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歷屎愛好者
說起諸葛亮的南征,我們第一想到的內容,通常就是七擒孟獲的故事。但其實,孟獲只是諸葛亮南征中的其中一個對手而已。在劉備夷陵慘敗後,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趁機聯合南中土著豪強孟獲在南中發動叛亂。
當時的南中,是蜀漢最南方的一個轄區,共有四個郡,分別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其中越嶲郡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川越西縣,也就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這塊區域,當時越嶲郡的最高軍政長官是高定。牂柯郡是我們現如今的貴陽市,它當時的最高軍政長官是朱褒。
至於益州郡和永昌郡,分別是我們現如今的雲南省和緬甸克欽邦,雍闓和王伉分別是這兩個郡的最高軍政長官,至於孟獲則是益州郡的地頭蛇,雲南最大的土著豪強。當時,參與南中叛亂的其實只有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這三個郡,孟獲是跟隨雍闓一起。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諸葛亮的南征,實際上就是平定越嶲郡、牂柯郡和益州郡的叛亂,他的主要對手,是朱褒、雍闓、高定和孟獲四人。所以諸葛亮最遠打的地方,也就是益州郡的郡治中心滇池縣,也就是今天的昆明市晉寧區。
-
3 # 一半秋色
都說諸葛亮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其實他沒打過幾次勝仗。
赤壁之戰,那是周瑜打的;火燒新野,那是劉備打的;攻取益州,那是龐統打的;六出祁山,這是諸葛亮打的,可次次均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或許,諸葛亮唯一能拿出來吹噓一番的就是七擒孟獲了,抓了孟獲七次,又放了七次,像是玩貓捉老鼠遊戲似的。
也因此,羅貫中對七擒孟獲大書特書,無所不用其極,什麼大象兵,什麼藤甲兵,什麼祝融夫人,看似都很厲害,但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這麼一對比,一烘托,諸葛亮形象又高大了許多。
《三國演義》共有一百二十回,光寫七擒孟獲就花了五個章回,可見,羅貫中對諸葛亮是多麼的厚愛啊!
諸葛亮南征是在建興三年春,到了秋天,就班師回朝了,中間只有六、七個月的時間,諸葛亮從成都出發,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就足足花了三個多月,留給七擒孟獲的時間只有三個月。
而七擒孟獲不是在一個地方,而是在七個不同的地方,有的相距幾百裡,大多山路崎嶇,羊腸九曲,就算諸葛亮馬不停蹄地跑完全程,怕也得一年半載,更別提打七次仗了!
但諸葛亮確實南征了,現在南中地區,還將諸葛亮奉若神明,佤族還稱之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龕”。
諸葛亮南征之前,聽了馬謖的高見,“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諸葛亮覺得好有道理,就採納了。
那麼,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了哪裡呢?
《三國志》中:建興三年,諸葛亮至南中,……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諸葛亮最遠打到了滇池,也就是昆明湖,位於昆明市的西南,當時還是個不毛之地,毒蟲肆虐,瘟疫橫行。諸葛亮降服了孟獲之後,沒做過多停留,就帶兵返回了成都。
-
4 # 老威觀史
諸葛亮南征發生在公元225年,由於劉備在夷陵之戰當中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導致蜀國政權不穩,趁著蜀國大敗,國力空虛,當時蜀國的地方大員如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而在南中的地方豪強孟獲也參與其中,一時間蜀國喪失了大約一半的領土。
南中叛亂時期的形勢。當時的蜀國形勢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北面有強大於自身數倍的曹魏,東面是剛擊敗了蜀國大軍的東吳。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慘敗,導致蜀國軍事實力大損,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蜀國可以說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
叛亂髮生在公元223年,由於當時劉備新敗,國內需要整頓,所以諸葛亮沒有立即採取軍事行動。在北方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的軍事威脅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聯孫權”的戰略,他派鄧芝出使東吳,與東吳修好,再次形成了孫劉聯盟,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緊接著在公元224年諸葛亮積極發展內政,恢復軍力。公元225年的時候諸葛亮南下平定南中叛亂的時機便已經成熟。
諸葛亮的軍事行動關於此次諸葛亮西征的具體數量軍隊人數估計大約在2萬人左右。諸葛亮當時兵分三路,諸葛亮親率主力部隊大約1.5萬人首先進攻越嶲郡,之後進軍益州,消滅了孟獲的主力。
另外兩路人馬軍隊人數都不多,大約都在2000人左右,主要是負責佯攻,配合諸葛亮主力的進軍。
▲孟獲是諸葛亮南征最大的對手
就叛軍的實力來說,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錄。
叛軍的高定部在連續兩次被諸葛亮擊敗之後,還有大約2000人,因此,估計高定軍在開戰的時候兵力大約為5000人。益州郡的部隊數量較多,在孟獲增員的情況下,大約在6000人左右。
而朱褒部一戰就被馬忠消滅,兵力應該比較少大約為1000人左右,且戰鬥力不強。
因此三路叛軍合計大約在1.2萬人左右。
在《中國戰爭史》當中分析蜀軍大約為2~3萬人。
根據當時諸葛亮南征的相關記錄來說。他最遠的地方應該是打到了大理。不過也有說諸葛亮當年打到了緬甸,但這個說法並不靠譜,因為當時南中地區也就是如今的貴州和雲南一代蜀國的統治也不穩定,經常發生叛亂,在這種情況下再進軍緬甸,是一個不靠譜的說法。
所以按照題目所說,諸葛亮最遠應該是打到了大理。
-
5 # 歷史評說
諸葛亮的南征應該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最成功,最漂亮的一筆,傳說中的七擒孟獲,也就發生在這次南征中。
南征的背景是,蜀漢帝國在接連損失關羽,張飛以及在夷陵吃了一場大敗仗。損失五萬精銳之後,他的南中地區出現了不穩的情況。當地的土豪地主與地方官員,發動了反叛,反叛勢力一度擴充套件到了整個雲南。
公元225年,在孫劉兩家重拾舊好,而曹丕又在和孫權鏖戰的情況下,歷史給了蜀漢帝國平定南方的時間,諸葛亮抓住時機,決定解決南方問題。
諸葛亮在以嶺之戰後積極補充兵力,擴充套件軍事力量,225年春,諸葛亮準備了兩萬多人馬浩浩蕩蕩的南下平叛。
這次軍事行動,諸葛亮決定兵分三路,由諸葛亮自領一軍,李恢和馬忠兩員大將也分別領一軍一路平下去。這三隻人馬僅僅花費了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就勝利會師於滇池之畔,整個平叛任務勝利結束。在穩定了後方之後,諸葛亮才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出師表,開始了六出祁山的征程。
歷史上著名的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也就發生在這段時間,發生的地點應該是在現在雲南的曲靖。
而東路軍在馬忠的率領下,推進也是極為神速,僅僅花費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收復了貴州黃平地區,達成了本次作戰的戰略目標。
至於有人說,諸葛亮一路打到了緬甸,原因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不毛和緬甸的英語發音極為相似,所以有人就推斷諸葛亮南征一路打到了緬甸,我想這應該是站不住腳的,這只是我們後人的牽強附會。
-
6 # 東觀太史
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親帥大軍,經過九個月的戰鬥,終於取得了南征的勝利。對於這場戰爭,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是這樣描述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而此時的諸葛亮的南征,只是蜀漢多年南征的一個開始。諸葛亮的南征軍返回成都後,南中各處相繼發生了數次反叛。
《三國志·李恢傳》中記載:“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鉏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這裡的“後軍還”,指的便是諸葛亮南征大軍撤軍之後。
在《三國志·張嶷傳》當中,有同樣的記載:“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里,其郡徒有名而已。”後來張嶷出兵征討,這才穩定了局勢。
回到題主的問題,南征軍最遠到達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三國志·蜀書·李恢傳》載:“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與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著名的歷史學家繆鉞《三國志選注》解釋“盤江”說:“即《水經注·葉榆水》所說的盤江。”盤江源出律高縣,律高縣在今雲南省瀘西、彌勒兩縣境。
晚清的輿地學大師楊守敬說:“酈氏(酈道元)之所為盤江者,今無其水,據其所敘,似今彌勒瀑布河倒流入葉榆者。”
結合現在的地理狀況看,南征軍李恢部所達最遠的地方在今雲南彌勒、開遠之間的南盤江大彎道地區。
滇池縣在今天雲南昆明滇池東南岸。
明代江頭城據考在今天緬甸境內伊洛瓦底江中游瑞麗江入口的傑沙,八莫就在傑沙西90公里處。從《中國歷史地圖冊》的標示來看,江頭城在永昌郡西南邊界之外,但據《廣志繹》所言,當時此地也應屬永昌郡的轄區。如此看來,諸葛亮南征軍曾到達這裡,也並非不可能。
-
7 # 小鎮月明
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提及到:“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文中所提及“不毛之地”,這個不難理解,在秦漢魏晉時期,南方地區歷來都是荒蕪之地,故稱“不毛”!至於諸葛亮南征來看,《辭海》曾有云:其國土肥沃,居民從事農耕、紡織等業,並與交趾、大秦貿易。在這裡的“不毛”則是所指為秦朝所設立的永昌郡,根據秦朝郡縣制疆域領土地圖來看,永昌郡也就是如今的雲南西部以及緬甸東北部地區,這就是目前最為準確的“不毛之地”。
公元223年,蜀漢在劉備的帶領下於夷陵之戰中慘敗,本次慘敗是繼關羽、張飛死後對劉備最大的一次打擊,此次大敗後,劉備便抑鬱成疾,一病不起。同年四月,劉備白帝城託孤,撒手蜀漢。劉禪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於五月即位,本來劉備病逝、劉禪登基就已經阻擱了蜀漢北伐的步伐,但是誰曾料想到,就在六月份,南方諸郡叛亂了,這無異於又是直接拖住了北伐興漢的步伐。此次叛亂主要由益州郡守雍闓挑起,並牽頭朱褒、越嶲和孟獲共同發起叛亂,反叛勢力一度擴充套件到整個雲南。
蜀漢南征,平息“後院起火”,主要分三路大軍開伐雲南。西路軍由諸葛亮親率出師,西進越嶲,僅僅不到兩個月時間,諸葛亮便擊殺高定,收復越嶲(今四川西昌),不光如此,諸葛亮還上演了七擒孟獲的故事,在今雲南曲靖。東路軍由馬忠率領,在不到三個月時間便收復牂牁郡(今貴州黃平)。其中打的最遠的便是由李恢帶領的中路軍了,曾孤軍深入至滇池,雖然兵力不敵孟獲,但是最終出其不意、以少勝多,並且追敵、剿敵於盤江(今雲南玉溪)。所以說,蜀漢南征最遠所至之地應該是今雲南玉溪。
-
8 # 薩沙
目前大概有2種說法。
第一,官方說法。
官方認為諸葛亮南征,最遠應該只是雲南昆明以南,看到滇池以後就回師了。
史書記載,孟獲決定投降,帶軍隊至滇池面見諸葛亮。
諸葛亮接受孟獲投降後,讓他負責管理南方,日後遷為御史中丞。
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向西最遠是到了大理保山。
而諸葛亮的對手孟獲,其實是當地的豪強,或者說是部落聯盟的領袖,一般認為孟獲就是彝族人。
而當年彝族人活動的地區,主要也是在這一帶。
第二,緬甸說。
緬甸北部有很多關於諸葛亮的傳說。
一說,諸葛亮大軍曾經殺到過緬甸北部,追蹤反叛少數民族領袖和軍隊
當時蜀漢軍隊詢問當地人,反叛領袖叫做什麼名字。
這種說法很有市場,也是緬北常見的故事。
但是,緬北卻沒有什麼諸葛亮大軍的遺蹟。
目前發現諸葛亮大軍以及,最南也不過到達怒江。
其實,當時蜀漢即便是連昆明一代也不能牢固控制。諸葛亮還沒死,這裡又多次發生判斷。
等到諸葛亮死了,南中地區更是亂成一鍋粥。
昆明尚且搞不定,何談跑到緬甸去。
-
9 # 夏目歷史君
劉備退居白帝城,訊息傳回蜀地,一時間人心思動,尤其因為之前劉備為了打贏滅吳之戰,大量徵發“五溪蠻”,五溪蠻首領沙摩柯亦在戰場喪命,這支曾在劉備作為漢帝的時期穩定了南蠻的部族實力大幅度削弱,無法繼續穩定和壓制南蠻了,在劉備綿延病榻,崩於白帝城後,後主繼位,是為建興元年。
建興元年牂牁郡太守朱褒、益州郡的豪族大姓雍闓、越巂郡叟族豪酋高定紛紛急不可待的舉兵叛亂。叛軍氣勢洶洶,所當者破,形勢幾乎一發不可收拾。
關鍵時刻,諸葛亮一邊大力恢復國內經濟實力,一方面為避免腹背受敵迅Superb遣使者,恢復與東吳之前的聯盟,與此同時恰逢來自曹魏的魏王曹丕率領大軍進攻東吳,魏吳鏖戰,無暇西顧,諸葛亮當機立斷,建興三年三月,果斷上表後主劉禪,親率大軍南征。後主同意,諸葛亮遂率大軍兵分三路南征平叛。
建興三年九月首先由李恢所率的中路軍率先攻破了孟獲的根據地,之後率部向南掃蕩叛亂,切斷孟獲的後路。隨後,諸葛亮親率蜀軍主力也進入益州。這時叛亂主謀雍闓已被叟族叛酋高定的部將擊殺,叛軍推蠻王孟獲代雍闓為統帥,他收集雍闓的殘部與蜀軍對抗。
擒獲孟獲後,諸葛亮率大軍南下與李恢會師,隨後蜀軍向西進兵滇池,授官孟獲等部眾,分兵平定了四周部族後,這場持續三年多的南中叛亂宣告徹底平息。故諸葛亮南征最遠很可能是到達了今天雲南省的晉寧、玉溪一帶。
-
10 # 漩渦鳴人yy
我在想你提這個問題應該是最近聽聞了一些學者論證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個不毛應該和英文裡面的就英文讀法burma,十分相似,所以你就假設諸葛亮當時出征的時候最遠的地方應該打到了緬甸。
但是這一點恰恰是最令人難以信服的,從整場戰爭結果來看,當時諸葛亮抓住孟獲的地方是雲南曲靖,諸葛亮當時七擒孟獲率領的南征的部隊裡面,到達的最南的地方是雲南的玉溪。
從各種角度上來講到達雲南玉溪也是當時沒有想到的事情,由於當時蜀國的將領李恢它的正確指揮之下,擊敗了數倍於己的南蠻部隊率軍到達這個地方,徹底斷截掉了夢和南歸的道路。與此同時,諸葛亮正面出擊打擊孟獲的主力部隊,最終將孟獲擒獲在了雲南曲靖這個地方。
如果說諸葛亮真的到達的緬甸,那打下孟獲這個事情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了,為什麼要七擒孟獲?就是因為孟獲在南方地區的威信以及它的影響力,可以通過孟獲這個人來管理署國的南方,並且將這個地方經營成為蜀國的大後方,它是有用的。
如果諸葛亮抓住孟獲以後繼續向南方,也就是打到了緬甸這個地方,那麼對於諸葛亮來講,七擒孟獲完全沒有道理,還不如直接把孟獲一刀給宰了,繼續率領軍隊向南方打,留下孟獲這一個人什麼事情都幹不了,反而有可能添麻煩。
自然而然諸葛亮就認為現在蜀國的勢力已經到達了不毛這個地方,因此就跟蜀後主劉禪上書的時候就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回覆列表
火燒新野,那是劉備打的
攻取益州,那是龐統打的
六出祁山,這是諸葛亮打的
可次次均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這麼看來,諸葛亮打仗水平實在一般,其實,諸葛亮是個政治家,搞政治是個行家,搞軍事不是很拿手。或許,諸葛亮唯一能拿出來吹噓一番的就是七擒孟獲了,抓了孟獲七次,又放了七次,像是玩貓捉老鼠遊戲似的。
也因此,羅貫中對七擒孟獲大書特書,無所不用其極,什麼大象兵,什麼藤甲兵,什麼祝融夫人,看似都很厲害,但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這麼一對比,一烘托,諸葛亮形象又高大了許多。
諸葛亮南征是在建興三年春,到了秋天,就班師回朝了,中間只有六、七個月的時間,諸葛亮從成都出發,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就足足花了三個多月,留給七擒孟獲的時間只有三個月。
而七擒孟獲不是在一個地方,而是在七個不同的地方,有的相距幾百裡,大多山路崎嶇,羊腸九曲,就算諸葛亮馬不停蹄地跑完全程,怕也得一年半載,更別提打七次仗了!但諸葛亮確實南征了,現在南中地區,還將諸葛亮奉若神明,佤族還稱之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龕”。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諸葛亮打了一次就捉住了孟獲,諸葛亮一番循循善誘,苦口婆心,憑著人格魅力打動了孟獲的心,孟獲最後決定稱臣了,不瞎胡鬧了!
諸葛亮南征之前,聽了馬謖的高見,“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諸葛亮覺得好有道理,就採納了。
當時的南中,是蜀漢最南方的一個轄區,共有四個郡,分別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其中越嶲郡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川越西縣,也就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這塊區域,當時越嶲郡的最高軍政長官是高定。牂柯郡是我們現如今的貴陽市,它當時的最高軍政長官是朱褒。
至於益州郡和永昌郡,分別是我們現如今的雲南省和緬甸克欽邦,雍闓和王伉分別是這兩個郡的最高軍政長官,至於孟獲則是益州郡的地頭蛇,雲南最大的土著豪強。當時,參與南中叛亂的其實只有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這三個郡,孟獲是跟隨雍闓一起。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諸葛亮的南征,實際上就是平定越嶲郡、牂柯郡和益州郡的叛亂,他的主要對手,是朱褒、雍闓、高定和孟獲四人。所以諸葛亮最遠打的地方,也就是益州郡的郡治中心滇池縣,也就是今天的昆明市晉寧區。
諸葛亮為什麼會同意馬謖的建議呢?因為,當時的南中,主要就是我們現在的貴州、雲南和緬甸山區,去過這裡的人應該都知道,那可謂是十萬大山、十萬河流,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湍急河流,以當時生產力和交通媒介的發展,諸葛亮想用軍事手段來征服這裡,顯然是非常困難的。
換句話說,當地的叛亂分子,隨時可以玩敵退我進的戰術,只要諸葛亮的大軍一來,他們就躲到大山中藏起來打游擊,諸葛亮的大軍進入這種大山密集,而且地域廣闊、地理環境極度惡劣的地區,他要是把軍隊集中在一起,估計就是有痛點本事,也抓不住孟獲等人。
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就採用馬謖的計策,以軍事進攻為輔、政治攻心為主,於是堅持和諸葛亮抵抗到底的朱褒、雍闓和高定三人,先後被清理出局。剩下的孟獲呢?在諸葛亮的誘人條件下,半推半就和諸葛亮達成友好協議。
最後,孟獲成為整個南中地區的代理人,南中也重新掛起了蜀漢的大旗,但是,蜀漢原先在南中地區指派的政府官員和駐守的軍隊的慣例,從此都被廢除掉。換句話說,南中從此實現高度自治,當地的軍政治都由當地人自己來負責,當然,也就是以孟獲為核心的集團來負責,蜀漢政府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樣進行干涉。
這種戰果,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呢?從後來的結果看,諸葛亮的南征應該是成功的。因為在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再沒有發生過叛亂,而且蜀漢從南中獲得了大量的牛馬和土特產。但是,從後來幾百年的結果看,因為中原王朝放棄對雲南和緬甸駐軍和指派政府官員的權力,從此這些地區的獨立性越來越強,最終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等到隋唐時期,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國家,也就是後來的南詔國。