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農村,年輕的幾乎都外出工作,留下的都是中老年人和小孩多,平時也吃得不多,最重要的是親人都寄有伙食費並強調家人不準種田,為什麼農民還是要堅持要種?種田花費也多,谷種子,農藥費收割費等等,他們是什麼心理?

102
回覆列表
  • 1 # 農村農人阿鋒

    當下農村基本都是老人小孩就連中年人也是少之又少,年輕力壯的年輕人都選擇到城市裡面務工,留下老弱病殘留在農村生活。僅管他們的兒女每個月都會有生活費給這些老人作為他們日常的開銷用度,那為什麼他們還是要給自己種田呢?

    其實很簡單,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都是這麼想的,那就是趁著自己還能動手手腳還利索能做一點就做一點或者說能幫一點就幫一點的念頭,為了能減輕子女的負擔他們就不顧自己的年齡了以及疾病纏身的問題了。

    作為父母都想著子女的生活能過得快樂以及幸福,但是那樣的生活只要靠自己雙手來創造的,當下社會環境複雜而且又是高消費的時代,老人就想著自己能解決自己的糧食以及其它的食物問題豈不是幫了子女們的大忙了嘛,如此一來還有富餘的又可以讓子女們帶去城市食用豈不是兩全其美。

    老人做出這樣的舉動都不是衝動的,基本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女,儘管自己的兒女都不同意他們的做法,但是老人還是毅然決然的這麼做了,這就是老話說的:(養兒常憂九十九)了,不管你現在是多大的年紀在父母心裡你都還是小孩子,就從他們種糧食的角度就可以看清老人的良苦用心。

  • 2 # 剛哥1001hsidn

    今年是2020年4月19日,我在挖田邊。農民叫絞邊!以前養水牛耕田,現在一頭會耕田的水牛要一萬八千元人民幣華元!一臺微耕汽油機才三千六七百元!加百元汽油可耕一畝田約六百六十六點六六六七平方米還多,估計七百五十平方米!為什麼要種田栽水稻?我和李偉算一下,我們中國十四億多人口,就算零頭溫死都還要出生,所以零頭也新冠病毒不完!以一人一天零點五公斤大米,幼兒吃不到一市斤,可少年、青春期少女、姑娘、小夥、壯漢甚至中老年人一天不上一市斤大米,要是麵粉起碼斤半,除五十克左右沾在碗盆上洗掉。一天要消耗大米七百萬噸,一年約兩億一千四百七十萬噸大米。以畝產黃谷一千一百零六點七市斤的袁隆平雜交水稻種子產量算,除三億八千畝小麥田包括蔬菜、水果和土地農業性流轉及非農業性流轉,如魚塘、蓮藕丶其它養殖和種植,才三億多噸黃谷,全部加工成大米才兩億多噸大米。人吃差不多,可農村養雞、鴨、鵝、兔、羊、豬等。這些牲畜一天一年消耗糧食可達數萬噸,還不說貓狗及其它籠物!

  • 3 # 王斌72175016

    種田(稻穀)辛苦不賺錢,大家都知道。但留在農村的農民伯伯對種田(稻穀)還是有感情的,只要有點力氣,不忍心拋荒。但這代農民失去勞動能力後,還有沒有人去耕種,就不好說了

  • 4 # 龍兵過

    六七十歲的老農民,辛苦了一輩子。什麼樣的苦都吃過。是不怕辛苦的。特別是現在種田,也不像以前那麼辛苦了。基本上全程都是機械化。人工只是輔助。所以六七十歲的人還能種田。

    只不過現在國際形勢所迫。國際上糧價低。我們的糧價相對較高。被國際市場所衝擊。這幾年種田,不怎麼賺錢了。特別是遇上大災之年,種糧食基本就是賠錢了。

    但是國家根據我們的種糧成本。雖然把糧食推上了市場。但也給予了最低的保護價。受災了你也賠不多些。如果豐收了,還能賺點兒錢。也給予了相應的補貼。

    國家也正在根據國內的農業形勢。在積極的探索改革。尋找農業的最好出路。比如現在的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田大戶等形式。還是比較適合農村的實情的。

    我們農民朋友現在種田,也要改變思維。不要一味的依靠國家托地。更要積極面對市場。選擇試銷對路的產品。不要盲目的種植。要以效益為論英雄。提高效益才是根本。

    更不要人云亦云,一窩蜂似的跟風種植。那樣只能導致滯銷。自己還賺不到錢。一年到頭白辛苦。沒事的時候要多研究國家的政策。按照國家的政策種植。躲避風險。減少損失。

  • 5 # 純正農家蜂蜜

    種地那麼辛苦什至還沒有收入,為什麼農民還堅持種地生產糧食?這一直是那不種地生產糧食的認為是個迷,認為農民種地絕對有收入,沒有收入農民是不會去種地生產糧食的。就有那些認為是農民種地可以發財致富,就帶著大款到農村進行了土地流轉承包,結果一種大部分種不了三年把帶來的大款全部賠光,因為繳不起農民的承包款半路跑路了,他們完全償到了農民種地不掙錢,什至還賠錢的艱辛。

    那為什麼農民種地沒有收入什至賠錢還種呢?其實這裡面是有大原因的。現在農村農民種地全部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什至七八十的農村老人還去種地生產糧食,就是很少看到年輕人去種地生產糧食,這問題就在這裡面。

    現在的年輕人他們也是在講效益,不會去種那不掙錢什至賠錢的糧食,因為他們和非農業人一樣,沒有經歷過發生糧荒後,餓死人的場面和過程,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人們沒有糧食吃會餓死人,反成國家會供應人們糧食吃,所以看不到現在地裡面有年輕人去種地生產糧食。

    可是現在農村的老農民,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農村老人,他們經歷過1942年的大災荒,看到過到處路邊餓死人沒有人去過問的情境,和經歷過六十年代前後的國內自然災害,糧食大減產後,農民還得保證工業建設的工人,市民的一切安全吃糧食問題,農民只有把自已唯有不多的保命糧食,無私的貢獻給了工人和市民,農民從此無糧食可吃,吃樹皮野菜,穀糠麥秸打碎吃,因為農民嚴重缺乏營養,得了沸腫病,倒了下去後再也沒有起來,陰陽兩隔。

    從此以後農民就惜土地為命,能讓土地多打一粒糧食就想辦法去種,即使現在國家糧食充足了,不會在出現那種年代,因為這些農村老農民是一次被蛇咬,終身怕井繩,害怕以前缺糧食吃的情景捲土重來,這些農村老農民就是種地賠錢也要種地生產糧食,也不會讓土地一寸閒著,因為現在農村的這些老農民,有的年齡確實大了,真的無有耕種的能力了,才無奈之下拋荒不種,這就是農村為啥農民種地無有收入,還辛苦去種地生產糧食的真正原因。

  • 6 # 細說農村事

    作為一名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大學生,自己經常去田間地頭看,不說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種田的都是老農民。更令人不解的是,其中有些人的子女已經在城市裡工作,他們完全不缺錢用。子女也叫他們不要再在田裡勞動,他們自己也知道種地是一件虧生意,但是他們就是放不下手裡的鋤頭。

    老一輩農民自己價值的體現

    如今種田的老農民,在幾十年前也是年輕的農民。但是他們那個時候的農村,不像現在有著這麼多的機會。那一輩的農民,基本上只會種田,再沒有其他能夠掙錢的手藝。同時加上那個年代的人們追求也沒有現在高,所以到老年的時候,他們依舊只會種田。當然他們種田的經驗真的是十分豐富,對農村的發展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到了老年,種地已經成為他們體現自己價值的方式,其實也就是幫助減輕家庭壓力的一種行為。有著幾十年人生經歷的他們,深知自己孩子在外面打拼的不易,所以他們希望通過種田來減輕孩子們的壓力,也讓家庭價值在此中體現。

    對田地的情結

    對於農民來說,這裡的農民不止是老農民,土地就是他們生存的根基。雖然現在一部分農民已經擺脫了土地的束縛,但是對他們來說,田地依舊是讓他們取得現在成績的基礎,是他們繼續耐以生存的動力。

    特別是對那些老農民來說,如今幸福美滿的家庭,就是他們在土地上一鋤頭、一鋤頭刨出來的。老農名經歷了將土地承包權到自己手裡的過程,深知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也知道如果不是“土地”這個老夥計,自己的家庭絕對不會這麼完美。現在不少老一輩在飯粒掉到地上依然會撿起來吃就是最好的證明。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現在有句話是“八零後不願種地,九零後不會種地,零零後不知道地”,但是我覺得以後當這三代成為老農民後,他們也會成為農村種地的主流軍。因為即使他們擺脫了土地,但是他們身體裡依舊流淌著農民的血液。

  • 7 # 田園軒月

    種植稻穀那麼幸苦,為什麼農民還是堅持要種?那是因為稻穀是最主要的糧食,如果農民不種稻谷,他們吃什麼!雖然可以進城打工,但是進城打工的農民,只是很小一部分。

    而且進城打工的農民,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將稻穀種植好後,才出去打工。收穫稻穀的時候,也會回去收割稻穀。

    我們村“以前”很多家庭的男人,都是每年將稻穀種植好後,然後出去打工。女人就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順便在稻穀需要追肥和除草的時候,進行除草和追肥。

    種地有補助:每個地方的政策不一樣,我們這裡種地有補助,雖然不是很多,但是也是錢。而且如果地長年的荒廢,不僅會影響地的土質,而且會有被收回去的可能。

    現在我們村的人,很少出去打工,基本上都在家搞養殖或者種植。搞種植的主要就是靠種植稻穀收益,收割的稻穀不怕堆積,能馬上變賣。

    綜合分析,農民種地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吃。一畝地就能解決一家人一年的主食問題,為什麼不種。如果利用打工賺錢買米,那麼將是很大一部分的開銷。農民的文化都普遍偏低,出去只能在工地打工,男人還可以,女人就比較幸苦。所以女人都很少出去打工,而且留在家的女人,在種地後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 8 # 鍾情三農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那就是迫於無奈,雖然種地辛苦,但還是有一定收益可言,勉強維持生計,畢竟有點收入也算是聊勝於無啊。

    第二,那就是很多農民已經不指望種地來賺錢了,家中有其他勞動力在外務工,而在家留守的人員種地更多時候像是一個儀式,不想讓自己閒著。

    農民種植收益常年以來保持較低水平。

    而且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一點兒都不比以前少,但是為何還會有很多農民,即便知道種地以及種糧那麼辛苦,還要堅持種植呢,主要還是由於他們沒有其他選擇可言。不管如何?我們得承認,在最近幾年,糧食價格低迷以及種植成本高企的情況下,雖然國家給予種植成本高企中炙痔侄帖或者生產者補貼,但是這依舊無法改變農民種植收益較低的水平和現狀。

    以官方釋出的資料為例,2018年中國四大糧食作物中,在沒有提出人工成本的情況下,收益最高的畝產做五是稻穀平均畝產收益在550元左右,而收益最差的糧食作物是大豆,在最新的統計資料下只有不到300元。而在中國大多數農村地區人均耕地只有兩三畝地的情況下,如果不能通過土地流轉,或者是其他方式來擴大種植規模的話,由此可見,贊畝產收益如此低迷的現實情況下,想要通過普通的糧食種植來獲取比較高的收益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擴大種植規模進行土地流轉,種地收益尚可接受。

    但是說完以上這些內容並不意味著中國的農業種植就沒有任何出路可言,也不代表著農民通過種地就無法獲得比較高的的種植,就沒有是這樣,按照當前中國農業生產現狀來說,如果可以通過擴大種植規模以及降低種植成本等多種方式,在國家給予相應的補貼基礎之上,完全可以做到通過規模化的農業種植活動來獲取比較高的收益。這也是為何中國願意給予農業高額補貼,也不願意大量進口低價,國外糧食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即便是中國產的糧食成本比較高,投入比較大,也要實現大多數食口糧的基本自給。

  • 9 # 琿春徐飛768

    說農民種地特別辛苦,這要看什麼地方,怎樣種法。正確的說法是,在人多地少,偏遠山區,用傳統老舊方法種地的,的確很辛苦。在地多人少,用機械化種地的地區,種地很瀟灑。

    在人多地少,偏遠山區,用傳統老舊的辦法種地,的確很辛苦。人拉肩扛,起早貪黑,沒有機械化,種三五畝地就累得要死,而且還沒有效益,只能添飽肚子,不能改變窮苦命運。可為什麼還要起早貪黑地幹呢?那是因為你沒有辦法,沒有別的技能,只會種一畝三分地,你不種地,就沒飯吃。而那些有技能的人,早不種了,進城打工,跳出農門,去尋求好的生活,去改變命運去了。

    而在我們吉林延邊琿春的農村,種地一點也不苦不累,既不起早,也不貪黑。每家三十畝,五十畝,甚至更多的土地,全部機械化操作,旱田用聯合播種機播種,水田用插秧機播種,打藥用小飛機,農活一點兒也不累。春種秋收,一共就幹五、六十天農活,開著小轎車下地幹活,早己司空見慣。人均每年純收入一萬元以上。我們村的農民,種地很瀟灑,生活很不錯。沒有人說種地辛苦。

    因此,我們不能以偏概全,應該說人多地少,偏遠山區,用傳統老舊的耕種方式,種地很辛苦。而農業發達,土地較多,用機械化操作的農村發達地區,種地很瀟灑,生活很幸福。

  • 10 # 鬼子到此

    這個問題我有體驗,本人農民國家分的田給自已作為農民不可能連基本口糧還掏錢賣,農民收入多少,開支多少,種點田保基本口糧減少開支嗎?能開公司的,經商,當領導幹部等等不是每個農民都能幹的,所以只能為嘴種點田,沒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