇聯的)因為蘇聯紅軍主力是以進攻態勢在邊境進行部署而重灌備還在來前線的火車上(德軍在火車站繳獲二千多輛坦克和裝甲車,大炮七千多門)而在邊境戰役中紅軍部隊遭到慘重損失並一直影響到莫斯科保衛戰,看過莫斯科保衛戰這電影的就能發現裡面紅軍指揮員在失去上級聯絡後開啟保險箱拿出的作戰指示都是要部隊按照命令進攻德國本土城市而不是防禦命令,而這些戰前預先放進保險箱的進攻德國本土的指示命令就是大雷雨計劃的一部分。就是因為希特勒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搶先進攻蘇聯才讓德國支援到了45年。
-
3 # 幸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進攻蘇聯失敗。據戰後統計,德軍有22多萬人凍傷,25萬匹戰馬凍死。希特勒像拿破崙一樣敗給了蘇聯的嚴寒和抵抗。
德國明知道冬季快來了,為何不準備棉衣?
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德國領導者盲目自信導致指揮的失誤。是對德軍能力的過高估計和對蘇聯抵抗能力的忽視。
1、對自己軍隊能力估計過高
因為之前一直通過"閃電戰"馬到功成,使得希特勒盲目自信,認為攻打蘇聯也能速戰速決。
德國氣象部門預測前蘇聯的冬天估計會很寒冷,而且來的時間比較早,要求希特勒趕緊突擊生產300萬套棉服武裝前線的德國軍隊。
希特勒卻說:我的將軍會在冬天到來之際,在莫斯科的火爐前一起高談暢飲。
狂妄自大希特勒和他的智囊團,低估了蘇聯的實力。認為蘇聯只是一棟破房子一踹就塌了,只需要3到4個月就可以征服蘇聯,壓根就沒想過戰爭能打到冬天。
希特勒準備了三分之一的棉衣,用意是3個月後德軍重兵集團會師於莫斯科,時值9月,天氣尚暖,德軍可以大批班師回朝,這些棉衣留下來給那些,預備留在蘇聯佔領地駐守的德軍士兵過冬用。
對莫斯科久攻不下時,前方有將領提出,讓他抓緊想辦法搶購棉服,但希特勒剛愎自用,一味命令士兵前進、前進、再前進,進攻、進攻、再進攻。
希特勒的個性瘋狂、偏執,只要是他認為正確的事,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建議。
這是"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的例子。
2、對蘇聯情況沒有充分考慮
希特勒沒有對蘇聯的地理環境、道路設施情況進行深入瞭解。
覺得用踏平西歐的模式,精銳的裝甲部隊大縱深穿插,夏秋兩季就可以完美解決問題,攻下蘇聯全境,還可以回德國過聖誕節。
蘇聯的歐洲部分工業化程度高,公路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特別適合裝甲部隊快速行進。在短短18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
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軍與南方軍合作,在基輔共殲滅蘇聯66萬餘人,其中有六萬名軍官,德軍覺得對蘇軍進行了一場輕而易舉的包抄行動。
到9月30日,按希特勒所說要3個月時間滅亡蘇聯,德軍集中了74個師,總計100萬人,兵臨莫斯科城下。進入10月,莫斯科保衛戰正式打響。
德軍在進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時候,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希特勒根本就沒有考慮到人力的抵抗,以為到了蘇聯就可以行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一切。
沒想到蘇聯人"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不斷生產出坦克、武器等戰爭物資,德軍打到首都時人民"保衛莫斯科",派工兵分隊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
此時蘇聯嚴酷的冬季已經降臨,德軍作戰部隊和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限制,由於德國軍隊沒有做好過冬的準備,導致大量的士兵凍死凍傷,許多武器也無法使用。
蘇聯紅軍對德軍進行了殊死抵抗,德軍遭到了二戰原來最大的失敗,希特勒狂言3個月滅亡蘇聯的計劃泡了湯,戰場局勢發生了變化。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希特勒和拿破崙都低估嚴寒,低估了蘇聯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的力量。
3、對可能發生意外沒有預測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希特勒對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戰爭程序無法掌控。德軍計劃在1941年的4月進攻蘇聯,因為義大利出兵希臘受挫需要援助,就拖到6月22日出兵。
550萬的德國陸軍從北南中三個方向進發了,希特勒看著這麼多的軍隊,心裡自信滿滿。
但戰爭沒有像希特勒預想的那樣順利。由於南路大軍進攻受阻,遇到阻力比較大,所以緊急抽調中路大軍的先鋒部隊,也就是裝甲部隊,趕回援南線部隊,進軍計劃被全盤打亂。
進入夏秋多雨時節和寒冷的冬天簡直致命,尤其雨雪之後,鄉村土路被車輪或者履帶一壓就成了爛泥坑,輪式車輛動不動就陷在泥裡動彈不得,泥濘的道路給德軍機械化部隊帶來了厄運。
持續的嚴寒,汽油都凍成凝膠狀,不加熱融化根本發動不了,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水平驟降,基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攻勢。
越深入蘇聯腹地,戰略縱深就越廣,補給線就越長。蘇聯和德國的火車鐵軌規格不同,德國的後勤補給主要是走公路運輸。
到了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的地區,路況差,加之車輛往返自身的油耗太大,又換成了騾馬部隊接著走,效率低下。
"車馬未動,糧草先行",細節決定勝敗!
德軍採用的是"閃電戰",由於突擊部隊推進速度太快,後勤運輸速度跟不上趟。
希特勒也沒有把天氣變化這一因素作為關鍵問題加以考慮,德軍禦寒的衣服根本沒做好準備。500多萬人的衣物,即便生產出來了,運到前線去也是個問題。
德軍後勤部門確實將冬裝下發了,這些東西在華沙車站,停放了好幾個星期。
戰線拉得太長,路況糟糕,導致運輸補給困難,後來只有八分之一的部隊穿上了冬裝,導致莫斯科戰役凍死凍傷30餘萬人。
不僅僅是禦寒的衣服跟不上,連食物都跟不上了。所以,一到寒冬德軍就損兵折將,甚至失去了戰鬥力。
這是天意難違!俗話說:人不留人,天留人。不是你的國家,你不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現代戰爭的勝利最終都是偏向正義一方的,入侵者只有自取滅亡的下場!
嚴寒是這場戰爭的關鍵,面對嚴寒只要做好充分準備也能解決問題。
而更為重要的問題則出在盲目自信上。人一旦心理膨脹,驕傲自負就容易失去正確的判斷,本來應該準備的棉衣就這樣被耽誤了。
所以,沒有準備棉衣是希特勒盲目自信而導致的人禍。
-
4 # 布夫舟
即使準備了棉衣,德國也是會失敗的。我們常常戲謔的說希特勒進攻蘇聯失敗的原因在於天氣。實際上這是不對的,這一點參考日本就很好理解了。蘇聯在二戰前實力並不弱,斯大林模式雖然弊病很明顯,但是蘇聯已經成為了一個重工業的國家。
對於這樣一個重工業國家,並且領土非常龐大,除非閃電戰取得重大成功,蘇聯的斯大林被迫和希特勒議和。這就好比是德國進攻法國,短短几個月迫使這個世界強國屈服。但是法國和蘇聯並不一樣,法國面積小,沒有戰略縱深,德國只要佔領了主要的城市,法國就只能投降了。同時,法國在戰爭中有巨大失誤,德軍根本沒有什麼大的損失。一般來講,無論是二戰還是現在,大型的城市巷戰都是雙方的噩夢。不僅戰爭時間長,而且雙方損失極大。蘇聯只要領導人不犯低階失誤,正常情況下都是持續戰。所以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它是希望集中大量兵力,短期內取得重大成功。不得不說戰爭初期德國還是非常順利的,因為蘇聯經過了大清洗,損失了很多優秀的將領。另一方面,德國軍隊當時確實厲害。以當時的情況,戰爭一旦持續下去,德國就不容樂觀了。
蘇聯一個非常幸運的地方在於諾門罕以後,日軍放棄了進攻蘇聯的想法。否則,蘇聯將面臨兩線作戰的問題。同時,二戰中蘇聯得到英國、美國的大量援助。以蘇聯的工業實力,德國沒有在短期內讓它倒下,那麼後面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這一點和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有點像的,雖然日軍早期勢如破竹,但是雙方爆兵爆裝備就不是一個量級。中國當時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日本都沒辦法讓它屈服,更何況蘇聯呢?
-
5 # 照影吹笙
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是6月份,怎麼就“冬季快要來臨”了?而且那一年莫斯科的冬季來得特別早(10月份,往年是十一月份)還特別冷。
-
6 # 小約翰
這個問題問的不好,希特勒也不是傻子,怎麼會知道冬天到了卻不準備棉衣?就算希特勒是傻子,他手下的軍官們也是傻子嗎?
希特勒的問題是,他知道冬天到了,但是他認為1941年的冬天跟德國沒什麼關係。
且說在蘇德開戰之前,那時候蘇聯體系內,搞情報最厲害的部門不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而是蘇軍總參謀部軍事情報局,簡稱叫“格魯烏”。
格魯烏在1941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搞清楚德國會不會進攻蘇聯,以及在什麼時候和什麼樣的方式進攻蘇聯。
除了偵探德國的軍事調動之外,格魯烏對德軍行動預測的最主要根據,就是綿羊。
基於這種判斷,格魯烏的特工們每天監控著整個歐洲的綿羊和羊肉市場,局長每天兩次審閱綿羊價格的報告,他們發現,整個1941年前六個月,歐洲綿羊價格一切正常。格魯烏的專家們判斷,沒有棉衣,德國是不可能進攻蘇聯的!直到1941年6月21日晚上,格魯烏的局長還在跟斯大林打包票,說德軍的調動只是虛張聲勢,不可能真的進攻。此時他已經知道了“巴巴羅薩”的計劃名稱並知道了全部兵力調動,但是格魯烏還是堅持認為德軍不會進攻。
希特勒壓根就沒打算把戰爭拖到冬天!
由於之前德軍的閃擊戰進行的太過順利,尤其是滅掉號稱歐洲第一的法國陸軍只用了區區六個星期,讓德軍對自己的戰鬥力嚴重高估。加上蘇聯在大清洗之後戰鬥力的衰退,以及蘇聯紅軍在蘇芬戰爭中的糟糕表現,讓德國對蘇軍的戰鬥力判定相當之低。
所以,希特勒的判斷是,德國集中三百餘萬兵力,以雷霆之勢猛擊蘇聯,在五週之內粉碎蘇聯的大規模反擊能力,三個月內攻下莫斯科。如果順利的話,沒準德軍士兵還能回家過個聖誕節。
在攻打蘇聯之前,德國已經滅掉了十幾個國家,在希特勒看來,蘇聯只是一個孱弱的大國,攻打蘇聯的行動,與他之前的行動也沒什麼不同。
基於這個判斷,這個瘋子壓根就沒給德軍準備棉衣,因為他認為六月開始進攻,最遲十月,戰爭就已經打的差不多了。
當然,我們知道,德軍雖然在進攻初期消滅了大量的蘇軍生力軍,但是蘇聯龐大的國力完全是希特勒所始料未及的。戰爭開始幾個月後,雙方就陷入了僵持,秋天開始之後,德國的進攻速度慢了下來,很快就把戰爭拖進了冬天。
等到冬天開始,德國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多麼可怕的錯誤。
現實的講,德國雖然沒有事先生產棉衣,但棉衣畢竟也不是啥了不得的東西,就是臨時籌措,籌措個幾百萬件也是能做到的。事實上德國的確在當時向民間徵集了棉衣,一些前線的士兵甚至穿著女士的棉衣在打仗。對於一個能生產上萬輛飛機坦克的國家,生產幾百萬件棉衣算不了啥。
但德國的問題是,他們根本沒辦法把這幾百萬件棉衣送到前線去!
德軍後勤部門的計劃,圍繞著統帥部的計劃而作,即最繁忙的後勤運輸工作在前五週,前三個月的後勤為戰時後勤,至於開戰後六個月?在德軍後勤部的計劃表裡,那時候只有一些駐紮部隊的油料給養要運輸了。
德國後勤部門沒想到的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他們的運輸需求呈幾何倍增長,但運輸效率卻呈現幾何倍的下降!
德國之前進攻的國家,像法國、荷蘭、比利時這些國家,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公路網路非常完善。但蘇聯則不同,在東歐和蘇聯最西部的情況還好,隨著戰線深入蘇聯內地,德軍面對的就只有一望無際的土道了。
更糟糕的時,進入秋季以後,陰雨連綿。這些土路全部變的泥濘不堪。別說後勤車輛,就是德軍坦克都被陷入了泥濘之中,而蘇聯坦克在設計之初就預料到了這種情況。
在德軍後勤部門的預料中,戰爭的後勤任務主要由鐵路完成。可是蘇聯鐵路的軌距與德國不同,德國需要臨時生產適合蘇聯軌距的車皮。
這一個臨時生產,就坑苦了前線部隊。
二戰中的德軍,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機械化,德軍機械化主要集中在戰鬥部隊。對於德國的後勤部隊來說,大部分的運輸還是騾馬化,整個德國有六十萬匹馬在為後勤服務。而無論是慢吞吞的馬匹還是陷入泥濘的卡車,都是蘇聯游擊隊的完美目標。
這些情況也是德國後勤部門沒想到的,他們的運力不僅不能滿足前線需求,甚至遠達不到自己計劃中的運力。
進入冬天以後,1941年的蘇聯冬季能達到零下40度以下。我不知道大家去沒去過東北,零下20度就已經讓人覺得難以忍受了,在零下40度的莫斯科郊外,德國士兵穿著秋裝在戰鬥,他們不得不把汽車和坦克中的燃料拿出來一些,點火取暖。
在這種冬天裡,連馬匹都受不了,大量的馬匹凍死,德國的運力進一步下降。這剩下的一點點可憐運力,被用來運輸最急切的彈藥藥品。
後來統計,在1941年的冬天,德軍因為寒冷而造成的非戰鬥減員,超過了十萬人!相當於一個整編集團軍被氣溫消滅了。
所以說,《三體》中那句話是很正確的——弱小與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
7 # 荷昇
簡而言之,希特勒德國,自上而下,都深信擁有強大坦克機械化兵團的德軍挾閃電戰的巨大威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摧毀蘇聯。而沒有深入理解蘇聯廣闊的領土,非常不現代化的交通狀況和惡劣的氣候環境,客觀上抵消閃電戰迅捷優勢。同時低估了蘇聯紅軍的戰鬥意識,傲慢的拒絕與蘇聯內部的各種反對勢力合作,沒有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五縱隊所蘊含的力量。由於包括希特勒在內幾乎所有的上層都認為蘇聯猶如一個虛弱的巨人,只須狠狠的一擊,就會轟然倒下。然而開戰後最初計劃的實現,卻讓巴巴羅薩整個計劃的完成變的前景黯然,在西部地區三大主攻方向,雖然取得了驕人戰績,但是負面的問題卻不斷湧現出來,突擊之下蘇軍雖傷亡慘重,但蘇軍已經開始向東不斷收縮兵力,並利用各區域內的築壘地帶有效的遲滯了德軍進攻,大大增加了德軍的傷亡。根據巴巴羅薩計劃,德軍雖投入了巨大的一線兵力,但總共只有二十幾個戰略預備師,快速推進又造成了補給線過長,補給困難,再加之統帥部一意孤行的調中央集團軍主力轉攻烏克蘭,寶貴的時間就在以上綜述中流逝,最後出現了蘇聯的嚴寒、德軍的傷亡,補給上的困難,讓這支橫掃西歐的德軍成為強弩之末,最終折戟莫斯科城下。
-
8 # 大將軍威武K
希特勒和德軍總參謀部其實早就考慮到了棉衣的問題,並且是在蘇德戰爭開始後不久。
蘇德戰爭爆發後不到十天,希特勒便有點後悔過早的同蘇聯開戰,原因是因為對蘇聯的整體實力缺乏正確的判斷,特別是作為機械化程度不亞於的德軍的蘇軍,甚至連具體的部隊番號數量都沒完全搞清楚。因此,希特勒有預感,對蘇戰爭恐怕不會在短期內結束,而在戰爭中除了要面對規模龐大、裝備精良、戰鬥意志強悍的蘇軍外,要命的俄羅斯寒冬也不能忽視。
早在7月份,希特勒就指示陸軍軍需部趕緊開始準備部隊的冬裝。在此期間,參謀總長哈爾德上將也不時的催促,根據哈爾德在8月2號的個人日記中可知,東線德軍的冬季裝備最早也得到十月份才能先建立倉儲,每個德軍官兵將得到羊毛背心、護耳、手套、絨帽、圍巾這些禦寒服裝。
按說最高統帥部親自交辦並且十分關注的問題,後勤部門自然不敢怠慢,但是等到莫斯科戰役德軍撤退時僅僅只有20%的部隊得到了冬裝,這是怎麼回事呢?
兩個原因:
第一、德軍後勤部門本身的原因——不作為!
和世界上大多數軍隊一樣,納粹德軍中長期充斥著官僚主義、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現象。拿後勤組織來說,交通運輸由國防軍統帥部運輸總監兼陸軍運輸部部長蓋爾克將軍負責。但是海空軍的運輸和陸軍戰區的汽車運輸卻不歸他管,由陸軍總司令部軍需部長瓦格納將軍負責,所有提供給陸軍的物資都由他來負責。這種複雜的後勤管理關係在生死攸關的軍國大事面前最終把東線德軍的後勤工作搞的一團糟。
隨著德軍夏秋季的持續快速進攻,急需的還是彈藥和燃料。於是,德軍軍需部部長瓦格納將軍便把最高統帥部指示下冬裝的事情擱置一邊,全力供應德軍打仗所需要的彈藥和燃料。同時還向希特勒誇下海口,說冬裝的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最晚將於10月底為東線部隊提供3/4的冬裝。希特勒當然對此十分滿意,也就沒有再繼續關注,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戰役指揮上。而實際上,冬裝的準備工作直到10月中下旬莫斯科前線飄起雪花後才開始著手進行。並且情急之中一下子搞不到太多的冬裝所需的原材料,只好臨時準備,質地十分粗糙。
第二、糟糕的運輸系統。
在20世紀開始後的陸地戰爭中,後勤運輸系統基本上靠鐵路。蘇德戰爭開始後,節節敗退的蘇軍不斷破壞沿途的鐵路網,遲滯德軍的推進。更讓德中國人恨得牙根直癢的是蘇聯的鐵路軌距與歐洲標準的軌距——1.435米不一樣,蘇聯的達到1.524米。於是,德軍後勤部門在1941年的夏秋兩季除了本職工作外又多了一項——改造鐵路,為了完成這項艱苦的工作,德中國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總共改造了1.5萬公里鐵路。
鐵路運力有限,那就退而求其次,指望公路,依靠配屬給各集團軍群的汽車運輸團運輸物資。東線德軍擁有卡車50萬輛,按理說運力也還算可以,但是蘇聯歐洲部分糟糕的路況不得不讓德軍再次大傷腦筋。汽運團的人員不堪重負不說,卡車損耗十分嚴重,並且油耗量相比平時增大了5%以上!更不用說因為車輛繁多帶來的道路交通擁堵又給德軍的運輸能力打了多少折扣。
在莫斯科戰役期間,東線擁有180餘萬兵力的中央集團軍群隨著部隊推進的越遠,得到的補充便越少。當年10月份可以滿足所需的80%,11月份便只有50%—70%了。所以,莫斯科戰役德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後勤系統。
而力量有限的運輸系統大部分運的是彈藥、燃料,當第2裝甲叢集司令古德里安上將親自向希特勒要冬裝時,滿以為冬裝已經發放完畢的希特勒卻不知道早就該發到前線的冬裝此時還堆在千里之外的波蘭首都華沙的野戰倉庫裡,直到戰役快結束、德軍準備後撤時的11月下旬,才有規定數的20%發到德軍手中!
-
9 # 大奇兄
希特勒充分意識到蘇聯內部民心不穩,尤其軍隊發生內部肅反運動,兵員情緒尤其低下。可以說軍隊沒有任何防禦作戰能力。因此,德國總參部建議:目前佔領蘇聯是最好時機,完全可以在短暫6個月內搞定!
因此,希特勒在軍事會議上對制定攻蘇計劃中促重談到天氣和後勤保障問題。當參謀部人員將採集到蘇聯天氣,近十年冬季平均溫度為-10∽-20度上下時,並告知所有參加會議的高階將領們包括希特勤本人,全面認同這種天氣可以參戰,甚至認為參戰部隊完全可以接受的溫度。但在會中,某一位參謀並提出異議:是否會出現滑鐵盧戰役時,蘇聯會出現極端惡劣天氣,希望增加更多保暖冬衣。
希特勤很自傲地笑道:這一切多是天意!我們有閃電戰術,會速戰速決!等到寒凍天氣到來時,我們已經全面佔領莫斯科!至於增加保暖冬衣現緩一緩!
希特勒終於下決心把戰爭提前到1941年,並採取先發制人方式將對蘇聯進行閃電襲擊。確實當時消滅了大量蘇聯軍隊。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極端寒冷天氣並提早1個月,並侵襲了整個蘇聯境內。罕見極端天氣零下-60度,徹底擊垮了德軍。希特勒當時意識到冬天會即將來臨已經在國內採購棉衣。僅給部分軍隊補充了棉衣,可萬萬沒想到冬季時間來的這麼早,希特勒和他的軍事幕僚們徹底失算,並導致士兵凍死2O萬人。然而蘇聯軍隊很適應這種寒冷天氣,最終戰勝希特勒!
-
10 # 藍色山東
他不是不準備他當時也是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心。因為對他來說感覺就是不到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就可以拿下的戰爭。就沒有必要去準備大量的物資,因為作為他一個統治者來說的話,她會考慮資金週轉問題。誰的錢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希特勒也是。當時是美聯儲贊助的他在背後才是最大的始作俑者。雖然在二戰時期,很多人避諱這個事情,但是。這個事實就是事實。當時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時候就是美聯儲贊助的,他美聯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也獲得了很大的利益。美聯儲可以說是拿著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再賺錢。他們不會考慮任何一點。只要有戰爭都會涉及到經濟利益。沒有經濟力。肯定是打不進來的。而且就算打仗的話也是為了打到錢。就拿現在的美國來說一樣。他到處惹是生非,到處打架,他為什麼打呢?一個受了傷的士兵的費用。遠遠超出了一個在戰場場,犧牲士兵的費用。美國這幾年發動戰爭並不是她是真正的戰爭犯,也不是說什麼所謂的世界警察。一切都是為了打的,是經濟。你看這幾年美國所沒打的每個小國家?他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礦物資源。美國去搶他們的礦物資源。有的包括投放情況。甚至更誇張的,還有石油。因為在石油地區打仗的話,這個國家可能就會永久的封面,而且造成的汙染對地球來說。也是非常巨大的。人類永遠是這樣,為了一點點小小的利益就會可以破壞大自然。他們不會考慮自己的子孫後代會怎樣?他讓別的國家去考慮去承擔這個錯誤的損失。所以他抬高世貿合計出口稅。讓別的國家為她的。錯誤去買單。
-
11 # 兵說
其實並沒有。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天氣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傻子也知道蘇聯冬天是怎麼樣的,德軍當然是有準備的,沒有棉衣是謠言,而且大部分時期並沒冷的那麼誇張。寒冷對雙方都是公平的,我說莫斯科戰役中凍死凍傷的蘇軍比德軍多,有人信麼?其實不止是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蘇聯傷亡大到什麼程度了,但依然頂過去了,戰鬥民族可不是浪得虛名。
德軍莫斯科戰役失敗,說白了是進攻頂點到極限了,導致補給線太長跟不上。前期一系列戰役損失的巨大兵力和武器也補充不上了,一個師只有原來戰鬥力的一半不到。反觀蘇聯方面,莫斯科是全國鐵路的交通樞紐,包括西伯利亞的兵力都調集來保衛莫斯科,兵力人力物力遠遠強於德軍。
一個是強弩之末,一個是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的哀兵,肯定是後者贏面大。
-
12 # 史論縱橫
就是因為在西線戰場的閃電戰,讓德國嚐到了甜頭,因此在對蘇聯發動戰爭時,希特勒希望透過短時間擊敗蘇聯,而進攻的時間是夏天,希特勒的想法是最遲聖誕節之前結束對蘇聯的戰爭。
其實,德國之所以這麼猖狂,是有資本的,要知道德國在西線作戰,攻打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只用了39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
而在德國與蘇聯前期的戰鬥,由於蘇聯沒有準備,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剛開始的勝利,讓希特勒以為冬季來臨之前,一定能結束戰鬥。
就像,現在夏天的時候經常有一些路虎啊什麼的好車,我們海邊幹潮時的沙灘上奔跑,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陷進去沙子裡了,直到海水漲潮,這個車子都出不來了。我們當地人戲稱:曾經它也是個王者,只是後來漲潮了!
我感覺對於德國的裝甲部隊來說,曾經它也是個王者,只不過冬天來了,打不著火了!
相對於德國計程車兵在蘇聯沒有棉衣這件事,德國引以為豪的坦克部隊由於寒冷打不著火也是令人頭疼的問題。
所以,我始終認為不是蘇聯打敗了德國,而是冬天打敗了德國!
-
13 # 石頭說歷史
嚴寒是蘇聯最好的防禦。100多年前拿破崙就吃過大虧,那麼強大的德國為何沒有預備棉衣,最終再次被蘇聯的嚴寒打敗呢?
一、因為義大利。嗯?關意呆利什麼事?二戰初期,德國所向披靡。墨索里尼為了擴大地盤,開始進攻希臘,從1940年秋到1941年春,90萬義大利軍隊竟被希臘趕回家,墨索里尼只好向希特勒求援。為了救援墨索里尼,希特勒不得不出動40萬人。雖然最終在1941年4月底攻佔了希臘,但卻將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時間推遲了兩個月。事實證明,這推遲的兩個月是非常關鍵的。
二、希特勒太過自信。二戰之初,德國所向披靡。而蘇聯卻在蘇芬戰爭中表現糟糕,加之大清洗帶來的惡果,使蘇聯的戰鬥力受到極大削弱。1941年6月蘇德開戰之處,德國利用閃電戰進展迅速,攻佔了蘇聯廣袤的領土。
希特勒包括底下的將領都樂觀地認為,蘇聯人士氣低落,不堪一擊,武器落後,其戰爭後勁不足,不到冬天就可以擊敗蘇聯,所以並沒有提前預備大量的棉衣。
三、如果希特勒要準備充足的棉衣,那他需要提前採購大量的棉花,這勢必回暴露作戰意圖,讓蘇聯人做好應對準備。就算準備好了,漫長的補給線是也個很大的問題。
四、其實嚴冬並不是擊敗希特勒的主因。蘇聯廣袤的領土、眾多的人口、豐富的資源、巨大的戰爭潛力、抗擊侵略的頑強意志,這都是希特勒始料未及的,其失敗是必然的。
-
14 # TREE23
我覺得這就是個偽命題。首先德國冬天也下雪,在自己國家也要穿棉衣。更何況歐洲國家互相之間瞭解得很,覺得德軍參謀部蠢到連蘇聯的氣候都不知道是不是太那個了?如果德華人真的沒給自己的軍隊裝備棉衣就出門了,那蘇聯還用打?讓人穿著單衣在東北的野外冬季走兩小時都已經要凍死了。所以不要把區域性放大到全面,不要刻意誇張天氣原因。至於說原計劃三個月消滅蘇聯,超過三個月沒能消滅自己就凍死了,這是跟我在開玩笑嗎?這是在過家家?
-
15 # 津城沐雨
第一,希特勒的計劃是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打垮蘇聯,沒想到蘇聯的抵抗遲緩了德軍的進攻,在年底才進攻到莫斯科郊外。
第二,德國冬季沒有像莫斯科一樣寒冷過,雖有準備,但卻不足,很多坦克等武器因為過於寒冷無法發動,直接影響了戰鬥力。蘇聯借冬季寒冷的天氣得到喘息,對德展開反擊,恢復過來後的蘇軍使德軍再沒有機會得到大的進展。
-
16 # 生命旅行之箭
本來希特勒是準備5月份對蘇聯動手的,沒想到他的坑隊友墨索尼裡沒告訴他就去打希臘,在希臘碰了一鼻子灰。墨索尼裡求助希特勒,希望希特勒拉他一把。希特勒不忍他老朋友丟面子,出動12個師去幫助墨索尼裡。雖然一個星期就佔領了希臘,但打亂了原本5月份攻打蘇聯的計劃,推遲了一個多月才發動對蘇戰爭。
另一個原因就是希特勒和他的智囊團狂妄自大,低估了蘇聯的實力造成的。認為蘇聯只是一棟破房子一踹就塌了,只需要3到4個月就可以征服蘇聯,壓根就沒想到能打到冬天。
還有就是蘇聯的鐵軌和歐洲鐵軌不一樣,不能通用,只能依靠汽車運輸,但是蘇聯公路稀少,路況糟糕,戰線拉的太長導致運輸補給困難。所以只有8分之一的部隊才穿上了冬裝,導致莫斯科戰役凍死凍傷30餘萬。
-
17 # 五葉談
喜愛歷史的我來答一波
有四個原因——“自信”“人少”“突襲”“疆域”自信:希特勒在進攻蘇聯前,在歐洲戰場憑藉閃電戰戰術,無往不勝。因此在進攻蘇聯前,希特勒和德軍高層對自身實力的過於自信,以致於他們堅信德軍的閃電戰足以在冬季到來前徹底消滅蘇聯的有生力量。
人少:德國的人口本就不多,在戰爭狀態下大量勞動力參軍,這導致德國後方出現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因此對於德國這種資源、人口都不多(相對於蘇聯)的國家要生產出能應付蘇德戰爭如此大規模戰爭所需的棉衣是很難的,而如果要完成這一任務就需要大量勞動力,這就意味著對前線兵力的削弱,同樣會使自己處於不利局面。
突襲:眾所周知德國對閃電戰是非常青睞,而如果德國要生產維持蘇德戰爭的棉衣,那麼勢必在戰前大規模採購棉花。蘇聯的情報部門又不是瞎子,如此大的動作肯定瞞過蘇聯情報部門的偵查,如此一來希特勒顯然就不能實現閃電戰的突然性了。
疆域:就算生產出了這麼多棉衣,如何把這些棉衣運給前線也是一個難題。因為蘇聯的疆域實在過於廣袤,而且蘇聯的鐵路、公路系統都和西歐差異巨大,有的德軍士兵甚至連敵人的面都沒見到就在行軍過程中迷失方向。要越過漫長的戰線把棉衣輸送給前線士兵並是易事,更何況這路上還必須應對蘇游擊隊的襲擊。
所以說希特勒並不是不知道準備棉衣,而是想準備也不一定生產的出,生產出了也不一定送的到。
-
18 # 今古縱橫
二戰爆發後德軍1個月拿下波蘭,半個月拿下北歐,10天內拿下低地國家,40天拿下法國,這一系列速戰速決的勝利肯定是衝昏了希特勒的頭腦。他不顧國防軍參謀的勸說,也不吸取之前拿破崙的慘痛教訓,簡單的認為蘇聯再大,我6月份出兵三個月肯定打到莫斯科,這時候就能大家坐下來談判了。
(缺少冬裝的德軍)
但是,“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一帆風順之後,除了氣溫速降,德軍戰前還忽略了另一個氣候問題,就是蘇聯西部的雨季。蘇聯的交通比較落後,一下雨路面泥濘不堪。開戰後原本每天平均80公里進軍速度的德軍裝甲部隊,到了8月份雨季來臨每天只能前進幾公里,這嚴重關係到德軍戰前的關於時間上的戰略部署。
(德軍面對蘇聯嚴寒)
另外,前面說了,德軍指揮部並不是沒有準備冬裝,真的是準備不足,大約只給前線準備了30%冬季裝備。而且蘇聯鐵路交通也不發達,一站站的運輸竟然是後方的部隊先得到冬季補給,致使前線部隊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充。
(蘇聯雪地中的德軍坦克)
不過,大家只要認真研究下世界地圖,德國的緯度並不比蘇聯底多少。柏林北緯是52度,莫斯科北緯55度,而且很多實際戰爭區域的緯度遠低於此緯度。所以德華人其實很耐寒和會打冬季戰爭的,想想當初拿破崙遇到同樣的嚴寒是幾乎全軍覆沒的撤出了莫斯科,而德華人只不過是固守了防線而已,這可是零下30多度的氣溫啊。
-
19 # 史海看浮沉
“巴巴羅薩”計劃裡,冬季來臨的時候,德軍應該進入斯大林格勒,圍著壁爐烤火了,為何還要準備棉衣呢?但是戰爭不會按照德軍參謀的劇本發展!那是什麼打斷了劇情的發展呢?
一、義大利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德軍計劃在1941年的4月進攻蘇聯,在冬季來臨之前,打下斯大林格勒等一些大城市,那樣冬天來臨的時候,德軍就會在佔領的城市進行補給。但是德軍的“坑人”隊友義大利確不省事,墨索里尼揹著德軍獨自在北非開戰,結婚十幾萬的軍隊被英國2萬人追著打,進攻希臘有被圍困,無奈只好向希特勒求救。
希特勒為了大局,不得不派出了得力干將“沙漠之狐”隆美爾前去解圍,北非到歐洲也有好幾千公里,一來一回就浪費了2個月時間,進攻蘇聯的時間也推遲到了1941年6月。
二、勝利讓人“驕傲”。雖然進攻蘇聯推遲了兩個月,但是德軍在進攻前期順利,每天都能推進幾十甚至上百公里。但是蘇聯的戰略縱深太大,就這樣也夠德軍跑幾個月了。轉眼間到了7、8月份,蘇聯的雨季來臨,泥濘的道路是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厄運。加上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遲遲無法佔領斯大林格勒,就這樣圍著壁爐烤火的幻想破滅了。戰後統計,德軍有22多萬人凍傷,25萬匹戰馬凍死。
二、拿破崙皇帝的“覆轍”。歷史總有其驚人的相似之處。19世紀初,法國皇帝拿破崙遠征俄羅斯時就遭遇寒流失敗,最終導致拿破崙帝國的覆滅。德軍進攻蘇聯也導致了德國的覆滅。但是天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戰爭勝負的天枰終會偏向正義的一方。
德軍被俘照片
-
20 # 背影看世界
先糾正一下,還有四個月才到冬季的。可是希特勒預計是三個月就拿下蘇聯,所以說德國非常有信心的不準備棉衣。首先是德國的戰略安排上出現了錯誤,因為在他們的計劃裡,戰爭就會提前以勝利結束的。
第一,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原來是準備也象進攻波蘭一樣打閃擊戰的,也就是說在德國希特勒的時間表上給拿下蘇聯,特別是拿下莫斯科的時間,大概也就是三個月的時間,在這個情況下,我計算一下得出來,也就是還沒有到冬季的,所以希特勒非常有把握的相信自己的閃擊計劃一定能夠得到實現,那樣的話,那也沒必要準備好棉衣了,希特勒甚至戰爭受阻的情況下,還對前方的將士們說,你們趕緊幹吧,準備回來過聖誕節吧,我的小夥子們。
第二,由於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在進攻英國還是先進攻蘇聯方面猶豫而耽擱了一些時間,結果又在進攻英國上面搞錯了時間的順序,結果導致英國久攻不下,他原定的計劃此時應該稍作調整,可是希特勒也並沒有調整,就接著再去進攻蘇聯,在這種情況下,我想他也不會把準備棉衣這種事想得很周到了,因為是倉促上陣嗎嘛,550萬的德國陸軍從北南中三個方向進發了,希特勒看著這麼多的軍隊,心裡面是很有信心提前結束戰鬥的。
其次是德國如果真要準備550萬件棉服的話,那他也確實沒有。第一,因為德國的戰略資源能力並沒有這麼強大,特別是輕工業,那麼德國的主要工業全部集中在重工業,槍炮,武器,坦克,飛機等等上面,在製造衣服,食品各方面的能力就顯得不足,也不可能達到滿足550萬人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人手一套棉服。
第二,是由於中間又出了一些小岔子,義大利這個豬一樣的小隊友,在進攻北非的過程中,本來預料到自己信心滿滿的能夠拿下,結果十幾萬的軍隊被英國的20000多兵打得滿地找牙,這樣的話就向希特勒發出了求救的訊號,希特勒不得不把工作重心和精力又調整到一部分軍隊用於進攻北非,幫助義大利來打英國,在此情況下,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準備好這麼多的棉服?那他也就是肯定是耽擱了。
最後要綜合的說一下,希特勒這個人的性格特點是那種瘋狂的,偏執的,聽不進其他軍隊領導人意見建議的這麼一個領袖,其實在戰爭程序中,對莫斯科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前方也有將領提出,讓他抓緊想辦法搶購棉服,但希特勒剛愎自用,一味的命令士兵前進前進,再前進,進攻進攻,再進攻,給我拿下莫斯科,趕緊回家,冬天的棉服我就不用給你們準備了,可是事與願違啦。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由於希特勒的剛愎自用,過於自信,在他的計劃裡完全有把握在冬季來臨之前幹掉蘇聯,所以說冬天的棉服就不用準備了。
可是勒,是這麼回事嗎?
回覆列表
希特勒準備棉衣也挽回不了失敗的下場。
主要是希特勒三個錯誤導致於最終在蘇聯失敗,
一,希特勒的閃電戰對小國有用,對大國沒有。
對於小國非常管用,因為小國來不及組織反抗,坦克就已經碾遍全境了,軍隊被分割包圍,即便抵抗,效果不大。但是對於大國,就是消耗戰了,想一口大國吃掉是不可能的,這跟法國情形不一樣,當時法國完全依賴馬奇諾防線,一旦德中國人發揮閃電戰優勢,不等防線裡的法軍回過頭,坦克可能已經開到馬賽了,法中國人就是吃了這個虧,要不然也不會亡得這麼快。
對於蘇聯而言,希特勒閃電戰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一旦深入蘇聯,戰線拉長,德國的劣勢就暴露無遺,一旦變成僵持,失敗也就註定了,加上蘇聯民風強悍,組織起來,就是可怕的軍隊,德中國人只會更麻煩。閃電戰是鐵拳,但是打在棉花上了,也就沒有效果了。
至於巴巴羅薩計劃,可以說晚了兩三個月,如果趕在冬季之前,先拿下三座目標,或許僵持時間可以久一點,當然,蘇聯人可能會效法當年,搞焦土政策,德中國人雖然一樣達不到目的,但是可以先站穩腳跟,穩固工事,不一定會馬上重蹈拿破崙的覆轍,但是後面一樣麻煩,蘇聯人集中優勢反包圍,德中國人困守孤城,什麼結果也難以預料。希特勒如果明智一點的話,就必需放棄這個計劃。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中國人的標準來看都異常地嚴寒。德軍因戰線過長,補給不足,戰役中消耗過大,沒有既設防禦陣地和戰役預備隊,又無在冬季條件下作戰的準備。11月上旬入冬,雖然道路能夠使用,但德軍的冬季裝備不足,由於認為在入冬前就能結束戰事。保暖衣服和白色偽裝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車輛都因為低溫而不能動彈。德軍士氣嚴重受挫。而蘇軍則士氣高漲。
當時蘇聯的祕密偵探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建立了專門的情報部門和特工學校,而當時的蘇聯情報部門有一個重頭任務就是打探出德國法西斯是不是真的要進攻蘇聯,以及具體在什麼時候會進攻、以何種方式進攻、會調動多少軍事力量來進攻。而蘇聯的情報部門對德國戰略的一個主要猜測手段就是密切觀測德國的綿羊市場。蘇聯人瞭解到德國的綿羊市場沒反應,說明德國士兵沒裝備棉衣,於是,斷定德國不會攻打蘇聯,在蘇聯的冬天零下十幾度的氣溫下行軍不可能沒有棉衣,如果德國真的預備攻打蘇聯,就要提前準備數以萬計的棉衣來為士兵抵禦風寒。可是整個歐洲的綿羊市場並沒有發生波動,價格還是一如往常,所以蘇聯就理所應當地判斷國近期不會攻打蘇聯,
可讓他們大吃一驚的是,在1911年6月21日的一個夜晚,德國方面有了一波莫名其妙的軍隊排程,可是蘇聯的時任情報局局長將這一舉動錯判為德軍故意為之,為的就是引人耳目,讓蘇聯戒備。他沒料到的是,希特勒出其不意兵降神速,他根本就沒想過在冬天進攻蘇聯,他要速戰速決,6月就打響這場戰爭,他集中了三百萬的兵力,強烈進攻蘇聯,打算在五週之內打垮蘇聯,三個月之內佔領蘇聯首都莫斯科,所以他根本就沒有想過給士兵們準備棉衣,因為他壓根沒想過把這場戰爭拖到冬天。
當德國要求一同進攻法國時,義大利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想既不用上戰場拼殺,又可以得到利潤,於是,他和德國老大說他沒準備好不能開戰,德國老大準了,然後,等德國打到巴黎的時候,墨索里尼一看時機到了,法國已經如同喪家之犬,沒有什麼戰鬥力了,趕緊加入戰爭,沒想到,他還是錯誤的估計了自身的實力。他剛一發兵,法中國人就毛了,我打不過德國了,也不代表我連你也收拾不了啊,於是,七七八八一頓懟,只把義大利趕出法國還不夠,還追到了義大利,要滅了他們,得虧法國先支援不住投降了,否則,先被滅的就是作為侵略者的義大利了。
義大利的軍人真的很愚蠢,他們天生就是個自由的藝術家,根本不適合當兵。有一次,英軍400人過來進攻,義大利就順勢直接投降了,用義大利的話來說就是,我打不開彈藥箱,所以只能投降。還有,一次義大利軍人過來救戰俘,結果,槍一響,戰俘和英中國人一奇跑了。甚至,投降的義大利人越來越多,英中國人就把材料發給他們,他們就喜滋滋的自己給自己蓋牢房,自己管著自己不要逃跑了。還有的義大利人因為飯不好吃所以偷跑到別的戰俘營的。希特勒有這種豬隊友不輸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