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XXX曉雪
-
2 # 王曉強30
“母慈子孝”是出自《尚書》中儒家五常一說。原文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儒家認為慈與孝和友與恭是都相對的,長輩對晚輩慈愛,晚輩就能對長輩孝順。兄長對弟弟友好,弟弟就能對兄長恭敬。那麼如果出現“父慈子不孝”的情況時,儒家認為這是子女天生兇惡,而不是父母教育的責任,必須由官府用刑罰去嚴懲!這其實體現了儒家的平衡原理,為君王與臣子的理論關係打下了基礎!父不慈的情況下子不孝的責任在於父,那麼君王不仁道,臣子不忠義的責任就在於君王。這種邏輯推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君王的權力,也為歷史上那些朝代更替找到了理論依據!
“慈母多敗兒”可查的最早記錄出自明代的《增廣賢文》收錄,原文為“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說的是父母過多溺愛子女,反會使兒女不孝敗家。這似乎與儒家的五常理論相互矛盾,其實不然。《增廣賢文》中還有一句話,“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從現代的心理學來說,人在出生時並沒有好惡之分,心理上附從父母的心裡活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大部分的心理活動都是學習父母的,孩子的行為大部分以父母為榜樣。那麼父母的行為就能夠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成長。父母過於溺愛子女,會導致子女心理沒有畏懼感。而沒有畏懼也將導致心理上不對自我進行反思,進而不會對自我行為予以約束。自我反思是現代心理學上成人的代表!不會自我反思則被認為心理上不成熟,也就是“巨嬰心理”的表現。也就是內心依舊停留在嬰兒期,外表則已是成年人。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母多敗兒”。而“母慈子孝”卻是以成年人心理為基礎的理論,雙方在心理上處於相互平衡的地位,所以能夠成立。而且現實中也是大量存在。
簡單的說,在子女心理成熟前即青春期前,父母還是要多點嚴厲,對子女多加管教,而且是越小越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利!而到了青春期時,父母應逐漸增加對子女的尊重和關愛,放低姿態,丟棄所謂的父母尊嚴,多和子女溝通,成為子女心理上的朋友。幫助子女儘快度過青春叛逆期,讓他們學會自我反思,形成成熟的成人心理,進而學會感恩和體會他人難處。那麼,孩子將會能獨立於社會,對父母更加孝順!
-
3 # Wanderer萬娘娘
這兩句話的指向性不同。
母慈子孝的“慈”是指母親和藹慈祥,溫柔善良,是一種優良的性格與品質。
慈母多敗兒的“慈”是指母親縱容孩子,過分寵溺包庇孩子,教導無方,是一種不正確的培養孩子的方式,與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母慈子孝描寫的是一種健康的,和諧的親子關係,強調的是華人一向推崇的美好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親情關係。
慈母多敗兒強調的是教導無方的母親往往會教養出一個不成器的孩子,強調正確教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與不正確的教養會導致擁有一個不成器的孩子的因果關係。
-
4 # 輝哥品未來
慈母多敗兒,下面接著是嚴父無孝子,不能斷章取義,事情總會有是非面、兩面性,這裡慈母不僅僅只是指母親,也可能指父親,只是一種替代性的詞語。是指如果家長對孩子過於寬容,就容易使孩子變得無能,如果家長對孩子過於嚴格,孩子長大後就難有感恩之心,必然不懂孝順。
新時代怎樣理解和踐行這句話?
母慈子孝,字面指母親很慈祥,言語之中,給人親切感,行動之中給人於愛護感,子女就會效仿並感恩父母。
慈母多敗兒,字面是說善良的母親下不去狠手,不利於管教孩子,容易把孩子縱容成無用之人。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相對於特定人型而得出的結論,絕不可以千篇一律用於每個人身上,畢竟教無定法。
而天下相對的事是永遠說不完的,正所謂因材施教,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些人喜歡吃硬,有些人喜歡吃軟,有些人需要反面教育才能教好,有些人則只能正面教育才能教好。哪個有道理?誰好誰又不好呢?
就母慈和慈母兩個詞而言,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字義中肯定惡母是不行的,惡母必定傷兒;但慈母也不能過之,否則又容易敗兒,所以整句話的意思統一起來就是說,作為母親,一定要慈善、慈祥,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但是要有一個範圍,對某些事情要善良以對,對某些事情就不需要善良,如果凡事都善良以對,那就沒有是非對錯,沒有善惡之分,更沒有疾惡如仇,後果就是養成了孩子的軟弱或者無能。
-
5 # 每天都要吃飯吖
不管你選擇作為一個“慈母”,還是“嚴母”,都不是重要的問題,關鍵點在於怎樣教育孩子,嚴母和慈母都會出現不孝順的孩子,紅臉和白臉都不能保證教育出一個好孩子。而你要學會作為一個智慧的母親,該嚴的時候嚴,該講道理的時候講道理,該溫暖的時候溫暖,給孩子樹立一個有原則的母親形象,既不會一味將就他,但是受傷的時候卻能給他港灣。
-
6 # 荷水清圓
這就是“母慈”和“慈母”之間的區別。
其實,這兩個詞本來沒有區別,只是不同的母親,對於“慈”的理解不一樣,做法不一樣,實施的程度不一樣。
“母慈”可以理解為,母親很慈祥,很慈愛。這著重是從母親的品德和為人的風格出發。也就是,一位母親,可以透過自己的德行來感染和薰陶孩子,透過平時的,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潛移默化,讓孩子在不動聲色中,自然而然的收到母親的教化。正所謂“事實勝於雄辯”,“行動勝於言教”,強調的就是做出來,看在別人眼裡,影響在別人心中。
“慈母”可以理解為,仁慈的母親,慈善的母親。這著重強調,母親沒有原則性,對於孩子犯下的錯,一貫的包容,一味地縱容,沒有給孩子的錯誤設定標準,沒有底線。這樣的母親,自己以為很愛孩子,但實際上是包庇孩子,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錯誤,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久而久之,孩子的小錯就養成了大錯,愛變成傷害,適得其反。
回覆列表
母慈子孝是指現狀的結果,功成名就。而慈母多敗兒是指教育過程。前者褒義,後者卻是貶義。同是慈母,前者教導有方,後者卻是肓寵縱容。同為母親,教育孩子也要找對途徑,正確引導,因材施教。方可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