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史春秋
-
2 # 碧水青山0
問華歆、王朗為什麼能在曹魏身居高位,想起了東吳的張昭,這三個人都有些共同點。
一、為人正直,品德高尚,聲望很高,華歆是號稱龍頭,“清純德素”;張昭是“江東之望”;王朗是“一時之俊偉”
二、都很有文學造詣,都是當時有名的學者、文學家。華歆著作文集三十卷,(佚失),如《請敘鄭小同表》、《諫伐蜀疏》;張昭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左傳》註解(佚失);王朗著作文集也有三十卷,例《周易傳》、《孝經傳》、《春秋傳》等,後世把校注儒家經典的思想稱為"王學"。
三、都善內政最著名的應該是“內事不決問張昭”!王朗以治獄而聞名,處理事務常寬恕犯罪者,對有疑點的判罰都從輕。華歆則清正廉潔,用人思想與曹操不謀而合,主張唯才是舉。
四、都敢直言王朗,勸曹丕減輕刑獄。吳蜀夷陵之戰爆發,就是王朗力排眾議,曹丕才沒有攻蜀。諸葛亮三出祁山,打敗魏軍,攻佔兩郡後,曹睿震怒,大舉進兵。華歆大膽上疏,說:“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同時因連續大雨,曹睿詔令曹真退兵。張昭勸諫,更是惹得孫權親自操刀,對他說:朕害怕自己失手傷害了您。
五、甘為人梯張昭向孫權舉薦嚴畯、呂蒙;華歆推舉管寧任太尉一職,儘管管寧曾與他割席而坐;王朗推薦張登,後推薦楊彪代替自己職位,曹丕對楊彪委任他職,不許王朗遜位。
六、這三位還有一個很奇葩的共同點:身為亂世年代的智囊人物,都不懂軍事。華歆就沒有在軍隊幹過,即使涉及軍事,也是說,應該注重生產,安定百姓之類的話,而極力勸阻進兵。王朗早年任會稽太守,明知孫策善於軍事,可自己不想投靠孫策,又不聽手下虞翻勸告他對孫策,要避其鋒芒,非要與孫策對著打,結果被孫策打得步步敗退。幸虧孫策看在他品行名望的份上,不忍殺他,才得以逃回北方。後來與華歆一樣,即使涉及軍事,也是上疏止戰。至於張昭,更是婦孺皆知的“投降派”,他不但在赤壁之戰時主張投降,赤壁之戰前,還反對甘寧攻打劉表。赤壁之戰曹操剛敗走,周瑜及眾將與曹仁爭荊州,忙的不亦樂乎。也許是太忙抽不出人,也許是孫權想給他一個挽回面子的機會,讓他率軍去攻打小城當塗,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竟然打不下來。
華歆、王朗及東吳張昭,儘管對軍事一竅不通,可並不缺少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這,就是品德高尚與唯才是舉的魅力!
回覆列表
一、兩人都是漢末名士、高士,曹魏需要借重他們的名望
華歆和王朗都是有才華的人,都被推舉為孝廉而開始走上仕途。漢代舉孝廉是重要的選官方式,兩人能被舉孝廉本就證明他們的品行是極高的。
《三國志》中陳壽評價兩人道:
“華歆清純德素,誠一時之俊偉也。”
“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
可以看到兩人都是“一時之俊偉”,人傑也。
此後華歆曾任豫章太守,王朗任會稽太守,身為地方官造福一方百姓,深得百姓的愛戴。
華歆為豫章太守時,名聲極佳,以至於揚州刺史劉繇死了,整個揚州民眾竟然共推華歆為刺史,其影響力絕對堪比現在的超級巨星。
後來兩人都是透過曹操的漢獻帝名義的徵召入京為官,都是身居高位。
二、兩人人脈資源豐富,且具有模範性兩人久經官場,在漢末官場上的同僚朋友,門生古吏很多。
華歆進京做官時,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餘人都趕來相送,這人脈資源不是一般的大。
王朗博學多聞,還是經學大家,門徒更是很多,形成了“王學”,在當時很有影響力。
當時名士和士族之間相互推崇,也是一種重要的人脈資源。華歆曾推薦管寧接替自己,王朗也推薦楊彪接替自己,無形之中更是對地位的鞏固。
無論在朝還是在野,兩人都有很多關係,且他們他們的品行素來是世人楷模,對其他人有著不可小視的影響。
所以兩人支援曹魏代漢,也就意味著一大批人至此曹魏代漢,自然受到曹操和曹丕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